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外來工精神文化建設 應予高度關注
——東莞、寶安、中山外來工文化生活狀况調查
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教組
近年來,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轉型,社會階層日趨分化,價值與利益取嚮日益多元,社會矛盾也呈現出多發和尖鋭化的特徵,黨中央依據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戰略和新形勢下的社會狀况,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部署,符合時代的需要。廣東作爲一個外來工集中的大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對作爲社會弱勢群體的珠三角城市外來工的生存狀態和合法權益,已越來越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這些外來工來自經濟欠發達的農村,較低的學歷和較低的素質,使他們大多數人在珠三角只能從事低技能和低收入的勞動。關心他們的生存狀况——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狀况,應是我們面對的一個重要戰略課題,不可等閒視之。有同志認爲:如果説第一代、第二代外來工尚能忍受對他們的不公、不正,第三代外來工則可能成爲社會的某種隱患。本組在調查中發現在個别鎮,已有無牌律師群體組織,專門爲外來工打官司提供服務,這也是借着外來工的有關問題而滋事的一股潜勢力。
爲此,由省政府參事室餘慶安副主任領隊,黄樹森、李鐘聲、王守昌、高凌飈等參事及參事業務處劉鳳英處長、鄧小群副處長參加的省政府參事室文教組,自3月中旬至4月下旬,分三次到東莞市及其下屬的石龍鎮、長安鎮、常平鎮,深圳寶安區及其下屬的觀瀾、沙井街道,中山市及其下屬的三鄉鎮、小欖鎮等地,作專題調研。共召開了10多場座談會,每個座談會都有三十名外來工代表參加。調研組同市、鎮、街道分管領導以及勞動、文化、社保、教育、工會工作人員深入交流,並重點聽取了大量外來工的意見。察看了許多企業的圖書室、文化室、娱樂活動場地和文化設施等。與此同時,調查組還對外來工及外來管理人員發出了410多份問卷,對他們的基本生存和精神文化生活狀况,分30個專題作了無記名問卷調查。並借華南師範大學相關部門對問卷調查作了統計分析。另外,調查活動啓動前,還專請了對珠三角外來工有深入研究的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劉林平教授專題介紹外來工的基本情况,爲調研活動做了大量準備工作。
一、外來工精神文化生活基本狀况
(一)在東莞、寶安、中山這些外來工比較集中的地區,從市政府到鄉鎮政府和街道,對外來工文化生活在認識、設施和管理上,普遍都比較重視
在所調研的三個市、區,都基本做到了對外來工文化生活組織上有人管,資金上有投入,硬件上有保证。但在外來工方面來説,文化生活的效果有待進一步優化。
1. 文化設施能基本滿足外來工文化生活的需求
外來工對各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各地黨委政府對外來工的關注也由最初的純粹管理轉向管理和服務並重,對外來工的工作生活給予現行條件下盡可能多的便利。中山市副市長馮煜榮向我們概括了管理外來工的幾個階段:“改革開放之初,自己在鎮裏當領導,見外來工多且上下班集中,他們下班後,晚上、周日没地方去,許多人坐在公路邊看汽車、吃瓜子,殻到處丢。那時,我們就開始建設文化廣場了。如今,我們中山市首先在政治上重視外來工,經常吸收他們參政議政,聽取他們的意見。每年都表彰其中的優秀者,使他們逐步樹立榮譽感。二是制定政策,對有特殊技能和特别貢獻的外來工給予入户等各種奬勵。三是重視安排好他們的業餘文化生活。”
我們看到,東莞、寶安和中山,市、鄉鎮和街道幾級政府專門爲外來工服務的文化設施建設,這幾年發展較快,投入較大。如有22萬外來工的中山市三鄉鎮,這幾年已投入2億多元,建成了文化廣場、公園和文化活動中心等。爲瞭解决外來工晚上看電影的問題,僅廣場上的60平方米的電子屏幕,就投入了300多萬元,建成後每晚準時放映兩部電影,成了外來工最喜歡的去處。據東莞市勞動部門統計,該市外來工已簽勞動合同的約有370多萬人(據説公安部門估計外來工總數達600萬人)。該市經過幾年的建設,逐步形成了較爲齊備的市、鎮、村三級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市級文化設施如玉蘭大劇院、東莞展覽館、圖書館、群衆藝術館、中心廣場等,與國内各地同類設施相比處於前列。該市的鎮、村文化設施總投入資金40億元,各鎮(街)共有特級文化站24個,一級文化站4個,二級文化站4個,鎮、村級文化廣場439座,圖書館470個,藏書286萬册。
2. 文化生活的效果有待進一步優化
本次調研,我們向外來工人員隨機發放了412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10份,其中男性208人,女性202人,年齡主要在20-50歲之間。統計數據表明,第27題“現工作所在地社區爲外來工組織集體文化娱樂活動情况”中,有43.7%的被訪者選擇了“没有”,分别有23.9%的被訪者選擇“逢重大節日”和“每年1-2次”;第28題“對單位或社區舉辦的文化娱樂活動滿意程度”中,分别有31.5%和17.8%的人選擇了“不滿意”和“不太滿意”;第29題“參加單位或地方組織的文化娱樂活動情况”分别有47.6%和25.1%的人選擇了“没有參加”和“偶爾參加”;第30題“所在地方爲外來工修建的文化設施情况”分别有43.4%和27.1%選擇了“没有”和“不多”。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外來工精神文化生活本身是呈現多樣化多層次的傾向的,並非單純的“唱唱跳跳”一類的“集體娱樂活動”,各地主管部門對外來工文化生活的重視,遠不是幾場場面熱鬧的文藝娱樂活動所能涵蓋的。此外,對文化設施建設認爲“不滿意”、“不多”的超過被訪者的六成以上,説明基層文化設施的建設與外來工的文化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地方主管部門對文化設施的設想與實施應多徵求和吸納外來工的意見;外來工文化需求的對口研究和策劃,需要更加細化和講求實效。
(二)凡是生産條件較好、運作較正規的現代大企業,對外來工的文化生活都比較重視,但小企業的外來工文化生活的重視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加强
一些上規模的外資企業如進入世界500强的企業,在外來工文化生活方面做得較好較完備,外來工也較滿意。如東莞石龍的日資美能達公司石龍事務機工廠、長安鎮美資美泰玩具工廠、長安鎮港資時力電子廠、香港王氏上市公司下屬的常平港建電子公司、寶安區觀瀾街道的韓資企業天惠有機硅(深圳)有限公司、寶安沙井日資三洋微馬達廠、中山三鄉的寶元鞋廠等。他們的共同特點:一是資金投入大,硬件設施好。全部都建有圖書室、娱樂室、電視室、籃球場、健身房,有的還有網吧、足球場等。二是把職工的文化生活納入企業文化建設範疇。將業務培訓、崗位素質要求和團體意識等貫穿於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動之中,着眼於人的素質提高。寶安區觀瀾韓資企業天惠有機硅(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國人)信奉基督教,他在員工中提倡“信(信仰)、和(和諧)、旺(興旺)、愛(人本)”的辦廠宗旨,强調“安全(生産)、愉快(工作)、幸福(賺錢)”的理念,從要求員工每天安排半小時清潔内部環境起步,逐步改變一些來自農村的員工的生活習慣,又同當地村委會聯合開展“一條街不丢垃圾”活動。他們認爲,生活習慣就是一種文化,要經過多年不斷培養,一步步往前走,社會才有未來。但一些小企業的外來工文化生活令人堪憂,生活單調,設備簡陋,管理鬆散,調查顯示,不正常的性生活占四成以上,因爲“無合適場所”、“無時間”、“工作太累”,有些外來工隨地而“性”,草草收場,十分苦悶。
(三)外來工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
第一,外來工的文化生活逐漸從娱樂型、休閒型在向學習型和提高素質型轉變。
下班後打牌、看電影、廣場娱樂等初級文化活動已經不能滿足外來工中的較高層次人群的要求。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已從求樂轉到求知的方向發展。爲此,東莞市和鎮一級從2005年起就舉辦了“公益學堂”和“打工學堂”,舉辦各種講座和培訓班近200期,還針對該市外資企業多的情况,開設日、英語等培訓。東莞長安鎮每年報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有2000多人,多數是外來工。而有近430萬外來工的寶安區,針對技工缺口嚴重的問題,十分重視對外來工的職業技能培訓,采取“校企合作”和“社區教育”等模式,全面實施“造就百萬技能人才工程”,每年僅職業成人學校到企業辦班培訓即達萬人以上。另外,該區由政府統籌、行業推進、企業與民間力量參與,完成外來工的技能培訓年均達9萬人以上。這些雖然只是龐大數量外來工中極小的一部分,因爲根據問卷調查,經常參加業餘文化進修班或技術培訓班的人數還不到被調查人數的一成,但在各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倡導下,情况正在向良性的方向發展。
第二,許多外來工對文化活動,已從被動旁觀型向積極參與型轉變。
他們雖然文化偏低(中學以下的文化程度占大部分),但年輕(18歲至35歲占絶大部分),充滿表現欲和活力。如中山三鄉的外來工在鎮政府和工廠、婦聯和共青團的幫助下,組織起三鄉鎮工人業餘藝術團,50人的演出隊伍全部是打工者,來自12個省市。他們將自己的生活編成生動的小品、短劇、快板和歌舞,5年來爲社區演出200多場,成爲社區文化建設和宣傳的主力軍。廣東衛視、湖南衛視、中山電視臺及許多報紙都作過專題報導。
在東莞的石龍、長安鎮,當地文化活動的主力基本上都是外來工。辦得很有特色的《長安文學》和每周兩期的《長安報》主要採編成員均是外來工。該鎮有10個文體協會,會長都是外來人員。
第三,外來工的身份認同。這是外來工普遍關切的問題,是最觸動他們情感的一個焦點。東莞市政府通過廣泛的聽取意見,最後確定:對在東莞的原住民及外來務工人員,從2006年起,一律統稱爲“新莞人”,外來務工人員的身份得到了社會的認同,有了歸屬感,受到極大的鼓舞,增强了努力建設自己的新家鄉的信心和力量。
二、幾點思考和建議
1. 建議設立專門管理機構,加强對外來工的對口管理。要提高認識,將外來工的精神文化建設提昇到新的高度,作爲提高外來工素質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内容。我省是外來工大省,特别是深圳、東莞外來人員已超過原住人口的10倍。東莞市政府爲了加强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管理,已設立了專門機構。建議省政府應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專門協調解决外來工的合法權益保障,使他們上訴有門。在外來工集中的珠三角地區,按照外來工人數比例相應設置管理機構。各級地方政府應有一位領導專門負責外來工工作,統籌協調勞動、社保、教育、文化等部門,解决外來工的一攬子問題——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問題。
2. 建議建立“外來工”權益“問責制”,每年發佈“紅黑榜”,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要把提昇外來工的精神文化與保障他們的經濟權益緊密結合起來。經濟是基礎,人要先有生活,才會有精神娱樂。因此,要解决外來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問題,必須首先解决他們的經濟公益保障。調查中我們看到,這幾個市(區),除極少數運作不正規的小企業外,拖欠外來工工資現象已經少見。但工資標準偏低(有的没達到最低工資標準),勞動時間偏長(周加班工時超36小時),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我們認爲,外來工的這些基本生存權益問題不解决,精神文化生活便無從談起。爲了更好地保障“外來工”的合法權利,建議建立“外來工”權益“問責制”,加强社會監督。特别是“外來工”管理機構以及新聞媒體每年定期表彰貫徹執行《勞動法》比較好的單位,並公佈通報批評名單,建立“紅黒榜”,發揮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
3. 建議制定提高外來工全面素質的總體規劃。不能把外來工的文化生活只看作是讓他們“唱唱跳跳”,“下班後不要去干壞事”的層次,搞好外來工文化生活應以提高外來工素質和從根本上實現“人的現代化”爲目的。外來工文化生活應不斷提高檔次,應同外來工的業餘文化教育、技能教育相結合。外來工的文化生活應是企業文化的重要内容。鄉鎮、企業應有計劃去選拔培養其中的優秀者。這既有利於企業的發展,又能從根本上改變外來工自身的命運。這就需要制定長期規劃,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不能頭痛醫頭,脚痛醫脚。
4. 建議各地市要建立足够的資金投入和保障機制,保证外來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設。我們看到,作爲經濟發達地區,東莞、寶安和中山及其下屬鄉鎮、街道,對文化都較重視投入。一些外資廠、特别是實力較强的大廠,對文化投入做得也較好。但我們認爲,這種投入不應看作是企業對外來工的恩賜和照顧,而是外來工應有的待遇和權益。這種機制也是對預防外來工重大事件的一種應急保障。寶安區工會同志認爲,企業在支付工作報酬的同時,就應該按比例劃撥企業文化活動基金和職工教育資金,並希望能以法規形式固定下來。
5. 建議舉辦“珠三角外來工文化建設研討會”。圍遶外來工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和諧社會的關係,開展研討。表彰先進鄉鎮街道、探討外來工文化建設中的問題和對策等。交流經驗,形成共識。這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内容,也是社會轉型期中國所要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調研組成員:
領 隊:餘慶安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副主任(副館長)、省政協委員
成 員:黄樹森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山大學客座教授
李鐘聲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南方傳媒集團原副總編輯、高級編輯、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王守昌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高凌飈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劉鳳英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業務處處長
鄧小群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業務處副處長
執筆人:李鐘聲
附:《外來工文化生活調查問卷情况匯總》樣本分析和調查問卷
我們把調查中收回的無記名調查問卷共410份,作了情况匯總,並歸納結論如下——
1. 外來工年齡大多爲20至35歲,約占樣本總數八成以上。
他們的原籍最多爲湖南、江西,第二是湖北、河南,第三是四川、重慶。他們外出務工時間3至10年的人數最多,其次是1至3年。兩者合計占七成以上。
2. 他們的業餘時間偏少,多數爲2至4小時。
他們的周閲讀時間較少,平均約爲1至3小時。多數人閲讀的是生活休閒類書報。占閲讀總人數的四成以上。
3. 他們中能經常參加業餘進修的人數較少,約不到一成。
4. 他們業餘休閒時間參加體育活動的人較少。“從未參加”和“偶爾參加”者占了七成以上。
“從未參加”或“偶爾參加”唱歌跳舞的也占七成以上。
5. 他們的業餘休閒時間多數人主要是看電視。每天看電視1至3小時的人占五成以上。
6. 問卷調查中對“談戀愛情况”一欄作了填寫的六成人中,“正在談”和“想談”的約占5/6。關心他們的婚戀問題應提上當地領導的議事日程。
7. 在已婚外來工中,因兩地分居或“無合適場所”、“無時間”、“工作太累”等原因,性生活不正常的約占四成以上。
8. 外來工中看黄色書刊、光碟或熱衷於賭博、賭馬的比例較低。前者在調查樣本中約占5%,後者約占10%。從中可看出絶大多數外來工雖然文化偏低,但品質較爲單純。對他們關鍵是要做好引導。
9. 逢重大節日,外來工參加單位或社區組織的娱樂活動較多。參加過的人數約達四成左右。從中顯現出青年人喜歡娱樂的性格。
10. 問卷中對單位或社區舉辦的文化娱樂活動不滿意的占三成以上。對文化設施建設認爲“不多”或“不滿意的”超過六成。從中看出,以後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應多徵求外來工的意見。
(2007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