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梅縣東郊張氏宗族的祭祖習俗



  梅縣東郊(金山鎮)位於廣東梅州市梅江區,東鄰西陽,西與城北交界,南與老城相連,北與城東接壤,因地處梅城東部郊區,故名東郊。清代屬東街堡和東厢堡。1931年屬第一區。1941年爲第一區的東街鄉和東厢鄉。1952年屬城北區。1956年屬城東鄉。1958年屬衛星人民公社(後改梅城人民公社)。1965年爲城郊人民公社。1983年改爲東郊區。1987年改爲東郊鄉,設行政村十個:東郊、東街、東厢、月梅、周溪、龍豐、芹洋、福長、黄坑、金豐。1999年東郊鄉改爲東郊鎮,屬梅州市梅江區管轄。2002年改名爲金山鎮。東郊(金山鎮)總面積35平方公里,總户數4000多户,總人口16000多人,其中僑眷占43%。全鎮主要宗族有張姓、温姓、楊姓、黄姓、鐘姓等。張氏宗族基本分佈在張家圍(包括圍裏和圍外),即東郊和東街行政村,人口約五千左右,約占東郊人口的三分之一,是當地的大族。筆者瞭解到過去張氏宗族在當地頗有聲望,近年來宗族活動回復較快,因而選其作爲考察對象。因時間有限,本次考察重點爲東郊張氏宗族的祭祖習俗。

  一、張氏宗族主要祭祀的祖先

  客家是一個慎宗追遠的族群。祖先會受到其子孫後代的祭祀,但是從古至今,祖先不計其數,不可能一一祭祀。在客家社會,祖先在子孫眼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等級。祖先得到的尊敬取决於他們生前的功德和業績。那些在宗族中或社會上知識、道德、功績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定水準的祖先,在家族譜系中佔有重要位置,受到子孫後代特别的祭祀。從古至今,祖先不其數,不可能一一祭祀。梅縣東郊張氏宗族主要祭祀哪些祖先呢?

  梅縣東郊張氏宗族對開基祖的祭祀也最爲隆重,每年合族人敲鑼打鼓、備好牲禮爲開基祖掃墓。客家人的開基始祖多是在歷史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名人。張氏宗族尊張化孫爲上杭開基祖。據《張化孫裔遍天下》記載:“張化孫諱衍,字傳萬,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自歲貢生至賜進士,誥授中憲大夫(正四品官),後受朝庭委派‘作牧汀州’,爲一州之長。傳説他精通《周易》、堪輿和歧黄之術。南宋嘉泰年間,因戰亂‘卜處移居閩上杭’,在上杭縣白砂將軍橋茜洋村官店前上吉街開基。因上杭地處汀江中游,汀江别稱鄞江,張化孫被其裔孫尊爲‘鄞江始祖’”。〔1〕張化孫是否與東郊張氏有血緣上的關係,無從稽考。但據臺灣《屏東張氏族譜》載:“閩粤贛三省苗裔,多奉唐宰相曲江九齡爲太始祖,以其風度、文章、功名、位望,足以群倫表率,至宋,則以中憲大夫張化孫爲始祖。”〔2〕由這段文字可知,張化孫是閩粤贛張氏裔孫的文化共祖,張化孫是因其才學好,威望高,堪爲表率,因而被閩粤贛張姓奉爲始祖。

  據《張化孫裔遍天下》記載:張化孫生有十八個兒子,其四子張詳雲遷居福建寧化縣石壁鄉,生七子,六子仲元公生子十人,次子惟義公三傳至先伊公,先伊公生旬紹、旭紹二子,東郊張氏尊旭紹公爲一世祖。旭紹公長子衍玉公生子四人:萬一郎、萬二郎、萬三郎、萬四郎。萬三公子伯一郎、伯二郎遷居程鄉縣徐溪張叟鋪住雙溪口,因而萬三公被尊爲鎮平(今蕉嶺)始祖。每年萬三公的子孫(包括梅縣東郊張氏宗族)都要到蕉嶺祭鎮平始祖萬三公。〔3〕

  梅縣東郊張氏開基祖一弘公爲旭紹公十世孫。一弘公字肩一,生於明萬曆八年,妣賴氏,生有五子:臺玉、居玉、召玉、容玉、册玉,册玉早殀,所以傳下四房,繁衍至今,裔孫遍及海内外。肩一公從鎮平(今蕉嶺)遷至今梅州下市攀桂坊開基,奠定了張家圍的基業。梅縣東郊張氏宗族感念肩一公功德,每年春節、元宵節到祠堂祭祀,春祭則合族到墓地祭祀,祭祀活動十分隆重。

  另外,張氏宗族又分爲許多房派。各房每年要祭祀本房開基祖。如留餘堂張氏子孫每年春節到留餘堂祭祀基開基祖十六世祖孝創公,每年十一月共房派的張氏子孫到梅縣長沙鎮孝創公的墓地祭祀。

  客家人除了對開基祖備加禮遇外,也十分崇拜有功績的祖先。那些對社會、對宗族做出特殊貢獻的祖先,會受到特别的祭祀。梅縣東郊留餘堂張氏宗族除特别祭祀開基祖孝創公外,還特别祭祀其翰公和其曾公。其翰公和其曾公讀書入仕中舉人,光耀門庭,所以受到後世子孫的特别崇拜。其翰公和其曾公在祠堂裏不僅有專門的牌位,而且其子孫每年也到墓地祭祀。其翰公爲留餘堂長房的祖先,其曾公爲留餘堂二房的祖先。長房的裔孫每年十月份集體到其翰公墓地祭掃。其翰公墓地位於白宫鎮飛風崗,墓地是近幾年才找到的,墓碑尚完好無損。白宫鎮距東郊約四十分鐘的公共汽車,下車後還要走很長的山路,但每年其翰公裔孫都不辭勞苦,前去祭掃。其曾公的墓地,其裔孫費盡周折才找到。之後,在梅縣長沙鎮尋到一塊風水寶地,花數萬元巨資,修造了一座精美的墓地,將留餘堂開基祖孝創公孝創婆及其翰婆、其曾公及其曾婆夫妻合葬一處,每年合族爲其掃墓。

  客家人也有崇拜婆太的習俗,爲宗族做出特殊貢獻或子孫衆多的女姓祖先會受到特别的祭祀。梅縣東郊張氏宗族每年夏天要祭七世祖妣和九世祖妣。七世祖妣和九世祖妣稱“好命婆太”,傳下的子孫衆多。相傳,七世婆太是位仙人,其子肩一公將其骨骸與七世祖公的骨骸同葬在梅縣月梅,墳墓前有一小溪,據説飲此溪水者百病不生。後蕉嶺張氏子孫想將七世婆太移葬蕉嶺,就來偷婆太遺骸,不料忙亂中將七世祖公遺骸盗走。因而七世婆太墳墓在梅縣月梅,七世祖公墳墓在蕉嶺縣。九世婆太則是因爲平整土地遷葬月梅,墳墓修在七世婆太墳墓旁邊。兩主墳後邊又有許多後世子孫的小墳墓。張氏宗族祭七世婆太的儀式很隆重,先由禮生宣讀祭文,然後衆裔孫行三獻禮,可以與祭祀開基祖肩一公的隆重程度相比。

  二、張氏宗族的祭祀活動

  (一)祠祭習俗

  祠祭是指在族姓宗祠和祖堂奉祀族姓的共同祖先與最親近的祖先、父母等。祠祭是非常正規化的祭祖儀式。祠堂祭祖的時間各地不同,有的地方則是在每一季節舉行,有的是每隔一定時期舉行,有的逢年過節或初一、十五都祭祖。梅縣東郊張氏宗族各房每年(舊曆)正月初一(春節)、五月初五(端陽節)、七月十四(亡人節)都要到各自的祖堂祭祀祖先。

  根據祭祀群體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張氏宗族的祠祭分爲房祭、族祭與聯祭。

  1.房祭

  房祭是以房爲單位的祭祀。張氏宗族下分許多房派。同房共祖者通常逢年過節在老祖屋祭祀本房的開基祖和自己的祖先。祠祭儀式比較復雜,現以張氏宗族留餘堂正月初一的祭祖爲例説明:

  留餘堂爲十六世祖孝創公所建,是一大房。孝創公生兒子其翰公和其曾公,故留餘堂下又分兩小房,兩小房現均傳至二十八世。兩小房子孫都要祭祀本房開基祖孝創公。因爲裔孫衆多,祭祖時十分熱鬧。過去是集體祭祖,祭祖時由禮生宣讀祭文,衆人合族祭祀。現在則以家庭爲單位。每年正月初一一大早,各家就争相去祖屋祭祖。先到的先祭。祭祖時不分男女,都可參加祭祀儀式。祭品有三牲、五珍、果品等。先敬天神,再祭祖先。敬天神和祭祖先可以用同一份供品。祭祖時,先點燃3—5支香,然後三鞠躬(舊時要行跪拜禮),心中默唸“祖先保佑我們子孫平安”等祈語,等香燒成彎頭狀,就表明祖先已享用完供品。然後要給祖先燒包袱皮,包袱皮裏有紙做的四季衣服、金香銀香、金銀手飾等。給誰的就要在包袱皮上寫上誰的名字,這樣生活在陰間的祖先才能收到。留餘堂大房的裔孫一般要給孝創公婆、其翰公婆及各代祖先燒包袱皮,二房則要給孝創公婆、其曾公婆及各代祖先燒包袱皮,因此往往一個家庭要燒二三十個包袱皮。有的子孫覺得太繁瑣,就將程式簡化,在一個包袱皮上寫三個字“三代一”,表示燒給所有的祖先。留餘堂設有觀音堂,供奉觀音菩薩,留餘堂裔孫祭祖時也同時要祭觀音菩薩,通常夫妻兩人,男的祭祖先,女的祭觀音菩薩,也可以祭完祖先再祭觀音菩薩。因爲觀音吃齋,所以祭觀音一定要用齋盤。留餘堂後面有五塊石頭,叫五方龍神,管財管“丁”,因而祭祖時也要敬五方龍神。過去祭祖時要燃放烟花砲竹,1989年後梅城禁止放鞭砲,放鞭砲之俗因此取消了。

  2.族祭

  族祭是以宗族爲單位的祭祀。同一地域的同宗共祖者通常在年節時在宗族祠堂祭祀本族開基祖和歷代祖先。肩一祖堂是東郊張氏的總祠。東郊張氏宗族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在肩一祖堂合族祭祀祖先。過去祭祖禮儀由族老主持,現在則由宗族理事會負責。宗族祭祀較房祭隆重。一到祭祖的時間,老老少少都更衣沐浴,争先恐後地趕往祠堂,以搶得頭香。等族人到齊以後,在專門的禮生主持唱禮下,族人齊集行禮祭祖。

  祭祖的供品有猪頭、魚、鷄、茶、酒、米米果等,祭品多的有幾十“鄭隔”甚至上百“鄭隔”。舊時祭祖必用全猪、全羊,鷄以及五珍。全猪、全羊,鷄就是把猪、羊、鷄宰後,挖去五臟,把其整體軀殻當作祭品。所謂“五珍”,就是從山珍海味中,擇五項作爲祭品。現在人們不用全猪全羊,代之以魚和猪肉。一般用鷄、猪肉、魚敬祖。殺鷄很講究方法,因爲殺的鷄要拿去祭祀,不是隨便就可以殺好的。具體步驟爲:先用刀將鷄殺死,用熱水把鷄毛褪去,然後在靠近鷄屁股那邊用刀剖開一點,用手把鷄肚子裏的腸、心臟等掏出來,再把那些東西洗乾净,把它們跟鷄一起放在鍋裏煮熟。鷄選好了,還必須選一塊上好的猪肉來,猪肉必須是肥瘦連在一起的,並要整塊同鷄一起放在鍋裏面煮。鷄和肉選好之後,人們就要選魚,因爲是用於祭祀的魚,所以也不可以馬虎,必須選擇上好的大草魚。然後人們把鷄、魚、肉(三牲)分别裝在盤子裏,再配上五杯茶、五碗酒、糖果、大小香燭、紙錢、鞭砲等,到祠堂裏祭祖敬神。祭祖敬神有一定的規矩。先祭天神,因爲天神比其它諸神和祖先大,所以最先祭。然後用祭過天神的祭品祭土地伯公。祭完天神和土地伯公的祭品,可以再用來祭祖先,但必須重新煮過;客家人不僅要祭近祖,而且更重視對開基祖的祭祀。祭祖先的同時也要祭拜龍神、觀音等神明,祭觀音必須用齋盤。祭祀時,祭品擺放也有一定的規矩。魚放在最左邊,中間放鷄,最右邊放肉,順序絶對不可以亂。祭拜完畢以後,客家人常常將祭過祖先和神明的食品精心的烹調,然後分給全家人吃,據説吃了可以祛禍降福。

  祭畢,請有名望的族長講話、講族譜、告知本族姓氏的淵源、世系與祖訓。祭儀一般行三獻禮,由族中長者主祭,其餘爲與祭。祖必請禮生,祭祖儀式由禮生主持。祭祖時先由禮生宣讀祭文,然後主祭和餘祭(由族中輩份高年長者擔任)行三獻禮儀式。梅縣東郊張氏宗族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在肩一祖堂合族祭祀祖先。過去祭祖禮儀由族老主持,現在則由宗族理事會負責。祭祖時先由禮生宣讀祭文,然後主祭和餘祭(由族中輩份高年長者擔任)行三獻儀式:

  祭祀開始 全體肅立

  擊鼓 奏樂。主祭裔孫就位 餘祭裔孫各就位。主祭詣於某世祖考妣。尚香 酹证。一鞠躬 讀祝 (祭文)。行初獻禮。主祭詣於某世祖考妣 神位前。進爵(酒) 奉饌(肉) 行三鞠躬禮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行三獻禮。主祭詣於某世祖考妣 神位前。進爵 奉饌 獻財帛 侑食(加酒)。行三鞠躬禮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行三獻禮。主祭詣於某世祖考妣 神位前。進爵 奉饌 奉湯飯(二碗)。行三鞠躬禮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送神 行三鞠躬禮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化財帛 焚祝 (燒在香爐内)。禮成 鳴砲。

  儀式結束後,祭祠者在祠内設宴聚餐,並在祠内共商族内有關事宜。參加聚餐者僅限於男姓,且根據年齡的不同,聚餐者享受的待遇也有别。梅縣東郊張氏宗族祭祖聚餐時規定,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60歲以下的人要交10元錢。忙裏忙外的女人不能上席,一般在竈堂喫飯或聚餐完畢後才喫飯。

  祭祀完畢,舉行慶祝活動。過去有鬧八音、燒煙階、放焰火、舞龍燈等活動。近年來,張氏宗族在元宵之夜通常請梅州市山歌劇團演唱山歌劇,或者在祖堂門前放電影。

  3.聯祭

  客家是個不斷遷徙的族群,又是個追宗念祖的族群,有强烈的尋根意識。因此,客家人除了祭祀本族祖先外,也不忘對源流之地祖先的祭拜。遷移至各地的宗族子孫回原鄉祭祖,形成規模宏大,場面壯觀的宗族聯祭活動。

  東郊張氏是由福建上坑遷至梅縣蕉嶺再遷到梅縣東郊。因此東郊張氏每兩年一次去蕉嶺祭祀其鎮平開基祖萬三公。萬三公的祭祀活動由蕉嶺張氏主辦,届時蕉嶺張氏就會給梅縣東郊張氏和其它地方(如平遠、興寧等地)萬三公裔孫發出邀請。梅縣、平遠、興寧的張氏宗族理事會負責組織本族人員前去祭祖。宗族聯祭規模宏大,作爲東道主的蕉嶺張氏需準備隆重的歡迎儀式和宴飲活動。衆多子孫一早聚集於萬三公祠堂祭拜,人群涌動,以至於必須分成幾批,一批人祭拜完畢,下一批人再祭拜。祭拜時,外面鑼鼓聲、鞭砲聲、自製砲鈍聲響個不停。婦女們在厨房準備早餐粥。大家吃罷早餐,前往萬三公墓地祭拜,中午回祠堂吃午餐。晚上通常會請戲班唱戲,少則唱三五個晚上,多時會唱十個晚上。

  (二)墓祭習俗

  墓祭,是指在祖先墳墓上的祭祀。墓祭對象分爲兩類:近祖與遠祖。與之對應,墓祭形式分爲兩種:家庭式的墓祭活動與家族式的墓祭活動。

  家庭式的墓祭活動是以家庭爲單位,每年由家長率家人上山祭掃近祖墓墳,祭禮比較簡單,帶些果品、糕點、香燭、紙帛等供品上山,擺在祖墓前,先由家長焚香禱告,敬酒獻禮,然後家庭成員依次行三跪九拜之禮,禮畢燒紙帛並燃放鞭砲。家庭式墓祭時間比較靈活,在正月裏,寒食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冬至都可上山祭墓。曾祖父的墓由其衆裔孫祭祀,祖父的墓由祖父的子孫祭祀,父母的墳墓由其子孫祭祀,因而雖是家庭式祭祀,也有較小範圍的聯合。解放前,由於講究風水,曾祖父、祖父、父母葬在不同的山頭,祭祀時往往要跑幾座山。改革開放後,由於人們觀念的變化,祭祀形式也有些變化。梅州東郊鄉張梅祥老伯覺得每年跑去墳墓太累,乾脆把祖先請回祖屋,在祖屋祭祀。不過,大多數人還是到墳墓祭祀。

  家族式的墓祭,是以家族爲主體舉行祭墓活動。祭祀對象一般爲開基祖或在歷史上有過一定的名望和作爲的先祖。墓祭一般分爲春秋兩祭。

  根據祭祀群體的不同,東郊張氏宗族家族式墓祭可分爲房祭、族祭與聯祭。

  1.房祭

  東郊張氏各房每年要到自己房派祖先的墓地祭掃。肩一公共五個兒子,現傳下四大房。各大房裔孫每年要集體到自己房派祖先的墳上祭拜。如二房居玉公(誠靖公)的墳墓在梅縣丙村的老岈山。居玉公的裔孫每年十月份要乘車去丙村祭祀他。誠靖公裔孫包括五裏亭、張家圍、樓下堂、春苑堂四房派,每年四房派輪流祭祀。以下爲十一世祖誠靖公(居玉公)祭文:

  主祭裔孫十九世孫二十世孫二十一世孫二十七世孫等

  謹以

  牲醴 庶饈 果品 清酌 絲帛 燭錠之儀

  致祭於

  十一世祖考居玉 號旋溪 謚誠靖張公

      妣謚莊惠張母黎太孺人

  而言曰

  恭維吾祖 博學逾常 年少登科 學譽名揚

  艱苦創業 開拓梅江 結廬周溪 講學育人

  著書行世 號稱旋溪 先賢贊譽 州志標榜

  裔孫千 五州共仰

  慎終追遠 吊念不忘 謁陵寢以表孝

  揚祖德之流芳 歲序流易 霜露已降

  瞻拜墳塋 曷勝感慕 神其不昧 來格不當

  伏維 尚饗

  四大房下面的各支房每年要集體祭祀本房開基祖。如留餘堂每年要祭開基祖十六世祖孝創公,孝創公的墓地以前位於梅州飛鳳崗,因平整土地,其裔孫去年將其改葬在梅縣長沙。因此現在留餘堂衆裔孫祭拜孝創公,要乘車到長沙去。孝創公的墓地是塊風水寶地,“前有郭峰障,後有苟眠塘”,祖先墓地的風水好,子孫後代就會財丁興旺,俗話説“主人葬得着,黄金用鬥量。”客家人的思想觀念中,修祖墳不僅是尊祖敬宗,緬懷祖德,而且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因而重修祖墳得到衆裔孫的捐資捐款和大力支持。爲重修孝創公墓地,留餘堂衆裔孫集資五萬元,耗時近半年完工。

  東郊張氏各支房又分爲數個小房,各小房也集體祭祀自己的祖先。例如,留餘堂下分兩小房:長房爲其翰公房,二房爲其曾公房。長房的裔孫每年十月份集體到其翰公墓地祭掃。其翰公墓地位於白宫鎮飛鳳崗,墓地是近幾年才找到的,墓碑尚完好無損。白宫鎮距東郊約四十分鐘的公共汽車,下車後還要走很長的山路,但每年其翰公裔孫都不辭勞苦,前去祭掃。其曾公的墓地到現在尚未找到,因而其曾公裔孫無法爲其掃墓。

  3)族祭

  十世祖肩一公爲東郊張氏宗族的開基祖,其墓地在月梅,距東郊只有十分鐘的路程。每年四月份,東郊張氏合族到肩一公墓上祭掃。基本上每個家庭都有一個代表,祭掃者往往達數百人,遠在香港、東南亞的裔孫也會回來。以下爲肩一公祭文:

  恭維吾祖 博學逾常 經史精通 年少列庠 生於桂嶺 志遠四方 燕翼詒謀 展翅程鄉 基開攀桂 學譽名揚 詩禮不輟 前桂騰芳 先賢贊譽 文種書香 承先庭訓 啓後有章 孝悌家風 宜熾宜昌 裔孫千 濟濟一堂 欣逢佳節 羅拜祖堂 天倫東聚 表孝永彰 神祈不昧 來格來當

  伏維 尚饗

  肩一公現有衆裔孫捐助的祭祖資金十七萬,因而每年的祭祀也較隆重,每個前去祭祀的裔孫可分得兩元“丁錢”,祭祖完畢到肩一祖堂聚餐,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享用,60歲以下需交飯錢。

  4)聯祭

  東郊張氏每兩年一次去蕉嶺祭祀鎮平開基祖萬三公。萬三公的祭祀活動由蕉嶺張氏主辦,届時蕉嶺張氏就會給東郊張氏和其它地方萬三公裔孫發出邀請。以前東郊張氏每年都去,現改爲每兩年去一次。一般集體包車去蕉嶺祭祖。

  最爲隆重的是化孫公的祭祀儀式。張化孫生前,爲官清正廉明,積極興利除弊,關心百姓疾苦。晚年居家仍樂善好施,常免費爲群衆治病,留下放多美好的傳説。幾百年來,當地群衆把張化孫墓當作“山神土地”來敬奉。上杭張氏宗族每年爲化孫公舉辦隆重的祭祀活動。各地張氏宗親都會去參加,場面十分宏大。客家的祭祖活動十分隆重,尤其是宗族聯祭,規模十分宏大,場面十分壯觀。例如:閩粤贛張氏宗族每年爲化孫公舉辦隆重的祭祀活動,届時,各地張氏宗親都會去參加,場面十分宏大。據《張化孫裔遍天下》記載:每年春祭或秋祭,各地子孫不遠千裏,或組團,或舉家,或個人,絡繹不絶前往祖公祖婆地上香敬拜,表達對祖先的敬仰之情。據不完全統計,自1995年至今,已有7萬多張化孫後裔前往祖地祭祖,主要有:廣東省汕頭、汕尾、五華、梅縣、蕉嶺、平遠、大埔、興寧、豐順、從化、新豐、紫金、海豐、陸豐、深圳、惠東、惠來、饒平、東莞、河源、揭西、肇慶;江西省興國、會昌、瑞金、南康、遂川、贛縣、於都、萍鄉、安遠、修水、銅鼓、上猶、尋烏、永豐、吉安、崇義、泰和;福建省漳州、詔安、平和、南靖、長汀、武平、永定、連城、龍岩、漳平、上杭;浙江省雲和、龍游;湖南省瀏陽;廣西省貴港;臺灣、香港、澳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宗親由於交通不便,東郊張氏宗族每隔兩年組團乘車到上坑參加化孫公的祭祀儀式。在調查中發現,能舉行如此規模祭祖活動的宗族,都有華僑支持(捐資和牽頭)。一些小姓,或者没有華僑捐資的宗族,多不搞這樣的活動。另外,由於解放後平整土地,有些宗族根本找不到祖先的墳墓,無法祭祖,也就算了。

  
  (作者:李小燕,廣東嘉應學院客家研究所)

  

  注 釋:

  〔1〕張氏宗親會編:《張化孫裔遍天下》,内部資料。

  〔2〕同上

  〔3〕同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