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課程改革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容山中學校長 吴劍平

  摘要:2004年秋起,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在廣東全面啓動。高中新課程改革在全面推進學生素質教育,促進高中教育發展方面有着深遠的意義。實踐證明,實施新課改在活躍課堂氣氛,增强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有着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本文對在新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問題;對策


  2004年秋,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首先在山東、廣東、海南龢寧夏四個省(自治區)啓動。高中新課程改革在全面推進學生素質教育,促進高中教育發展等方面有着深遠的意義。作爲第一輪新課改的實踐者,在一年多的實踐中,我們在欣喜看到課堂氣氛逐步輕鬆,學生學習興趣日漸廣泛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實際問題。筆者對此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問題

  (一)評價體系滯後成爲新課改的“瓶頸”。教育是要達到一定目標的,考改如果不能先於課改進行,至少也應與課改同步進行。現在“如何考”未定,那麽“如何改”只能流於形式。這是本末倒置的一種改革。高考作爲中國衡量高中教育質量的最主要的一塊“試金石”,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目前廣大高中生面臨的主要目標是昇學,應試是現實而不容逥避的問題。然針對課改的2007年高考方案至今没有出臺,成爲教學最大的困惑。由於與課改配套的高考方案尚未確定,導致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只能把高考可能出現的知識點通講一遍,這無形中加重了老師和學生的負擔,使新課改的初衷未能得到充分實現。目前對學分認定没有統一的檢測標準,各校自主認定學生的學分,模塊學完考試合格就給予相應的學分,教育主管部門難以對各校的教學質量有一個準確的監控。同時,其他評價指標及體系也未明確,如:如何評價選修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學分制制訂的依據是什麽?檢測標準是什麽?過程評價如何評定?這些都有待規範。

  (二)誠信體系未建立影響評價體系的作用。在新課改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爲一門動態的課程,其評價指標是發展的、長期的。由於不可能通過傳統的一次考試來爲學生作定論,那麽高中期間評價的權力就下放至學校、教師。在高考競争仍然激烈的情况下,如果教師的評價能影響學生就讀什麽樣的學校,老師的權力也太大了,由此引發的可能就是拉關係、走後門等惡性後果。作爲老師,誰不想自己的學生能到好的高校就讀?於是作假材料假鑒定的事情可能會時有發生。在現在社會的文明程度没有高度發達,對教師的誠信没有相應的制約監督制度,完善的誠信體系未建立的情况下,教師的誠信度到底有多高?評價結論中到底有多少是真實成分?這個就難以估量了。這種“檔案袋”式的評價,到昇學的時候有可能只是一袋廢紙。這是對教師們幾年來辛勤勞動和對課程改革的莫大諷刺。

  (三)新教材版本不統一制約了課改的效果。新課改的教材没有統一指定使用的版本,也就是没有權威的教材,老師選擇教材有了空間,但更多的是困惑:不知哪種教材是最好的。多個版本教材内容的邏輯性、系統性不强,有的教材這部分編得好,有的教材那部分編得好,有的有結論没有注釋,教師備課往往要參考幾套教材,并且要補充大量背景資料,致使工作量大大增加,更不知該如何向學生推薦。與教材配套的習題少之又少。當然了,教材尚且不統一,習題又如何編訂?新教材内容相對較淺,但涉及的知識面廣,學生學習的時候要多方查找相關的資料,學習難度增大。

  (四)改革措施不配套使課改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場所、設備等硬件資源不足。據瞭解,目前教育部門的投入偏重於高等教育,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是極少的。實踐活動,分班選修等新内容的增加對教室、網絡、圖書館、實驗室以及體育場館等設施的需求增多,教育成本增大,没有教育經費作保障,將不能滿足新課程的要求。師資數量和質量等軟件資源不足。開設選修課,由於選修學生未定,使教師的需求也存在不確定因素,今年選修這個科目的學生多,就需要多個老師;明年選修這個科目的學生少,就不需要這麽多老師了。而現在的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學校壓縮編制,很難保证老師的儲備。

  二、對策

  (一)健全評價體系。評價是對教育的價值判斷,是教育本身的需要使然,也是教育外部的輿論要求。在目前以分數定成績的情况下,如何建立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機制是教育主管部門必須解决的現實問題。高考作爲比較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法,有着其他方法不能代替的成熟。於是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用好高考這根指揮棒,確定高考方向,使高考機制能盡快適應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要。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學校内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相結合,必修課評價與選修課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建議統一學分認定的檢測標準,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控,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題庫,學生每學完一個模塊,即可申請考試以認定成績。

  (二)建立教師誠信及監控體系。“成長記録袋”作爲評價學生的一種方式,裏面的資料必須是真實的,才是有用的。爲此,學校應建立制度、教育、懲防體系,開展教師的誠信建設。所謂“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制定了規章制度才能有理有據地對教師進行約束;通過輔導、學習,在教師中開展誠信教育,並對每個教師建立誠信檔案;采取作弊即開除等措施進行處罰。還要層層建立責任追究制度。“成長記録表”中不僅要有科任老師、班主任的簽名,還要由不同班級的老師進行記録核實互評,使班級間相互監督,形成横向的監控網絡,還要由級組長進行審核,最後經校長審批,建立縱向的監控網絡。“成長記録袋”應由不相容職務的專門的老師進行保管,不得隨意翻閲、修改學生的記録。

  (三)選擇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在於加强了各學科的横向聯繫,綜合性較强。新教材爲了避免禁錮學生的思維,减少了一些定義性的知識,讓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去探索、研究和實驗,最後自己形成結論。在這種寬鬆的狀况下,爲統一教學安排,學校可組織教師集體備課,統一對教材的認識,統一教學進度。教師教學内容的取與舍、分與合需要學校進行專業引領。教師要在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况,對教材内容作選擇、綜合、或順序上的調整,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同時,應引導學生根據不同水平有選擇地做習題,體現對不同學生的多層次要求。

  (四)加大對教育資源的投入。課改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個社會共同改革,方能協調發展。首先必須繼續争取政府對改革的支持,形成寬暢的課改投入機制;其次做好課改成果的宣傳工作,争取社會、家長對改革的理解和支持。無論是政府教育部門還是學校自身都要想方設法加大學校軟硬件設施的建設,政府要在中學與教研部門、高等院校之間架起一座互通的橋樑。學校亦應加大整合校内和校外課程資源的力度,充分利用自身的環境優勢、地理優勢,尋求社會資源的合作和支持,逐步解决課程資源困難。師資配備合理才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師生比過大,教師長期超負荷工作,不利於身心健康;過小,教師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發揮。有些課程可以外聘科研人員或高校教師授課以解决師資不足的困擾。區域學校要發揮各自的學科優勢,聯合辦學。比如甲校擅長文科,乙校擅長理科,那麽聯合起來,就能解决一所學校資源孤立,匱乏的局面。還要發揮網絡的資源,引導老師製作課件在網上授課,實現資源共享。爲了保证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和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學校還要建立以校爲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及時進行師資培訓,使新課程實施過程成爲教師成長的過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