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江文化的地域分佈
一、西江和南江
南江流域的丘陵地帶,北面是西江,東南西三方處於雲開大山及其兩條支脈包圍之中。東有雲霧大山、大紺山,歷史上稱爲東山;西有黄蜂界、甘泉頂、金菊頂、胭脂頂、大力山,歷史上稱爲西山;南有鷄籠山,與鑒江水系分界。南江流域的土地被大山和大江的天險阻隔。
我們要瞭解南江文化,必須對南江流域的地理環境作點分析。
先説説西江和南江的關係。西江是中國南方的一條大河。西江古代稱爲鬱水,上游又稱豚水,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山海經》已有鬱水、豚水之名。《漢書·地理志》説:“鬱水首受夜郎、豚水,東至四會入海,過郡四,行四千三十裏。”可見今日的西江古代稱鬱水。
南北朝樑朝時期,《樑書·地理志》叙述廣州(當時廣州轄區範圍相當於今天的珠三角和肇慶、雲浮、陽江、茂名數市和廣西的蒼梧、玉林兩市)時説:“有西南二江,川源深遠。” 其所指西江與今天的西江同,這説明西江的名稱在樑朝已出現。唐代《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四叙述端州端溪(今德慶)縣時説“西江水,經東南”。這可見西江之名在樑代至唐代間已確有無疑。
西江又名牂牁江,或作牂柯江。漢代《史記·西南夷列傳》説:“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史記·南越列傳》説:元鼎六年(公元前112年)滅南越,“發夜郎兵下牂牁江,咸會番禺”。
與今鬱南縣城隔西江有錦石山,當地人稱之爲華表石,因漢代使臣陸賈經過此山,因而明清時代的詩人以《錦石山懷古》之類爲題的詩不少。這些詩把西江指作牂牁江,如樑首齡詩:“雲開華表巢歸鶴,日落荒祠有暮鴉。終古牂牁西下水,淙淙流澤到天涯。”林之枚詩:“華表千山繞,牂牁一水長。”王國賓詩:“霸氣消殘石逕荒,牂牁山色白蒼蒼,東風步障空荒草,春日樓船下夕陽。……”
西江全長2129公里,流域面積約爲35萬平方公里,流佈兩廣。在廣東省境匯入賀江、南江、新興江,經過肇慶羚羊峽,在三水市思賢滘同北江相通,匯入珠江三角洲,經虎門、蕉門、洪奇門、横門、磨刀門、鷄啼門、虎跳門及崖門等八大口門匯入南海,搆成珠江獨特的“三江匯集,八口分流”的水系特徵。三水以下水流分散,主流由磨刀門入海。
西江從廣西梧州納桂江而流入廣東,經過封開縣納賀江而進入鬱南,在鬱南納南江而東去。流經鬱南的西江有60公里。從桂江到南江這一段長約85公里的地方,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曾是重要的戰略要地,這一段在鬱南占了50多公里。
從鬱南縣城到南江口這一段,又名爲錦江,因西江岸邊有座高聳突兀的錦石山而得名。錦石山的得名與漢代重臣陸賈和南越王趙佗有關。錦石山的對岸爲鬱南縣羅旁,羅旁在明代赫赫有名,《明史》屢屢提到此地。
南江發源於信宜,流到南江口而注入西江,長201公里,其中在鬱南縣境内有112公里,在羅定、信宜兩縣(市)境内共有89公里。
《樑書》説的“西南二江”之句所指的南江,有三種説法:一是認爲指今天的南江,如司徒尚紀在《嶺南文化》一書中持此説。一是《方輿紀要》卷一百在《西江》一節中論述,認爲“西江實兼南江之名”。該書作者大概對《樑書·地理志》記述無法作出解釋,故有此説法。三是《廣東少數民族關係史》一書中説是鑒江。
考查當地的交通歷史,直到20世紀中葉,鑒江流域信宜、高州一帶的人如果要往廣州,必須經過鑒江沿公路到羅定,乘船或乘車到達南江口,再轉乘西江的航船。鑒江和南江在歷史上是粤西地方南部溝通廣州或中原的交通要道。南齊時的南江應是特指今南江較爲合理,如是泛指,也應指今南江和鑒江等河流。
清代學者將南江列爲廣東“四江”之一。範端昂在《粤中見聞録》中説:“西江水源最長,北江次之,東江又次之,南江獨短。”因南江匯入西江、北江有思賢滘同西江相通,因而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水語》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雙江總作西”的説法。他們並不因南江匯入西江而把它排除在“四江”中並列的位置。
二、南江流域概况
南江主流發源於信宜鷄籠山。明清的地方誌書都把發源地指爲西寧縣鷄籠山。這並没有錯,因爲該地在萬曆年間從信宜劃爲西寧,康熙年間回歸信宜管轄,所以在這段時間的著作都寫成發源於西寧。
南江有許多支流,分佈在信宜、羅定、雲安、鬱南等縣市,主要在羅定、鬱南境内:
羅鏡河發源於信宜市銀岩頂,流經羅定市分界、羅鏡,主河長41公里在官渡頭流入南江。有小支流分界水,流入羅鏡河。
新榕河發源於信宜市阿婆髻山,從信宜市流入羅定分界鎮,主河長36公里,在新東匯入南江。
連州河發源於羅定市都門茅坪,河長33公里,流經生江鎮匯入南江。
泗綸河發源於羅定市明直坑,主河長60公里,流經扶合、都門、泗綸、黎少、連州後,於榃八匯入南江。小支流都門水發源於扶合鎮雲蓋大山,流經扶合、都門、泗綸,於河口匯入泗綸河。
榃濱河發源於羅定市大塘凹,流經榃濱、新樂,在附城河口流入南江,河長46公里。小支流新樂水發源於羅定大降尾,長33公里,於黄坑根流入榃濱河。
圍底河發源於信宜市雙洞,主河長85公里,流經羅定船步、塱塘、羅平、圍底、蘋塘、華石、素龍、雙東,流入南江。小支流船步水發源於羅定五卦頂,流經蘋塘、船步,河長29公里,於船步流入圍底河。
千官河發源於鬱南甘泉亭頂,流經大全、千官,河長42公里,在大灣上水口流入南江。小支流大方河發源於大方和歷洞交界的磨刀頂,流經大方、千官,長34公里,在雙坡村與千官河匯合。兩河匯合後的河段,又叫濂清水。
白石河發源於陽春市峽凹頂,流經陽春、羅定、雲安、鬱南四個市縣,主河長114公里,在鬱南河口鎮匯入南江。
宋桂河發源於雲安縣茶洞上垌,流經雲安縣宋桂的茆嶺、車崗,全長18公里,在宋桂圩注入南江。
深步河發源於雲安縣茶洞出水窩頂,流經雲安縣高村和鬱南縣東壩思磊、深步,全長44公里,在水口處注入南江。
連灘河又名歷洞河,發源於鬱南縣歷洞牛角尾,流經歷洞、磨山、旺冲、連溪,河長28公里,在連灘流入南江。
逍遥河發源於鬱南縣歷洞坑口,流經歷洞内翰、連灘逍遥,全長18公里,在逍遥口注入南江。
南江流域東南西三面有高山環繞,不少山峰海拔超過1000米。上游地帶山峰相夾小溪小河,水流湍急,形成秀麗的山水景觀。流域中部爲丘陵盆地,雨量較少,十年九旱。每年在陽江或電白登陸的臺風,往往使南江上游地區連降暴雨,形成山洪暴發。
南江流域内河道彎曲,兩岸常遭水浸,若遇西江水漲頂托,就形成“西夾澇”,灾害更嚴重。
南江流域雖然有水旱灾害,但南江爲當地人民帶來灌溉和交通的實利。
南江邊有一村莊名望天,可説是旱情的寫照。望天附近的村莊名爲高梘,因當地把竹筒作爲引水槽凌空架設來灌溉而得名,這又説明瞭水之利。
以水路爲主的時代,南江的船隻可以上溯到鬱南連灘、羅定縣城,甚至可以經支流到達羅定的船步、鬱南的千官,主流的通航里程150公里。最近幾十年,陸路交通發達,公路縱横,車輛快捷,加上水土流失,河床高,沿河道開發,建設水庫、水電站,南江水上航運大大萎縮。
三、南江名稱的歷史沿革
南江有瀧水(瀧江)、晋康水、羅定江等多個名稱。試對這些地名的來源作點簡要分析。
瀧水或瀧江:今羅定市的行政轄區,古代曾以瀧水縣名之,因境内河流稱爲瀧水。而瀧的含義爲水湍急,説明該江流的落差大。明代稱瀧水源自函口諸山而來,會雲沙、鬆抱、新容、雲致、次底諸水過羅定城西北而東至,於大灣會東水,北流入西江。
至今,在羅定境内,瀧水之名仍沿稱。經過羅定境後,進入鬱南,鬱南人口頭稱之爲南江。《德慶州志》光緒本説,西江“東流六裏過白沙山,南受瀧水”, “水出羅定州西南,東北流入江,一名晋康水,俗呼南江口”。地圖標明:“南江口,即瀧水也。”瀧水,既指江流,也曾以此爲縣名。明代萬曆以前,羅定名爲瀧水縣。瀧水或瀧江,有時泛指,連鬱南建城的河流(今稱建城河、通門河,古代稱爲文昌江),也被指爲瀧水。清雍正時詩人羅清《游文昌江詩》有“九曲瀧江擬溯回,連雲夾岸野花開”可证,在當地有間瀧水廟也可证。
晋康水:《德慶州志》嘉靖本:“晋康水,一名南江,其源出瀧水縣大水山。”
東晋永和七年(351年)析蒼梧郡地置晋康郡,郡治在今德慶縣,隸屬廣州。晋康地域,曾跨越西江南北兩岸土地。唐代曾在南江建立過晋康縣,宋朝降爲鄉,在今鬱南連灘和雲安一帶。明清兩代在連灘設立晋康巡檢司駐兵。因爲南江流過晋康縣、晋康鄉土地,南江就名爲晋康水。晋康之名至今已隱没幾個世紀,今天南江兩岸幾乎無人知曉南江曾名爲晋康水。
建水:南北朝時期的樑朝,曾在南江流域設置建州,治所在安遂縣,轄境在今鬱南縣東南部,隋大業年間撤銷。存在時間約100年。唐代天寶元年(752)改永寧縣爲建水縣,隸屬開陽郡,北宋開寶六年(973年)撤銷。《新唐書·地理志》提及建水縣名來源時,説:“以建水在西。”因開陽郡在今羅定境,這可证南江曾名建水。晋康郡、晋康縣撤銷後仍有晋康鄉、晋康巡檢司的存在,而建水州、建水縣撤銷後就没有餘音,因此,南江曾名建水,當代更少人知道。
端溪:近世有文章説南江又名端溪,認爲端即是南。其實,端溪並非在西江南岸,而在北岸。《德慶州志》嘉靖本説:“端溪水,在城東十裏,源出金林鄉,經太平橋入於錦水,形勢百折,近於端山,故名。”《德慶州志》光緒本引《方輿記要》、《大清一統志》等書,説:“端溪,州東十裏,……曲折流經端山下,又西南流入西江。”
古代人寫詩,也有把南江借指爲端溪的。瀧江八景中有一景名爲“東江遠餞”。這東江是指瀧江中的一段,因在羅定城區看南江東去,非指粤東的東江。明代德慶州判官莊楷詩有句(見《德慶州志》嘉靖本):“桄榔葉漲端溪雨,躑躅花開瘦嶺煙。”
雙床水:《西寧縣誌》康熙張溶本説到:“雙床水即羅定州瀧水,源發本縣大水雲車諸山而流入州,繞州城北由南江口入江。”當時雲車諸山屬西寧管轄,所以説源發本縣。之後,該地劃回信宜縣管轄。
黑水河:根據民間相傳,南江昔日曾稱爲黑水河。此説見於近世一些文章記述。考證古籍,未見有此説。
羅定江:羅定江是當代才出現的稱謂。南江兩岸的人,無論口頭上或書面上都没有用羅定江此名稱。
南江:南江的地名出現很早,《樑書·地理志》所説“西南二江,川流深遠”應是歷史上最早的記載。《德慶州志》光緒本説:“至正十年夏五月,西賊至南江口,將入寇,聞有備而去。”可見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1年),有南江口之名,憑此可推知元代沿用南江的稱謂。
明代,有德慶人咏詩《南江漁火》。在鬱南縣水務局存檔的1958年編印的廣東航空拍攝地圖和1978年廣東測繪局編印的地圖,都標爲南江。廣東測繪局1984年測繪、1985年出版的地圖,仍然標明爲南江。之後出版的地圖有標明爲“羅定江(南江)”,再後則僅標示爲羅定江。從南江主流的長度來説,南江主要屬於鬱南的地域。
南江衆多支流,古代名稱與現在有异。現把明代嘉靖四十年出版的《德慶州志》記載摘其要點分述於後:
東水,源出雲羅諸山,至開陽東流合於瀧。
大埇水,源出大埇山,水小而急,東流六十餘裏入瀧。
雲致水,源出天荒山,西流七十裏經雲致峒入瀧。
上烏水,源出上烏山,水峻而急,東流有十裏,經大灣村入瀧。
開陽水,源出官陂山,東流四十裏經開陽鄉合上烏水入瀧。
水汶水、雙輪水,俱合上烏水入瀧。
上饒水,源出排步山,其流上闊下狹,流二百裏入瀧。
新容水,源出蘆荻山,西流六十裏經新容峒入瀧。
順仁水,在順仁鄉東流八十裏至唐村合袍村入瀧。
深底水,源出深底山,水小而曲,合順仁水入瀧。
雲霽水,源出元濟山,委曲西流十餘裏經新村合袍水入瀧。
雲際東水,源出雲際山,水淺而平,東流二十裏合袍水入瀧。
袍水,源出大水山,其水寬廣,西流十餘裏經袍峒村合順仁水入瀧。
綜上所述,瀧水(瀧江)所指範圍有時較模糊,而且在占了沿江一半地域的鬱南並不通行,而晋康水、建水則是當今不爲多少人所知的歷史地名,對羅定江也很陌生,端溪更是不確切,只有南江是特指,範圍明確。1997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作出《整治南江流域的决議案》,1998年經雲浮市委批準建立“南江三高農業示範區”,從黨委、政府的行文和群衆的稱呼,都把這條江稱作南江。
同一條河流,應該有個統一的、規範的名稱,對目前一江多名的現象應予規範,對地圖上標爲羅定江並未爲沿江兩岸群衆所接受,中山大學教授黄偉宗等專家都建議正名爲南江,有利於爲了發掘、提昇、弘揚南江文化。
因爲地名的决定權歸屬民政部門,專家建議由政府出面,向上報告,通過法定程序,把羅定江改爲南江,正如新興縣爲把六祖文化品牌打響,把集成鎮改爲六祖鎮一樣。
四、南江附近的江流
南江附近的江流可分爲注入西江和注入漠陽江兩大係。
注入西江的河流有建城河、黑河、蟠龍河、陵水、新興江、蓬遠河、大涌河、蟠咀河、楊梅水。
建城河:又名羅旁河、通門河,古代曾稱爲羅旁水、文昌江,發源於廣西岑溪冲漢牛勒頂,主河長64公里,流經鬱南通門、建城,注入西江,有支流桂河、寶珠河(古時又名武倉水),集雨面積606平方公里。桂河發源於鬱南縣與廣西交界處的大片塘,長38公里。寶珠河發源於寶珠鎮大社三叉頂,長30公里。以前該河通航可達鷄林和桂圩,通航里程約80公里。
黑河:又稱大燕水,發源於廣西蒼梧縣獅子頭山,全長26公里,集雨面積98平方公里,流經鬱南縣桂圩鎮和平臺鎮、都城鎮後注入西江
蟠龍河:發源於鬱南縣銅鑊大山的平臺河,長15公里,爲蟠龍河的支流。該河在平臺鎮鳳尾村鯉魚尾山與新河匯合成合水河,再流經封開縣平崗鎮合成蟠龍河,注入西江。蟠龍河主流長30公里,整個流域集雨面積213平方公里。
陵水:又名南山河、大絳水,發源於雲安縣禾槍頂東麓,主河全長46公里,集雨面積255平方公里,有絳坑水、高峰水、雲樓水支流匯入,在雲城區都騎鎮注入西江。
歷史上,根據《德慶州志》嘉靖本記載,陵水又稱靈陵水、程溪,其源出新興縣(按:發源地方當時屬新興一、二圖,今屬雲浮市雲城區河口)北流百餘裏,經儒林、富禄二裏入於江,水口有石崖高十餘丈,水由此下,其勢如降,又名降水。
新興江:新興江古稱允水,宋朝稱新江水,明清時稱新江,建國後改稱新興江。發源於新興縣天露山和陽春市竹山頂,從南到北,全長104公里,集雨面積1286平方公里,在高要市區注入西江。新興江有支流大南河、船崗河、共成河、回龍河、南盛河。大南河有支流集成河。
蓬遠河:發源於雲安縣大紺山東麓,流經雲城區、雲安縣注入西江,全長23公里,集雨面積127平方公里。
大涌河:發源於雲城區大旗頂東麓,注入西江,全長18公里,集雨面積85平方公里。
蟠咀河:發源於雲城區楊柳大尖頂西麓,中段有小支流東昇水、南坑水,主河長11公里,集雨面積28平方公里,在楊柳圩側注入西江。
楊梅水:又名冲坑河,有小支流古律水、大逢水、四坑水,主河長11公里,集雨面積51平方公里,在高要市注入西江。
還有發源於新興的鎮海水、梧桐水、高村水這些小支流,向南流入開平潭江,然後再匯入西江。
注入漠陽江的河流有馬堂河、五四水。
馬堂河:又名富林河,發源於雲安縣雲霧山東麓,長30公里,集雨面積125平方公里,流經富林鎮進入陽春流入漠陽江。
五四水:發源於雲安縣與陽春市交界的黄茅瓮、石狗嶺,經新興縣天堂鎮後,流入陽春市春灣,注入漠陽江。
鎮海水:發源雲浮市境,注入漠陽江。
五、南江文化的層次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響一方經濟、造就一方社會。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的社會結構和發展水平,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一方面爲地域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圍,另一方面與地域經濟社會的相互融合,推動社會生産力發展,在政治經濟、社會關係、民衆心理、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等層面産生巨大的影響。這種社會影響的波及,在空間上會表現爲向四周擴散,在時間上會表現爲影響一個時代,甚至長遠的歷史。
在歷史上,南江流域這一自然地理環境曾劃分爲一個行政區域,或與西江北岸的土地同屬一個行政區域。或者設爲一個縣,或者是一個郡(州)下領幾個縣。隨着歷史的演變,因爲政治、軍事形勢的需要,後來的行政區域打破這自然地理環境的限制,突破東山和西山的阻隔。
南江流域的行政區域劃分,從秦漢開始,直到明代萬曆四年,屢屢變動。從明代萬曆四年羅定州和東安、西寧兩縣的建立奠定今天行政區域的基礎,400多年來雖然略有變動,但大體沿襲,這對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産生巨大的影響,也使南江文化不但是一種自然地域的文化,也是一種政治地域的文化,使它的内涵更豐富。
南江文化地域,包括今天鬱南全境,在自然環境或歷史的政區劃分、經濟交往,都較爲凝成一個地域的單元。如果認爲南江文化是鬱南縣南部幾個鄉鎮的事,與全縣大局無關,這樣的認識是不够全面的。
南江流域的文化是客觀存在的現象,但歷史上並未有人用南江文化概括這一地域文化。近年,社會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專家2004年8月初步考察了南江流域的文化現象,提出了南江文化的概念。雲浮市委曾組織過南江文化論证會,領導和輿論都對南江文化的存在和發展十分重視。
弘揚南江文化,提昇南江文化品位,對繁榮鬱南縣文化事業、建設文化大縣、促進旅遊發展,振興經濟,應有重要的作用。廣梧高速公路全綫開通給南江地域的經濟和旅遊帶來新的商機。爲此,適應形勢,加速弘揚南江文化的步伐顯得更加迫切。
南江流域所代表的南江文化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内涵、多種表現形式。
由於歷史上的原因,南江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受到行政區域和自然區域雙重因素的影響。我們試用大曆史、大環境、大視野的角度察看,南江文化的表述可以從縱和横兩個角度來分析。
從縱的方面來看,筆者查考各種古籍記載,研究南江自古至今的社會演變,從歷史進程來劃分,可以把南江文化分爲九個時期:秦漢時代,中原文化進入南江初期;兩晋南北朝,南江是嶺南早期開發區,並形成爲粤西南海之濱與中原交往的大動脈時期;隋代到宋代,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結合時期;元代至明代中葉,羅旁動亂和文化蜕變時期;明代萬曆年西寧縣建立之初及其文化影響時期;清初的儒佛道文化龢民間文化的相互滲透時期;清代中葉以後,打開傳統文化門縫時期;20世紀初,海洋文化和山地文化大融合時期;當代,南江文化昇華時期。
南江的地理環境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起到不同的作用。南江水系的文化是以漢文化爲主體,匯合壯、瑶文化。在中原文化對嶺南的傳播過程中留下的歷史文化代代傳承,搆成南江文化的豐富内涵。
從横的方面來看,南江文化可有狹義、廣義、泛義之分。
從狹義上説,是指南江流域的文化,它與六祖文化、石材文化各自所分佈的地域,可以説是搆成雲浮市的三大文化圈。
如果加上行政地域的因素,南江文化的核心地域則在鬱南縣和羅定市,它是南江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這一地域的文化特徵也充分體現出南江文化的精粹。
鬱南地域占南江流域的里程最長,而且扼南江的咽喉。它有豐富的古越文化的遺存。在古代,它是南江接受中原文化傳播的第一站,在近代也是南江接受海洋文化傳播的第一站。
鬱南現在的行政區域有一些地方不在南江岸邊,雲開大山的支脈從兩廣交界蜿蜒到西江邊的大曆山,使鬱南西北部的地域屬於建城河和黑河、平臺河所貫穿的地帶。但是,這兩部分地域在歷史上,尤其是在近幾百年的歷史上,屬於同一政區,因此,我們把整個政區的文化都歸屬於南江文化來討論。
從廣義上來説,南江文化概括了今天雲浮地域的文化。雲浮地域盡管有一些地方不屬於南江水系,但這些地方的河流除了幾條極爲短小的以外,都各自注入南江,從自然環境上、從歷史政區上、從經濟交往上、從風俗習慣上,都可認同爲一個文化地域,它包括六祖文化和石材文化。
從泛義上説,如果從歷史上的南江文化影響和幅射看,地域更廣泛,可以把粤西幾個市的文化範疇劃入南江文化帶或稱爲泛南江文化。
(張富文,廣東省鬱南縣文聯原主席、《南江文化縱横》一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