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良溪—承載珠璣巷南遷文化的“活化石”
文/黄淼章
曾經聽説江門蓬江區有一個良溪古村,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保存較好的古村落,可惜一直没有機會前往一瞻古村的風采。今年金秋十月終於找到了一個機會,來到了良溪村實地考察。
良溪古村,坐落在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的北面,其建村於南宋時期。據地方史志雲,良溪舊稱蓢底,是南宋時期一個名叫羅貴的貢生爲躲避戰亂帶領家人和97户人家從南雄珠璣巷南遷岡州(新會),在此開基立業的村子,良溪村現今面積7.56平方公里。整座村莊倚山而築,面水而居,村前有開闊的池塘,還有一條河涌環繞大半個村子,岸上有巨大的古榕、高挺的紅棉,整個村成牛猗角形,整個村莊較好地利用的古代風水的理論,搆成一種發萬家的風水格局。村中還有用麻石板鋪砌的古巷窄長而縱横交錯,兩旁是石基青磚屋古民居,多數古屋門額上還保留有十分精緻的磚雕、灰塑和繪製精美的壁畫。村中還保留了一些以紅米石爲墻基的青磚古屋,是明代或清初的古建築。良溪村是珠江三角洲極爲難得的保存基本完好的古村落。
羅貴,原名以達,字天爵,號琴軒,是南雄珠璣巷貢生。生於北宋元佑元年,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正月,珠璣巷宋妃事件禍起,朝廷要派軍隊血洗珠璣巷,羅貴挺身而出,率領36姓97户上千人南遷,是南宋南雄珠璣巷族群南遷領頭人和組織者。根據《豫章羅氏族譜源流考》載羅豪撰《嶺南一世祖琴軒公事略》記載:“宋高宗建炎三年已酉歲,帝妃蘇氏,一時不慎,失調雅樂,致觸帝怒,斥居冷宫。旋獲宫女之助,逃脱出宫。至關口,遇黄貯萬運糧至京,船泊關口,蘇妃哀求黄收留,匿於糧船。黄見美艷,允挈南下回籍,匿藏家中,後爲家奴劉壯宣泄其事,傳揚至京都。宋帝大怒,乃命兵部尚書張英貴嚴辦。張尚書擬先將牛田坊所屬夷爲平地,然後建立興良平寇寨。幸得我貴祖姊丈樑喬輝時任職兵部,先悉此事,急遣家人星夜趕至珠璣裏,密報我貴祖。貴祖以大禍驟降,密商於鄉里,立即向縣衙申請遷徙,以免遭受無辜殺戮。宋紹興元年辛亥歲正月十日,奉準南徙,於十六日晨齊集親族戚友三十八姓共九十八户,由我貴祖統領,各携妻挈子,分水陸並進。至三月十六日方扺岡州(即今新會),得當地人士龔應達接應,並協助向政府告案立户,避過此場灾禍,各得安居樂業。”
在珠璣巷宋妃事件禍起之時,羅貴只是個貢生,還未入仕,也不是權貴,但在珠璣巷先民生命財産和家族前途命運的危難關頭,挺身而出,仗義扶危,與异姓鄉親團結互助,同舟共濟,共赴危難,其人格感召力是巨大的,在此情勢下,羅貴自然成爲南遷族群的領袖、龐大流徙隊伍的組織者。
羅貴領着36姓97家人(一説38姓共98户),從珠璣巷啓程,一路馬不停蹄,於4月16日扺達新會,羅貴發現良溪村四面環山,溪水清甜可口,土地肥沃,認定這是個風水寶地,於是携妻帶子定居於此。據當地的記載,良溪本是一片低窪的沼澤地,周圍長滿一種水草,新會人稱之爲蓢草,因而得蓢底之名。羅貴率衆人南遷到來後,在村前挖掘小河,疏通濕地排水,蓢草逐漸被滅,遺下肥沃的田地、池塘和排水的溪水,遂改稱良溪。
羅貴自南宋紹興元年率衆南遷,子孫繁衍,歷宋、元、明、清、民國,迄今800多年,後裔遍佈珠江三角洲一帶,散居廣東、廣西、海南各地,“蔚爲嶺南羅氏各族之鉅係”。據説,五邑地區乃至珠三角地區的羅姓的人幾乎都是從這裏走出去的,羅貴率衆履險南遷這一壯舉,盡管其具體情况有不同説法,仍不失爲嶺南民族遷徙史上光輝的一頁。其意義不僅使上百南遷家族,避禍得福,找到了蕃衍發展之良機,而更重要的是給珠江三角洲帶來了農業開發生力軍,推動了嶺南經濟文化的發展。南遷壯舉,羅貴功不可没。這一大批移民帶來了中原地區的先進耕作技術和文化,爲珠江三角洲的開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羅貴死後,後人爲了紀念他,把他安葬在了村外的一座小山上,並建了宗祠作爲紀念。村中至今還保留有 “羅氏大宗祠”,占地2439平方米,建築面積1370平方米,始建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5月,咸豐十年重修,宗祠磚木結構,面寬三間,進深三進,建築結構爲硬山式、山墻擱檩、抬樑式木結構,前後三進皆爲13架樑,層面船脊布瓦,緑琉璃剪邊。良溪村的巷道全用青石條鋪砌,排污水渠也用石條整齊地蓋着;村中的主道旁至今保留着一些木板搭拼的古商鋪。良溪村的山、水、樹木、建築與古民居環境的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體現古村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
羅氏大宗祠還保留有一副長聯:
發迹珠璣,首領馮、黄、陳、麥、陸諸姓九十七人,歷險濟艱嘗獨任;
開基蓢底,分居廣、肇、惠、韶、潮各郡萬千百世,支流别派盡同源。
這個長聯道出羅貴的功績和良溪的歷史淵源。羅氏大宗祠在2004年被江門市人民政府定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良溪村倉下山麓,有一占地近100平方米的800年古墓,它就是羅貴墓。這座古墓經歷年維修,現在墓的形式保存了清代維修的狀况。站在古墓上面,視野很廣闊,良溪村和開闊的田野歷歷在目。古墓用巨大的花崗岩圍砌,正中黑石上鎸刻着墓誌:
“本山坐鳳翮懷中穴,始祖貴錦裳子,原名以達,字號天爵、琴軒,南雄府學廪生,誥封中憲大夫,贈吏部尚書。金氏、田氏誥封四品恭人,贈一品夫人。由南雄府保昌縣牛田坊沙水村珠璣裏始遷岡州蓢底,即新會良溪,爲南遷羅氏始祖也。紹興元年十二月立。”
在良溪村還保留了一座“節孝流芳”牌坊。牌坊建在良中一條通往良東村的小巷旁,高約4米多,寬3米多,中間有小拱門,寬1米,高2米,始建於清干隆元年(1736年),距今已有270年之久,具體出處尚待考究。牌坊由紅砂石及青磚砌成,雕鑿得十分細緻,頂上有浮飾圖紋,正、背面中央最高處有竪寫的紅砂石浮刻“聖旨”、“恩榮”四字,每兩字下,横卧的條石上浮刻有“節孝流芳”四字作爲横批,左右兩邊分别刻有“干隆元年丙辰冬吉日立”和“旌表節婦羅門吴氏”作爲上下款。這座“節孝流芳”牌坊小巧玲瓏,保存基本完好,很有特色。
良溪村保留了不少的古民居、古廟宇、古祠堂,保留了不少明清遺迹,是珠江三角洲極爲難得的保存基本完好的古村落。在發展文化旅遊的今天,這是一個極好的旅遊資源。因此,對於江門市來説,如何利用老祖宗留下的良溪古村這個寶貴文化遺産,爲今天的文化旅遊服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雖然有良溪村這張牌,關鍵還要看怎麽打。將古村落文物資源和旅遊産業結合起來,去僞存真、做大做强,良溪村旅遊文化大有文章可做。我們今天在這裏討論和紀念羅貴,我覺得最好的一個舉動就是進一步保護和開發良溪村,把這個古村落開發成爲一個獨具特色的珠江三角洲水鄉文化旅遊景區。
這幾年,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度發展,廣東的經濟上了快車道,文化旅遊的建設也被當地政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特别是中共廣東省委提出建設文化大省以來,各地都將文化和旅遊業作爲新世紀的重點支柱産業。廣東許多文化旅遊景點也在搶抓發展機遇。如中山故居近年在附近征了大量的民居,已建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中山文化旅遊景區;佛山祖廟也征地籌建了黄飛鴻紀念館,正在形成一個以祖廟爲主的文化旅遊景區;開平的立園由1.1萬平方米擴大到20萬平方米,並成爲江門市著名的旅遊景點。這些文化景點都在争取時間,搶抓機遇,做大做强,其目的就是要建設成爲廣東文化旅遊的精品,爲建設文化大省做出新的貢獻。前幾年,江門市也提出建設文化大市,到江門參觀旅遊的人也在不斷增加,也有遊客慕名到良溪村參觀。所以,目前的時機對良溪村來説,是非常難得的。我們一定要審時度勢,百倍珍惜現有的機遇。
從現狀來看,作爲廣東典型的水鄉和古村落之一的良溪村,目前的狀况並不盡如人意,過去的名氣並不大,開發的時間也較短,利用還只是剛剛起步。我查了有關資料,在《廣東省文物志》和《廣東名勝辭典》中,都没有良溪村和羅氏大宗祠的條目,可見良溪古村和羅氏大宗祠仍藏於江門蓬江的鄉間而無人識,從現存的狀况來看,古村和祠堂還有一種敗破的感覺,一些新的建築鶴立鷄群,對古村的風貌帶來一定的影響。近年來江門加强了古村的宣傳,良溪開始有了一點名氣。但是,人們慕名前來良溪村,看了有點失望。原先的水道已大部分淤塞,失去原有的風貌,而羅氏大宗祠,雖然保存基本完好,但裏面空空如也,没有展品、説明文字也很少,更缺乏文物。因此,良溪村已面臨如何在原有的基礎上保護和開發利用的考驗。我們要充分利用時機,進一步加快開發良溪村的步伐和力度。下面提幾點建議供參考:
第一、要認真抓好良溪村保護和文化旅遊的全面規劃。良溪村建村年代久遠、村中建築風格獨特、民風民俗淳檏、鄉土人文氣息濃厚、自然環境山青水秀、自然與人文交相融合,是極爲難得的廣東古村落。從良溪村的現狀來看,目前古村落的原貌還基本保存,村中近年增添了一些新建築,但還没有對整個古村造成嚴重的建設性破壞。因此,要保護和開發利用良溪村,打好良溪村這張牌,首先要邀請有關專家,制訂古村落開發建設規劃,要有長遠的規劃和發展目標,劃定良溪村的保護範圍,控制好良溪村的用地,在保護範圍内只能搞與良溪村有關的文化旅遊設施,在保護好良溪村古貌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龢利用,並按計劃分步驟抓好實施。我們要從觀念上樹立良溪鄉村旅遊的精品思想,規劃要高起點、高品味。要在江門和蓬江區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各方面有效的開發機制,全面規劃、保護和開發好良溪村的景點。
第二、要做好水鄉風情的文章。珠江三角洲是我國著名的水鄉,但隨着近年的高速開發,已經很難找到一個保存原始風貌的水鄉古村落了。良溪村原來是一個美麗的水鄉,所以才被稱之爲“良溪”。但是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滄桑,原先的水道已部分淤塞,失去昔日的風貌。因此,要修整村前的池塘和水道。這些古老的池塘和水道也是良溪古村重要的旅遊資源。
第三、對良溪村的古建築進行一次全面的普查,瞭解古村的家底,編寫良溪村的文化旅遊説明。村中的明清建築和古廟宇要盡量保護和恢復古貌,門前要掛説明牌,讓遊人可以瞭解古建築的歷史和故事。
第四、增加良溪村的文化氣息。良溪村是一個古村落,有800多年的歷史,年代久遠,是承載嶺南珠璣巷千年南遷文化的“活化石”。但村中的文化氣息有待進一步加强。建議在羅氏大宗祠籌建一個《羅貴與良溪村》的展覽,徵集有關羅貴及其後人的文物和資料。南雄珠璣巷有羅貴紀念館可以參考。其實,羅貴長期在良溪生活,其功績在良溪村,也在良溪逝世,是良溪村的奠基人,良溪村更有理由建一座羅貴紀念館。建議村中還可以搞一些有關羅貴帶領97户人家南遷的歷史雕塑,增加良溪村的文化氣息和情趣。
第五、要完善良溪村的配套設施和加强包裝策劃與宣傳推介。古村落被稱之爲“傳統文化的明珠”、“民間收藏的國寶”,近年來備受世人矚目。因此,從現代旅遊來看,古代村落也是旅遊業一個重要依託,而旅遊是古代村落得到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重要形式。同時,旅遊業的發展對古村落也有積極的保護和促進作用。但是,目前到良溪村參觀,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良溪村的配套設施跟不上,可觀性較差。事實上,目前良溪村的旅遊開發還處於規劃準備階段。因此,我們一定要保持良溪村的古村落味。要加强良溪村管理,改善服務,進一步完善良溪村的各項旅遊配套設施和加强包裝策劃與宣傳推介。把良溪村的開發建設列入文化旅遊招商項目,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不斷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第六、積極拓寬開發利用良溪村的籌資渠道。良溪村面積較大,年代久遠,村中的大屋、祠堂、廟宇、雕樓、水道、池塘和古樹名木等等都具有開發價值。因此,開發良溪村不只涉及到村鎮、文化部門和旅遊局,還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需要協調解决問題較多,因此,不能僅僅局限於村鎮文化旅遊部門的投入。必須争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多方籌集資金,不斷完善古村落基礎設施,改善良溪村人居環境;采取市場運作方法,按照互惠互利原則,擴大對外合作,吸引社會民間資本參與開發建設古村落。建議江門市和蓬江區政府成立一個良溪村保護和開發利用領導小組,負責全面的開發利用工作。要開拓以政府投入,文化部門、旅遊部門自籌投入及社會各方面投入相結合的多元化融資渠道。
第七、編寫出版良溪村有關的書係。建議盡快組織專家學者編寫出版《良溪村》和《羅貴》的書籍,最好能列入廣東人民出版社的《嶺南文化知識書係》叢書。良溪村是我省保存的壁畫最多的古村,也可以出版《良溪古建築》和《良溪壁畫》圖録。
第八、要進一步向社會各階層宣傳良溪村,擴大良溪村在嶺南及全國的影響力。一座古村落不僅僅需要保護,更需要傳播和開發利用,要化腐朽爲神奇,把塵封的古村落點化成鮮活的文化旅遊景點。同時,在宣傳良溪村時要綜合運用廣告促銷,要藉助廣州地區的幾家大報、省市電視臺、雜誌、多媒體等,媒體有非常强的導向力和感染力。我們要保護和充分發揮良溪村作用,就必須加强和報紙、電臺、電視臺等的聯繫,加强良溪村文化、民俗、旅遊方面的宣傳報導,從各方面提高良溪村的知名度。這對於保護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江門市的第三産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抓住新世紀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廣東建設文化大省和江門建設文化大市這個重要戰略機遇期,是良溪村争取時間、科學發展的極好機遇。我們一定要緊緊抓住這個極爲難得的歷史機遇,不斷充實、豐富和完善良溪村的文化旅遊設施,增加古村的文化特色和旅遊的吸引力。我們堅信,在建設文化大省的過程中,江門市一定能够抓住時間,抓住機遇,以良溪村爲中心,整合周邊環境,以古村落文化和自然山水風光爲平臺,將良溪村構建成一個富有地方特色、集古村、民俗、自然、遊覽與休閒於一體的珠江三角洲水鄉古村落文化旅遊景區,成爲江門旅遊的一個新亮點和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作者係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州市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