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羅定江(南江)連接海上絲路
——香港《大公報》2004年7月29日報導
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組織的專家考察團日前在雲浮市羅定、鬱南等地考察,經論证後初步斷定羅定江就是歷史上的南江,是海陸絲綢之路的重要對接通道。
自古以來,羅定就是嶺南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當時羅定的交通主要依靠航運,南江成爲羅定人西上梧州,東下肇慶、廣州的交通要道,同時也是西江流域通往高州地區的交通走廊。
考古部門此前在羅定市羅鏡鎮水擺村一處南朝墓葬中,出土陶器和金手鐲等,其紋飾呈鮮明的西亞風格,説明在當時,南江流域已經與海上絲綢之路有所聯繫。擔任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的黄偉宗,更將南江定位爲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通道之一。
南江流域與廣南地區是古百越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地區,而且也是至今保存較完整的地區。而今的楚文化、齊魯文化、三秦文化都是沿用戰國時代的地域概念,爲此,黄偉宗建議確認本地祖宗所創造的百越文化。
中山大學司徒尚紀教授介紹,南江流域爲古越族的駱、甌等多個分支交居住區域,具有甌越的文化特徵。如當地發現的漢代銅鼓,與廣西北流銅鼓特徵一致。當時越族文化很發達,是古代嶺南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在南江上游太平河與羅鏡河地區發現多處先秦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專家認爲,這些青銅器説明,在當時,南江地區已經出現了越人自己建立起來的奴隸制國家,而且很多具有鮮明南越地方特色、有些青銅器的紋飾、工藝更爲嶺南所獨有,説明它們是當地自製而非中原傳入。
司徒尚紀還指出,從秦漢至南北朝,這裏的州縣建制最多。除了越族文化外,南江流域也受到楚文化的影響,具有一定楚文化特色。此外,在明朝以前,羅定一帶也是嶺南瑶族的大本營,雖然後來瑶族數量减少,但文化影響至今還在。南江流域與廣西毗鄰,也深受壯族文化的影響,如當地地名很多都以“六”、“都”、“銀”等字開頭的地名,都是源自壯語,用漢語就無法理解。
(羅京,香港大公報記者;黄寶儀,香港大公報記者;樑宇,香港大公報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