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歷史城鎮旅遊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威尼斯和麗江



  陶偉   岑倩華

  摘要:至2004年底止,《世界遺産名録》共收録了788處遺産項目,其中歷史城鎮共有199個。歷史城鎮作爲一類獨特的旅遊資源有不可再生和高度集中的特徵,其旅遊衰落的趨勢,綜合了社會、文化以及環境三個方面,涉及到人口外遷或置换、地方特色的開發與延續、城市功能的重構等等因素。本文以麗江爲研究對象,着重探討以麗江爲代表的中國歷史城鎮旅遊發展演化模式的動力機制、衰落的動因關係和特徵、旅遊業對古城的經濟社會文化的侵蝕作用以及旅遊業應選擇的發展策略。研究以威尼斯的“惡性循環”模式爲理論分析的參考工具,並對麗江和威尼斯的旅遊發展模式進行了對比。

  關鍵詞:歷史城鎮;威尼斯;麗江;惡性循環;旅遊發展模式;旅遊地生命週期

  

  1978年以來歷史城鎮開始作爲一個整體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録》(The World Heritage List)。這些著名的歷史城鎮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形成了巨大的旅遊吸引力,旅遊業成爲它們重要的經濟支柱和交流渠道。作爲一種特殊類型的旅遊目的地(資源有不可再生和高度集中的特徵),其發展演化的模式是否仍然符合旅遊地的生命週期演化規律,歷史城鎮的旅遊業會衰落嗎?旅遊業是否如大多數人所認爲的那樣是一劑靈丹妙藥,可以成爲歷史城鎮可持續發展的安全有效的發展模式,可以成爲遺産保護和遺産利用的最佳選擇?的確,旅遊業給歷史城鎮帶來繁榮,但我們仍然可以覺察到旅遊業對歷史城鎮的負面作用及影響。然而,種種負面影響的隱性特徵使我們往往會忽視它的侵蝕和危害,尤其在歷史城鎮旅遊業一派繁榮的表象之下。

  針對以上問題,論文以麗江爲研究對象分析了:歷史城鎮旅遊發展演化模式的動力機制、衰落的動因關係和特徵、旅遊業對古城的經濟社會文化的侵蝕作用以及旅遊業應選擇的發展策略。研究以威尼斯的“惡性循環”模式爲理論分析的參考工具,並對麗江和威尼斯兩個歷史城鎮的旅遊發展模式進行了對比。

  1. 世界遺産名録中的歷史城鎮

  至2004年底止,《世界遺産名録》共收録了788處遺産,其中包括文化遺産和文化景觀611處,自然遺産154處,文化和自然雙遺産23處,分佈在134個國家和地區②;其中歷史城鎮共有199個。擁有最多歷史城鎮的國家是意大利,共有18座城鎮。中國共有世界遺産30處,其中文化遺産21處,自然遺産4處,文化和自然雙遺産4處,文化景觀1處③。其中的歷史城鎮有2個:平遥古城和麗江古鎮。

  2. 威尼斯的“惡性循環”模式

  2.1威尼斯的旅遊業運行狀况

  (1)威尼斯的市場和旅遊區⑤(tourism region)

  威尼斯(1987 Venice and its Lagoon)⑥,是歐洲著名水城,位於意大利東北部威納托省(Veneto)亞得裏亞海岸(the Adriatic Sea)。威尼斯的遊客對該市中心區旅遊需求持續增長,1995年達到145萬人次。但過夜旅遊者的比率較低。1992年短途旅遊者占68.9%(Van der Borg and Russo 1997),其中一日游旅遊者的比例不斷增加。

  旅遊區已大大超越了省域界綫,甚至延伸到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亞[1]。遊客量的季節性較爲明顯,特别是夏季的八月和九月。每年的遊客流量季節變化較爲穩定。來自國外的遊客居多,旅遊市場以國際市場爲主。[2]

  (2)交通、客流量以及導致的擁擠與後果[1]

  旅遊日程平均約8個小時(60%更短),絶大部份經過威尼斯與大陸間唯一的公路/鐵路,這使終點站到核心區域的交通更擁擠。在有限的遊覽時間内,交通擁擠具有高度時差性,旅遊景點擁擠加劇。文化旅遊表現的無效率組織加劇了擁擠的程度。混亂和信息缺乏導致一些文化資源過渡使用,而有些則很少被使用。

  (3)旅遊産品質量的下降 

  Richards(1996)對文化場館的分析明確了文化場館的遊客量和旅行時間長短之間的聯繫。最核心的文化場館的接待能力變成整個文化場館旅遊網絡的瓶頸。近幾數年主要旅遊産品的質量急速下降,需求量大的較低水平的商業旅遊産品的質量更是如此[1]。此外針對高素質遊客的活動逐漸减少,也是重要的原因[1]。

  (4)威尼斯旅遊業的管理和運行

  威尼斯歷史核心區旅遊活動集中日趨加强。但不同的資料(Costa and Manente 1995;ICARE 1997;Manente和Rizzi 1993;Scaramuzzi 1988;Van der Borg and Russo 1998)顯示:即使是高峰日,旅館房間的入住率也不是100%——這現象經常發生;重游者的數字正在减少;團體旅遊相對個人游增加。一日游越來越流行,這與在威尼斯過夜的花費、服務質量和可達性等重要因素綜合考慮相關[1]。

  (5)旅遊的影響

  遊客量嚴重超載,使得城市的功能受到損害。歷史城市中心區域現居住着不到8萬城市居民,每天却要接受超過4.7萬的流動人口。1951年始,島上居民不斷减少。遊客數量的增加使城市設施維護費負擔過高、旅遊業驅動的服務行業重新定位使居民福利下降。總之,旅遊業的發展並没有使當地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反而威脅着威尼斯的城市社會發展和進步 [5] 。

  2.2威尼斯的“惡性循環”模式機制

  在威尼斯爲代表的歷史城鎮裏,旅遊點有不可再生和高度集中的特徵。Antonio Paolo Russo(2002)[1]在對歐洲歷史城鎮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威尼斯爲代表的歷史城鎮旅遊發展的惡性循環模式。


  資料來源:Antonio Paolo Russo(2002)

  惡性循環的第一階段[圖3(A)],由於歷史城鎮實際資源所限,旅遊接待設施飽和,它們的擴展使旅遊區容易超越管理的邊界(Miossec,1976)。但文化系統並没有跟隨旅遊設施的擴散而分散開來,這導致兩種結果(Marchena Go mez 1995):1、一日游旅遊者的比例上昇。2、旅遊的彈性减少。

  下一階段[圖3(B)]:在這階段一日游旅遊者比過夜游旅遊者給目的地帶來了更多混亂,而前者的比例還在上昇。歷史城鎮的旅遊收益與旅遊人數的增長不成比例,這是惡性循環下個階段的基礎所在[圖3(C)]。遊客的過度集中和以一日游旅遊者爲對象的“銷售點”的散佈對旅遊地産生着消極影響。另一方面,微妙的機制在運行:隨着一日游旅遊者的比例上昇,旅遊質量的需求彈性减少。因爲大多數旅遊者缺乏有關質量的信息,市中心的商品和服務的供應商會降低産品質量來增加他們的市場佔有率,標準化生産的産品逐漸替代高質量的産品。旅遊空間也遭受“麥當勞化”的過程,城市景觀的美學質量和文化價值系統面臨衰退的危險。這些威脅成爲歷史城鎮旅遊業逐漸走向衰微的最主要的原因。

  旅遊質量衰微的結果强烈回應了這個機制的起源——旅遊活動的擴散。在第四個階段[圖3(D)],旅遊産品日漸“麥當勞化”,旅遊中心的住宿日趨昂貴,而非旅遊中心住宿條件越來越舒適,衡量外圍設施的價格和質量與交通費用之後,越來越多旅遊者選擇外圍的旅遊服務設施。惡性循環的動力機制就這樣産生。

  由此可以推理出:如果不控制的話,惡性循環會最終使中心區的吸引力不斷减弱,如果旅遊質量和可達性跌至某些關鍵門檻之下,旅遊業可能變成絶對衰落。歷史城鎮的歷史文化形象和突出的人類遺産聲譽在循環的開始階段起關鍵作用,但衰落後歷史城鎮能否籍由它們恢復旅遊地的地位值得懷疑(Van der Borg and Gotti,1995)。

  3. 麗江與威尼斯旅遊發展狀况的對比

  3.1麗江的旅遊業運行現狀

  (1)麗江的旅遊區和旅遊業運行模式

  麗江古城(1997 Old Town of Lijiang)⑦,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四周高山環繞,城内溪河縱横。目前麗江的旅遊區擴展有限,還集中在麗江市管理範圍内。旅店已經從老城向新城擴展,而周邊小城鎮的旅遊活動還並不明顯。麗江本地的旅遊資源豐富,除大研古城以外,還有很多自然和人文的旅遊景點,一日往返的遊程不能游盡麗江,遊客大多選擇在麗江留宿。在現有運行模式下,遊客停留時間短,基本行程是第一天到麗江,下午游古城、黑龍潭,第二天上玉龍雪山,游玉水寨、玉峰寺、白沙壁畫,中午飯後返程或離開麗江 [12]。2000年的數據顯示遊客的平均停留時間是1.75天[3],2003年的平均停留天數爲1.67天,而2004年“十一”黄金周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僅爲1.45天。這些數據表明大多數遊客的旅遊活動遵從該模式。行程時間安排緊,停留時間短,影響了麗江旅遊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2)客流量急劇上昇導致的擁擠

  麗江的客源結構以國内爲主。由於中國勞力系統和經濟收入的限制,來麗江的中國遊客集中於節假日,所以麗江旅遊有很明顯的淡季和旺季。淡季旅店僅30~50%的入住率;節假日則呈爆滿之勢,1998年春節幾天,共60,000 遊客, 1999年的春節和國慶,每天都有20,000遊客。在食宿安排,交通和遊覽上出現諸多困難。2001年遊客達到320萬人,尤其在旅遊黄金週期間,每天中午約有3萬人同時涌入古城狹窄的街道,在新華街、東大街等長約3公里的中心遊覽街區中,人頭攢動,接踵摩肩。

  (3)旅遊對地方的影響

  1990年代麗江發展旅遊後,以旅遊業爲主的麗江經濟快速提昇,基礎設施迅速發展。麗江人經濟收入大大提高,職業結構也有很大變化,紛紛轉向旅遊及其相關行業。2000年,旅遊業爲龍頭的第三産業占全縣GDP的比重達50%,在大研鎮更高達84%。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1.2萬人,間接從業人員4萬人,總計達到5.2萬人,而縣城所在的大研鎮的非農人口僅47,508人。到目前爲至,以旅遊業爲主的第三産業占整個國民經濟的比重已經達到44.3%。⑧

  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城市功能變遷。居民出於利益的驅動把住房改爲店鋪,自己遷到新城居住。這使原來集居住、商貿、旅遊於一體的歷史街區,漸漸演變爲商貿旅遊區,喪失了街區的歷史真實性。當前的古城内部特别是四方街一帶,成爲只保留傳統建築空殻的旅遊休閒購物區。大量的遊客侵入居民的私有與半私有空間。歷史上用於儀式活動及鄰里交往的公共空間被遊客佔據,當地居民缺乏新的公共空間體系與社會交往場所[9]。

  旅遊業的發展也帶來了人口置换。從1987年到1999年間,35.77%的居民户、32.73%的本地人口(5001人)遷離;同時,有4051人的外地人口遷入古城居住。居民外遷的數量、密度與旅遊開發的程度有着明顯的對應關係⑨。原著居民大量外遷對古城納西文化的保護顯然是極爲不利的。

  旅遊業作爲動力,帶來了商業功能轉换。保繼剛,蘇曉波(2004)[10]通過分析古城街道的商業現狀,得出古城内的商業店鋪與旅遊業有很高的相關性:面向旅遊者的店鋪數量遠遠超過面向居民的店鋪,商業活動對於旅遊活動的依賴性很强,呈現旅遊商業化的態勢。爲居民服務的商業和服務業設施逐步被旅遊品商店及相對高價的餐飲設施所替代,日常生活必需品價格和生活費用的漲高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旅遊業的發展加速了當地社會階層的分化,居民的心理復雜而微妙[11]。

  文化方面的影響更是深刻,導致旅遊産品質量下降。“走在古城街道上,你看到的是一幅與真實納西人無關或變异了的旅遊商品交易圖。”(李波⑩)。主要街道上的1600多家户主紛紛開起了店鋪和客棧,官方統計,其中70%以上是外來人口經營。“人口的置换和空間污染,如果再不進行有效控制,將導致古城文化主體的轉移和失落。而這正是古城作爲文化遺産最有價值的部分。”(段鬆廷{11})變相的文化産品同樣充斥着古城的旅遊商品市場。1990年代中後期,政府組織的對該市場的抽查發現80-90%有錯誤、不規範[13]。不僅如此,對於走向市場的納西傳統飲食,正變得單調和質量下降[11]。商業文化和旅遊文化影響到傳統的納西民族文化,傳統的節日、語言、飲食、服飾、宗教、手工藝龢民間藝術正在受到威脅,從而帶來了傳統文化的危機。“巨大的商業利潤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表層利用,長此以往,將使民族文化的主體精神變异和衰落。”(楊福泉{12})傳承和弘揚麗江民族文化刻不容緩。

  環境方面,旅遊業帶來的最嚴重的影響是水污染和垃圾處理問題。據測算1999年麗江的遊客約産生150噸左右的固體廢棄物,520噸左右的生理排泄物,50000m3左右的生活污水。{13}旅遊業發展帶來的污染已經不容忽視。

   (4)麗江旅遊發展階段

  
  資料來源:根據麗江地區旅遊發展“十五”計劃和2020年遠景規劃,麗江市旅遊局統計數據繪製

  

  麗江的旅遊業起步於1980年代中後期。1985年到1990年旅遊業處於探查階段。之後,麗江開始把旅遊業作爲一個産業來規劃發展,旅遊業開始飛速增長,到現在已成爲麗江經濟新的增長點和亮點,成爲主導産業。可以認爲,麗江現正進入鞏固階段,除了遊客量和旅遊收入的增長數據,還有上面提到的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特徵可以證明。

  3.2麗江與威尼斯旅遊發展狀况的比較

  遊客量嚴重超載是威尼斯和麗江共同面臨的問題,並已對城市功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威尼斯歷史區曾有17.5萬人口,外遷後現剩下不到8萬,面對每天4.7萬的流動人口(而其中不過夜的短途遊客居多),社會設施供應還算充足[5]。但在麗江,僅古城區,2000年後每年總接待量超過150萬,是麗江古城人口的30倍,是麗江城市人口的20倍,而且遊客以過夜爲主,無疑麗江的負擔更重,付出的代價更高。

  兩地原住居民均有外遷;麗江有遷入者,但他們明顯出於商業目的。於是威尼斯變成“空城”,麗江變成“商城”,都再不是適宜生活的小城了。歷史城鎮所承載的突出的具有普遍價值(outstanding and universal values)的文化信息正在受到損害。

  兩地的傳統文化在旅遊業影響下命運迥异。威尼斯的文化代表歐洲傳統文化,經歷多個世紀的磨練,很多已經物質化被固定下來,被法律嚴格保護而得到幾乎永恒的生命。但在麗江,傳統文化却面臨着嚴重的危機。麗江的東巴文化是納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在人口置换、現代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衝擊下,作爲一種相對的弱勢文化顯得非常脆弱。其中,物質方面的真實性和傳統歷史氛圍遭受到旅遊業的侵蝕;非物質文化方面,隨着古城居民置换的變异,旅遊商業化的蔓延以及傳統文化傳承危機{14}的出現,使歷史古鎮的無形遺産亦遭受到侵蝕。楊慧(2002)指出古城與納西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與外來强勢文化的交鋒與撞擊,古城面臨成爲博物館的危機。

  綜合起來,旅遊業給兩地帶來的影響是復雜的,正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但負面的影響則包括了社會、環境和文化等多個方面,並已嚴重威脅了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旅遊業自然不可避免地會走向衰落的方向。

  4. 麗江旅遊發展的“循環模式”

  4.1“循環模式”的機制

  麗江的旅遊活動時空特徵與威尼斯的明顯不同,旅遊區非但没有超出城市的行政管理範圍,還高度集中在市區(接待遊客的旅遊設施只有在市區),而且絶大部分的遊客都得在麗江過夜,基本上没有一日游的情况。所以麗江的旅遊生命週期演化不能套用威尼斯的惡性循環模式。本文根據麗江旅遊發展的特點,提出了麗江旅遊發展的循環模式。

  麗江的旅遊市場與運行已日趨成熟,巨大的遊客量中絶大多數是“大衆觀光遊客”,在麗江的遊程僅作爲雲南旅遊一部分。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麗江旅遊運行的模式化,前有數據表明麗江遊客遊程絶大多數遵從該模式。


  循環模式的第一階段[圖5(A)],由於旅遊業的迅速發展,行業競争日趨激烈。在競争中,遊程的安排往往使遊客的“自由”時間最少量化,使接待成本最低化,從而使“團費”最低化,而競争的結果是遊程安排一致化,即行程模式化。在模式化行程中,遊客行程選擇相對减少,導致遵從模式化行程的遊客比例越來越高,旅遊體驗的彈性减少,遊客獲取文化方面的信息的可能性减少。這方面和威尼斯模式的第一階段是一致的。

  第二階段[圖5(B)],由於遵從模式化行程的遊客越來越多,遊客高度集中在模式化行程中的旅遊點,造成該區的擁擠和混亂,這種擁擠和混亂在一天中還有時差性。對旅遊地的消極影響與威尼斯模式相似。

  模式化旅遊增加導致進入第三階段[圖5(C)],遊客大體上較不關心旅遊産品的質量,也没有分辨旅遊産品質量的能力和時間,商品和服務的供應者就會降低産品質量而增加市場佔有率,低質量、標準化的産品替代高質量、個性化的産品。遵從模式的遊客,尤其是參加旅遊團的遊客,對商品和服務的提供的選擇性更少,這加快了旅遊産品同樣“模式化”的過程。傳統民族文化的真實性由此會逐漸衰微。 

  旅遊産品的模式化回應了循環的起源——旅遊行程的模式化。旅遊産品的模式化,意味着遊客選擇的種類减少,尋找特别的産品的意願和機會也减少,將有更多的遊客“被逼”選擇模式化的行程。同時在第四階段中[圖5(D)],興旺的旅遊業使接待設施使用日趨飽和,向外增加和擴散,尤其是已有設施漸變昂貴的時候。新建或改建的旅館、娱樂區和交通站點紛紛布置在新城,而非老城。但現在還没有數據證明旅遊區已擴散到麗江市區以外的城鎮,即還没有超越行政管轄的範圍。但隨着經濟和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交通的改善,旅遊區的進一步擴散將成爲可能。那時,也許麗江會走向威尼斯模式,或是兩種模式兼容并存。

  旅遊運行的模式化包括行程安排模式化和旅遊産品模式化。雖然旅遊運行模式化是麗江的旅遊業走向惡化的推動力,却不是惡化的真正原因。麗江文化系統的脆弱性使得我們主要關心的問題不是如何抑制旅遊運行模式化,而是如何維護承傳文化遺産。文化遺産的脆弱性令旅遊業(特别是其模式化運行)走向衰落的速度不斷加快,導致發展走向不穩定——即使改善旅遊設施和可達性,潜在遊客對麗江的旅遊興趣終會越來越小而數量自然會越來越少。按照慣性,麗江旅遊業還會持續增長一段時間,但能持續多久,很大程度上取决於麗江文化系統衰落的速度。

  由此可以推出與威尼斯旅遊發展“惡性循環”模式極爲相近的結論:如果不受控制的話,麗江旅遊業發展的循環模式會最終使麗江的吸引力不斷减弱,如果文化系統的質量、旅遊質量及旅遊體驗跌至某些關鍵門檻之下,旅遊業可能變成絶對衰落。在旅遊業還保持穩定增長的時期,如果没有合適的政策和足够的資源維護和承傳文化遺産,那麽麗江最終會從旅遊業的衰微開始,連鎖反應式地涉及整個城市的經濟系統和城市功能系統的衰微(因爲麗江的社會經濟太過依賴於旅遊業)。

  4.2兩種循環模式的比較

  威尼斯和麗江兩個循環模型均爲旅遊地生命週期預見的衰微提供瞭解釋。威尼斯的惡性循環建立在旅遊點高度集中而旅遊區可向腹地擴大的條件之上。在市場競争下,一日游旅遊者的增加成爲惡性循環的推動力。而麗江的旅遊區至今還集中在市區範圍内,如果旅遊吸引點包括附近的黑龍潭、玉龍雪山、玉水寨、玉峰寺、白沙壁畫等,可以説觀光遊覽範圍要比旅遊區大,而且基本上不存在一日游,這恰好是與威尼斯的情况相反。旅遊業的内部競争使得旅遊運行模式化成爲麗江惡性循環的推動力。所以説威尼斯和麗江的惡性循環的内涵並不完全相同。

  5. 麗江模式下的旅遊發展策略

  惡性循環表明了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連續。明顯,每個階段的因果聯繫都對旅遊地産生重要影響。因此, 針對那些因果關係的策略對减緩或打破循環能産生有意義的影響。

  旅遊運行模式化是市場的産物,不能通過“硬性”的手段來直接干涉,只能用“軟性”手段來引導,如服務多樣化策略、宣傳本地文化、增加文化體驗的部分、走向精品旅遊的方向等等。但在旅遊體驗快速惡化的情况下,“軟性”手段的效率顯得非常有限,必須有“硬性”的手段加以必要管理,如擴充旅遊接待能力,制定法規規範市場,對過分擁擠的旅遊點限制人流,城市核心部分關閉等等。對於文化系統的脆弱性和文化旅遊産品市場的混亂,“軟性”的引導在市場面前顯得無能爲力,政府必須牽頭采取强硬的措施,嚴格保護文化系統,整頓文化旅遊産品市場。

  就目前的麗江旅遊管理政策來説,“軟性”的引導多被使用,但相應的强硬限制措施比較少,現有的“硬性”手段大多用在擴展旅遊接待能力上。通過對歷史城鎮旅遊發展模式的分析,以上提出的旅遊發展策略並不只在麗江可用,它們有着普遍的適用性。

  6. 結論與討論

  惡性循環作爲一個分析工具,詳細論述了旅遊目的地生命週期的演化模式,也爲如何制定旅遊政策提供方便,但它也僅有一定的準確性;由於旅遊區的動力機制實際上是很復雜的,這些歸納的模式只能提供近似的趨勢。

  通過對比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中等規模的歷史城鎮,旅遊業發展會對歷史城鎮本身産生消極作用,這種作用大多是隱性的,并且深入涉及城鎮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

  1)如果其旅遊區範圍超出或即將超出其觀光遊覽區的範圍,經過市場的選擇,很可能會走向威尼斯的惡性循環模式,一日游旅遊者的增加是該惡性循環的推動力。

  2)如果其觀光遊覽區範圍要大於其旅遊區的範圍,旅遊市場競争的結果,該城市的旅遊業很可能會走向麗江的惡性循環模式,旅遊運行模式化是該惡性循環的推動力。

  3)在威尼斯的惡性循環模式中,旅遊區擴散的混亂程度决定了惡性循環的運行速度,經過循環的惡性累加,又决定了旅遊業惡化的速度。

  4)在麗江的惡性循環模式中,文化系統的混亂和衰落速度决定了惡性循環的運行速度,旅遊運行模式化起了加速的作用。同樣經過循環的惡性累加,又决定了旅遊業惡化的速度。

  5)不論威尼斯的或麗江的惡性循環模式是否會在其它歷史城鎮應驗,旅遊區超越城市行政管理邊界和旅遊運行模式化都會使旅遊業發展前景不穩定。

  6)文化强勢還是脆弱在相當程度上决定了歷史城鎮旅遊吸引力的持續性;城鎮本身的旅遊級别,决定了旅遊市場的範圍和旅遊形象的聲望。這兩個條件是决定威尼斯和麗江旅遊業前途的關鍵因素,也預示了未來管理的方向。

  7)當歷史城鎮旅遊業的負面影響惡化時,需要政府“硬性”的强制手段和政策;相反,當旅遊業發展比較穩定時,應以“軟性”的引導爲主。

  此外,本研究還得出以下探索性的結論:

  1)旅遊業的惡性循環會最終使歷史城鎮的吸引力不斷减弱,如果文化系統的質量、旅遊質量及旅遊體驗跌至某些關鍵門檻之下,旅遊業可能變成絶對衰落。在旅遊業還在保持穩定增長的時期,如果没有合適的政策和足够的資源去維護和承傳文化遺産,昇級主要的旅遊産品,那麽歷史城鎮的旅遊需求整體上會衰减。

  2)如果歷史城鎮的社會經濟太過依賴於旅遊業,一旦旅遊業出現衰微,就會連鎖反應式地使整個城鎮經濟系統和功能系統逐漸走向衰落。由於目前缺乏處於正在衰落階段的案例來進一步説明和驗证,威尼斯模式和麗江模式導致的衰落僅僅是推理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Antonio Paolo Russo. The “Vicious Circl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eritage Citi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1): 165-182.

  [2] Jan van der Borg, Pao1o Costa and Giuseppe Gotti. Tourism in European Heritage Citi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2): 306-321.

  [3] Summaries of Case Studies and Action Plans for 9 Pilot Sites (Elaborated in Bhaktapur) 國際大會:文化遺産管理與旅遊業——遺産地管理者之間的合作模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的大會報告.

  [4] Takayoshi Yamamura, Kyoto Saga.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Heritage City, Lijiang, China. City Tourism, pp.123-132, Austria: Springer-Verlag, Wien, 2002.

  [5] Duncan Tyler, Yvonne Guerrier and Martin Robertson 著,陶犁,樑堅,楊宏浩譯. 城市旅遊管理.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6] 保繼剛,楚義芳編著.旅遊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 陶偉,岑倩華. 國外遺産旅遊研究17年.城市規劃匯刊,2004(1):66-72.

  [8] 邵甬. 城市遺産的概念及其保護.理想空間,2004(4):14-19.

  [9] 邵甬,張蘭,頓明明.世界文化遺産麗江古城的保護和社會發展——世界文化遺産麗江古城保護規劃. 理想空間,2004(4):52-55

  [10] 保繼剛,蘇曉波.歷史城鎮的旅遊商業化研究.地理學報,2004,59(3):427-436.

  [11] 宗曉蓮.旅遊開發與文化變遷——以雲南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文化爲例. 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12] 何貴林.提質增效雲南麗江旅遊再加速.中國旅遊報, 2004, 1, 19.

  [13] 佚名.雲南麗江古城保護現狀.中國建設報, 2002, 10, 29.

  [14] 羅昌平.雲南麗江古城的發展新格局.中國商報, 2002, 5, 28.

  

  作者簡介:

  陶偉,博士,副教授。

  岑倩華,2000級本科生。

  原文發表於:城市規劃,2006年第2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