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走進與走出
——“生本”培訓反思筆記
陳斌
2005年11月本人被派參加“生本”培訓,第一次零距離接觸久已聞名的課題,確有“激揚”感,收穫不少。其後曾將個人反思粗略整理,現發表出來,請讀者諸君批評指正。
一、 關於“生本”理念
以生命爲本,向生命回歸,這是我所感受到的“生本”理念内涵。
該理念是符合“教育之生命性”原理的。這正是“生本”實驗先進之處,是該實驗在國内頗有影響力的根本。
該理念在實踐操作層面上也已初見成果(詳見下述幾方面),但有一點,我以爲不够突出,也是該實驗能否獲得更堅實成功的關鍵:教育向生命回歸,首先,教師要向生命回歸,首先向教師自己的生命回歸。
我們走“近”“生本”乃至走“進”“生本”,應該同時有走“出”“生本”的理想追求。
二、 關於“生本”考試
考試是當前瓶頸,這是思潮尖端。所謂“考試控制生命”,從學理上已較充分地揭示出“考試指揮棒”的内在機制,對“考試戮害生命”的批判仍具啓蒙價值,有必要繼續宣傳和深化思考。
“生本”實驗在如何冲出“包圍圈”超越“控制論”的問題上確實有不少操作“技術”值得學習,比如“底氣説”、“測驗無用説”(張華)“評研法”,但首先要學習的也許是其操作“藝術”。有必要深入琢磨實驗主持人的一些話語。
三、 關於“生本”語文
也許是錯覺?“生本”實驗在學科上取得成就最大的是語文科。
但作爲語文教師,當然要將關注的中心學科鎖定於此。概括“生本”語文的最大特徵,就是“大閲讀”,如果要增加一點,就是“大説話”,總之可謂“大語言”或“大語文”。對於其“多讀”(“多説”、“多寫”),從繼承傳統的角度上應予十分肯定,並予大發揚。一個可以推進的方向就是“讀書札記法”。但是,對於“生本”實驗中“多”(“大”)到抛開教材的實際傾向(“脱離文本”之嫌)仍應批判反思。只有批判,纔可“走出”。
四、 關於“生本”課堂
在課堂組織形式上,該實驗主要使用“小組學習”形式,理論支
撑有“學生資源説”(梅老師),實踐成果見華工附小課、南海許海課。聽其言,觀其行,以爲有待推進的是:組員優化,組長培養等。對於“小組學習”的功能研究可以成爲一個小課題。
我校在“小組學習”的實際運用上應有諸多經驗積累,如歷史科組,如陳維堅老師。據我所知,曹峰老師主持了一個相類似課題。看來,所有實踐成果均應集中再研討和推廣。
在課堂生活中,該實驗的“激揚生命”之理想,却有較多閃光。中國教育報蔣建華先生所謂“讓學生願意提問,願意交流,讓學生開朗起來,就已開始成功”,話語檏實,實可深思。
五、 關於“生本”培訓
培訓並不“生本”,原因耐人尋味,現象却頗爲普遍。教師教育,
師資培訓不能只關注技能操作,也應兼顧情意。校本教研行動研究要突破困境,恐怕還得在“唤醒教師生命”上找突破口,下大力氣。實驗主持人發言談“教師觀”,論及“精神啓蒙”的“牧者”定位有其道理。稱“在學生的解放中解放了自己”(郭思樂語),稱“當工作變成一種快樂生活就變成了一種輕鬆”(劉鷹語),這些話語是富有感召力的。
教師的生命質量,一如教師的語文素養,對於課改都是首要的。也許只有我們的教師説“我就是語文(或數學……),語文(或數學……)就是我”,我們的教育就真正地“走出”了“生本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