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必須認清形勢,把握出版業發展的內在規律,轉變觀念,化危機為轉機。
(鄧甯豐:中國宇航出版社社長)
加深對行業發展規律的認識
國家正在加快文化體制改革的步伐,在市場競爭中,一些出版社在轉型與重構進程中會獲得新的發展機遇,走上健康快速的發展道路;而另一些出版社、尤其是中小專業出版社,將可能因適應不了新的環境而退出市場。作為出版人,必須認清形勢,把握出版業發展的內在規律,正視出版社自身的目標定位、體制機制、發展方針、運營管理等問題,化危機為轉機,站在新的起點上思考,形成發展動力。
從總體來看,我國出版業的發展成就是令人鼓舞的。出版產業鏈正在得到優化,印製行業早已完成市場化改造,新華書店系統已基本完成企業化改制,並向著現代企業制度過渡,已有企業成功上市,下游管道的優化和效益提升必然促進出版上游的發展。出版利潤對教材的依賴有所減弱,大眾出版日趨繁榮,對專業出版的認識也愈加深化。媒體之間的壁壘已被打破,媒體融合日益加速,數位出版得到較快發展,資訊化與技術創新已成為出版業發展的發動機。同時,大批出版集團的誕生,為規模化經營、企業化運行和出版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鋪就了基礎。出版業的危機意識、憂患意識、自主意識大為增強,這是提高市場適應能力的重要一步。
但是,仍有不少出版人對出版業的經濟運行規律缺乏認識,甚至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出版業是一個競爭門檻不高、資源容易流動、風險巨大、利潤微薄的行業,但一時被誤認為是暴利行業,這和出版業自身的不當宣傳與浮躁有關,也是社會對出版業的經濟運行規律認知不到位的具體反映。實際上,世界各國普遍對出版業採取扶持的國策,也佐證了出版業的經濟特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社的行為需要發生本質的調整,只有創造條件早日打造成市場的競爭主體,以增強微觀活力,才可能應對複雜多變的環境。政府管理出版活動的方式也需要有相應的改變,更要注重的是營造出版業繁榮的發展環境,從總體上形成國家競爭的文化軟實力。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維護好社會的公平、正義,通過引導市場,創造資訊傳遞、資源分配的基礎條件。
更新觀念自我定位
從觀念更新角度來看,傳統思維觀念依然是制約出版業改革與發展的關鍵因素。觀念的調整的確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利益調整會伴隨著陣痛,重新定位自己要付出努力。在現階段在以下四個方面建立新觀念變得更為迫切。
效率觀念:資源具有稀缺性,出版社經營者能否極大限度地調動所擁有的資源,並進行優化配置和提高資源運營效率,是經營者能力的主要體現。效率也是獲取機會的前提,市場經濟意味著機會的均等,很難設想,效率不高的出版社能獲取多少市場機會。
資訊觀念:資訊是出版社的戰略資源,是聯結市場的紐帶,是出版平臺開放度的重要標誌,資訊的獲取能力本質上決定了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出版社必須全方位保持與外界的有效聯繫,從市場中挖掘發展的機會,也必須系統地建立資訊流管道和形成對市場的靈敏反應機制。長期以來,出版業的經營是比較粗放的,不少出版社重生產而不重市場需求,缺乏細分潛在市場的能力,不太關注國內外市場變化以及競爭夥伴行為對自身發展的影響,盲目造貨的結果是產生大量的庫存,實質上是對資源的浪費。資訊觀念的形成也是和組織的形態相關的,如果出版社的組織模式是超穩定的、僵化的、行政性的,要養成資訊觀念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資訊觀念的養成和有效的資訊流動需要建立扁平化的、開放的、柔性的、以市場為中心的、面向客戶的、基於資訊平臺的現代出版組織。
發展觀念:發展才是硬道理。對於出版業改革,發展還有著更深刻的意義,就是期待在發展中協調與解決體制轉軌中的矛盾,以達到一種新的平衡。不著力於發展,在原有的平衡中很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於歷史的原因,以及出版分工的結果,大部分中小專業出版社經濟規模較小,無力支付過大的改革成本。採取漸進的改革方式,在發展中做好做強做大,過渡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或許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以人為本觀念:出版業作為內容生產型產業,人的創造性尤其重要。作為出版社經營者,掌握關心人、尊重人、激勵人的藝術是一門必修課,只有為員工提供好的舞臺才能讓員工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才可能節約人力資源成本、創造更多的財富,從而提高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作者是作品的創造者,是作品創新的源泉,只有擁有優秀的作者才能積累優秀的作品,才能構建出版社的品牌。讀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只有為讀者量身打造所需要的產品才是對讀者的真正負責,才可能實現文化的傳播。客戶是實現出版價值鏈增值的關鍵環節,只有為客戶創造價值才能實現出版平臺的提升和出版產業鏈的和諧。由此來看,出版產業鏈的和諧歸根結底在於以人為主體的關係的和諧。
觀念的形成源於實踐也歸於實踐,只要堅持實踐,就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