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城市街道的“走鬼”
——廣州市新港西路街頭流動商販調查
方曉宜 羅詩媚 周子廉 姚苑平 温 莉
指導老師:林琳
摘要:本報告針對廣州市“走鬼”、“遊擊隊式”的沿街擺賣現象,通過實地偶遇抽樣、面對面訪談等形式,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試圖探討“走鬼”現象的基本特徵、活動規律和形成原因。如何解决“走鬼”現象帶給城市的諸多問題,成爲目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難題,本報告提出了“以疏導爲主”的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城市街道;走鬼;流動商販;調查
“走鬼”,一個詞典裏查不到的詞語。
在廣州、香港等地區,“走鬼”是流動商販違法擺賣時,爲逃避城管執法人員的清理懲戒而相互招呼走脱的暗語,後來被人們當成流動商販的代名詞。事實上,廣州“走鬼”的經營活動已形成一個特殊的零售市場,直接影響着部分廣州市民的生活。他們往往沿街占道經營,對城市市容環境、交通、商業秩序等帶來一系列問題。城市化地區、特别是城市中流動人口多的地區,如“城中村”等,“走鬼”出没頻繁,執法部門屢禁不止。“走鬼”已經成爲城市商業活動規範化發展、城市空間有序利用的制約因素,成爲城市發展中的難題。
廣州市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城市,流動人口多。“走鬼”的活動相當典型。“走鬼”雖是地方稱謂,但“走鬼”現象却不是廣州所特有。對這一城市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極具普遍的現實意義。
“走鬼”的基本特徵和活動規律有哪些?對城市造成哪些影響?如何對待和處理?帶着一系列的疑問,開始了此次調查。
一、資料與方法
(一)調查方法:以抽樣調查法和局外觀察法爲主。
(二)研究對象、時間和地點
1、調查研究
1)時間:2004年7月2-11日。
2)地點:廣州市新港西路。
3)對象:調查地段内街頭流動商販與附近居民。以偶遇方式進行抽樣。流動商販回答樣本122份,居民回答樣本51份,有效樣本數分别爲116份和49份,樣本有效率分别爲95.1%、96.1%。其中流動商販有效樣本中,男性61人,女性55人,没有明顯性别偏向。
2、局外觀察法
1)時間:2004年7月10日7-23時。
2)地點:新港西路中大公車總站。
3)對象:在該點經營的流動商販。以局外觀察法記録17個整時點數據,記録時未引起注意。
(三)研究主要變量
1、抽樣調查
對流動商販調查的變量主要有性别、年齡、就業狀况、教育程度、家庭規模、月均收入、經營類别、歷史、現狀、計劃、緣由和心理狀况指數等共26個。問卷經過預調查,其中三題被修改。
對附近居民調查的變量主要有:對流動商販出售商品的評價與購買偏好、經營活動的評價、對城管執法行爲的態度與看法等共10個。
調查問卷詳見附録。
2、局外觀察
局外觀察的主要變量有觀察時間、該時點流動商販人數、性别搆成、攤點數、經營類别共5個變量。
(四)相關説明
新港西路相關路段是城市干道,處於廣州老城市中心區邊緣。周邊高校和“城中村”密集,人流車流集中,“走鬼”活躍。局外觀察所選點是“走鬼”重要的集聚點,最長直綫距離不超過30米,臨近高校及大型布料市場主入口。選點具有代表性。
由於研究區域集中在新港西路,樣本難免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偶遇抽樣是非概率抽樣,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
(五)資料分析
本文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進行分析。采用SPSS軟件對資料進行頻數分析、統計描述分析、交互列聯表分析。從流動商販的群體特徵、定點個案研究結果以及周邊居民與流動商販關係三方面進行描述和解釋。所有工作均由本小組5位本科生完成。
二、結果與分析
(一)“走鬼”及其流動經營的基本特徵
1、主體人群特徵
(1)主體人群特徵一:以年輕人和較低文化素質人群居多
調查對象的年齡段在14—69歲之間,平均年齡爲35歲,14-40歲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79.3%(圖1),表明“走鬼”的主力群體爲年輕人。
從文化程度上看(圖2),“走鬼”中初中文化水平或以下的約占83%。這種文化層次,在就業競争激烈的廣州較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2)主體人群特徵二:外省無業者和下崗者占絶大多數
統計所得,調查地段内流動商販以外省籍居多,占64.7%,而本省其它市和本市的則分别占27.6%、7.8%。其中,目前無業者占63.8%,下崗者爲23 .3%,他們共同占了總數的近九成。可見,樣本總體呈現出較爲明顯的群體特徵——以外省無業者和下崗者爲主體。
(3)主體人群特徵三:低收入者居多
流動商販的家庭人口規模六人以内的占82.6%,其中3、4、5人所占的比例最高,各占20%多,表明平均負擔係數較大。其中,租房的占87.1%,自己有房的占10.3%,借居的僅爲2.6%,可見租房子住的占絶對多數;而且,自己有房的大多是本市人口(只占調查人數的7.8%)。另外,從數據可知,流動商販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占了72.2%,在1200元以内的就占了95.7%。這樣的收入,對於大多數流動商販來説,除了要交納房租與應付日雜外,還要供養家人,甚至供孩子上學,家庭經濟估計是比較緊張的。若不幸因碰上城管而被没收貨物,可能血本無歸,生活更爲困難。
(4)主體人群特徵四:地緣特徵凸現
從表1可知,外省的流動商販占絶大部分,而本省其它市和本市的相對較少。通過分析,呈現出較爲明顯的地緣特徵,具體表現爲:
本市型:在9個籍貫爲本市的樣本中,有8個年齡在35到62歲之間,説明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從表4可看到,本市的流動商販,低收入者(低於400元)比率比其它都高,而高收入者(高於1200元)比率則比其它都低。但是在800-1200元收入水平上的比率要比其它的高,這可能反映了本市流動商販收入總體偏低又相對不均的特點。
外省型:從事流動商販的,外省居多,主要是因爲他們相對本市居民更難找到工作,而這種流動買賣不需要交租金,經營較自由,更易支配時間,盡管净收入偏低,但仍有不少外省人選擇從事該工作。與本市的不同,外省籍流動商販呈現出數目衆多、年齡結構多樣化的特點。
本省外市型:他們的經營方式和規模與外省的相似,只是中高收入者所占比率較低。
(5)主體人群特徵五:男女差异明顯
從經營商品看(圖4),食品、文娱用品的經營者男性居多;衣服飾品和植物花艸經營者女性居多。日用品經營中則男女較平均。
從收入水平看(圖5),女性的月收入總體比男性的低,91%在800元以下,其中400-800元/月的占女性總數的一半以上。而男性中有56%月均收入在800元以下, 800-1200元/月的占男性總數的37%,比同水平的女性多出30%。
從工作强度看(表5),男性流動商販的工作時間明顯比女性的長,每天工作8小時以上的占70%以上,而女性則占50%左右,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年婦女除了工作外還要照顧家庭,所以盡管工作時間比男性少,但其勞動强度可能不比男性小。
2、經營活動特徵
(1)選擇商品特徵:經營品種繁多且成本低廉
從圖6中看出,經營商品種類繁雜,其中以食品、衣服飾品、日用品居多。所經營商品不但是周邊居民傾向購買的,還是成本較低,容易擺攤和卷席逃走的。
流動商販啓動成本都比較低,600元以下的居多,多是自我積蓄。其中緣由,大概是一方面自身經濟實力弱,另一方面顧客對流動商販出售的貴重物品信心不足,故流動商販經營的往往是比較廉價的貨物。
(2)經營地點特徵:人流量大的地段
在選擇經營地點的調查中,選擇人流量大的51.7%,選擇同類經營者聚集的19%,選擇城管管不到的14.7%,選擇離住處近的36.2%。可見,對於他們來説,顧客才是最重要的。盡管選擇城管管不到的只有14.7%。但並不説明城管工作力度低,據調查,流動商販一天一般會遇上城管人員好幾次。他們有不少人認爲:幾乎所有地方城管部門都管得很嚴,所以他們選擇經營地點時,較少考慮城管因素,而更多地注重顧客因素,只要有利可圖,他們願意冒着被抓的危險。
(3)經營時段特徵:早出晚歸,高峰時段明顯
從表7看,流動商販的工作時間往往較長,工作强度較大。小於4小時的只占8.8%。大於8小時的超過60%,是流動商販的主要部分。他們一般早出晚歸,從事流動買賣是他們生活的唯一來源。
在調查地段内,流動商販開工和收工時間較集中。從圖7和圖8可以看到,每天開工時間集中在6點到10點間,其中6點、8點和10點分别形成三個小高峰——6點達到最高峰,主要是賣早餐和水果蔬菜的;8點次之,10點最小,主要是賣日用品和衣服飾品。收工時間則集中在22點到24點間,其中在22點達到高峰。這種規律分佈,再次反映了流動商販工作强度大、時間長的特點。
(4)時空對應特徵:相對穩定性
人們普遍以爲“流動商販”具有很大的流動性,隨市場供需而移動。但數據表明,在觀察地段内,流動商販的經營活動具有時空的相對持久性。從時間上看(表8),近一半流動商販的經營活動在2年以上(其中大部分是3、4年以上的);從空間上看(表9),將近半數的流動商販已在當前地點或其附近經營超過1年。所觀察地段,地處城中村外圍和高校附近,有着較大的市場支撑,供求關係顯著,能够吸引流動商販長期在該地段經營。總的來説,從業時間長的流動商販,在當前地點經營的時間也長。須指出,他們較少擁有固定的顧客。只有32.8%被調查者做熟客生意,主要是經營食品類的,特别是經營早餐的。
(二)地段定點分時段特徵
本定點實地研究的觀察時間爲某天7-23時的整點時間。通過對觀察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我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對該點進行描述與分析。
1、總人數在時點上呈集中分佈
下午1點鐘人數最多,達33人,並向兩端逐漸减少, 7、22和23時人數最少,爲0人。均值16.8人。在一天各個時間點上,流動商販人數呈單峰集中分佈趨勢。
2、各時點上男女人數的變化相似
在調查的該天,男性商販總人次爲160,多於女性的125。但他們的變异係數(標準差/均值)分别爲0.745和0.741,説明男女在觀察時段内,各自人數的變化幅度極其類似。同時,從下圖也可以看出,男女人數在時點上的分佈基本上是同增同减的。
3、各個類别商品的經營人次和各時點的人數分佈差别較大
如表10所示,觀察時段内,經營食品的人次最多,占總人數的37.3%,次之爲衣服飾品,占25.8%。藥品最少,僅爲0.7%。各類商品的經營人數在觀察時段内波動幅度的差异也較大,這可以由它們各自的變异係數的差别得到證明。變化最大的是藥品,變异係數接近3,其次是植物花艸,約1.7,而其餘的日用品、食品、衣服飾品和文娱用品則較爲穩定,也較接近,都處在0.85左右的水平。
根據分析,還可以看出,在下午1點至晚上8點食品經營人數較多且變化不大,該時段8時點的經營人次占了經營食品總人次的85%。而衣服飾品經營人數在早上10點出現最大值,一直到下午3點鐘才開始出現明顯的下降,6時點内的人次和占了經營該項總人次的75%。
4、各類商品經營者的比例與商販、居民調查中的比例具有相似性
課題將居民調查中對某項商品有需求的居民占調查居民總數比例、商販調查和定點實地調查中各類商品經營人數的比例放到一起進行處理,得出上圖。紅緑藍三根綫分别代表居民、商販和定點的比例,可以直觀的看出,三綫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因此,由這個事實可以推測出如下兩點,一是我們所選的點具有代表性,二是説明對於流動商販與周邊居民來説,他們的供求關係是比較成熟的,即是説基本上“供對所求”。
5、流動商販的經營與城管部門的執法行爲具有遊擊戰的特點
該地點是所研究區域中人流、車流量很大的一點,也是城管執法部門嚴管的一個地點。一般情况下,城管每天都會在此處對流動商販的經營活動進行多次的清理。然而,在我們的圖9中,並没有出現由於城管部門的執法行爲而造成的人數大起大落。雖然這其中也與我們僅記録整點的數據,不一定能够剛好遇上城管部門的清理活動有關,但也正好説明,城管部門的執法行爲與流動商販的經營活動具有遊擊戰的特點。即城管來了商販跑,城管走了商販繼續回來經營。
6、空間的集聚性與空間轉移的迅速性
我們選定該點進行實地研究,是基於流動商販經營活動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性的考慮。但是,只要超越了我們所選點的範圍來觀察,我們又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上面圖9中我們看到了流動商販在晚上8點至9點間出現了人數鋭减的情况,但從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這個時間段並不是流動商販收工的最高峰。經過擴大觀察範圍,我們似乎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在距離選點大約200米左右的一個公車站周圍,出現了流動商販的一個新集聚點。他們沿着人行道擺攤,延續了50米左右。(如圖11)通過細緻觀察,其中不少經營者即爲原先在我們選點的地方擺攤的商販。而且對周邊商鋪經營者的訪問得知,這種現象已經持續很久了。他們轉移地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原地點在稍晚的時候燈光嚴重不足,新點由於沿街商鋪林立顯得燈火輝煌,而且靠近一個小車站,於是他們便在短短的時間與距離内,迅速地完成了經營活動的空間轉移與重新集聚。當然,也必須承認一點,這只是一個點、一個時段的調查,具有很强的隨機性。
(三)周邊居民的調查分析
經過統計分析,發現調查地段内流動商販與周邊居民之間存在着以下兩個特點:
1.周邊居民的需求:廉價方便
調查顯示,有75.5%的受訪者曾買過周邊流動商販的商品,而且,當商品合適時,有83.7%的被訪者更傾向於購買。這表明,調查地段附近流動商販經營活動的時空持久性,與周邊居民需求的持續存在性有密切關係。如前文所示,調查地段附近,爲高校和多個城中村外圍,居住着較多的中低收入者,他們對廉價商品的較大需求,與流動商販的供給在“量”上基本一致。
從“質”上分析,周邊居民需求和流動商販供給在結構上也基本一致。被采訪居民傾向購買的商品,以廉價的衣服飾品(40%)、食品(26.7%)和日用品(22.2%)居多;而流動商販經營的商品中,也以這三種商品居多,表明在商品類型上供需基本一致(圖10)。
2、周邊居民的態度:理解
(1)經營商品評價:近八成的附近居民認爲商品便宜但質量没有保证,説明居民明白流動商販經營的商品性價比低,在支付較低價錢的同時也必然冒一定的風險。
(2)經營活動對居民生活影響:有24.5%的居民認爲帶來了方便,有20.4%的認爲造成了困擾,但有超過一半的居民(占了53.1%)則認爲兩者影響均有。帶來便利的因素中,價格便宜的占了42.5%,方便的占了50%,而服務多樣化僅占了2%;而造成困擾的,則主要集中在占道經營影響交通(28.6%)和影響市容衛生(36.7%)兩個方面。因此,若我們能在影響交通和市容衛生兩方面找到解决的途徑,或許流動商販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3)流動商販是否應該持久經營:在調查中,表示可以或者完全理解流動商販經營活動的共有98%,表明雖其經營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對居民生活造成了影響,但居民還是能體諒流動商販生活的難處。有63.7%的受訪居民認爲應該讓流動商販在周邊繼續經營,但同時有75.5%的受訪居民傾向於城管部門應該對流動商販適當管理。他們一般認爲流動商販經營活動需要規範引導,宜疏不宜堵,83.7%認爲應該集中經營和管理就充分體現這一點。
三、小結與討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1.“走鬼”群體的基本特徵
①“一高一低”:高流動、低學歷;
②“一大一小”:工作强度大、經營商品小;
③“一多一少”:家庭人口多,收入少。
2.“走鬼”的活動規律
①“朝六夕十”:在時間上“走鬼”活動具有明顯的規律性,早上6時爲“走鬼”開工高峰時點,晚上22時爲收工高峰時點;
②“此起彼伏”:不同商品在時間分布上也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即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的高峰時點,如衣服飾品的高峰時爲10時,日用品的爲13時,食品的高峰從13時至20時持續較高,最大值出現在19時。
③ “依求而供”:“走鬼”提供與居民需求相一致的商品;
④“立合立分”:一方面,“走鬼”與城管執法人員的對立具有遊擊戰的特點,城管來了立即走,城管走了立即回。另一方面,“走鬼”的空間集聚相當迅速,且空間的轉移與重新集聚也相當迅速;
⑤“動中有静”:在高流動中,“走鬼”又往往具有時空的相對穩定性,即他們往往圍遶某一區域的幾個地點穩定的流動。
3.“走鬼”的形成原因
①“有人買有人賣”:由於“走鬼”兜售的商品廉價,還可以討價還價,離居住區近,購買方便,附近居民樂此不疲,也促進了“走鬼”市場的形成。
②“人多市少”:新港西路離城市商業中心區相對較遠,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該地段也是廣州市“城中村”較集中的區域之一,據附近居民的反映,市場離居住區都較遠,而且商品種類單一,特别是一般日常用品,有時要走很遠的路才能買到,故購買“走鬼”的小商品也就很自然了。
③“生活所迫”:大部分的“走鬼”都是生活所迫,選擇街頭擺賣。
4.“走鬼”帶來的城市問題
①交通阻塞:“走鬼”多選擇人流量大的人行道甚至是機動車道邊擺攤,對交通影響極大。
②破壞商業秩序:“走鬼”的流動經營,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偷税漏税,出售假冒僞劣商品,滋生非正規市場,對城市商業秩序造成惡劣影響。
③環境衛生:髒亂差,噪音污染。
④市容形象:人流密集區多是城市商業繁華地帶,也往往是反映城市景觀面貌的重要區域,“走鬼”的無序局面常常破壞城市的市容形象。
建議:“以疏代禁”——“走鬼”不再走!
因此,針對調查的新港西路,結合廣州市“城中村”問題,調查的思路和建議是:以疏導爲主,不是一味地取締和禁止。
城市規劃與管理部門可根據實際情况,選擇一些合適的地點或路段,出臺相關政策,有條件地疏導流動商販規範化經營,既可引導和激勵其買賣活動的規範化,使流動商販能安心經營,周邊居民生活得到便利,又最大限度的降低他們對城市的負面影響,有效地處理城市快速發展時期出現的特殊問題。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本報告只是針對廣州市新港西路進行的調查分析並提出解决思路。然而每個城市的流動商販問題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本文提出的建議,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即使如此,該調查結果仍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特别是對流動商販的分析結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於瞭解流動商販的基本情况。同時,對現階段“以人爲本”的城市規劃實踐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方曉宜,羅詩媚,周子廉,姚苑平,温莉,2001級本科生。
林琳,博士,教授。
該調查報告榮獲建設部高等城市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2004年城市規劃專業社會調查報告作業三等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