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雲南保山老虎洞舊石器遺址的初步研究



  吉學平 Nina G. Jablonski 朱之勇 譚惠忠

  George Chaplin 施曉雪 楊昇儀(吉學平,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譚惠忠,廣州地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朱之勇、施曉雪、楊昇儀,保山博物館館員;Nina G.Jablonski,George Chaplin,外國學者。)

  【中文摘要】老虎洞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於1987年。隨後進行的搶救性發掘出土動物化石586件、石製品117件、骨角製品12件,還有炭骨、灰燼等遺迹,C14測年結果爲距今3.0~1.8萬年,發現的人牙化石的年代約爲距今3萬年。其石器屬中、小型礫石石器工業。

  Abstract:The site of late Paleolithic age in Laohu Cave was discovered in 1987, In later rescue excavations, there unearthed 586 pieces of animal fossils, 117 pieces of stone artifacts, 12 pieces of bone and horn products, and the remains of carbonated bones and ashes. The C14 dating proves that these remains could date back to 30-18 thousand years before present, and the human teeth fossils could date back to 30 thousand years ago. The stone artifacts are small and medium gravel tools.

  

  一、發現與發掘歷史

  老虎洞遺址於1987年1月由施甸縣文物管理所樂琪同志發現,發現時上部地層已被早年當地村民取土制硝時破壞,初步判定爲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1月9日保山市文物管理所與施甸縣文物管理所聯合進行搶救清理,出土動物化石586件,石製品117件,骨、角製品12件,發現有炭屑、灰燼等遺迹,確認爲古人類活動遺址。2005年11月,中美合作的高黎共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項目古生物課題組到此進行調查,並進行了剖面清理採樣,篩選出大量小哺乳動物化石和一枚人牙化石,采集了鈾係和碳十四測年樣品。並在受到破壞的上部文化層中礫石碎塊中挑選出數十件石製品。

  二、地質地理背景

  老虎洞舊石器遺址位於保山市施甸縣姚關古湖盆南端,西北距離姚關鎮約1 km。其地理位置爲東經099°14′30″,北緯24°34′33″,海拔高程1839 m。

  老虎洞所處爲東西向狹長的低山——廟房山。有兩個洞口並列,東口高1.9 m,寬0.7 m,西口高1.28 m,寬1.25 m。兩洞在3.4 m深處匯合成一洞。老虎洞由南向北,全長120~150 m,高度僅1 m左右,寬度0.7~2.0 m。全洞向下傾斜10°左右。
本次野外工作系統地清理了1987年的剖面,進行了地層剖面描述,采集了年代樣品。

  1.鐘乳石、鈣板、局部形成大石笋,厚30~40 cm。

  2.鈣質膠結褐色粉砂質粘土層,有碎骨片及灰岩角礫,厚20cm。

  3.上部爲褐紅色,下部爲褐色粘土質粉砂質,含碎骨化石。

  4.鈣質膠結褐色粘土質粉沙層,含大量骨、牙化石、炭屑、燒骨及灰岩角礫,厚50 cm,採14C樣LHD-C4,具水平薄層理。

  5.岩屑層,大量碎骨、牙、化石、燒骨、炭屑、鈣質膠結較輕,碎塊礫石呈水平狀,不見定向排列,以骨、碎屑爲主。

  6.鈣質膠結粘土質粉砂層間夾粘土層,含大量灰岩角礫,碎骨化石、石製品。2003年在該層位采集人牙化石1枚,採14C樣LHD-C3。

  7.粘土質粉砂層輕鬆散,幾乎無膠結。含灰岩角礫,排列無定向性,厚20~30 cm,採14C樣品LHD-C2。

  8.褐色粘土層,較純净無灰岩礫石及化石,厚10 cm。

  9.粉砂質粘土層,鈣質膠結較輕,含直徑較小的灰岩角礫塊,含碎骨、牙及大量嚙齒類動物化石,採14C樣品LHD-C1,厚150 cm。

  下覆石灰岩基底及其風化層。

  三、老虎洞遺址發現的動物群

  偶蹄目 

  Cervus sp.

  Muntiacus sp.

  Cervidae gen indet 

  Bubalus sp.

  Sus scrofa

  奇蹄目

  Rhinoceros sinensis

  靈長目

  Homo sapiens

  Presbytis sp.

  Macaca sp.

  食肉目

  Ailurapoda sp.

  cf.Ailurus

  Canis sp.

  Ursus sp.

  Lepus sp.

  嚙齒目

  Eothenomys sp.

  Eothenomys  sp.

  Apodemus sp.  

  Sciuridae Callosciurus sp. 

  Niviventer sp.

  Murid indet. 

  Leopoldomys sp.

  Rhizomys sp. 

  Hystrix sp.

  cf.Apodemus sp.

  Micromys sp.

  Ratus sp.

  cf.Mus sp.

  食蟲類

  cf.Scaptonyx sp.

  rocidura russula

  Crocidura sp.

  Crocidura cf.russula

  Soriculus sp.

  Talpidae indet 

  cf.Uropsilis sp.

  Soricidae indet 

  Anourosorex squamipes

  翼手目

  Rhinolophus sp.

  Vespertilionidae indet  

  Vespertilionidae cf.Murina sp.

  兔形目

  Ochotona sp. 

  老虎洞動物群代表熱帶、亞熱帶森林動物群,屬是大熊猫-劍齒象動物群,時代爲更新世晚期。

  四、老虎洞遺址發現的石製品

  自洞口直達洞深40 m處仍有30~50 cm厚的文化層堆積,上部地層因早年當地村民取土熬硝受到破壞,在礫石堆積中可辨認出不少石製品。出土的石器岩性大多爲變質的硅質岩和紅色、粉紅色、褚色砂岩,僅有少量爲硅質灰岩。原料來源於東邊的黑龍河或姚關河。 2005年野外共在上部擾亂層中采集石製品65件,内涵較爲簡單,包括石核、石片、似石葉、手鎬、砍砸器和刮削器等類型。

  1.石核

  共12件,包括單臺面石核和雙臺面石核兩種類型。

  (1)單臺面石核  共10件。石料以   岩質的礫石爲主;臺面以自然面或礫石面爲主,以片疤爲臺面者僅2件;有8件標本風化較重。標本GLGS-10070,  岩質,臺面由整塊片疤搆成;工作面上有2塊清晰的片疤,其中一塊完整,打擊點等痕迹在其上清晰可見;長、寬、厚及重量的值分别爲9.3mm、6.75mm、4.8mm和333g。

  (2)雙臺面石核  共2件,其共同特徵是以礫石爲毛坯,先以礫石面爲臺面剥下第一個石片,然後在以該石片的片疤爲臺面,以轉向打法剥離下第2個石片。標本GLGS-10035,  岩質,石材爲非完整的礫石,長、寬、厚及重量的值分别爲7.85mm、5.7mm、5.9mm和370g。

  2.石片

  共24件,全部都爲完整的錘擊石片。以自然面和礫石面爲臺面的石片占絶大多數,共19件,占石片總量的79%;綫狀臺面3件,占12.5%;餘者爲有疤臺面1件,半疤半礫石臺面1件,共占石片總量的8.5%。多數標本上保留有清晰的打擊點和放射綫痕迹。背面以礫石面和半疤半礫石者有17件,占石片總量的71%;全部都由片疤搆成背面的石片有7件,占29%。石片中最長者可達8.3mm,最重者爲249g,其測量數值的綜合情况見表3。標本GLGS-10098,  岩質,臺面爲礫石面,背部爲半疤半礫石面,打擊點和放射性較清晰,長、寬、厚和重量的值分别爲6.6cm、5.2cm、1.7cm和59g。標本GLGS-10045,  岩質,臺面爲自然面,背部基本爲礫石面,打擊點和放射綫較清晰,長、寬、厚和重量的值分别爲8.3cm、7.5cm、2.65cm和184g。

  3.似石葉

  共4件,占標本總量的6%。這類石製品與石葉没有太大的區别,也具備兩側邊平齊,長是寬2倍的石葉特徵。實驗考古學證明非石葉技術在偶然的情况下也能産生石葉製品。

  在有些遺址中也多發現有類似石葉的製品而缺乏石葉石核的現象,在此種情况下學者多將這類製品歸類爲“似石葉”,而不當作石葉對待。[i] 標本GLGS-10120,  岩質,劈裂面似爲石料的節理面,背面爲半疤半礫石面。長、寬、厚及重量的值分别爲5.25mm、2.20mm、1.2mm和13g。標本GLGS-10119, 岩質,劈裂面内凹,背部凸出且由石片疤搆成。長、寬、厚及重量的值分别爲5.0mm、2.0mm、1.3mm和11g。

  4. 工具

  (1)手鎬  僅1件。標本GLGS-10050,  岩質,毛坯爲礫石,風化較爲嚴重。整體呈三角形,刃部寬,手握部位窄。刃部由錘擊法單面修理而成,呈尖刃。長、寬、厚和重量的值分别爲14.1mm、8mm、8.2mm和960g。

  (2)砍砸器 共6件,占標本總量的9%。以  岩質爲主,全部以礫石爲毛坯,均爲錘擊法單面加工而成。有些標本風化較嚴重。標本GLGS-10091,  岩質,以礫石爲毛坯,刃緣爲錘擊法單向修理而成,長、寬、厚及重量的值分别爲8.2cm、8.1cm、5.0cm和371g。標本GLGS-10074,以礫石爲毛坯,刃緣爲錘擊法單向修理而成,長、寬、厚及重量的值分别爲9.8cm、8.0cm、4.4cm和487g。

  (3)刮削器  共18件,占標本總量的28%。 包括雙刃刮削器、單直刃刮削器、單凸刃刮削器和拇指蓋形刮削器等4種類型。

  ①雙刃刮削器  共2件, 岩質。標本GLGS-10085,以背部全部都爲礫石面的石片爲毛坯,一側刃較平直,另一側刃則較圓凸。長、寬、厚及重量的值分别爲4.4mm、5.2mm、2.80mm和70g。標本GLGS-10093,以石片做毛坯,背部全部都爲礫石面,兩側刃都較平齊。長、寬、厚及重量的值分别爲5.1mm、6.0mm、2.55mm和137g。

  ②單直刃刮削器 共8件, 岩質爲主。標本GLGS-10049,以背部全部都爲礫石面的石片爲毛坯,風化較嚴重。刃部由錘擊法正向修理而成,片疤連續。長、寬、厚及重量的值分别爲6.6mm、8.4mm、2.8mm和136g。標本GLGS-10076,以背部全部都爲礫石面的石片爲毛坯,刃部由背面向破裂面反向加工而成,片疤較連續。長、寬、厚及重量的值分别爲6.55mm、8.15mm、2.60mm和163g。

  ③單凸刃刮削器  共4件, 岩質爲主。標本GLGS-10052,以背部全部都爲礫石面的石片爲毛坯,刃部圓凸,係由錘擊法正向加工而成,片疤分布較連續。長、寬、厚及重量的值分别爲5.7mm、4.9mm、1.2mm和36g。標本GLGS-10022,以石片爲毛坯,刃緣位於石片凸出的一端,修疤連續且較小。長、寬、厚及重量的值分别爲7.45mm、6.4mm、3.55mm和80g。

  ④拇指蓋形刮削器  共4件,岩質爲主。該類標本在刮削器中形體最小,最小者長度僅2.4mm,外形酷似拇指蓋。標本GLGS-10089,以小型錘擊石片爲毛坯,刃部由錘擊法正向修理而成。長、寬、厚及重量的值分别爲3.3mm、3.9mm、1.0mm和12g。標本GLGS-10112,以小型錘擊石片爲毛坯,風化較嚴重,刃部由錘擊法正向修理而成。長、寬、厚及重量的值分别爲3.8mm、3.35mm、1.2mm和13g。

  5.結論

  (1)遺址中65件石製品類型簡單,共包括石核、石片、似石葉、手稿、砍砸器、刮削器等6種類型。石製品總體特徵以中、小型爲主。

  (2)石核包括單臺面石核和雙臺面石核兩類,以單臺面者爲主。石核的臺面缺乏修理,多數爲自然面或礫石面,僅有2件雙臺面石核上有以片疤面爲臺面的現象。石核的剥片面普遍不多,多數爲2-3個,最多者有5個,但所有石核的剥片面上都保留有礫石面或自然面,這説明石核的剥片效率不高。這一點在石片特徵上也表現的非常明顯。遺址中的石片有24件錘擊石片且都爲完整者,其中有17件標本的背面爲礫石面或半疤半礫石面,占到石片總量的71%;有20件標本的臺面爲礫石或自然面,占石片總量的83.3%。在4件似石葉中也有兩件標本的背面爲半疤半礫石面的。 

  (3)遺址中的工具類型也比較簡單,僅手稿、砍砸器和刮削器等3種,共25件。以刮削器最多,共18件,達到工具總量的72%。手鎬、砍砸器等工具主要以較大的礫石爲毛坯,刃部都以錘擊法單項加工而成。刮削器包括雙刃、單直刃、單凸刃和拇指蓋形刮削器等4種類型,全部以小型的石片爲毛坯,其中以礫石面和半疤半礫石面爲背面的毛坯有13件,占刮削器總量的72.2%;刃部多數以錘擊法單項加工而成,其中正向加工者4件,負向加工者11件,僅3件標本爲兩面加工。

  (4)遺址主要以礫石爲石核和較大型工具的毛坯,剥片技術以錘擊法爲主,工具類型中以刮削器爲主的中、小型石片石器爲主。遺址石製品工業所體現出的總體特徵與我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工業特徵是一致的。

  五、老虎洞遺址的年代測定

  1989年12月雲南省地震局測得的炭十四年代數據爲18408±1181年,但取樣層位不清,大致推測相當於本次測得地層剖面的2-3層。

  六、小結

  1.老虎洞遺址是雲南保山地區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

  2.老虎洞石製品的總體特徵與我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工業特徵是一致,屬於中、小型礫石工業。

  3. 老虎洞動物群代表熱帶、亞熱帶森林動物群,屬大熊猫-劍齒象動物群。

  

  致謝!

  本項目得到美國加州科學院的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西部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和雲南省古生物重點實驗室基金的資助。在保山工作期間得到保山市文化局和施甸縣文化局的大力協助。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提供技術援助。崔潔、李桂花、黄梅參與了本次野外工作。楊復興先生提供了1987年搶救性發掘的一些資料,作者在此一並致謝!

  

  參考文獻:

  (1)Nina G.Jablonski, Ji Xueping et al.A Preliminary Report on New and Previously Known Vertebrate Paleontological Sites in Baoshan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54:209-224.

  (2)樂 琪:老虎洞舊石器遺址,《保山史前考古》 雲南科技出版社,昆明 1992:94-97.

  (3)趙海龍:石葉及細石葉剥制實驗研究, 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4)張森水:富林文化,《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7,15(1):17-27.

  (5)王幼平:《更新世環境與中國南方舊石器文化發展》, 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1997:113-115.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