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詳細内容

庫存:動力還是阻礙?

http://www.CRNTT.com 2007-12-07 09:19:21 穆宏志
  繼上一期書業觀察論壇“特價書:動了誰的乳酪?”對特價書進行梳理後,7月18日,在北京舉辦的新一期論壇上,北京開卷圖書市場研究所總經理孫慶國、中信出版社社長王斌、電子工業出版社副社長敖然、作家出版社副社長扈文建、北京弘文館出版策劃有限公司總編楊文軒、曾任當當網副總裁的王曦、中發協非國有書業工作委員會主任薛野等,圍繞庫存,從宏觀和微觀層面,陳述了各自觀點。
  
  中國圖書庫存現在有多大?是500億元,還是1000億元?孫慶國不認同1000億庫存這個數字,認為被誇大了。庫存就像鞋子,只有腳知道大小,也只有各個出版社知道自己的庫存情況。
  
  敖然認為庫存不止500億。他研究了北京銷售排名前15家出版社,總的市場份額大概是100億~120億,他們的庫存總值是60億~80億。基於這樣一個判斷,他認為庫存高不容置疑,而且這個庫存是靜態庫存。去年圖書的總銷售是500多億元,其中有200多億的中小學課本,假設200多億的中小學課本是定制圖書,300多億是一般圖書,包括教輔、市場化的大中專課本。假設每個出版社的平均賬期是半年,500多億裏面又增加了150億的庫存,這是增加的一類庫存。增加的另一類庫存是什麼?放在工廠的沒有入庫的,可能還有150億,這就已經到了800億。1000億庫存大概不是一個虛數。
  
  王斌認為書業有庫存很正常,只是現在行業的存貨有點大,他估計可能有750億~800億。一般出版社庫存跟實際銷售相比是1∶1~2∶1,取中間值是1.5∶1,比如一個出版社一個億的銷售碼洋,庫存加在途應該有1.5億。
  
  專家:500億庫存未危及行業發展
  
  庫存並非越小越好。孫慶國談到,書業庫存暴漲並不奇怪,書業特殊性和近十年市場化的進程,圖書出版的總量和規模不斷發生變化,進入買方市場。買書不難了,出書不難了,這是書業最大的進步。目前中國書業的年度不重複計算的市場規模是600多億元,孫慶國認為全行業庫存總量低於300億元,會出現缺書和供應不及時的狀況,庫存在500億以內都是合理的。目前500億人民幣的存書總量,並未超限,沒有危及到行業的生存與發展,更不會使出版業走入“大衰退”。需要300億庫存才能支撐的行業,庫存周轉率低,絕對是微利行業。對這個產業期望過高、抱著賺大錢的心態,是不可能滿意的。
  
  庫存量增加,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實際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判斷書業庫存的標準一般是商品周轉率,但與書業是否完全貼切還有待商榷。目前大量出版的一般圖書從內容創意確定開始,一投入生產,必定增加庫存。因此,不能簡單地以庫存周轉率這個單一的指標概括書業的全貌。庫存是圖書產品必然面對的問題,任何人投入書業,就要做好這樣的準備,每本書可能都賣得出去,也可能一本都賣不動。而書業的商業模式就是要先造完了貨再賣,無法大規模定制,每一個產品出現之後都有可能變成庫存。
  
  為什麼會產生惡性庫存和不良庫存?一是市場競爭淘汰機制未真正形成,至今尚沒有經營不善的出版社退出市場。二是拍腦袋出書,以個人的好惡決定出版,而漠視讀者的需求,或者以出版人喜好代替讀者的回饋。三是現有財務制度堵塞了庫存削減的一個重要“出口”,使庫存只增不減。還有書業評價體系的誤讀,發行網路不完善,壁壘依然存在等。
  
  民營:庫存是書業轉型機會
  
  楊文軒從產品和產業兩個角度分析了庫存成因。圖書是特殊產品,經濟學的角度定義為競爭壟斷型產品,所謂競爭就是我國一年出20多萬個品種,市場裏面有充分的競爭;但受知識產權保護,每一個產品是獨特的,是壟斷性的。所以它就具備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由於消費者的閱讀偏好不同,難以定制,難做規劃。第二個特點是由於需求不確定,市場也不可預期。第三,它是文化產品,有多樣性需求,社會發展要求產品多樣化,很難評估20萬種是不是多了。第四,它是時尚性的東西,時效性強。這些原因導致了庫存產生,庫存是圖書產品的一種特性。沒有庫存在圖書行業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這是從產品的角度來看。從產業的特點來看,如果毛利率高,資金周轉率就會低。如果書業沒有庫存,沒有應收款,簡直不可思議。而市場化程度高的產業,毛利率一定比較低。相比書業的庫存,資金周轉率一定偏低。
  
  靜態庫存對出版社的影響,應該考慮兩個方面:第一是資金周轉有無問題,第二是佔用了多少成本,比如說庫房人員的開支等。只要出版社能正常運轉,庫存就不會搞垮他。關鍵問題是庫存處理的方式和庫存的狀態,要多考慮處理的方式。應該從產業本身的特性考慮,不要看數位,這個數位實際上沒有可對比性;而且現在書業轉型時期,就像其他產業一樣,都經歷過經濟週期。企業和整個產業的發展,都有經濟週期。1000億庫存是不是表明書業也進入一個新經濟週期?這個經濟週期也可能是一次轉型機會。
  
  出版社:庫存帶來極大壓力和風險
  
  與孫慶國和楊文軒的見解不同,敖然對書業的未來抱樂觀態度,但對庫存不容樂觀。他認為書業未來的庫存壓力仍很大,因為第一,書業是不確定的行業,一方面市場化過度,一方面市場化程度又不足。多樣化的產品,對應著一個不確定、不能夠準確定義的市場。出版單位在決策方面其實是三分科學、七分藝術,很大程度上是拍腦袋、憑經驗決定印前數字。第二,出版行業目前廣種薄收的狀況越來越明顯。在500多億的銷售裏,很難斷定20多萬的品種裏面究竟有多少品種賺錢。競爭激烈和產品同質化,可能會給大量的產品帶來非常悲慘的命運。教材市場庫存和退貨的壓力仍然非常大。且不講教材的招投標和政府採購,就僅僅是各地教材的一綱多本和不同版本的頻繁變化,造成大量中小學課本留在教育出版社庫房裏,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大中專教材是重複品種大量湧入市場,相當多的學生不買書,相當多的學校使用重複教材,使教材的發行進入了一個不確定性。還有一些其他問題,比如學校自主招生沒有計劃性,尤其是在中專、中職、高職這樣的學校裏面,這部分高等教育的教材沒有很好的計劃性。目前發行是完全的寄銷制,帶給出版社巨大的庫存壓力。另外,目前我國圖書價格體系中,製造成本(紙張和印製成本)所占的比例還相當高。
  
  庫存給出版單位帶來非常大的經營壓力和經營風險。庫存問題一定是出版社相當多問題的綜合反映,嚴格控制庫存是任何一個企業面臨的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無論從體制層面、市場層面還是技術層面解決庫存,短期內不會有一蹴而就的辦法。當下還是提升出版單位對品種的微觀經營品質,才是短期內解決問題的關鍵。王斌也認為書業的庫存非常嚴峻,嚴峻到對經銷商的效率、對讀者選書的成本都非常高。這個問題不解決,書業可能會引發一些突變。
  
  解決之道一:從出版源頭做起
  
  孫慶國認為嚴格地講,解決庫存沒有好辦法。書業庫存反映的書業經營狀況,對決策者和操盤手來講,雖然不容樂觀,但中國經濟不斷發展,教育人口擴大,城市化建設加速,都是書業的福音所在。書店的發展還是在於城市化,城市發展了才可以辦書店。中國書業的未來發展依然樂觀。行業要持續發展,不要簡單寄託於規模性的增長,要從精細化入手,從出版的本源做起,控制總成本和每一個流通環節的成本,不要盲目高喊跨越式發展。出版人要真正持續做下去,要有出版戰略,在專業門類裏做出影響力,不斷推出好書,先從出書的源頭做起,別等著出了書再想招,對於解決庫存也是一樣。
  
  解決之道二:建立二次流通體系
  
  扈文建認為,如果書業市場化程度很高,1000億庫存可能會死掉很多對手,此消彼長,也是好事。作家社對過剩產品堅決化漿。他不贊同低價傾銷,認為會對品牌有所損害。當然降價書也不是不能做。大眾產品說過剩也不是過剩,尤其是文學作品,原創性很強,更確切地說是產品類別或者主題過期了,但是可能還會有人看,可能需要另外一個價格體系支撐,形成二次流動。需要一個專門的賣場,提供平臺。另外也可以通過圖書館裝備進行變現。
  
  如何落實一個產品退出市場、退出經營的步驟?王曦從產品的微觀層次進行瞭解讀,至少從四個環節確定。第一個環節是上架率,產品出來之後,要給它公平的銷售機會,別讓它夭折在自己的庫房裏。做銷售第一追求的指標是上架率,如果上架率只有20%或者30%,發貨量連首印的50%都不到,娘胎裏出來就是積壓了。如果第一輪的上架率達到70%,那就是銷售人員做到位了。第二是動銷率,確定一個正常的動銷率,假定半年時間,這是最大限度的,有的書一個月就可以斷定是否適銷對路,實際銷量如果不到30%,就可以讓它退出市場,不一定等兩三年。第三個指標是建立二次流通體系。二次流通的關鍵是價格杠杆。書業目前從六零折一下就到了一零折,沒有四零、三零折,其實需要二次流通體系。也需要專門人才和銷售政策。第四,就是真正退出市場,比如退貨、殘損。任何一個企業要定期清算評估,這是一個財務處理的環節,應該逐月或至少按季度考慮。一個行業需要有二次流通體系,一個企業要認真考慮產品退出機制。大家現在關心暢銷書怎麼做,賠錢的是積壓書,其實少賠錢也是一種辦法,要建立一個合理規範有序的退出機制。
  
  薛野認為出版產業是一個試錯的行業,出版業毛利高,因為它有允許犯錯的成本,相當於研發成本,試錯必有一部分會成為積壓。他估計五年之內能基本建立二次流通體系,每年將消化100億碼洋庫存。 
 
  來源 :中國圖書商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