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城市居民居住需求的性别差异*
——基於女性主義視角的研究
謝妍翰
指導教師:薛德昇
摘要:在系統總結國内外女性主義與性别空間研究、居住需求研究的基礎上,以性别差异爲切入點,充分考慮性别差异對居住需求的影響以及女性居住空間需求的特殊性。研究發現性别對居住需求的影響體現在性别生理、性别心理、性别文化等方面。研究還從居住現狀與滿意度、擇居偏好類型與區域、聚居傾向、住宅設計與居住區的配套要求、對住房需求性别差异的看法等方面探討了居住需求的性别差异,進而總結出廣州城市男性居民與女性居民居住需求的特點,研究表明:廣州城市居民居住需求的性别差异主要體現在居住需求層次,居住區位選擇,居住决策考慮側重點,聚居傾向,以及對“完善”與“細節”的追求等方面。在未來廣州舊城區改造中,要更多考慮女性的住房需求。
關鍵詞:居住需求;性别差异;女性主義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女性主義地理學的研究旨在改善女性的生活質量和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並提出了一個新的看待世界和重新定義社會、政治、經濟聯繫的方式。在中國人文地理學界,女性作爲一個分析範疇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中國城市女性居民與男性居民在行爲空間上的差异遠小於一些西方國家,但在中國城市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革的宏觀背景下,女性的生活方式和行爲空間發生着很大的變化,這已經使得女性居民和男性居民的差异在不斷增加,性别化的城市行爲空間在不斷顯化。
此次研究在系統總結國内外女性主義與性别空間研究、居住需求研究的基礎上,以性别差异爲切入點,充分考慮性别差异對居住需求的影響以及女性居住空間需求的特殊性,彌補了我國學術界對女性居住需求關注不够的缺憾,豐富了女性研究的内容。此外,通過對男性與女性不同居住空間需求的關注,來透視女性群體的生活狀况與生活質量之於男性的不同,使未來社區規劃與住房的開發、設計更合理、更人性化、更符合女性的需求。
1.2 論文思路
性别對居住需求的影響體現在性别生理、性别心理、性别文化等方面,所以本研究首先分析了生理、心理、文化的差异對居住需求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從居住現狀與滿意度、擇居偏好類型與區域、聚居傾向、住宅設計與居住區的配套要求、對住房需求性别差异的看法等方面探討了居住需求的性别差异,進而總結出廣州城市男性居民與女性居民居住需求的特點,並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圖1)
1.3 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采用三種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由於國内目前系統的、詳細的從性别角度來分析居住空間的相關研究十分稀缺,因而本研究只能從閲讀國外的相關學術文獻開始;在掌握大量文獻的基礎上,進行國内外研究比較,重點關注女性主義地理學、女性規劃的發展。文獻綜述是本論文的基礎,理論分析是本論文研究的重點之一。
(2)定量分析法
此次研究通過發放一定數量的問卷進行定量研究,其目的在於較爲全面地瞭解廣州城市男性居民與女性居民的居住需求,爲後面“質性研究方法”的運用做準備。
(3)“質性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中,筆者引入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盡管社會學認爲質性研究方法和定性分析有本質的不同,但從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角度而言,可以將“質性研究方法”作爲定性分析的完善與深入。因此,研究中筆者試圖從被調查者日常的經驗出發,尊重當事者的經驗和主體性,即站在這些被調查者的立場上,瞭解他們的生活,瞭解他們的居住需求,把握他們的思想脈絡。
2. 文獻綜述
2.1 西方女性主義與性别空間研究
西方城市性别空間研究真正始於20世紀80年代。在女權運動的影響下,一些有遠見卓識的理論家如杜勒瑞斯.H、蘇珊娜.T等首先在性别與建築空間的關係上作了探討,批判地指出現代主義空間環境從根本上就是在同一性掩蓋下的男權空間;指出女性對於建築文化的考察與男性的相關認識應該能够搆成一種對等性的關係,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Salmon ,1991)。在這些研究中性别被視作一個對建築空間有影響的要素或是被空間和政治的表現所制約的内容來考慮的,而不是被當做設計的隱喻形式。
進入20世紀90年代,對女性與空間的研究進入了一個高峰,空間議題引發的各種實踐策略和理論意義在女性主義的學術領域成爲廣受矚目的焦點。建築史、景觀建築、人文地理學、城市規劃、都市研究、環境心理學等與空間有關的學科領域都有了不可忽視的女性主義支流,並試圖改造整個學科領域,預示着這個領域蓬勃發展的前景。
後現代以來,女性主義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産生了新的突破。首先,女性主義可以説是一種“差异”研究,而這種差异從男女之間的差异深入到不同女性之間的差异,比如運用在城市研究中,不同年齡、身份的女性甚至女同性戀者這樣的少數群體對城市空間的心理感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時出於女性長期受壓迫的地位及女性的同情心與關注他人的特性,女性主義認識到要徹底改造社會不平等與壓迫,光解决男女性别的對立是不够的,因此,女性主義關注的視野開始觸及其他的弱勢群體,包括少數民族、移民、老人、貧窮和殘障人士等,從而成爲一種更具革命性的社會變革力量(李翔寧,2003)。
2.2 中國的女性主義地理學與女性主義規劃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的人文地理學研究中開始介紹西方的女性主義地理學,並開始出現從女性主義地理學視角進行研究的論述,如女性的相對貧困化(馬清裕等,1999)、女性流動人口的家庭地位研究(宋國臣,顧朝林,1999)、城市居民日常活動時空間結構的性别差异(柴彦威等,2002)、中國城市女性居民行爲空間研究中的女性主義視角(柴彦威等,2003)、女性休閒行爲(鄭春霞,2005)等。
這些研究主要突出了性别差异,關注女性如何在空間分配上獲得與男性的平等,啓動了中國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的女性主義視角。但是,就總體上看,目前中國把女性作爲一個分析範疇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還没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女性地理學的論著出現。
在女性主義規劃方面,隨着我國的城市變革與發展,女性生活方式與特點倍受關注。現實社會中女性所從事職業領域日益擴大,在新服務行業和高技術領域工作的女性逐年增加,女性作爲“家庭主婦”的傳統觀念也已過時(黄昭雄,王雅娟,2004)。然而目前,我國規劃尤其是城市規劃都是以核心家庭的家庭結構爲前提的,並保障家庭的私密性,生育、養育、家務勞動都被排除於公共生活之外,“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仍然得到强化。女性主義規劃理論更多地帶有感性和人性主義的色彩,强調以人爲本的社會研究,即接受人本身的矛盾和含糊,重視對“平等”和“差异”的研究,這對我國長期以來習慣理性思維的規劃者具有啓示意義。同時女性主義所倡導的尊重普通群衆的知識,强調相互聯繫和瞭解的研究方法,重視城市群體需求的多樣性,都對我國規劃界加强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很有裨益。城市規劃需要適應城市的快速發展,改變傳統模式,如何深入考慮性别特性成爲城市規劃進一步發展的問題。
在我國,女性主義研究一直得不到地理學者的足够重視;但隨着女性在我國城市生活中所面臨的越來越多的問題的出現,在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中引入性别視角,是非常必要的。有學者認爲,在我國,女性主義研究長期以來未能受到地理學界的足够關注,原因在於:“一方面認爲,中國女性已經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而忽視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認爲女性主義是對現實社會的理論批判,而忽視了它本身的實踐價值”。而現實以及社會學研究的相關成果表明,目前我國女性在城市生活、工作中是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的,而規劃師以及政府的相關做法甚至加重了女性的困境。因而,地理學者在研究城市相關問題並提出建議政策時,應引入性别視角,從婦女的角度换位思考。
3. 性别差异與居住需求
3.1 性别生理與居住需求
俞國良在《創造力心理學》(1996)中指出男女之間的生理差异主要表現在染色體遺傳因素差异、性激素差异和大腦功能差异等方面。
正是由於男女兩性不同的生理特點,産生了對空間的不同使用需求,進而在居住需求上也有所分异。例如在社區安全問題上,由於女性特别的生理特點,如肌肉不够發達,力量要明顯小於男性等,在不良的公共空間設計中,女性易成爲罪犯的攻擊目標。因此,女性在選擇居住地時,會比男性更多地考慮社區安全問題。
3.2 性别心理與居住需求
從性别的角度看,男女兩性在支配、攻擊性、自信心、活動方式和情感體驗等心理特點上的差异已被衆多研究所證實,形成這些不同特點的原因從總體上説是生物因素、環境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心理差异對居住需求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居住空間形態的偏好上。男性喜歡剛直而有稜角的設計,女性則傾向於流綫型的設計,鮮明而純正的顔色。與男性偏好簡單、寬敞的居住空間相比,女性的温柔和敏感决定了女性更喜歡曲綫和柔性的空間。女性需要私密、安全的居住空間;比起男性更想要擁有對於誰能够進入,爲何進入這個居住空間,以及停留多久的控制權,女性往往希望住處的布置能够適應她們的心情、活動,以及和别人關係的變化;并且在房屋的裝飾上,認爲與可以安撫和刺激感官的自然及自然材料的接觸非常重要。
3.3 性别文化差异與居住需求
性别文化塑造了所謂的“女性氣質”與“男性氣質”。“女性氣質”即是社會對女性的性别刻板定型,它成爲男權社會所共同接受的價值觀,以此來增强父權制社會對女性的控制。“女性氣質”要求女性成爲賢妻、良母。而賢妻自然要將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家庭中,照顧好丈夫與孩子,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
性别文化差异對居住需求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女性比男性對居住區的配套有更强的需求性。家務勞動的承擔使女性對居住區周邊配套的要求較男性更高,尤其是對菜市場、超市、購物商場的需求。而照顧小孩的責任也使得女性對居住區周邊及内部的托兒所、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更强的依賴性。
其次,社會文化因素從社會地位和權力、氣質歸屬、社交規約三個方面對言語行爲性别差异産生了很大影響。具體體現在語言行爲性别差异的理性與感性、柔性與剛性上。其最直接的表現是男性比女性更勇於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居住需求,尤其是在社區規劃的公衆參與中,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勇於發表意見,提出希望與建議,而女性則常常成爲“沉默”的參與者。
4. 廣州城市居民居住需求的性别差异
4.1 男性居民居住需求的總體特點
根據問卷統計和深度訪談的結果分析,目前廣州城市男性居民的居住需求具有以下特點:
(1)具有較爲明顯的郊區居住傾向。
近50%男性的理想居住地點是環境優美的郊區,近60%的男性希望“在郊區居住”。目前居住於市中心區的大部分男性被調查者也表示出郊區遷移願望。
(2)“環境”成爲影響其居住决策的重要因素,交通因素的重要性不明顯。
近7成男性選擇住房時最看重的因素是社區環境,遠遠高於“位置與交通”因素的影響(37%)。超過8成的男性認爲目前上下班交通便利程度較好,而“最近一次居住搬遷的原因”則是爲了“追求較好的居住條件與環境”。
(3)自身需求是其進行居住决策的主要考慮點。
進行居住决策時,逾4成男性以“自身需求”爲考慮重點,僅9%和4%的男性會以小孩或父母的需求爲考慮重點。此外,選擇“綜合考慮”的男性表示,在這一“綜合”中,自己的因素還是會占到50%以上。
(4)聚居傾向不明顯。
廣州城市男性總體的聚居傾向不明顯,僅36%希望社區的居住群體“較單一,有較强的相似性”,4成左右認爲社區居住群體有較强相似性不一定“會更安全、更有利於鄰里交往、對小孩有好處”。傾向於混合居住的男性被調查者主要基於兩點考慮:一是在私密性方面,混合居住保证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與隱私;二是在鄰里交往方面,混合居住有利於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拓展自己的圈子。
(5)追求大户型的住宅和更大的建築面積,同時希望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男性被調查者傾向於選擇大户型的住宅和更大的住宅建築面積,希望有一個寬敞、舒適的居住空間,但對於房屋的細節和個性則關注較少。此外,調查中發現,在單身男性中,近80%目前與家人或朋友同住的希望能單獨居住;而在已婚男性中,也有近20%在“所希望的居住方式”一項選擇“單獨居住”,這表明,現代男性越來越傾向於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6)對男性而言,居住區配套中最重要的是大型商場、超市以及健身場所。
70%的男性認爲在居住區周邊配套方面最重要的大型商場或超市,61%的男性認爲在居住區内部配套方面最重要的是健身場所。至於其他的配套或設施,男性的總體要求不高,其選擇率基本都不超過50%。
4.2 女性居民居住需求的總體特點
根據問卷統計和深度訪談的結果分析,目前廣州城市女性居民的居住需求具有以下特點:
(1)具有較爲明顯的市中心區居住傾向
調查中發現,女性群體具有較爲明顯的市中心區居住傾向,近8成女性的理想居住地是配套較好的新市中心區和交通方便、周邊配套完善的舊城區,高達82%的女性選擇“在市區工作與居住”。
郊區描繪的是男性的生活理想,却掩蓋了把女性束縛在這一地域裏的事實。一方面,郊區化以居住的外遷爲先導,女性作爲居住空間的主體是郊區最重要的居民,因此,郊區化的實質是女性的郊區化,也是女性被空間邊緣化的過程。另一方面,郊區化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舒適和休閒的家庭氛圍——是男性心目中對家庭的構想,建立在男性的自身體驗之上,却掩蓋了家務勞動也是工作的事實,不能代表女性的真實經歷。女性由於在郊區交通的不便而嚴重局限了她們的社會活動,使她們完全受困於家居生活中,而郊區公共設施的缺乏,也給女性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從而使得環境優美的郊區没能成爲城市女性理想的居住地。
(2)“社區安全”和“交通”是影響其居住决策的重要因素,“環境”的重要性被掩蓋
超過5成的女性認爲目前上下班交通便利程度較差,5成左右女性進行居住决策時考慮的最重要因素是“社區安全”和“位置與交通”,“隨單位搬遷而搬遷”成爲大部分女性居住搬遷的原因。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女性在居住選擇上對鄰近工作地點以及交通便利的倚賴。
雖然有5成左右女性認爲社區環境也是選擇住房時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實際上,由於女性絶大部分屬於“無車族”,必須更實際地考慮到上下班的交通以及購物等生活便利問題,因而在居住選擇上,爲了獲取生活的便利,大多數女性不得不舍棄對環境的追求,因而“景觀環境差”往往成爲其不滿意居住現狀的首要原因。
(3)家人的需求往往成爲其居住决策時的主要考慮點
女性進行居住决策時,家人往往成爲影響其决定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小孩的需求。老人上下樓是否方便、社區周邊是否有幼兒園等,都成爲許多女性選擇住房時的重要考慮點。可以説,在居住需求上,女性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其個人需求的體現,而往往附帶上了家庭中老人、小孩的印記,往往是整個家庭居住需求的整體體現。
(4)具有較爲明顯的聚居傾向。
55%的女性被調查者希望社區的居住群體“較單一,有較强的相似性”,6成左右女性認爲如果社區居住群體有較强相似性“會更安全、更有利於鄰里交往、對小孩有好處”。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的聚居傾向更多來自於對社區安全以及對小孩的考慮,而不是出於鄰里交往的要求。
(5)對面積等單個因素要求不高,但注重房屋的細節和功能的齊全
廣州城市女性對住房的面積等要求不高,但却注重房屋功能的齊全。景觀陽臺、厨房、書房、儲物室等對許多女性而言都屬於必備功能房。而且對許多單身女性來説,景觀陽臺比厨房更具有不可或缺性。另外,女性會更注重房屋的細節問題,如考慮房子是否會漏水、樓梯、過道是否有電燈等。從社區安全、位置與交通,到房屋的細節和個性、房屋的功能布局等,女性購房時考慮的因素明顯多於男性,考慮得更爲仔細與全面。
(6)對居住區周邊及内部配套的完善程度有較高要求,注重質量
女性對居住區周邊及内部配套的要求比男性更高,從大型商場或超市、菜市場,到幼兒園、美容美發機構,再到小區内部的開敞緑地、托兒所等,希望其配套越完善、越齊全越好。這是由女性必須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照顧小孩的責任,以及女性本身的愛美天性等决定的。此外,女性對於居住區的配套,不僅要求數量,還更加要求質量。例如許多母親會重視居住區周邊的幼兒園、小學等教育機構的教育質量問題
4.3 比較分析
根據上述分析,廣州城市居民居住需求的性别差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居住需求層次的差异
如同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一樣,人們對於居住也總是在基本需求滿足之後才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不同的需求層次。由低到高依次爲:生存需求層次、工作需求層次、享受需求層次和發展需求層次。
總體而言,廣州城市男性的居住需求已偏向於享受需求層次,而女性則大部分還停留於工作需求層次。
工作需求層次是當生存需求基本滿足以後的第二個層次的需求。在目前廣州城市女性居民的居住决策中,對居住地的交通便捷性提出了要求,要上下班方便,交通條件作爲重要的區位因素,成爲影響其居住决策的關鍵。當然,女性群體對住宅的外部環境也有要求,但其空間移動能力弱於男性的事實削弱了這種要求,使其整體而言處於工作需求層次。
享受需求層次是繼工作需求層次之後的第三個層次的需求。總體而言,目前廣州城市男性居民已經對住宅的外部環境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能滿足其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需要,居住環境逐漸成爲越來越重要的區位因素。“以車代步”的實現强化了男性的空間移動能力,從而降低了其對交通條件的要求,强調居住環境的美化,追求居住生活的舒適性,進入享受需求層次。
(2)居住區位選擇的差异
相對而言,女性比男性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家庭中,而且女性的空間移動能力低於男性,其通勤距離和通勤時間都短於男性,因此,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居住區位的選擇,更依賴於公交系統。在條件允許的情况下,女性一般會選擇配套齊全、離市場較近的房子,解决柴米油鹽等生活問題;另外,周圍要有超市、購物中心、學校,爲自己逛街、購物、接送孩子上學提供有利條件;等等。因而在居住區位的選擇上,女性更傾向於交通便利、配套較完善的市中心區,而男性則傾向於環境優美的郊區。
(3)居住决策考慮側重點的差异
男性一家之主的形象使得其在進行居住决策時,習慣性地以自我爲中心進行思考,較多地考慮自身需求,而對家庭其他成員的考慮則相對較少。而女性長期擔負着更多的照顧家庭的責任,以及女性天生所具有的“母性”,使得其在進行居住决策時往往是從整個家庭成員的整體需求出發,綜合考慮,甚至將小孩、父母的需求置於自身需求之上。
(4)聚居傾向的差异
女性出於安全、照顧小孩的需要,具有比男性更爲明顯的聚居傾向。而大部分男性則認爲混合居住有利於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和營造個人私密空間,傾向於選擇混合社區作爲其居住場所,聚居傾向不明顯。
(5)對“完善”與“細節”的追求的差异
女性比男性更爲細膩、敏感的心思使其對於房子和周邊設施的考察更爲細緻、周到,也更爲挑剔,所以一般來説在房子細節和周邊配套完善程度的要求上要高於男性。從調查中可以發現,有時候一個漂亮的天窗,看得見風景的厨房,足够寬敞的儲物室,或者鄰近物美價廉的菜市場,鄰近師資雄厚的幼兒園、小學,都會成爲影響女性居住决策的重要因素。
5. 結語
5.1 研究的價值
回顧全文,此次的研究具有以下價值:
(1)從新的視角進行思考
隨着女性主義地理學研究的日益加强,女性的居住需求特點也開始受到地理學界的關注,本文嘗試通過對居住需求性别差异的探討,進而改變傳統的“性别盲”研究,對傳統的居住需求研究進行新的思考。
(2)爲城市社區改造與規劃、住房開發政策的制訂提供參考
此次研究結果表明女性群體具有較爲明顯的市中心居住傾向,不僅包括新市中心區,也包括舊城區。因此,舊城區改造中,要更多考慮女性的住房需求,因爲女性是促進内城復興的重要社會群體。城市中心區往往是服務最完善和設施最齊全的地區,與男性相比,女性對這一地區的需求更多,中心區的“空洞化”降低了女性的空間活動能力。正是由於舊城區在就業和服務兩方面對女性有强烈吸引力,使女性在區位選擇上通常比男性更傾向於舊城區。所以,舊城區要吸引人口回流,女性是主要對象。另外,交通條件的改善可改變女性居民對郊區住宅經濟價值和綜合社會功能的評價水平。交通可達性較好的住宅區,女性對其評價較高。因此,郊區樓盤的開發中,應搞好住宅區對外聯繫的交通設施建設,尤其是公交運輸系統的完善。
此外,目前對於“女性樓盤”或“女性住宅”是否應該開發存在許多争議,通過此次研究,對城市男性與女性居住需求的特點有了初步瞭解,可以爲開發商的住房開發提供基本的需求背景,减少争議性。研究中發現,城市女性群體具有比男性更爲明顯的聚居傾向,因此從長遠來説,設計、規劃上真正貼近女性需求的“女性樓盤”或“女性住宅”是有其市場需求的,但其目標定位可以多樣化,不僅僅針對收入較高的白領女性,也應該考慮單身母親等相對弱勢群體。
(3)促進理論的新發展
通過從地理學角度對西方與國内居住需求研究、女性主義與性别空間研究成果的分析和總結,結合國内社會上關於女性住房問題的熱點討論,有助於國内理論界進一步深入地從性别角度進行城市社區發展與規劃理論研究。
5.2 研究的不足
(1)從女性主義地理學視角進行居住需求性别差异的研究是新的嘗試,缺乏同類的研究予以借鑒。在研究過程中,筆者明顯感到由於知識面的限制,研究的深度還不够。
(2)研究的不徹底性。由於時間限制,此次研究定量分析的樣本較少,覆蓋的範圍有限,從而影響了研究的精確性。
(3)由於首次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深度訪談,理論和實踐準備還不够,限制了與被訪者的談話深度;其次很可能由於自身觀念和認知的局限,很多社會事實的信息不能敏感地及時捕捉到。這些都限制了這一方法的運用效果。
參考文獻:
[1]Ambe J Njoh. Urban Planning,Housing and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omenina Develop in Country. Planning Perspectives 1998(13):1-21.
[2] Carloyn and Jessica. Empowering the “Victim”? Gender, development, and women in China under reform [J].Journal of Geography 1999(98): 283-294.
[3]Clara Greed. Promise or Progress: Women and Planning [J].Built Environment, 1996(2).
[4]Dory Reeves. Woman and the Environment [J].Built Environment, 1996(1).
[5]Johnston LC. Feminist or Gender Geography in Australasia[J].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1989(13):85-88.
[6]Leonie Sandercock and Ann Forsyth. A Gender Agenda: New Directions for Planning Theory[J].APA Journal Winter, 1992.
[7]Linda McDowell. Space, place and gender relations: Part II. Identity difference, feminist geometries and geographies [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3(3): 305-318.
[8] McLafferty S and Preston V. Gender. Race and commuting among service sector workers [J]. Professional Geography, 1991(3):1-15.
[9]Mona Domosh. Geography and Gender: the Personal and the Political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7(1):81-87.
[10]Preston V and McLafferty S, Hamilton E. The impact of family statue on black, a white and Hispanic women’s commuting [J]. Urban Geography, 1993(3): 228-250.
[11]Robin Law. Beyond-Women an Transport: Towards New Geographies of Gender and Daily Mobilit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9(4):567-588.
[12]Victoria A. Lawson, Hierarchical households and gendered migration in Latin America: feminist extensions to migration research[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8(1):39-53.
[13]劉丹,華晨.從女性主義角度探尋城市規劃理論的新發展[J].城市規劃,2005,29(4):78-82.
[14]黄昭雄,王雅娟.女性與規劃:一種新的規劃視角[J].國外城市規劃,2004,19(6):36-39.
[15]黄春曉.女性主義理論及其對空間規劃的啓示[J].江蘇城市規劃,2006,138(5):11-15.
[16]李銀河.女性主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17]胡宇娜,陳忠暖,甘巧林.西方女性地理學的發展與啓示[J].雲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18(4):105-108.
[18]馬清裕等.北京城市貧困人口特徵、成因及其解困對策[J].地理研究,1999,12(4): 400-406.
[19]柴彦威等.中國城市女性居民行爲空間研究的女性主義視角[J].人文地理,2003,18(4):1-4.
[20]陳錦華等.女性主義:突破傳統的角度看城市與房屋.城市社會學初探——香港城市與房屋[M].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69-76.
[21]宋國臣,顧朝林.女權主義地理學——西方人文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流派[Z].内部交流稿,1998.
[22]柴彦威,劉志林,李峥嶸,等.中國城市的時空間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37-247.
[23]揭艾花.單位制與城市女性發展[J].浙江社會科學,2001(1):94-99.
[24]顧朝林.城市社會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172-180.
[25]陳璐.基於女性主義視角的城市住房與住區問題初探——以南京市爲例[J].人文地理,2005
[26]黄春曉,顧朝林.基於女性主義的空間透視:一種新的規劃理念[J].城市規劃,2003,27(6):81-85
作者簡介:
謝妍翰,2003級本科生。
薛德昇,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