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出版集團標誌性出版工程《中國文庫》第三輯100種圖書開始印製;本月中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宣佈《鳳凰文庫》出版工程正式啟動,第一批不少於60種的精品力作將於一年後推出。《中國文庫》、《鳳凰文庫》的運作,正是越來越多的出版集團通過集約化運作,實行資源統一開發,打造文庫等大型標誌性出版工程的一個縮影。
據記者瞭解,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組織包括《世紀文庫》在內的“世紀人文系列叢書”已出版245種;廣東省出版集團設計規模300餘種的《嶺南文庫》已出版第一批40種,同時開始運作《嶺南中醫藥文庫》;湖南出版集團出版了18卷600萬字的《波斯經典文庫》之後,正在編輯規模多達600種、1000冊、3億字的《湖湘文庫》;河南出版集團歷時7年、投資2700萬元打造的《中原文化大典》預計今年年底出版;江西出版集團正在研發100卷的《江右文庫》,等等。在出版集團頭緒眾多的工作中,各家為何紛紛將目光聚焦于文庫出版?
彰顯集團化優勢和規模效應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以文庫為“抓手”,對集團內部優良的出版資源進行整合和提升,立足現有出版資源和出版能力,並通過與集團所屬出版社已出版的、在制的和列入計畫的重點系列、重點圖書的銜接,同步同向地推進內容生產和創新,促進各社選題結構的優化和大眾圖書、專業圖書出版水準的提高,形成各集團出版專業特色、比較優勢和品牌產品,在出版內涵上體現集團化優勢和規模效應,是各家集團著力文庫工程的根本出發點。
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聶震甯表示,出版大型文庫已成為出版業集團化改革的趨勢和潮流,出版集團組織文庫等大型出版工程,意味著中國的出版集團發展開始步入實質階段。以整合集團內部出版資源的方式實施大型出版工程,符合集團化發展的基本模式和整合策略,《中國文庫》就是中國出版集團實施“資源整合、結構調整、業務重組”戰略,壯大整體實力,提高綜合競爭力的一項重要舉措,不但具有重要的文化建設意義,也具有集團發展戰略意義。
面對文庫出版高潮,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出版部主任佘江濤認為,出版文庫是出版集團實施內容創新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
對打造集團品牌,提高集團出版整體水準將具有深遠的意義:首先,有利於搶佔資源。文庫將鞏固和擴大高端的作者群體,控制一定規模的新的生產資源,形成規模化的、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集群;培養穩固的讀者群體,拓展廣闊的產品市場,創造新的效益。其次,有利於推進內容創新。在保持引進國外產品比較優勢的前提下,借文庫之力,吸納、團結一批富有學術和文化創新力的作者,出版一批有影響的原創作品,解決國內原創圖書相對匱乏的難題。第三,可以儘快造就一支優秀的編輯團隊和一批出版人。第四,有利於提高專業競爭能力,打造集團品牌。
價值共識聚合各方力量
文庫出版工程浩大,需要眾多出版社參與,集團總部應如何協調集團品牌與所屬各社品牌的關係,從而吸引各社積極參與呢?聶震寧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價值共識。因為文庫等大型出版工程需要對集團所屬出版社甚至集團外出版社的出版資源重新整合。對出版社來說,加入文庫價值增值還是削減,無疑要畫個問號,而集團將諸多本已具有相當高品牌價值的單品種圖書整合起來,打造新的品牌,也必然會產生價值取向問題。因此,為了保障文庫出版,集團首先要協調總部和所屬各社的認識,在保證出版社價值、品牌影響和權益的基礎上,雙方共同樹立更高層次的價值共識,即為社會打造高文化價值的作品。《中國文庫》就確定了自身的價值取向,即以新世紀歷史視野和現實視角,對20世紀出版業績宏觀回顧,以新世紀出版人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幫助更多讀者坐擁書城,對話名家名著,豐富學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世紀出版集團定位為“努力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文化脊樑”,“世紀人文系列叢書”正反映了集團的整體面貌和所屬各社共同的價值取向:在中國當下和未來的人文教育中,以集團的力量來聯合學界,出版一套反映文化精華、能夠為下一代的中國人的成長提供一個最基本的閱讀的範本;集團也希望通過這套書的出版,能夠奠定在整個中國當代文化建設中的地位。正是這種弘揚學術、傳承文化的社會責任感把眾多的參與單位聚合起來,齊力打造文化傳承巨典。
此外,保障參與單位的利益也很重要。在這方面,中國出版集團的做法很有代表性——在組織實施《中國文庫》過程中,以集團所屬出版單位為主,同時以契約方式廣邀集團外大社名社參加,但版權仍然屬於各出版社,集團並將利潤中的絕大部分讓給了作者或原出版單位。這就最大限度地團結了各出版社的力量,從而保證了將《中國文庫》打造成真正代表中國出版業最高水準的精品文庫,以真正的內容產業來體現出版業“集團化”的價值。
多重機制打造精品
各集團在文庫的編修出版過程中,逐步摸索出一整套組織機制、協作機制、選題論證機制和市場行銷機制。
江蘇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助理府建明認為,組織出版文庫,首先要建立一套運轉良好的組織機制和協調機制。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在這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成立《鳳凰文庫》學術委員會,提出建議,以提高整體水準和學術品質;成立出版委員會,全面領導、組織和協調文庫的出版工作,決定主題系列和選題,確定負責實施的出版社;各有關出版社作為實施主體,在出版委員會的領導和學術委員會的指導下,做好主題系列以及選題的策劃和組織實施工作;出版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和具體事宜。《嶺南中醫藥文庫》的組織機制也很典型:廣東省政府領導牽頭成立組委會,廣東科技社成立項目領導小組與項目操作小組,採取“專案負責制”,明確專案負責人的責、權、利,制定專案管理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加強宣傳行銷工作,還將廣東省內各大新聞媒體的負責人納入組委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建立了集團整體策劃、出版社參與的協作機制——總策劃方案出臺後,各出版社根據自己的特點申報圖書;書目由學術委員會遴選後,根據統一的版式和操作規範,確定出書時間表;集團嚴格把關,統一時間進度,解決一些技術性和內容上的問題;各出版社負責後期審稿;集團統一印製,整體行銷,統一配貨發行。
面對浩渺的“書海”,哪些圖書該入選文庫?大多數出版集團建立了一套嚴格的選題論證機制。《中國文庫》的編委陣容整齊龐大,第二輯編委陣容共有41位專家,其中出版界9位領導和德高望重的老專家擔當顧問,對《中國文庫》給予指導;32位一線出版專家擔任編委,他們分別是所在出版社現任的社長或總編輯,對本社歷史積累的出版物、尤其是“鎮社之寶”相當熟悉。這些資深人士成為《中國文庫》實現“百年來中國文化經典、新時代書架工程”這一理想重要的智力支撐。為了組織十幾家出版社參與製作出品質過硬的叢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建立了以各專業知名學者為主的學術委員會,按每學科4~5人的規模,邀請50位元國內知名學者擔任學術委員會成員,實行匿名評審制度,對入選書目的學術價值、翻譯品質等進行評審。
好書需要好行銷。在文庫發行過程中,各出版集團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中國文庫》第二輯以“整套”而不是單本零售的方式進行銷售,目標客戶鎖定為圖書館和真正的愛書人以及圖書收藏家,尤其借重圖書館的管道,將真正的文化傳播開去。《中國文庫》標誌也成為圖書促銷手段之一,曾如零珠散玉的經典圖書一經入選《中國文庫》,即獲得了新的身份。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在全國主要城市50多家書店的顯著位置,設立“世紀人文叢書”專架,整體陳列已經出版的圖書,並及時補添,保證叢書的品種齊全、備貨充足;開展“世紀人文論壇”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增進讀者對圖書的瞭解。這些行銷措施效果明顯,2005年出版的第一、第二批圖書的大部分品種都已重印;2006年出版的第三、第四批的圖書發行量大部分已超過5000冊。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