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高校體制應按社會人才需要作戰略調整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調研報告
黄偉宗
在全國和我省先後召開職業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之後,爲響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發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開創廣東職業教育新局面》的號召,我最近到廣東輕工職業學院進行了考察,先後與該院院長葉小明教授,以及學校部分處、係領導和學生,進行了多次交談,察看了校園,查閲了相關資料,發現這間有70多年曆史的高職院校,在近幾年乘着改革開放的雄風,堅持以具有嶺南特色的務實文化理念辦學,走出一條以社會人才需求爲導向的、産學研結合辦學的新路,使學校取得長足發展;尤其是在解决當前我省以至全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等引發的一系列熱點問題上,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和重要的理論啓示,故作調研報告如下。
一、 值得借鑒的理念和經驗
據2006年12月5日《人民日報》報導:“12月2日,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2007年畢業生供需見面會上,該院的5200名畢業生遭遇了280多家單位、6300多個職位的‘搶購’。招人的單位居然比待聘的學生還要多,這不但在該校曆史上創下了紀録,在廣東高校裏也是頭一回”。這則消息,在當今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的嚴峻形勢下,在民間流傳:“博士滿街走,碩士多如狗,學士無路走”的輿論日漸風行的背景下,是令人興奮的,是值得重視的。因爲它提供瞭解决當今社會難題的實踐範例,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理念和經驗。其中主要是:
(一) 以務實文化意識,確立辦學理念,爲自身性質、任務、特色和發展方向,作出實事求是的定位。該校自1933年作爲“廣東省立第一職業學校”創辦以來,經歷過先後更易爲“廣東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廣東輕工學院”、“輕工部廣東輕工業學校”,到1999年轉制爲高職學院至今,一直保持着職業教育傳統。這個傳統及學校的性質和地理環境,使該校由此形成的、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務實文化意識代代相傳,并且在改革開放形勢下又有了新的發展。這首先體現於該校確定的“三高一創”的辦學理念上,即:“高素質爲本,高技能爲重,高就業爲導向,創新促發展”。這理念充分體現了以務實文化意識確定自身的高等職業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并且以自身的傳統和優勢,實事求是地確定本校的特色和發展方向,即:以輕工專業爲特色,以工科爲重點,發展實用性的多元學科。所以至今,該校在“十五”期間從18個專業發展到54個專業,全日制在校學生人數連年迭增,從2001年的5719人、2002年的6518人、2004年的12136人、發展到2005年的14130人,五年内增加了近兩倍,成爲我省四個萬人以上高職院校之一。
(二) 以高就業理念爲導向,探索因需施教之路。即:按社會人才市場需要,逐步發展相關專業與辦學規模;以務實精神探索高職教育規律,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規範,在發展中增强辦學實力。這是該校取得當今我省高校畢業生最高就業率佳績的直接原因。由於以此理念爲導向,該校領導特别注視社會人才市場的需求動向,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可能,及時地采取措施,增辦新的專業,恢復或者停辦某些原有專業。例如,1997年至1999年,經反復考察論证,創辦了機電一體化專業,經幾年試辦,效果良好,2001年已正式列爲國家級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最近又被評爲廣東省高職高專示範性專業。此外,前些年還突破了“輕工”的專業範圍,按市場需要,創辦了藝術設計學院,在專業中增設圖形創意、廣告設計、圖形處理等循環課程,使該專業學生在一系列專業大賽中取得優异成績,該專業也被評爲省的示範性專業,其主幹課程《平面廣告設計》被遴選爲國家級精品課程。這些專業和課程,都是該校在以市場爲導向的創新中,在探索規律中的創新中,逐步開創和規範的。這樣的專業和課程數量逐增,質量益高,教學質量和教學能力也就隨之提高,辦學的規模和辦學實力也就逐步擴大,學生的本領也大大增强,能適應社會人才需要,就業率也就提高了。
(三) 以實用第一爲教學主導,强化真才實學的教與學。在校、係兩級都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將相關專業和企業有真才實學的專家“請進來”指導和參與學校的教學;以“産、學、研”結合的途徑,密切與相關企業合作,在校内和企業中都有教學和實習基地,創造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教學條件,培養具有實用技能的高素質人才。例如,該校旅遊係酒店管理專業,采取工、學合一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即:院校針對用人單位的需求,與用人單位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簽訂學生就業訂單,並在師資、技術、設備等辦學條件合作,通過學校、企業兩個教學地點進行教學,學生畢業後直接到用人單位就業。1996年,他們與著名的廣州白天鵝酒店合作開始運用這種模式,取得成功,效果良好;此後十餘年,他們繼續以此模式先後與廣州華美達酒店、愛群酒店、花園酒店、長隆酒店等企業集團合作,并且走出國門,與德國F十u國際教育集團、新加坡Decise International集團建立合作關係,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歡迎;最近在校内又與香港合辦了唐宫酒店管理學院,使這種合作模式更推上新的臺階。
(四) 倡導以人爲本、實幹創業精神,營造積極進取的文化氛圍,打造奮發圖强的校園文化,尤其是以有力措施强化教師和學生對學校及自身前途的自信心。該校以務實文化意識爲辦學理念,以高就業爲導向,以實用笫一爲教學主導,使學生學得實,學得真,有真才實學,有事業奔頭,無空虚感,無就業之憂,所以,校園空氣生機蓬勃,多年都未發生過惡性事件。對教師采取多種培養措施,使其達到“雙師”要求,即:既取得講師以上教學職稱,又取得所在專業的工程師、經濟師、會計師之類技術職稱,使教師安心崗位,樂於教學。正因爲如此,學校在困難的時候,教職員工都能爲學校分憂,同舟共濟,渡過難關。如三年前學校創辦南海校區,校領導班子率先垂範,身體力行,帶頭進駐工地,把好質量關,親跑各大銀行籌措資金,争取企業投資,全校教職員工也積極參與委托貸款,使學校解除燃眉之急,這正是全校師生員工對學校充滿信心的體現,也是該校的創業精神、環境氛圍、校園文化都充滿生機活力的體現。
二、 幾點認識與啓示
(一) 從上述情况看來,可以説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已經初步走出了一條新的高職教育之路,即: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按社會人才市場的需要,從辦學理念、學校體制、專業設置,到課程開設、師資要求、教學方式、學生規範等等,都進行了改革,形成了有機的系統和機制。雖然尚有不足或不够成熟之處,但完全可以預期,該校今後還會沿着此路繼續前進,會更成熟,會更大發展。正因爲如此,我認爲該校所開創這條路,其成功的實踐和經驗,在當前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是有普遍意義的,是值得進一步總結、並昇華爲理論予以推廣的。
(二) 現在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社會人才需求也開始市場化;大學畢業統一分配制度已取消,改爲人才招聘制。高等教育如何適應這重大變化,正在困攏着所有大學。這個情况,應當促使我們注意: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所走以“高就業爲導向”之路,可適用高職院校系列,能否適用於普通高校?如果不適,又如何解决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供需矛盾問題?如何解决高等教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適應問題?
(三) 自建國初期進行全國高等院校調整以來,我國的高校主要分爲綜合性和專業性兩種系列。改革開放後,專業性院校紛紛突破原有專業分工,日趨向綜合性發展,如:原來工科、農科院校擴辦文科、藝術專業,醫科院校被並入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却又開辦成人教育或職業教育,名之爲“跨學科、邊沿性辦學”,實質上是促使高等教育走上“同化”之路,不僅使專業分工逐步消失,也使各大學原有傳統、特色和優勢消失。這種“同化”現象發展下去,勢必將原來專業性與綜合性大學演變爲同一類型,各校之間大同小异,也造成培養出的人才大同小异,這就出現同類人才過多、不能適應人才多樣化市場需要的問題。恐怕這也是當今研究生、本科生就業率下降的一個原因。據最近《廣州日報》報導,“廣東省2007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公佈的數字,研究生就業率,不僅低於本科,而且低於大專。這個情况説明,經“同化”後的高學歷畢業人才的社會需求量萎縮,而這些“同化”大學,因體制要求,正積極以擴招研究生的途徑謀求大發展。顯然,如果長此下去,勢必更加劇“博士滿街走,碩士多如狗,學士無路走”現象;同時,也勢必出現大專、尤其是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爲代表的高職高技院校畢業生越來越搶手、就業率越來越高、與“同化”大學就業率對比日益鮮明的現象。應當怎樣看待和對待這種現象?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三、對高校體制作戰略調整的建議
(一)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爲應當將現有高校的體制和布局作戰略性調整,即:將所有“同化”類的高校,統稱爲研究型或學術型系列,其職能主要是造就科學研究或學術型人才,提高質量,控制數量;將其中部分院校和現有高職高技院校,分類爲實用技能或職業技術型系列,按社會人才市場需要,大力扶持,加速發展。
(二) 參照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工的思路,將研究學術類高校與技能職業類高校,分工爲平行的兩類高校系列,搆成我國高校的總體格局,以“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發展。由此,兩類高校都應當有同等的教學與學術體制,同樣有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的教育階梯或層次體制,同樣有培養博士、碩士、學士的教學點和授予學位的職能系列,教師同樣有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的職稱系列。
(三) 如果短期内難以做到兩類高校分流,也應當盡快取消現有高職技術院校只限於大專學制的規定,擴大其辦學自主權,鼓勵其按自身條件及其發展需要,逐步增辦本科和研究生教學,逐步增設或調整專業和課程,自定教學規範和教學模式,自定招生指標和録取標準,自找擴大生源途徑和就業途徑。
(四) 根據張德江書記在報告中的指示,我省高職院校還擔負“兩項工程”任務,即:智力扶貧工程、退役士兵免費職業技術培訓工程。這是我省高職院校特有的光榮任務,也爲高職院校增添了成年教育的職能,這是具有戰略性的,省教廳龢民政廳應當聯合作出相應的系統規劃和部署,各院校也可借此擴大自身職能和辦學規模。
(五) 近年來,我省高職院校雖然數量不多,僅60餘所,但所起的作用是重大的,是取得全國前列地位的,前景是無限的。正如張德江書記所説:“職業教育已成爲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的重要途徑,成爲科技成果産業化的重要基礎,成爲推進産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撑。誰能在職業技術教育上异軍突起,誰就能在經濟發展和國力競争中占得先機”。因此,建議省領導加大對高職院校的經費投入,盡快地將其扶持爲真正的“异軍突起”。
(2007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