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梅縣林姓淵源與宗族文化述略
客家廣東梅縣林氏根係中原,西晋末年林氏爲避戰亂由黄河流域南遷至福建,唐朝遷至廣東,清初海禁後遷至臺灣南洋群島各國。本文通過“田野調查”和查閲譜牒資料,闡述了梅縣林氏宗族遷徙軌迹和宗族文化活動。
梅縣梅林氏祖宗的遷徙軌迹
據《林氏世系總記》和《姓纂》載:“林氏出自子姓,黄帝後裔,歷夏、商32代而生比干,爲商紂王少師。商紂王是歷史上的暴君,平日不理朝政,沉浸於酒色,朝廷中以比干爲首的文武大臣爲着國家利益,直諫紂王。紂王執迷不誤,反而怒殺比干,刳視其心,焚其面。還剖比干次妃胎,正妃陳氏有孕三月恐禍及,爲避紂王之難,避居於牧野長林石室中,而生男,取名泉。周武王伐紂得勝後,下旨修建比干墓,尋訪比干後人,拜見其子泉。泉以其居和林石室而生,周武賜泉爲林姓,改名爲堅。林姓因而得名。封林堅爲大夫,食邑博陵。牧野古爲冀州之地又稱西河。長林現在河南省衛輝市附近,該市建有比干墓。
林姓始祖比干。二世爲林堅,生子林載。三世林載生三子,長子爲林磋。四世林磋爲冀州牧,官司馬大夫,生四子,三子取名林虎。五世林虎,周武王時爲大將軍。
比干22世孫林才,周平王時爲大將軍。
林放(林氏23世),周景王時是孔子的學生,後仕爲大夫,列七十二賢。
西晋末年(公元317年起)晋愍帝時,林碌(林氏70世)任甫河大守。那時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入擊中原,歷史上稱“五胡亂華”,中原漢民爲避戰亂南遷至江淮地區,有一部分過長江向南遷徙。這次北方漢人的大遷徙。林禄舉族護駕愍帝渡江定都建業(今南京)。林禄後任晋安(今福建地)刺史,後病逝官邸,追封爲晋安王,葬於九龍崗,兩個兒子定居晋安。林禄爲林氏入閩始祖。
林禄的子孫分遷各地。如林茂(林氏79世),西晋陳宣帝大建4年爲朝廷丞相,年老辭官後定居福建莆田縣北螺村,爲福建莆田開居祖;林萬春(林氏84世)由莆田移居上杭縣林家厢。
因林氏支係衆多,本文所述的是現今居住在梅縣和梅江區林氏祖宗的遷徙路綫。
林萬春的後裔林岩(林氏86世),官爲杭州府御史,定居廣東程鄉縣(今梅縣)西角,置許、藍兩姓房屋,田地59畝,糧80餘石。林岩生一子林玉。林玉生一子居西洋。林岩爲唐代林姓入梅縣最早的一支。
林秀峰(林氏111世)原居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元朝至治三年(1323年),31歲的林秀峰到梅縣先住在城城廊水南,後避亂遷至五華陳沙甫,娶張義山之女爲妻,生三子。秀峰後裔有遷興寧,梅縣東效、下市、中高峰、梅塘、扶人、畲江等地。
梅縣的林氏多爲福建甫田、泉州、晋江遷來。有的是由福建莆田遷拮陽,再由拮陽分遷梅縣。
梅縣石扇鎮吧莊藹慈坑林姓是福建莆田分支。明朝初年,該係林姓是由廣東拮陽縣移居至嘉應州程鄉縣(梅縣)鬆源葵坑開基,再由鬆源分遷至石扇鎮吧莊藹慈坑。
林氏由閩入粤來梅縣開居,歷唐、宋、元、明、清、民國,人口不斷蕃衍。外遷人口不計,現居住梅城及梅縣、梅江區的東郊、西郊、城東、城北、程江、扶大、石扇、石坑、大坪、南口、瑶上、城東、徑義、畲江、水車、梅南、長沙、西洋、白宫、丙村、鬆口、鬆源、隆文、自渡等27個鄉鎮111個管理區。據1992的統計梅縣和梅江區共有林姓21870人,居縣區人口排列第12位。
梅縣林氏遷居國外人的衆多,人口數難於統計。遷居國外華僑始於何時無可查考。有據可查的是清朝干隆年間(約1750年前後),石扇鎮吧莊藹慈坑有一部分人遷臺灣。
崇拜祖宗尋根問祖
近年來,隨着祖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海外林氏家族和其他客家鄉親一樣,總是不忘祖宗的發脈之地,這些致富了的林氏後裔們慷慨解囊,修健祠堂,建學校,捐資公益事業,辦實業。回報父老鄉親,回報林氏的祖宗赤足走過的山山水水。
石扇吧莊林姓遷居臺灣已有250多年,上世紀80年代祖國改革開放後,兩岸交往頻繁,激發了海外林氏宗親的桑梓情懷,他們回大陸尋根問祖,回祖居地瞻仰祖墓、祖祠。他們不忘祖宗發脈之地,慷慨解囊,修祖屋、祖墓,捐資家鄉公益事業。
旅居印尼的林清榮、林榮章先生,香港的林國英先生、林凌運女士,臺灣的林飛虎、林和平等人。他們事業有成,爲家鄉的公益事業捐錢、捐物。
林飛虎先生出生在城北桃源村(桃畲村),早年畢業於中央警官學校,曾服務於政界,1945年到臺灣,現是新竹市長青會會長,著名書法家,作品多次獲奬,出有個人畫册、自傳。他熱愛家鄉,他多次組團回祖國觀光訪問,爲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可喜成績。他爲梅州、臺灣的文化團體牽針引綫,促成了“1992年梅州城區海峽兩岸書畫聯展”和“1994年梅州城區書畫藝術在臺灣的聯展”活動,1997年廣東漢劇團到臺灣訪問演出,2000年他率領臺灣新竹客家業餘三脚採茶劇團赴梅州市、蕉嶺、大埔、五華的等地訪問演出。他還出資在梅州市辦了一間中專學校。他先後被臺灣政府授“模範父親”“文化先鋒”等榮譽奬证、奬章。
2004年農曆十月初三,在海内外林氏鄉親的倡議下“藹慈坑林氏宗親會”召集在梅州城區和附近村莊宗親開會,籌備祭祖活動,中午設席60臺宴請參會人員。
宗族活動目的是:加深宗親情誼,宣傳宗族文化:啓發族人要承先啓後、繼承先祖的創業精神;團結友愛,同心同德共建家園。
林氏宗族文化
族譜、家譜
族譜和家譜是國家寶貴遺産的一部分,它藴藏着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人物傳記、家庭制度及地方史料。它是本宗族人瞭解祖宗的生活軌迹,是遷居國内各地和旅外僑胞、旅臺同胞尋根問祖最有價值的根據。利用譜牒資料來論证客家文化歷史,是客家學奠基人羅香林教授研究客家學的主要方法之一。林氏族譜的世系是一脈相承的(附有《世系表》),從林氏族譜和宗族文化的淵源資料可作客家人根在中原的充實證據。林氏宗族文化源遠流長,它有數千年的歷史,每個朝代各地的林氏宗族都有熱心文人編修族譜,有的族譜的主編人是學歷較高的人。“文化大革命”期間有的地方的族譜和家譜被列爲“四舊”而被焚燒,但還有人暗中保存下來,有幸的是海外的林氏宗親還保存有完好的族譜。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大陸形勢大好,舉國上下振興文化,城鄉各地興起修史忘、族譜熱。各地的林氏宗族都有人編寫族譜或家譜。現收藏在梅州市劍英圖書館客家資料室中有新舊林氏族譜、家譜約有幾十本,這些族譜有的是臺灣、新加坡、印尼等地林氏編寫的,有的是國内各地的林氏族譜。現今,幾乎梅州的林氏村莊或家户都保存有族譜、家譜。各地林氏編寫的族譜大同小异,但格式不同。相同的是支係清楚脈絡分明可追溯祖宗的遷徙軌迹。不同的是有的族譜只注重本宗族的支係記載,尤其是舊族譜只記男丁不記女的。新族譜女兒也可上譜,有的新族譜還有村史、人物傳記、村中民俗等記載。
據《梅縣客家姓氏源流》林姓編目載:莆田林氏後裔林悦(林氏94世),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丙戌進士,官侍御史、大學士,1061年《林氏族譜》傳世。
《梅縣客家姓氏源流》、梅縣地方誌辦公室編寫的林氏篇章中,林姓的人口分佈,人口數字統計很詳細。
《西河林氏族譜》清朝干隆年間出版是梅縣林氏開基祖林岩後裔編的,這本族譜世系表排列非常詳細,可一直追溯到祖居地北方西河堂的列祖列宗的姓名生卒年月,功名、官位、政績及祖祠、祖墓的風水記載等,是目前林氏族譜中比較有研究價值的一本書。
民國年間出版《林氏世系總記》把國内各地的林氏分佈記録得很清楚,學術性很强,是研究林氏宗族文化的權威著作。
1923年出版的《臺灣桃園縣林氏族譜》及各個村莊的林氏族譜、家譜都很有研究價值。
民國年間編的《梅縣石扇鎮吧莊藹慈坑族譜》記述了本族人遷臺灣的時間。
2003年,旅居臺灣83歲的林飛虎先生撰寫了自傳《農民的兒子》。這本書可説是一本林氏家譜。書中有好些篇幅反映林氏宗族文化。
祖屋堂號的考究
林姓堂號:忠孝堂、西河堂、濟南堂、九牧堂、九龍堂、博陵堂等。
林姓堂聯:九龍世澤;十德家聲。
國内各地的林氏祖祠,雖然祖居地都出自於同一地方成同一祖宗,但祖屋的堂號却不相同。考究原因,是以其祖上的開基地,墓葬風水,官位等有關。
西河堂:漢代郡名,地在今陝西省榆林縣以東、黄河之西。東周時,林氏36世林皋,爲趙國丞相,因避趙五禍,携子及家人避藏於西河白干山,後爲當地望族。故林氏以“西河”爲堂號。
濟南堂:47世林遵,西漢宣帝時爲博士,官歷太子傅,生五子,世居濟南,爲濟南望族,其後裔以此爲堂號。
九龍堂:林禄是林氏福建始祖,曾任晋安郡太守、林禄之墓葬在福建九龍山,九龍是禄公之墓葬在九龍山而得名。
忠孝堂:林氏世代忠良,孝悌傳家,歷代爲官者衆。宋仁宗皇帝對林氏家族御書“忠孝”。
九牧堂:林披(林氏85世),唐玄宗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20歲時選明經博士,任潭州刺史、康州刺史等職,有政績,賜紫金魚袋,封上柱國公。學識淵博精通詩書著書《無鬼論》傳世。林披生九子長子葦,任端州刺史;次子藻,爲開閩進士,官嶺南節度使;三子著明經及第,官爲通州刺史;四子藴,明經及第,官爲尚書員外郎,邵州刺史;五子蒙,爲循州刺史;六子逐,明經及第,官爲雷州刺史;七子蒙,明經及第,官爲福州刺史;八子邁,雷州刺史。九子蔬,福州刺史。世稱莆田九牧或九牧林家,故林家有以“九牧”爲堂號。
林氏宗族的堂號和堂聯内容豐富,可反映歷史時代背景和地方的人文景觀。它是國家寶貴的文化遺産。
比干墓軼事
比干廟、墓,位於河南衛輝市城北8公里的地方。比干墓前堅着孔子書寫的“殷比干墓”石碑。孔子是世人公認的聖人和文豪,但是他給比干題寫墓碑,“墓”字却少寫了一筆。就爲這一筆,留下後人的不盡揣度。比干墓旁與廟内古柏成林,遮天蔽日,這些松柏個個都是敝開心扉的。每棵樹都有一面無樹皮包裹,胸膛裸露,讓人們一覽無餘。比干墓前有一種無心草,無心草是比干的化身,心雖不在,生命猶存。
《林家詩》
宋朝仁宗皇帝御書林氏族譜“忠孝”,並爲族譜題詩稱《林家詩》。舊時异地林氏祖叔相見均於能背《林家侍》爲佐证。古今各地的林氏族譜都有記載。
宋仁宗御書題詩如下:
長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閩邦遠更綿;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
故家喬木蟠根大,深谷芝興奕葉鮮;上下相承同紀載,二千年後萬斯年。
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實抗回天義,報國常懷貫月中。
德潤豐資人有异,光增譜牒世無同;古今紀載難窮盡,一代强如一代隆。
天上聖母“媽祖”,中國和平女神——林默
林願是福建莆田林氏後裔。宋仁宗嘉佑三年他考取明經擢第,官翰林檢討,授國子監祭灑。生二子一女,女取名林默。
相傳公元960年3月22月,林默生於福建莆田縣湄洲島,因滿月仍不曾哭鬧,故父母給她取名林默。她自幼好學慈善,諳熟天文海情和醫學,指引漁民耕海謀生,教導民衆水上救助,並施醫濟世,深得人民尊敬愛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28歲的林默昇天仙遜。海峽兩岸人民聞訊遂相邀於她出生地湄州島建廟紀念,尊稱她爲“馬祖”寓意她比母親還親。不久媽祖德名傳到朝廷,皇上也爲之感動。從宋徽宗宣和五年到清朝道光爲止,歷代皇帝對馬祖褒封,封號由夫人妃,到天妃,天上聖母。於是媽祖賢德之名由海峽兩岸傳到整個江南,繼而傳到全世界各地華人居住地區。時至今日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馬祖廟、宫4000多座,媽祖信衆達2億多人。僅臺灣島内就有800多座馬祖宫廟,1600多萬信衆。占島内人口的80%。我國居住在沿海一帶的漁民,世代信奉着馬祖——海上女神。同時馬祖也被外國人友人譽爲中國的和平女神。廣州市建有雄偉的馬祖廟。梅州各地也有聖宫(即馬祖廟)。
隨着各地信衆不斷到湄州馬祖廟朝聖活動,相信今後的馬祖文化還會更加弘揚光大。
林氏宗族人才輩出
舊時梅縣的林氏宗族,普遍用“公嘗奬”的資金鼓勵本族學子讀書。各地的林氏宗族把本宗族祖宗留下的公田、公山和其它宗族内的收入作爲本宗族的集體資金,這種資金稱“公嘗”(即本宗族的公用資金,由宗族領導人管理),這些收入的一部分用於興辦本族的公益事業,一部分用於支持鼓勵本族子弟上學。舊時有些學校是本宗族辦的,有的地方則把祠堂作學堂,用公嘗的錢請私塾教師,支持本宗族的學子完成小學教育。本宗族子弟習成績名列前茅者,給予奬勵,貧窮家庭的學生免費讀書,俗稱“嘗繳上學”。有些地方的林氏公嘗可資助本族的學子讀大學。每年學期考試或春節前夕,按學生的學業成績給予奬勵。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改革開放以後,有些地方的海外僑胞和已致富的企業家們,都願爲當地學校或本宗族的學子捐贈奬學金、奬教金,奬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和教學出色者,贊助本宗族作家出書。
梅州各地的林氏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因而林氏後裔人才輩出,文人多當官的多。下面列舉事例。
林氏來梅後裔中較著名的有:丙村鎮田頭林奕孟,封武德將軍。清干隆年間,他仿傚臺灣築陂的方法,在家鄉内村銀場溪築了36陂,引水灌溉農田。西效鄉林紹龍,清嘉慶七年進士,任雲南按察史。南口錦鷄林紹斐(竹君),民國初年任廣西都督府參謀長、廣西民政長等職。内村銀竹林百舉,同盟會員,南社詩人,曾任國史館編纂。白宫林風眠,著名畫家、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南口綿鷄林倫彦,教授,曾任中山大學經濟係主任。程江長灘林登雲,曾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
(作者:林作堯,梅縣客家研究會)
參考文獻:
1.《中國姓氏大全》
2.《梅縣客家姓氏源流》梅縣地方誌辦公室編寫
3.《西河林氏族譜》清朝干隆年間出版
4.《林氏世糸總記》民國年間出版
5.《梅縣石扇鎮吧莊藹慈坑族譜》
6.《農民的兒子》(臺灣林飛虎自傳)2003年出版
7.參考梅縣各村莊的林氏族譜、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