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從宋錢中的鑿邊現象看當時銅材的匱乏龢民間私鑄現象



  餘萬勤(餘萬勤,韶關市曲江區博物館。)

  【中文摘要】宋錢中發生鑿邊現象,不同於以往出現的磨邊、剪邊、和環鑿方式,是一種新的從錢幣上盗取銅材的方式,它往往還伴隨着花穿現象。宋錢中鑿邊現象的發生,與當時宋錢的形體爲厚大有關。這種盗取錢材的新方法的發現,對研究宋時錢幣的匱乏和盗鑄現象具有一定的意義。

  Abstract:The frame-chiseling happened among coins of Song Dynasty was a new method of stealing the copper from coins, and this phenomenon was different from frame-grinding, frame-cutting and round-chiseling. There was always a phenomenon of irregular through-holes along with the frame-chiseled coins.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was related to the thickness and the large size of the coins in Song Dynasty. The discovery of this new copper-stealing method is significant in researches on the coin shortage and private minting in Song Dynasty.

  

  衆所周知,銅幣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歷史上一直發揮着重要的流通貨幣的功能。中國古代最早的貨幣大約出現於夏商時期,當時的貨幣主要以海貝爲主,後來又出現以銅鑄造的鈳貝代替天然海貝。到了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了圓形的圜錢,這可以説是我們平常所見的圓形方孔錢的鼻祖。圓形方孔錢在中國古代流行的年代之久。範圍之廣是前所未有的,故其雖歷經千百年的歲月磨難,但仍得以完好保存至今者,真可謂如恒河沙數,數量之多已是不可想象。筆者近年因工作需要在整理博物館收藏的衆多歷代錢幣的時候,常常發現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銅錢的品相有异於普通錢幣,其外郭出現部分或全部缺失,且缺失的部位參差不齊,粗看略似動物噬咬的痕迹,然若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那是因使用鐵、鋼等尖鋭硬物而留下的鑿痕。筆者通過實物觀察,注意到這種現象大多發生在有宋一代的錢幣中,宋以前及宋以後的銅錢上却未見此種情况出現。究其原因和目的,筆者認爲它們應與當時人們從錢幣上鑿取銅材有關,其目的或爲私鑄錢幣,亦或是爲了鑄造銅鏡、銅像等器物。

  古時候由於錢幣的鑄造工藝操作較爲簡易,民間盗鑄的現象歷代皆有之,甚至在某些朝代,私鑄的錢幣還得到官方的認可而准予流通使用。如《漢書·食貨志》載:“漢興,以爲秦錢難用,更令民鑄莢錢。”即言西漢立國之初爲了籠絡民心(當然也與當時國力匱乏有關),曾一度允許民間自鑄錢幣。漢文帝時,亦允許民間私鑄半兩錢,然規定每錢重四銖,不準摻雜鉛鐵。因而漢時的一些巨室商賈便是依靠擁有銅山大肆鑄錢以至暴富的,如漢文帝時的寵巨鄧通便是其中最爲突出的一個例子:據説有一位善於相面的術士給鄧通相了一命,斷言他終將死於窮困。漢文帝大不以爲然,説:那我就賜給他一座銅山,讓他自己去鑄錢,看他還會不會窮死。鄧通得到皇帝的特許,擁有銅山自鑄錢幣以至鄧氏錢遍於天下,富可敵國。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文帝死後,鄧通因得罪景帝而被削罪爲奴,最終還是貧困而死去,此是後話不提。

  那些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可以堂而皇之地據山開礦,大肆鑄錢:至於民間百姓,亦千方百計獲取銅材以私鑄銅錢,如《漢書·食貨志》上所雲:“縣官往往即多銅山而鑄錢,民亦盗鑄,不可勝數,錢益多而輕。”這種以牟暴利爲目的的私鑄現象的泛行,勢必會造成大量鑄工粗劣、形小質輕的錢幣在社會上的大量流行,嚴重影響了貨幣的正常流通,並不可避免地造成錢幣貶值。

  歷朝統治者都無法容忍因流通貨幣的無限度貶值而帶來的大量社會矛盾和危機,因爲這樣會極大地動摇其階級統治的穩固性,因而自漢代以後的歷朝都明令嚴禁私人鑄造錢幣,並對敢於觸犯法律者處以峻刑。然利之所趨,盗鑄現象從來便屢禁不止,只是存在程度上差异而已。王莽時期,由於無休止的錢幣盗鑄現象,造成社會上貨幣的嚴重貶值。爲了擺脱這一困境,王莽竟然冒失地進行了多次的貨幣改革。隔三岔五地推行新的貨幣以取代原有貨幣。然而,這種帶有明顯斂財目的的貨幣制度的改革,不僅没有延緩國内的通貨膨脹,反而加劇了貨幣流通的混亂局面,受到民間的强烈扺制,從而最終道致了新莽政權的滅亡。據史料記載,通常民間獲取銅材的有效方法之一,便是從已鑄好的銅錢上面打主意。例如他們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用鋼銼之類工具對銅錢的邊郭進行磨銼以獲取銅材少量的銅屑,經過積少成多後便可用於鑄造錢幣,而因此所形成的窄邊或無邊的銅錢便被稱爲“磨郭錢。”  磨郭錢以西漢五銖錢爲多,稱“磨郭五銖”:此外也有采取銅錢的邊郭剪去或鑿去的辦法取銅,稱“剪邊錢”。這種現象在西漢五銖、新莽貨泉和布泉已有出現,而以東漢五銖爲最多。更有甚者,還出現將一枚五銖錢鑿爲内外兩部分使用的。其中内一部分稱剪輪或剪邊,因其錢文去其半、存其半,故又名“對文”;外一部分稱“蜒環”,蜒即綫,因外郭殘存狹如綫,故名。采取這種方法並不是爲了取得銅材,而是直接將錢一分爲二地使用,對此古人有記載,如秦寶瓚《遺篋録》雲:“民之盜者益多巧,改磨爲鑿,内對文,外誕環,一錢分爲二,無庸盗鑄矣”。

  魏晋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物價踴貴,貨幣减重現象十分嚴重,舊有的西漢五銖錢常被鑿成内外兩枚使用,稱剪邊錢。而公私競鑄小錢,當時民間私鑄錢往往無輪郭面文,最輕薄者每千錢厚不滿三寸,甚至入水不沉,隨手破碎。造假造到這般地步,難怪當時有不少地方已取消錢幣的流通而直接以物易物了。

  錢幣鑄造混亂的局面到隋唐時期已有所收斂,尤其是唐代。唐時由於開元錢的鑄造較爲規範精美,私人仿鑄難度較大,已無甚利可圖,加之國力强盛,物價相對穩定,因而錢幣的私鑄現象較少。

  到了北宋時期,隨着政府重商政策的推行,社會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加上海外貿易中錢幣的外流龢民間普遍存在的銷銅鑄器現象,使得作爲通用貨幣的銅錢的需求量不斷擴大;此外,由於北宋政府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屢次被遼、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鄰國戰敗,被迫與遼、西夏、金等簽定了極不平等的條約,根據約定,北宋政府每年要向遼、西夏等鄰國輸送巨額的納貢和“賜幣”,這些都不可避免地要耗費大量的銅錢。因而即使北宋朝廷每年都鑄造有大量的銅錢推向社會,但社會上却仍頻頻出現“錢荒”現象。據《宋史》載:宋神宗元年間,“公私上下並苦乏錢,百貨不通,人性窘迫,謂之錢荒”。而早在仁宗朝,大臣餘靖在《論兩税折納現錢》的奏議中便已提及:“當今天下,錢貨至少,江淮之地,名爲錢荒”。究其原因,乃因北宋時銅禁解除,造成中國大量銅錢外流。當時日本、朝鮮及西南地區缺乏銅錢,於是多以香料、藥材、犀角、象牙等物交易换取銅錢。同時由於社會上銅材的價格高於銅錢,大量銅錢被重新銷熔以鑄造銅鏡、銅像等物,所以流通在社會上的銅錢便顯得匱乏,這就是造成北宋時出現錢荒的原因。爲防止民間私自將銅錢熔化用於鑄造銅鏡、銅像等器物,政府規定對銅鏡的鑄造進行嚴格管理和控制,除允許少數商家製作和出售銅鏡,其餘無牌鑄造和出售將被視爲非法;同時也采取措施加强對各寺廟鑄造銅佛像和其他銅製品的控制和監督。除此之外,爲防止每年銅錢的大量輸出和外流,在四川、陝西及河東等與遼、西夏接界的地區,普遍推行使用鐵錢以取代銅錢。但由於鐵錢具有笨重和易於貶值等缺點,有時要用十枚鐵錢才能扺一枚銅錢,因而私鑄銅錢可以獲得厚利。凡此種種,都爲民間私鑄銅錢注入了太多的誘惑力,因而民間私鑄錢幣的現象又空前地發展興盛起來了。爲了能獲取鑄幣所用的銅材,民間在未能開採銅礦的情况下,便只有采取取銅於錢的老辦法,對政府鑄造的合乎標準重量和大小的銅錢進行再“加工”,即用鑿子將銅錢的一部分邊郭鑿去,一般爲兩面對鑿,這樣既達到偷取銅屑的目的,又不會影響銅錢的正常流通使用。由於宋時貨幣制度較爲嚴格,銅錢上被鑿去的邊郭部分一般不超過整圓的三分之一,以免因過輕而被拒絶流通。這種錢幣被鑿邊取銅的現象主要發生於北宋神宗、哲宗、微宗諸朝,尤以熙寧、元佑、宣和、政和錢爲多。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鑿邊錢往往還同時有花穿現象存在,主要爲八角形的菱花穿。對於這種現象,筆者認爲,除少數花穿確實係因鑄造後打磨時因錢幣發生移位而造成的外,相信大部分花穿的出現應該是當時人們爲銼取銅屑而有意識地模仿自然花穿所致,由此也可看到宋人“惜銅如金”的程度。

  縱觀歷代從錢幣中偷取銅材的方式,有磨邊、剪郭和環鑿(即將一銅錢鑿分爲内外二錢)等,唯有宋錢中出現采用不規則鑿取的方式獲得銅料。究其原因,極可能是因爲宋錢較爲厚大,不易剪磨而適於鑿取的緣故。宋錢中這一現象的發現認識,對我們瞭解當時銅材的緊張程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