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卷 首 語
本刊編輯部
今年6月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届世界遺産委員會大會表决通過,開平碉樓與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録》。加上2005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録》的澳門歷史城區,珠江流域已經擁有兩處世界文化遺産,值得慶賀。
這兩處世界文化遺産,凸顯了珠江文化開放兼容的形象。開平碉樓與村落被譽爲“令人震撼的中西建築藝術長廊”,澳門歷史城區則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它們跟古老的長城和兵馬俑、典雅的蘇州園林和皖南古村落等等景點相互輝映,共同搆成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長廊。
中西文化之間的差异以及如何對待這種差异,百多年來一直是學術界争論不休的熱門話題。上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亨廷頓提出“文明衝突論”之後,這一争論持續昇温。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有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某種文明實體及其文化理念視爲普世原則。然而,世界上没有一種文化能够充分地證明它的普世性。各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淵源、豐富内涵和表現形式,它們長期共存、相互吸收、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才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主綫。珠江文化學者並不熱衷於這一争論,而致力於本地區文化資源的研究開發。因爲在這方面,珠江文化先輩們早已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借鑒。從“採合中西道德”的《新民説》到“吟到中華以外天”的《人境廬詩草》;從“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嶺南畫派到融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開平碉樓與村落,都説明中西文化未必相互衝突,也可以相互交融。以兼容的襟懷對待各民族、各地區文化之間的差异,以開放的氣度對待海内外文化之間的差异,使珠江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品格,成爲溝通中西文化的一座橋樑。
當然,前人的文化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藴只是一種基礎。要從一種自在的形態變成一種自覺的形態,必須經過不懈的努力。這正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