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北京師範大學
一、學校概况
學校現有校園總面積1048畝,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500餘人,研究生8700餘人,長期留學生1800餘人。網絡與繼續教育各類學生近30000人。教職工3000餘人。現設23個學院,3個係,17個研究院(所、中心)。 圖書館書刊藏量300餘萬册,電子圖書近20萬册,各類中外文數據庫近60個。
學校在“七五”、“八五”期間,被確定爲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十所大學之一。“九五”、“十五”期間,又被首批列入“ 211 工程”建設計劃。
百年校慶之際,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點共建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市第九次黨代會還將北京師範大學列入支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學校乘勢而上,順利進入了國家“ 985工程”建設計劃。
2006年9月召開的 學校第十一次黨代會確立了“十一五”期間的發展目標和任務:深化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全面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實現由傳統高師向綜合性大學的戰略轉型;緊緊抓住“提昇質量、突出特色”的主綫,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完善運行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使教學科研整體水平和學科綜合實力全面提高,知識創新、服務社會和參與國際競争等方面的能力明顯增强,爲建設綜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奠定堅實基礎。
二、歷史沿革與優良傳統
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是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她開創了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先河。1908年改稱京師優級師範學堂,獨立設校。1912年改名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3 年更名爲北京師範大學,成爲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師範大學,1931年和1952年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輔仁大學先後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併。一百年來,北京師範大學始終同中華民族争取獨立、自由、民主、富强的進步事業同呼吸,共命運,師範學堂及其後的師大師生在“五四”、“一二九”等愛國運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李大釗、魯迅、樑啓超、錢玄同、吴承仕、黎錦熙、陳垣、範文瀾、侯外廬、白壽彝、鐘敬文、啓功等爲代表的一大批名師先後在這裏弘文勵教。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北京師範大學形成了“愛國進步、誠信質檏、求真創新、爲人師表”的優良傳統和“學爲人師,行爲世範”的校訓,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培養了20餘萬優秀師資和各類專門人才。
三、學科建設
現有本科專業55個,2002年成爲教育部首批6所擁有本科專業自主設置權限的重點高校之一,有15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9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博士後流動站,16個碩士、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碩士、博士點數在全國高校居於前列。有16個國家重點學科、6個北京市重點學科。
現有2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5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2002年經教育部、國家計劃委員會批準在我校建設“國家生命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基地”,2003年批準我校爲“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秘書處設於我校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與有關單位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中心(研究院、網上合作中心),5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北京市文科研究基地。先後獲准建設北京市大學科技園、國家大學科技園。2003年,北京師範大學“大學科技園區建設工程”,順利通過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組織的評估驗收。
四、人才培養
北京師範大學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爲學校的根本任務。根據學校戰略轉型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我校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1999年開始創新教師教育的“4+2”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爲最終將教師養成與專業教育相剥離,實現學士後的教師教育即教師教育學院化轉型,培養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高素質教師積累了經驗。試辦“勵耘實驗班”,進行跨學科寬口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在部分院係實行按院係或專業大類寬口徑招生的改革,實施寬口徑、厚基礎的通才教育。改革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推進彈性學習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積極探索部分專業研究生培養學制改革試點,加大支持研究生參加科學研究的力度,研究生業務素質和研究能力不斷提高。在歷届全國高校優秀教學成果奬和全國高校優秀教材奬評比中,我校獲奬數量位於前列。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我校有12篇論文入選,入選數目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五、科學研究
北師大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是我國重要的科學研究基地之一。“九五”以來,我校人文社會科學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縱向科研項目63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36項,省部級項目503項。
“九五”以來共獲省部級以上各類成果奬勵250餘項,其中,由白壽彝教授主編的22卷本宏篇巨著《中國通史》,被譽爲20世紀中國史學的壓軸之作,受到江澤民同志及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揚。
北京師範大學在概率論與模糊數學研究、理論物理與系統科學研究、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生命科學尤其是生態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李小文院士創建了“李-Strahler幾何光學模型”,奠定了國際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幾何光學學派的基礎; 鄭光美教授主持的“中國特産瀕危雉類生態生物學及馴養繁殖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奬二等奬; 李洪興教授領導的實驗室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實現了四級倒立擺實物控制,在自適應模糊控制理論和實驗研究兩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獲得2003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奬。2002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和國家海洋局的兩研究所共同完成的“渤海海冰作爲淡水資源的可行性研究”項目已通過教育部鑒定。該項成果是世界上第一個從資源利用的角度系統地完成海冰資源量估算和海冰脱鹽淡化的研究成果,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六、師資隊伍
北京師範大學現有專任教師140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8% 。兩院院士19人(雙聘院士1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國家批準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7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5人,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11人、講座教授3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4人。近年來,學校通過實施“優秀人才引進計劃”、“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劃”、“人才資源共享計劃”等舉措,建立了一支結搆合理、素質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七、社會服務
北京師範大學通過承擔科研項目、參與國家和地方重大建設任務等途徑,進一步密切與社會的聯繫。學校發揮沙漠化防治、景觀生態、環境工程和水土保持等學科優勢,聯合在京的有關單位,開發和集成可行有效的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技術,爲首都生態環境優化及緑色奥運做貢獻。根據教育部、北京市政府重點共建協議,我校與北京市共同建設的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首都教育經濟研究院以及首都基礎教育研究院,作爲我校與北京市開展更進一步合作的平臺。我校還發揮基礎教育資源和學科優勢及其輻射、示範作用,爲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服務。與珠海市、雲南省、内蒙古自治區、青海省等省區開展教育科技合作,與西北師範大學、新疆師範大學、西藏大學、新疆塔城師範學院開展對口支援,並於2003年被評爲全國對口支援西部地區先進單位。
八、對外交流與合作
北京師範大學堅持積極的國際交流合作政策。目前, 學校與近百所國外的大學、研究機構建立學術聯繫,每年有300多名外國學者來校講學、從事研究,也有700人次的教師赴海外參加國際會議、合作研究等,先後授予或聘請來訪的諾貝爾奬獲得者、著名專家、知名人士等100餘位海外人士爲我校名譽博士、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稱號。在合作辦學方面,已先後與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區的教育機構聯合舉辦了多個學歷和非學歷教育項目。 並分别與曼徹斯特大學、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舊金山州立大學合作建立了孔子學院。 學校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目前有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留學生2000餘人,留學生規模居全國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