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 一


  吴新智(吴新智,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壩的人類頭骨化石發現至今已經過了50年,回想當年吴汝康先生與彭如策同志在北京地安門二道橋北河沿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舊址南院研究這件化石時我還是一名在學的副博士研究生,受汝康師之命,與王存義先生一起爲他復原了馬壩頭骨的腦顱和眼眶,也曾略盡綿薄之力。往事歷歷,猶如昨日。

  光陰荏苒,世事滄桑,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世界古人類學經歷了很大的發展,許多基本認識今非昔比。比如1958年時我們認識的人類歷史只有大約50萬年,而2000年和2002年已經延長到600-700萬年;1958年以能否製造工具作爲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區分人和猿的標誌,從上世紀70年代起已經將能否直立行走作爲這個分界的標誌;馬壩頭骨化石主要與我國其他人類化石親緣相近,也可能與歐洲尼安德特人世系有特别的聯繫,1958年時人類學家一般認爲歐洲的尼安德特人被從近東方遷移到西歐的智人完全取代,1999年,Ciddlia Duarte等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報導了在葡萄牙Abrigo do Lagar Velho發現的人約24,500年前的4歲小孩的顳骨、下頜骨、牙齒以及保存相當完全的四肢骨,2007年Andrdrei Soficaru等在同一雜誌上報導了在羅馬尼亞Pestra Mttierii,Baia de Fier發現的大約30,000年前的人類頭骨、下頜骨、肩胛骨和脛骨。這些標本上兼有尼安德特人與解剖學現代型智人的形態特徵,被認爲是這兩種人類混合的結果,2007年尚虹等在同一雜誌報導了我國周口店田園洞發現的大約40,000年前的下頜骨、牙齒和一些四肢骨,1996年Trinkaus等在《人類進化雜誌》報導在日本Yamasjita-cho 1地點發現的早於32,000年前的大約6歲小孩的股骨和脛骨化石。作者們發現這些化石主要具有解剖學上現代型智人的特徵,同時還發現與古老人類和/或尼安德特人相近而與現代人不同或介於兩者之間的形態特徵,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形態鑲嵌(以上這些智人化石或其遺址的年代都是經過放射性碳測定的)。所有這些新發現和新研究都加强了尼安德特人與解剖學上現代型智人兩者之間具有基因交流和連續性的觀點。雖然1997年發表的從德國尼安德特人化石中提取的很少量古DNA的分析報告,主張尼安德特人與現代型人類不能雜交,近年已經認識到每一個遺傳位點只能捕捉人類歷史很小的片段,遠不能以之概括整個人類的歷史。

  在過去這50年中我國的古人類學雖然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停頓,也還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我國古人類的歷史長度的認識由1958年的大約50萬年到雲南元謀化石所支持的大約170萬年和安徽繁昌石器所指示的225-256萬年或180-220萬年,人類化石地點由7個增加到10倍以上,舊石器地點超過一千處。大量化石的出土使得我們有可能更好地綜合考慮我國古人類的發展趨勢,1958年的是根據北京直立人與現代蒙古人種之間形態的相似性和時代介於其間的少數幾個中間環節認識我國人類進化的連續性,對於爲什麽世界上不同人種間的差异遠小於不同地區化石人之間的差异,缺乏合理的解釋,而現在可以在豐富的化石信息的基礎上,不僅更有信心地認識我國人類進化的連續性,而且還能認識到我國古人類與境外有少量的基因交流,1998年形成了“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假説,有力地支持了1984年提出的現代人起源的“多地區進化説”,爲東亞現代人與白種人、黑種人之間的差异遠小於舊大陸東部和西部不同地區大約同時代的古人類之間差异的現象找到了比“直生論”更加合理的解釋。近年更促使我們思考,我國人類進化的連續性不呈簡單的階梯狀,更可能呈網絡狀,基因交流更可能是雙向的而不是只從境外流向中國。

  馬壩的人類化石在深入研究中國人類進化並取得上述新認識的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馬壩頭骨的顔面上部在横向上比較扁平,顴骨額蝶突前外側面比較朝向前方,鼻骨的側面觀角度接近垂直,額骨與鼻骨、上頜骨之間的骨縫連續成接近水平的弧綫,顱骨有矢狀脊,顱骨正中矢狀綫上最突出點位置在該綫的下半段,顱骨最寬處在顱骨最長徑中的三分之一段等,這些特徵支持中國人類進化的連續性;這個頭骨的眶後縮狹程度類似直立人,而其他特徵更與早期智人符合,這是中國古人類鑲嵌進化的證據之一,幫助表明直立人與智人之間在形態上並没有截然分開,也搆成中國人類進化連續性證據的一部分;馬壩頭骨的眼眶呈圓形,眶指數較大,其外側緣與下緣交接段呈鋭稜狀而不圓鈍等特徵反映它與尼安德特世系的古人類可能有基因交流。

  馬壩頭骨的鼻梁呈夾緊狀,與南京、大荔、山頂洞101號頭骨以及菲律賓巴拉旺島的塔博恩(Tabon)的標本類似,但是與北京直立人,山頂洞另兩個頭骨以及其他許多中國人類化石不同。這個特徵在這些頭骨上的表現,一方面支持中國人類進化的連續性,另一方面還指示這種連續性可能成網絡狀,還可能反映更新世時從中國傳向東南亞的基因流。1994年英國的Lahr根據她的調查,在發表於《人類進化雜誌》的一篇討論現代人多地區進化説的形態學基礎的論文中指出,東亞人具有夾緊狀鼻梁、兩面坡形的頭頂、下頜圓枕、和第二臼齒闕如等四項特徵,而非洲黑人却没有。我認爲這個現象也是對多地區進化説有利的證據之一。如果按照現代人起源的“取代説”或“近期出自非洲説”,中國現代人與非洲黑人同爲20萬年前或15萬年前在非洲出現的最早現代人的後裔,爲什麽有黑人所欠缺的這麽多特徵却能出現於中國現代人的頭骨?化石記録表明,南京、大荔、馬壩和山頂洞101號和102號的頭骨化石的鼻梁呈夾緊狀,北京直立人和資陽頭骨化石頭頂呈兩面坡狀,北京直立人有下頜圓枕,藍田陳家窩的下頜骨和柳江的頭骨化石先天缺乏第二臼齒。比較合理的推論似乎應該是,與其説中國現代人的這四項特徵是從非洲的早期現代人繼承得來的,不如説這四項特徵都源自包括馬壩頭骨在内的中國化石人類。

  馬壩頭骨眶間寬較短,可能反映與尼安德特人的關係,也與南京直立人很接近,却與我國其他一些頭骨不同,也可能是支持網絡狀連續進化的證據。

  當年馬壩人化石是在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同志的關注下才得以從不被重視的一般出土物變成國寶,1988年由於當地政府的重視在馬壩建成了專門的博物館,現在又爲紀念這個重要發現50週年而編印這個專集。主編張鎮洪教授約我作序,忝爲從事人類進化研究的一名老兵,不能不盡力而爲,爰作此文爲應。在1958年,馬壩頭骨是我國唯一的早期智人頭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我國北部先後增添了大荔和金牛山兩個更加完整的這一階段的頭骨化石。當時馬壩人化石是嶺南唯一的人類頭蓋骨化石,不久後在廣西發現了柳江等多處人類化石,近年還在廣西崇左和田東發現了可能屬於更加古老人類的牙齒化石。撫今追昔,展望未來,廣東有廣泛分佈的石灰岩地區,各級幹部和廣大人民群衆有重視人類等化石的傳統,我相信,也衷心祝願,隨着各項動土的建設項目的開展,一定會發現更多更好的化石,推動這方面的研究更上一層樓。

  

  2008年7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