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組織編纂並推廣“廣東人文鄉土教材”的建議
譚元亨 陳其光 黄啓臣
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亦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珠江文化的中心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廣東,不僅以經濟騰飛領先全國、矚目世界,也同樣以文化的先行,在近現代中國獨領風騷。然而,流行的“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兩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二百年看上海,二十年看廣州”的説法,遮蔽住了廣東深厚的歷史人文傳統,還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廣州也只剩下20年可看,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只剩一個“發財”可取,實在令人扼腕。多少慕名考到廣東各大學的全國學生,四年下來,除專業知識外,對讓其成長得益的廣東人文歷史地理環境幾乎一無所知,無論是趙佗、葛洪、慧能、張九齡,還是陳白沙、鄭觀應、康有爲、樑啓超、孫中山等,都爲之茫然。而今,我們要建設文化大省,如果連大學生對本土人文歷史的瞭解都存在缺失的話,後果堪虞。
當前,正是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深入發掘、廣泛傳播鄉土或區域文化,則成了各國的共識。在歐洲實現貨幣統一之際,各個國家的理論界、尤其是大學,紛紛召開了關於“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區域(鄉土)認同”的研討會。在鄉土人文上,都鉚足了勁,要對當地的歷史人文做足文章。自然,在鄉土教材的建設上,也都紛紛行動起來,使文化傳統不至於發生斷裂。
在這方面,德國是做得比較成功的。他們的鄉土教材尤爲突出,其教材可以提供種種知識,令下一代充分發展他們的能力去瞭解自己所在地方的自然與社會環境,進行地方傳統、歷史與宗教教育,這也包括民間文化、神話諸方面。同時,更以現代社會的民主原則反復教育青少年,在反思二戰上頗爲到位——與日本成鮮明對比。德國如此强調鄉土教材,正是因爲在歐洲而言,他們的歷史人文傳統要相對厚重一些,民族的自尊,包括文化的自尊都是一脈相承的。爲此,他們的文科生與工科生,其知識面每每廣於諸如俄羅斯等歐洲國家。作爲有5000年的文明古國, 中國亦不妨以此爲借鑒。而廣東的歷史更比德國悠久,人口也比德國多,更應有理由在鄉土教材上有所作爲,拿出我們的經典文本,從而讓後一代在比較中更熱愛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更懂得今天!
作爲省政府參事、省文史館員,我們建議:
一、 借鑒國際(如德國)與國内在鄉土教材的寶貴經驗,亦可以利用考察機會,與相關部門(教育廳、教育出版社等)共同組織,到這些地方學習、取經,獲取更多的資訊。
二、 省政府予與編寫啓動費人民幣50萬元,先期組織撰寫一部我省各高校内可使用的《廣東人文鄉土教材》,並附之自古以來廣東著名的人文歷史文獻,讓大學生們的人文鄉土課程成爲必修課。
三、 在條件成熟之際,可針對不同的程度與需求,編寫系列的廣東人文鄉土教材,涵蓋各種級别或檔次的高校,最後形成完整的鄉土教材系統。
我們認爲,鄉土人文教材在廣東亦可以“先行一步”,這對全國而言,亦不無示範作用與重大的現實意義。由於參事、館員攬括了我省這方面的人才,我們當組織一批資深的人文專家,不負衆望,編寫一套鄉土教材的精品來。
(2007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