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社科聯組織我省社會科學界知名專家,學習貫徹十六届六中全會精神,共商建設和諧廣東大計。與會專家對黨的十六届六中全會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以下簡稱《决定》)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思路、新舉措尤感振奮,一致認爲,《决定》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境界,其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行動綱領。與會專家指出,近幾年廣東的實踐,就是不斷構建和諧社會、成功實現科學發展的實踐;廣東注意在改革中化解衝突,在開放中重建和諧,不僅是改革開放的試驗區,也成爲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先行區;廣東有條件、也更需要爲全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積極探路。這期話題我們特編發與會專家的精要觀點,供讀者參考。
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李明華
《决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建設方面的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並借鑒中外傳統和諧思想,第一次把“社會主義”與“和諧社會”聯繫在一起,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在社會思想史和實踐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改革開放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内,我們對於社會主義的理解基本上是無産階級專政、階級鬥争,或者僅僅理解爲一種意識形態。改革開放以來,强調了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提出社會主義要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黨和政府引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並在廣大人民群衆中逐漸達到共同富裕。這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一個發展,是適應當時中國社會發展階段和水平的正確方針。
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提昇,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强調發展爲第一要務的同時,特别强調了社會建設問題,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在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方面向前邁出的一大步,深刻地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一步深化了社會主義本質的思想。
社會主義要使人民幸福,不是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必然幸福。安全感、社會保障、表達個人意願的自由、健康的社會氛圍、個人尊嚴、個人才能的發揮、和睦的家庭和鄰里關係、社區和諧……這些都是社會文明、社會建設、社會發展的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就堅持了“以人爲本”的原則,“以人爲本”正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改革開放近30年,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奠定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人們對社會環境、民主法治、道德氛圍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水到渠成、十分自然的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今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黨中央順應民心,把社會建設提上議事日程,當然受到全體人民的擁護。
作者係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研究員
生産力的重要内涵
生産關係的真正歸宿
江文富
首先,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19世紀初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就發表過《全世界和諧》一文,提出過“和諧社會”的概念。馬克思既肯定了空想社會主義者這一有關未來社會的積極主張,又認爲其没有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矛盾,也没有找到實現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結果只能陷入空想。馬克思在此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理論中的有益思想,設想了“自由人聯合體”的未來和諧社會模式。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産階級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關於“自由人聯合體”的表述,無疑是指高級的和諧社會,即共産主義。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向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邁進的必經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這種偉大奮斗目標的現實表現。
其次,社會和諧歸根到底是由社會主義本質所决定的。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剥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離不開和諧。和諧是生産力的重要内涵。生産力既是人們生産物質資料的能力,也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體現的與自然協調、持續發展的能力。也就是説,人與自然和諧理應包括在生産力的含義中。同樣,生産關係也離不開和諧。和諧是生産關係的真正歸宿。生産關係的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理想形態是和諧。人類在利用自然時,既要建立起與自然和諧的關係,也要建立起與自身和諧的世界。消滅剥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體現了社會公平與正義,體現了社會和諧,也體現了社會主義發展的目的。這就决定了社會主義在社會關係上是和諧的,社會和諧是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作者係南方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
廣東要爲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新貢獻
改革開放試驗區和諧社會先行區
謝鵬飛
廣東的實踐是科學發展的實踐、不斷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和諧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近幾年廣東的實踐,就是一個不斷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是成功實現科學發展的實踐。廣東省委、省政府按照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廣東的要求,提出了建設“和諧廣東”的奮斗目標,率先實踐科學發展觀,狠抓發展不動摇,增强公共財政的均等性、普惠性,紓解民困,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奪取了GDP總量全國最高、單位GDP能耗全國最低“雙冠軍”,使廣大人民共享了經濟發展、公共福利、環境改善和公平正義的改革發展成果,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科學發展,構建了“和諧廣東”的雛形。
從過程上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實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廣東用27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道路,衝突、矛盾暴露得更早、更集中,但廣東注意在改革中化解衝突,在開放中重建和諧,不僅是改革開放的試驗區,而且也是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先行區,在全國起到試驗、示範、引路的作用。一個和諧的廣東,一定是一個科學發展的廣東。
面對錯綜復雜的新形勢,要構建和諧廣東,必須完善科學發展的思路,在和諧社會思想指導下,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人與人的全面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科學發展最基本的要求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具體做到“五個堅持”:一是堅持科學發展,做大經濟總量,依靠發展解决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正確處理發展與改革、穩定的關係,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二是堅持以人爲本,切實解决人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到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三是堅持共建共享,統一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各方智慧,調動全民積極性,共同建設理想家園。四是堅持民主法治,加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五是堅持黨内和諧,完善民主集中制,以黨内和諧促進社會和諧,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營造和諧的黨群干群關係。
作者係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率先探索和諧社會的構建機制
王珺
廣東率先構建和諧社會有機會、也有挑戰,這種機會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社會承受力較强,開放性與包容能力較高。挑戰主要有三點:第一,廣東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從國際經驗看,人均收入3000美元—8000美元階段,是經濟發展遇到的社會矛盾、糾紛和衝突較多發的階段,解决不好這些問題,經濟持續發展的機制就會受到影響,廣東省“十一五”期間已率先進入到這一階段。第二,廣東省外來人口多,常住人口接近9000萬,加上未註册登記的人口,估計超過1億人。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之間的和諧相處是廣東省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特徵。“以人爲本”對於廣東省來説,就是處理好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的創業安家和諧相處的關係。第三,廣東省各地區收入差距較大,既有全國最發達的珠三角地區,也有類似於全國西部地區收入水平的貧困山區,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大於全國東部與西部的收入差距,顯示出廣東省率先構建和諧社會的緊迫性。
廣東在率先構建和諧社會中,有三點是有可爲的。第一,加强各級地方政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雖然構建和諧社會是全民共同努力的事業,但是,引導者、管理者和制度制定者以及矛盾的協調者主要是各級政府。所以,加大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是率先推進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第二,加大正式的制度規則建設力度,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之間的和諧需要探討共同接受和認可的文化,這就是正式的制度規則。第三,加大地區性試驗的力度,一方面,和諧社會的構建不可能“一刀切”地均衡推進,因爲各地的條件不同。另一方面,和諧社會構建的實現機制也是多方面的,和諧社會的模式是多樣性的,較發達地區有較發達地區的條件與模式,發展中地區也有發展中地區的潜。所以,加大地區性試驗是大有可爲的。
作者係中山大學校長助理、教授,廣東經濟學會會長
有條件爲構建和諧社會積極探路
李惠武
廣東作爲改革開放最早、經濟實力最强的省區之一,有條件也更需要爲全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積極探索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爲廣東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較好的物質條件。與此同時,廣東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經濟國際化和市場化的重叠階段,各種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集中出現。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自主創新能力不高,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收入差异不斷擴大,生態環境整治的任務艱巨,資源約束的問題十分突出,社會事業的發展相對滯後,宏觀調控與社會管理的水平比較落後等問題,正日益制約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加快發展的衝動與制度創新的需要搆成了多重的壓力。
因此,廣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緊緊結合自身的實際情况,抓住新世紀到來的各種機遇,率先發展、加快發展和協調發展,繼續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綫,不斷創新解决困難、化解矛盾的新思路、新辦法,切實解决關係廣大人民群衆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必須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富裕、公平、活力、安康”作爲指導方針,加强法制建設,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衆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必須遵循“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做到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民真正成爲發展的最大得益者;必須堅持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改革開放和發展中不斷提高管理社會、駕馭經濟、扺禦風險、化解矛盾的能力,努力開創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充滿活力、分配公平正義、法制不斷完善、資源節約利用、生態安全良好的新局面,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係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特徵
舒揚
《决定》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龢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社會公平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深厚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爲主要内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
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强調,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之一。社會公平就是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地分配,意味着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組成部分。
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证。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必須具備現實的社會經濟條件和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市場經濟不會自發地實現社會公平,國家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的基本保障。公正的規則是社會公平總的依據,具體的公平要在規則的執行過程中實現。
作者係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教授
更加注重解决不平衡問題
社會和諧取决於發展的協調性
陳鴻宇
《决定》將“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列爲“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之首,提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産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之一。因此,《决定》將“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爲十分重要的戰略措施,詳細闡述並要求認真落實。
從《决定》的上述精神,我體會到:
一、只有堅持協調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我國社會目前存在的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諸多問題,並不是經濟發展帶來的,而是發展不協調帶來的。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爲“社會不和諧是經濟建設這條腿長了,社會建設這條腿短了”,恰恰相反,正是區域、城鄉發展不協調,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遲緩,才導致區域間、城鄉間社會事業建設、制度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巨大差异。因此,“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水平,取决於發展的協調性。”
二、扭轉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是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物質前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並不能完全依賴於財政的“再次分配”,更重要的是讓廣大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發展得更快些、更好些,讓這些地區的人民群衆的實際收入有所增長。在自身的“蛋糕”做大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建設,保证“二次分配”的調節功能正常發揮,保证中央和上一級財政轉移支付的公平性和規範性,全社會的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才能形成。
三、區域産業結構的合理化,是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有的同志把邊遠、農村地區的發展遲緩歸咎於投資少、大項目少、上級關心少,因而出現了“争項目,争投資”的情况和“招商引資”等“熱潮”,而實際效果並不理想,城鄉、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仍未呈現縮小的趨勢。這是因爲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間、城鄉間的區域産業結構仍然不合理,在强力行政干預下建立起來的“工業化”,往往是缺乏明顯的地域特色和分工互補優勢的。資源要素的無序和低效率配置,必定加劇區域間、城鄉間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的摩擦。
作者係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教授
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
教育協調發展是和諧社會的基石
林倫倫
構建和諧社會,社會結構各個層面的和諧是必要的前提。而教育作爲社會系統中起着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作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起着關鍵性的作用。教育涉及千家萬户,惠及子孫後代,關係國家長治久安,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而教育要搞上去,并且做到可持續發展,關鍵則在於其是否能公平、協調而快速地發展。
廣東省的教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得到了迅速提高。但是,廣東的教育在迅速發展的道路上,還存在一些不够協調的現象。一是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落後地區對教育的投入相對於先進地區來説,少得可憐。二是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同一個地區,城裏城外,教育的條件相差很大,重點學校都在城裏,優秀教師都在城裏,優秀生源都進了城裏,進了重點學校,各級政府的投資也是大頭在城裏。這是一種不公平的競争。三是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政府的財政投入、教育經費主要用於全民義務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與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還不相適應。
如何使教育能够公平、協調發展?我認爲,在建設和諧廣東的過程中,應該優先建設好教育這個基礎工程,使其快速而協調地發展。首先,希望政府在教育投資方面考慮給經濟落後地區和農村地區以政策性傾斜,其次,對於職業教育,我們應該把它看作教育的一個類别而不是一個層次,應該用抓廣州大學城建設那樣的力度來抓職業教育。
作者係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副院長、教授
建設和諧文化是重要任務
和諧文化與精神文明、先進文化的關係
范英
《决定》明確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這裏所講的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文化。我們把促進經濟、政治等良性運作的文化稱爲正文化,把阻礙經濟、政治等良性運作的文化稱爲負文化。和諧文化的絶大部分是處於正文化範圍之中的,小部分可能與負文化有某些關聯。
所謂和諧文化,是以正文化爲主體的、健康而又多樣的文化整合。這就是説:首先,和諧文化是一種正文化,並以正文化作爲主體的文化;其次,和諧文化與負文化雖有某些關聯,但屬健康而又多樣的文化;再次,和諧文化中占主體成分的正文化,與負文化有某些關聯但屬健康而又多樣的文化的有機兼容、協調和發展。上述三個基本點是筆者對和諧文化的一種理解。
還必須明確的是:第一,和諧文化中的主體成分即正文化,並不都具有先進文化的屬性,更不與先進文化等同,它自身藴涵着先進文化和健康而又多樣的文化;先進文化無疑是其中健康而又多樣的文化的導引者。第二,和諧文化中的次要成分,即與負文化有某些關聯的那部分,由於其本身是健康的、多樣的,可藉助先進文化的價值取向、調節運轉以避免滑向負文化的深淵,和正文化一起共構和諧文化。
從近20多年來關於“精神文明建設”到關於“先進文化建設”再到關於“和諧文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來看,其主要内容是大體一致的。這説明,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文化建設與和諧文化的建設,雖前後相承、與時俱進,但不離其宗,就是要進行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這兩大重要内容的建設。與經濟、政治相對應的文化,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相對應的精神文明,也離不開文化中的先進性、文化中的群衆性和文化中的和諧性問題,只不過在不同階段,所要突出的方面有些不同,所表述的方式有些區别罷了。
當然,强調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文化建設與和諧文化建設在主要内容上的大體一致,並不是否定其大體一致中的差别,和諧文化的兼容性更廣泛。
作者係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廣東社會學會會長、教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