【内容提要】
本書的目的是以一國一民族固有的傳承性生活文化——民俗爲視角,對中日兩國深層的本質文化的异同作一剖析。協助國人,廓清籠罩在中日文化之間的種種迷霧,認清日本固有的文化特徵和日本人的國民性文化人格。知已知彼,在準確認識和科學理解日本人的文化特徵和國民性精神搆架中,牢牢把握中日文化融合與衝突的主動權,爲國家深入對日交往和决策,提供重要的諮詢。現代民俗學認爲,以傳承性生活文化爲主的民俗,是一國一民族固有的本質文化。學科意義上的民俗,比中國傳統的風俗概念更爲深廣,它是民族或族群在長期的共同生存環境中釀就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力量。它以通行的行事方式、思考原型、物態樣式代代相傳,搆成了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質的基礎,體現爲民族群體最爲深層的固有文化。從而也就成爲衡量和識别民族或族群的重要標識。新的21世紀伊始,中日兩國的關係却降到了近30年的最低點。2003年日本《朝日新聞》的民意調查顯示,50%的中國人和43%的日本人認爲中日關係“不好”。雙方民衆深懷芥蒂的感覺,令人震驚。日本政府對50年前給中國人民帶來3000萬人民犧牲巨大傷痛的侵略戰争,至今不肯正式謝罪。同時,日本國内軍國主義思潮時有騷動,右翼集團主動與美、臺勾結,不時對我製造麻煩。對比德國人在二戰後對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認罪和反省態度,很多中國人不理解:爲什麽日本當局在歷史問題上態度如此頑固不化?中國政府和人民,仁義爲本,以德報怨,放棄了巨額的戰争賠款,可種種的好心,非但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却迎來了更多冷嘲熱諷,惡意中傷。這是爲什麽?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