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五節 南江文化及其周邊文化
南江流域的丘陵地帶,北面是西江,東南西三方處於雲開大山及其兩條支脈包圍之中。東有雲霧大山、大紺山,歷史上稱爲東山;西有黄蜂界、甘泉頂、金菊頂、胭脂頂、大力山,歷史上稱爲西山;南有鷄籠山,與鑒江水系分界。南江流域的土地被大山和大江的天險阻隔。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響一方經濟、造就一方社會。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的社會結構和發展水平,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一方面爲地域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圍,另一方面與地域經濟社會的相互融合,推動社會生産力發展,在政治經濟、社會關係、民衆心理、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等層面産生巨大的影響。這種社會影響的波及,在空間上會表現爲向四周擴散,在時間上會表現爲影響一個時代,甚至長遠的歷史。
在歷史上,南江流域這一自然地理環境曾劃分爲一個行政區域,或與西江北岸的土地同屬一個行政區域。或者設爲一個縣,或者是一個郡(州)下領幾個縣。隨着歷史的演變,因爲政治、軍事形勢的需要,後來的行政區域打破這自然地理環境的限制,突破東山和西山的阻隔。
南江流域的行政區域劃分,從秦漢開始,直到明代萬曆四年,屢屢變動。我們將在下一章詳述其變動的情况及其原因。從明代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羅定州和東安、西寧兩縣的建立奠定今天行政區域的基礎,400多年來雖然略有變動,但大體沿襲,這對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産生巨大的影響,也使南江文化不但是一種自然地域的文化,也是一種政治地域的文化,使它的内涵更豐富。
南江文化地域,包括今天鬱南全境,在自然環境或歷史的政區劃分、經濟交往,都較爲凝成一個地域的單元。如果認爲南江文化是鬱南縣南部幾個鄉鎮的事,與全縣大局無關,這樣的認識是不够全面的。
南江流域的文化是客觀存在的現象,但歷史上並未有人用南江文化概括這一地域文化。近年,社會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專家2004年8月初步考察了南江流域的文化現象,提出了南江文化的概念。雲浮市委曾組織過南江文化論证會,領道和輿論都對南江文化的存在和發展十分重視。
弘揚南江文化,提昇南江文化品位,對繁榮鬱南縣文化事業、建設文化大縣、促進旅遊發展,振興經濟,應有重要的作用。廣梧高速公路全綫開通給南江地域的經濟和旅遊帶來新的商機。爲此,適應形勢,加速弘揚南江文化的步伐顯得更加迫切。
南江流域所代表的南江文化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内涵、多種表現形式。
由於歷史上的原因,南江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受到行政區域和自然區域雙重因素的影響。我們試用大曆史、大環境、大視野的角度察看,南江文化的表述可以從縱和横兩個角度來分析。
從縱的方面來看,筆者查考各種古籍記載,研究南江自古至今的社會演變,從歷史進程來劃分,可以把南江文化分爲九個時期:秦漢時代,中原文化進入南江初期;兩晋南北朝,南江是嶺南早期開發區時期;隋代到宋代,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結合時期;元代至明代中葉,羅旁動亂和文化蜕變時期;明代萬曆年西寧縣建立之初及其文化影響時期;清初的儒佛道文化龢民間文化的相互滲透時期;清代中葉以後,打開傳統文化門縫時期;20世紀初,海洋文化和山地文化大融合時期;當代,南江文化昇華時期。
南江的地理環境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作用。南江水系的文化是以漢文化爲主體,匯合壯、瑶文化。在中原文化對嶺南的傳播過程中留下的歷史文化代代傳承,搆成南江文化的豐富内涵。
從横的方面來看,南江文化可有狹義、廣義、泛義之分。
從狹義上説,是指南江流域的文化,它與石材文化、六祖文化各自所分佈的地域,可以説是搆成雲浮市的三大文化圈。
如果加上行政地域的因素,南江文化的核心地域則在鬱南縣和羅定市,它是南江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這一地域的文化特徵也充分體現出南江文化的精粹。
鬱南占南江流域的里程最長,而且扼南江的咽喉,在古代是南江接受中原文化傳播的第一站,在近代也是南江接受海洋文化傳播的第一站。
鬱南現在的行政區域有一些地方不在南江岸邊,雲開大山的支脈從兩廣交界蜿蜒到西江邊的大曆山,使鬱南西北部的地域屬於建城河和黑河、平臺河所貫穿的地帶,但這兩部份地域在歷史上尤其是在近幾百年的歷史上屬於同一政區,因此,我們把整個政區的文化都歸屬於南江文化來討論。
從廣義上來説,南江文化概括了今天雲浮地域的文化。雲浮地域盡管有一些地方不屬於南江水系,但這些地方的河流除了幾條極爲短小的以外,都各自注入西江,從自然環境上、從歷史政區上、從經濟交往上、從風俗習慣上都可認同爲一個文化地域,它包括石材文化和六祖文化。
從泛義上説,如果從歷史上的南江文化影響和幅射看,地域更廣泛,可以把粤西幾個市的文化範疇劃入南江文化帶或稱爲泛南江文化。
南江文化從廣義上看,既然包含了石材文化和六祖文化,這石材文化和六祖文化獨自的概况又如何呢?這裏,試作一點介紹。
石材文化:雲浮素有“石城”、“石都”的稱譽。石材、礦藏資源豐富,雲石資源有7500萬立方米,花崗岩儲量12億立方米,還有可供利用開發各類石材10多種,可供開採達11億立方米。另外,雲浮還引進中外的石材,借它山之石,發展當地的經濟和文化。雲浮的3000多家石材企業,數百家石材工藝廠星羅棋佈, 石材工藝生産的人才達3000多人,在全國各地聘請的石材工藝人達5000多人,當中既有能工巧匠,又有各類的專家、收藏家。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是雲浮石文化的根基和潜力。雲浮豐富的石材、礦藏資源,千奇百怪的石山、石洞,還有世界奇觀的寶石花,特定的地理條件孕育了“石文化”。
據有關史料記載,在清末龢民國時期,雲浮人已能够生産石碑、石刻和石雕工藝品,雲浮“石文化”具備了雛型。新中國建立後,雲浮石材行業的興起,形成一個産業層面,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製造石材産品從傳統、簡單的手工操作向機械化、流水作業和手工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石材的用途從過去以實用爲主向實用和觀賞相結合的方向轉變。雲浮人研製的石雕、石刻、石畫、石拼圖以及羅馬柱、扭紋柱、异型材等産品的文化内涵更爲豐富,藝術性更强,展現出雲浮石材工藝水平和文化藝術品位,雲浮的石材業得到了可持續發展,“石文化”也隨之發展,内涵更爲廣泛,不斷昇華。石文化包括了石材生産工藝、自然景觀石、造型藝術石、園林石、觀賞石(奇石)、古生物化石等方面。
發展石文化,要開展石頭藝術品的搜集。搜集各種奇石、怪石,搜集古代流傳下來的石門樓、石門檻、石碾子等,同時,要把石頭藝術作爲一項産業來開發,提高其經濟價值。這些産品既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又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可打入裝飾市場,佔領裝飾市場。觀賞石(奇石、雅石)是大自然寶貴的自然與文化遺産,是有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瑰寶,也是一種可以進入市場流通的特殊商品,不是一般的天然遺棄的野地石頭。通過發掘石材發展的歷史,提高雲浮石材的品位,發展石材文化,使産品的文化藝術含量不斷增加,促進石材經濟的不斷發展,使經濟和文化形成良性循環。
我們要弘揚石頭精神,挖掘石頭文化的精神實質和深刻内涵。石頭精神就是實打實的精神,可以引伸爲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精神,激勵和鼓勵全社會發揚石頭精神,爲建設緑色雲浮共同努力。
六祖文化:六組俗名姓盧,其祖是河北範陽人,唐初其父謫官至新州(今雲浮市新興縣)。六祖於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出生,三歲喪父,長大以打柴爲生。見有僧人念《金剛經》,有悟,得知是從湖北黄梅縣東禪寺學來的,就北上尋師,初到韶州曹溪,後到樂昌西石窟。高宗咸亨三年到梅東禪寺拜五祖弘忍爲師,其時五祖有千餘徒弟。
中國佛教,漢代已從印度傳入。印度釋迦傳了二十八世,到菩提達摩。菩提達摩於南朝宋末(公元520-526年)到達中國,成爲禪宗在中國的始祖。之後,傳人有慧可、僧璨、道信,到弘忍時爲五祖。
慧能到達東禪寺,五祖派他干些舂米、劈柴之類的雜工,他在工餘學法參禪。五祖年老,要把衣砵傳授,即命各人作一謁呈驗。其高足神秀在壁上書寫:
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神秀的謁頗受衆人嘉許,一時傳遍全寺。而不識字的慧能認爲尚未徹悟,請張居士爲他題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衆見此謁,盡皆驚服。五祖發現了慧能對佛的悟性,就暗中把衣砵傳授給他,囑他南歸。神秀派人追殺,慧能在四會、懷集藏匿十年,公元676年,慧能到廣州法性寺(後改爲光孝寺)見有兩僧論風幡義,一個説是風動,一個説是幡動,争論不已。慧能插嘴:“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慧能得遇印宗法師,出示五祖衣砵,在光孝寺剃度,爲大衆開示禪門。此後,到韶州寶林寺(今南華寺)講經,御召不赴。他的言行被高徒法海禪師記録成書,這就是《六祖壇經》。六祖成爲了佛教在中國第六代的傳承人,園寂於公元713年。
“《六祖壇經》簡稱《壇經》,原名是《六祖惠能大師法寶壇經》。這部書是諸多中國和尚所寫的作品中唯一被稱爲‘經’的。它不但是禪宗最重要的典籍,也是探討中國文化的讀者們不可不讀的作品。胡適之將它列入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當中,錢穆也認爲它是探索中國文化必讀的典籍之一,還説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白話文的作品,還是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佛學的革命》,中國三環出版社)
這本書可説是六祖的自傳,至今傳世有多種版本,以敦煌古本和元代至正本最爲著名。《壇經》集中體現了六祖文化的思想内涵。
佛教自六祖之後分爲南北兩派。以慧能爲代表的南宗認爲,心性本净,本來是佛,識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以神秀爲代表的北宗認爲,佛性人人本具,但爲客塵所覆,必須透過時時修習,拂塵除垢,才能成佛。南宗的禪重在頓悟,北宗的禪主張漸修,所以有“南頓北漸”的説法。
六祖的理論使繁瑣的佛教教義簡易化,使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六祖文化經過1000多年的流傳,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很大的影響力,其作用遠遠超出佛教範圍。
目不識丁的人成爲佛學大師,他的禪學理論不僅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世界文明也有積極影響,千百年來,中國以至世界都有學者研究他的理論。這是世界一大奇迹。
據有關史料證明,六祖文化於8世紀已傳入日本和世界各地,六祖惠能被視爲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六祖壇經》也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六祖文化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影響深遠。
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在慧能的出生地興建報恩寺,唐中宗神龍三年(公元707年)賜名爲國恩寺。自唐至今,被佛教界視爲嶺南第一聖地,它與廣州光孝寺、韶關南華寺稱爲禪宗三大祖庭。該寺依山而築,布局壯觀,古檏典雅,有六祖父母墳、六祖浴身池、報恩塔、卓錫泉、六祖手植古荔等景點。此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國恩寺附近還有藏佛坑、六祖故居、龍山露天温泉、神仙谷、佛手嶺。名人、名山、名泉,這些亮點使六祖故鄉成爲旅遊聖地,衆多遊客到此享受六祖文化的薫陶。該地原名集成鎮,2004年經國務院批準改爲六祖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