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嶺南先民采食野生植物種類蠡測
馮孟欽(馮孟欽,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嶺南考古研究專業委員會。)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觀點如下:與許多其他民族一樣,采集在嶺南先民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嶺南先民采食的野生植物資料比較豐富,3~6月是野生植物資源最豐富的時期,但也會出現季節性匱乏,就是每年的冬季;由於可食野生植物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先民的營養狀况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好。
Abstract:The main points of this article are as following: similar to many other nationalities, collec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ancestors in Linnan; The ancestors in Linnan collected many kinds of wild plants in the most abundant period from March to June, while there was a seasonal scarcity in the winter;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ancestors may be better than what we thought, because the edible wild plants have a high nutritional value.
一、前 言
人類在其約300萬年的歷史長河中,有299萬年過着狩獵和采集生活。可見,狩獵—采集生活方式在人類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嶺南先民在農業出現之前,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樣,都得依靠采集、狩獵(或漁獵、漁撈)爲生。但由於各民族生存的環境、氣候不同,其采集、狩獵的對象就不一樣,采集、狩獵的地位也不相同。民族志提供的關於其他民族的采集、狩獵對象的資料只能作爲瞭解我們先民生活的參考,各地先民的真實生活只能從當地的資料中獲知。
嶺南約位於北緯25度以南,屬亞熱帶、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高温多雨,其中海南屬熱帶季風性海洋氣候,長夏無冬,青山緑野,生機盎然,森林覆蓋率達50%以上。嶺南野生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
本文主要探討嶺南先民采集可食植物的情况,大致可從四個方面着手:一、考古遺址包含的可食植物遺存;二、現代嶺南民族志有關采集野生可食植物的資料;三、饑荒歲月嶺南人采食的野生植物種類;四、植物學提供的嶺南可食野生植物資源庫數據。衆所周知,雖然從考古遺存得來的關於先民采食野生植物的清單最可靠,但由於植物易於腐朽,難於保存,考古遺址中是不易找到植物遺存的,因此,要瞭解嶺南古代先民對野生植物的利用,不得不通過民族志、植物學和救荒植物品種的資料來進行瞭解,從而大致的劃出嶺南先民采食野生植物的範圍來。
有一點需要清楚,嶺南地域廣闊,同是嶺南,但各地先民的植物食譜却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本文提供的食用植物種類名單,只是一個大範圍,一個資源庫,一個“公分母”。
二、嶺南可食野生植物
早在明代,1406年朱橚就著有《救荒本草》4卷,載野生植物可供食用者414種,畫有圖形,記述其出産和苗、葉、花、子的性味、食法。但他所收集的,只是豫北晋南地區的資料。鮑山的《野菜博録》收録了安徽黄山附近野生可食植物435種。
前人對嶺南的救荒植物鮮有記述。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環保成了全球共識,返樸歸真成了時尚,野菜的采集、加工與食用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出版了一批有關野菜的書籍,如《中國野生植物開發與加工利用》〔2〕、《野菜采集與加工》〔3〕、《中國野菜開發與利用》〔4〕、《非常野菜》〔5〕等。
對野菜的分類,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我們采用《野菜采集與加工》的分類法,將野菜分爲全菜類、葉菜類、花-果菜類、根莖菜類。全菜是指全株或整個地上幼苗部分爲食用的野菜,多屬於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葉菜類是指以葉爲食用的野菜。花、果菜類是指以花、果爲食用的野菜。根莖菜類是指植物地下部分爲食用的野菜。
《野菜采集與加工》收録全菜類110種,葉菜類32種,花、果菜類12種,根莖菜類7種。最爲齊全,仍以中原爲主,但可喜的是涉及了嶺南的野菜。
我們可以從這些記載中篩選出嶺南可食野生植物的種類,再加上未被記録的饑荒歲月的救荒植物、村童采集的野果等,便得到一個嶺南地區可食野生植物名録。
(一)澱粉類植物
塊根植物是古代的主要的澱粉植物資源。澱粉是植物體内貯藏的碳水化合物。各種植物含澱粉部位均不同,主要分佈在果實、種子及塊根、鱗莖或根中。嶺南先民主要從塊根類植物中獲取澱粉來源。
1.土茯苓(S.glabra Roxb;茯苓 Poria cocos )。在我老家後山上生長着鬆樹林,鬆樹周圍經常可見到土茯苓。孩提時代,村裏的小朋友們在後山放牛時,常挖來生吃或燒烤熟吃。土茯苓一般是扁的,較硬,但澱粉豐富。土茯苓與鬆樹具有共生關係,在有鬆樹的山頭,多有土茯苓。故俗稱鬆薯、鬆苓。
2.野葛〔 Pueraria lobata(willd.) Ohwi〕。豆科。塊根肥厚,含澱粉20%以上,制取的葛粉質地潔白細嫩,除富含澱粉外,還含有少量維生素和礦物質,是營養豐富的高級澱粉。同屬植物中,塊根可制取澱粉的還有食用葛藤(P.edulis Pamp.)、越南葛藤〔 P.montana(Lour.) Merr〕和甘葛藤(P.thomsonii Beth.)。
3.野芋。嶺南地區最初的農業,應是園圃式農業,即在住所周圍種植塊根、塊莖植物如薯蕷、芋頭等行爲;穀物農業的出現應晚於園圃式農業。芋頭的發展,是由單倍體發展爲多倍體的。據調查,在我國南方至今還存在單倍體的芋頭。芋頭喜歡濕熱環境,在嶺南,於鄉下很容易發現重返野生狀態的芋頭。芋頭與番薯不同,前者應是本地起源的,而後者乃由東南亞傳入。
4.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又稱荷。《詩經·鄭風》即有“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句。《爾雅·釋草》雲:“荷,芙蕖,其莖茄……其實蓮,其根藕……”。《本草綱目》解釋了藕的字義:“花葉常偶生,不偶不生,故根曰藕;或雲藕善耕泥,故字從耦,耦者耕也”。1973年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了距今7000年前的蓮花粉,同年在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房基出土了兩枚蓮子,這兩枚蓮子與一罐炭化糧食一起放在竈臺上,距今約5000年,證明蓮很早就被人類利用,從而進入了人類的生活。嶺南考古發現中尚未發現蓮的踪影,但可以相信,嶺南人也在很早以前就食用蓮了。睡蓮科中的睡蓮(Nymphaea tetragona )的根莖、蓮的根莖均富含澱粉。
5.茨實(Euryale ferox Salisb)。睡蓮科。又名鷄頭米,種子含澱粉75·39%,可供食用與釀酒。
6.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鳳尾蕨科。蕨根狀莖含澱粉20~46%,俗稱蕨粉。澱粉可制粉皮、粉絲。
7.菱(Trapa bispinosa Roxb)。菱科。果實含澱粉68·46%,還含有少量的蛋白質和脂肪,既可作果蔬,又可作代用糧食,或用於釀酒。同屬的細果野菱(T.maximowiczii )果實也富含澱粉。
8.百合(Lilium brownie F.E.Brown.var.viridulum Baker)。百合科。鱗莖呈球形,含澱粉70·78%,是一種名貴澱粉。
同屬植物中鱗莖富含澱粉的還有野百合(L.brownii F.E.Brown ex Miellez.)等。
(二)野菜
1.全菜類
(1)蕨菜(Pteridicumaquilinum (L.)Kuhn.var. latiuscuhum (Desv.)Underw.ex Heller)。中文名蕨,俗名拳菜。食用部分爲(下略)幼嫩葉柄與拳卷幼葉。
(2)薇菜(Osmunda japonica Thunb.)。中文名紫萁,俗名薇菜、貫衆、水骨菜。幼嫩葉柄及未伸展幼葉。
(3)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中文名蕺菜,俗名魚腥草、狗腥草、魚心草。幼嫩苗葉。
(4)苧蔴頭(Boehmeria nivea (L.) Gaud)。中文名苧蔴,俗名野苧蔴、野古麻、野綫麻。剛發出幼苗,稱苧蔴頭。
(5)猪牙菜(Polygonum aviculare L.)。中文名扁蓄,俗名猪牙草、扁竹。幼苗。全草入藥有利尿、消炎、止瀉、驅蟲功效。每100 g嫩莖葉鮮品含胡蘿蔔素9·34 mg,維生素B2 0·5 mg,維生素C 157 mg。全草含鞣質、香精油、糖苷等。本種是救荒食菜,生長普遍,效益較好。
(6)兩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 L.)。中文名兩栖蓼,俗名兔兒酸、水菠菜。葉及幼苗。
(7)灰灰菜(Chenopodium album L.)。中文名藜,俗名灰菜、灰條菜、白藜。幼苗及幼嫩莖葉。
(8)緑莧菜(Amaranthus viridis L.)。中文名緑莧,俗名野莧、人字莧。幼苗及嫩莖葉。
(9)銀丁菜(Amaranthus ascendens Lios.)。中文名凹頭菜,俗名野莧菜。幼苗及嫩莖葉。
(10)青葙(Celosia argentea L.)。中文名青葙,俗名野鷄冠花。10厘米高幼苗及嫩莖葉。
(11)馬齒莧(Portulaca aleracea L.)。中文名馬齒莧,俗名馬食菜、馬蜂菜、曬不死。幼苗及嫩莖葉。
(12)星星菜(Arenaria serpyllifolia L.)。中文名蚤綴,俗名撈飯塊、撈飯蛋、小米乾飯、小蟲卧單。幼苗。
(13)抽筋菜(Malachium aquaticum (L.)Fries)。中文名牛繁縷,俗名繁縷。幼苗。
(14)鷄頭子菜(Eurvale ferox Salisb.)。中文名茨實,俗名鷄頭米、鷄頭菱。嫩葉柄、花莖、果皮、種子。春、夏摘葉柄;夏採花莖;秋採種子。
(15)薺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 (L.)Medic)。中文名薺,俗名麥地菜、薺薺菜、護生草。幼苗。
(16)風花菜(Rorippa palustris (Leyss.)Bess.)。中文名風花菜,俗名黄花薺菜、野油菜。幼苗。
(17)蔊菜(Rorippa Montana (Wall.) Small.)。中文名蔊菜,俗名野油菜。幼苗。
(18)仙鶴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var. japonica (Miq.) Nakai)。中文名龍牙草,俗名猴頭草、老牛筋。幼苗及嫩莖葉。
(19)鷄眼菜(Kummerowia striata (Thunb.) Schindler)。中文名鷄眼草,俗名掐不齊。嫩莖葉。
(20)酢漿草(Oxalis corniculata L.)。中文名酢漿草。俗名酸味草、酸不漿、山酸黄瓜。幼苗。
(21)鐵莧菜(Acalypha australis L.)中文名鐵莧菜,俗名血布袋棵、河蚌含珠。幼苗。
(22)水芹菜(Oenamthe javanica (Bl.) DC.)中文名水芹,俗名野芹菜。幼苗及嫩莖葉。曾在茂名餐館食用過,感覺比芹菜還香。
(23)變豆菜(Sanicula chinese Bunge)。中文名變豆菜,俗名山芹、紫花菜、鴨掌芹。幼苗。
(24)鴨兒芹(Cryptotaenia japonica Hassk)。中文名鴨兒芹,俗名鴨脚板。幼苗及嫩莖葉。
(25)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 Duby)。中文名珍珠菜,俗名紅四毛、紅根菜。幼苗及嫩莖葉。
(26)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 (Gmel) O.Kuntzel)。中文名荇菜,俗名蓮葉荇菜、水荷葉、野荷花、杏葉菜。幼苗及嫩莖葉。
(27)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ich ex Roxb)。中文名打碗花,俗名大碗花、小旋花、狗狗秧。幼苗及嫩莖葉。
(28)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 Benth)。中文名附地菜,俗名鷄場草、老婆脚趾甲、羊蹄棵、黄瓜香。幼苗。
(29)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中文名夏枯草,俗名牛扺頭。幼苗及嫩莖葉。
(30)藿香〔 Agastache rugosa (Fisch.et Mey)O.Kuntze〕。俗名野蘇子,野藿香。嫩莖葉。
(31)連綫草(Glechoma longituba (Nakai) Kupr.)。中文名活血丹,俗名金錢草。幼苗及嫩莖葉。
(32)龍葵(Solanum nigrum L.)。中文名龍葵,俗名野海椒、天地棵、天地豆。幼苗及嫩莖葉。
(33)車前(Plantageo asiatica L.)。中文名車前,俗名車輪菜、車軲轆菜、車前草、猪耳朵棵、牛舌頭棵。幼苗。
(34)大車前(Plantago major L.)。中文名大車田,俗名大車輪菜、大猪耳朵棵。幼苗。
(35)黄龍牙(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中文名黄花敗醬,俗名敗醬、野芹、野黄花。幼苗。
(36)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 A.DC.)。中文名桔梗,俗名明葉菜、直脖菜。嫩莖葉及根。
(37)四葉參(Codonopsis lanceolata (Sieb.et Zuce.) Benth.et Hook.f.)。中文名羊乳,俗名輪葉黨葠、羊奶參。幼苗及根。
(38)輪葉沙參(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中文名南沙參,俗名四葉沙參。嫩莖葉與根。
(39)馬蘭頭(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中文名馬蘭頭,俗名泥鰍菜、路邊菊。嫩苗及莖葉。
(40)東風菜(Doellingeria scabra (T hunb.) Nees.)。中文名東風菜,俗名山蛤蘆。10厘米高的幼苗及嫩莖葉。
(41)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中文名旋覆花,俗名金福花、金錢花、野菊花。幼嫩的莖葉。
(42)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 Des Monl.)。中文名野菊花,俗名野黄菊、菊。幼嫩葉和幼嫩莖芽。
(43)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中文名茵陳蒿,俗名白蒿、綿茵陳。幼苗、嫩葉。
(44)牛蒡(Arctium lappa L.)。中文名牛蒡,俗名大力子、牛蒡子。嫩莖葉及根。
(45)飛廉(Carduus crispus L.)。中文名飛廉,俗名山薊、針刺菜。幼苗及嫩莖葉。
(46)刺兒菜(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 Kitam.)。中文名小薊,俗名槍頭菜、刺脚芽。幼嫩莖葉。
(47)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 Bunge)。中文名泥胡菜,俗名迷糊菜。幼嫩苗葉。
(48)大刺兒菜(Cirsium japonicum DC.)。中文名大薊,俗名刺薊菜。幼嫩苗葉。
(49)清明菜(Gnaphalium affine D.Don)。中文名鼠粷草,俗名佛耳草、瓜老鼠。嫩莖葉。
(50)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 )。中文名加拿大飛蓬,俗名飛蓬、小飛蓬、驢尾巴蒿。幼嫩莖葉。
(51)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中文名苦苣菜,俗名苦菜、小鷄子菜、小鵝菜。嫩苗或嫩莖葉。
(52)苣蕒菜(Sonchus arvensis L.)。中文名曲買菜,俗名曲曲菜、苦菜、苦賣菜。幼苗及嫩莖葉。
(53)山萵苣(Lactuca indica L.)。中文名山萵苣,俗名苦馬菜、驢乾糧、苦苣。幼苗、嫩葉。
(54)黄鶴菜(Youngia japonica (L.)DC.)。中文名黄鶴菜,俗名大葉毛妮菜。幼嫩苗葉。
(55)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中文名牡蒿,俗名平頂蒿、饃饃蒿、齊頭蒿。幼嫩莖葉。
(56)小根算(Allium macrostemon Bunge)。中文名薤白,俗名小蒜、野蒜、山蒜、澤蒜。嫩莖葉和鱗莖。
(57)牛尾菜(Smilax riparia A.DC.)。中文名牛尾菜,俗名草菝葜。嫩莖葉。
(58)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中文名菹草,俗名扎草、蝦藻、曬草。嫩莖葉。
2.葉菜類
(59)防己葉(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et Wils.)。中文名防己,俗名青桐條、山木通。
(60)山槐(Albizzia kalkora Prain)。中文名山槐,俗名山合歡、夜合。葉未伸展開的幼芽。
(61)皂莢葉(Gledit sia sinensis Lam.)。中文名皂莢,俗名皂角、皂角刺。
(62)槐葉(Sophora japonica L.)。中文名國槐,俗名槐樹、槐。葉及花蕾。2~4月采集葉軸能折斷的幼葉;7~8月採花蕾。
(63)黄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中文名黄檀,俗名不知春、白檀、山槐。
(64)青條菜(Sabia campanulata Wall. Ex Roxb. Subsp.ritchieae(Rehd et Wils.)Y.F.WU)。中文名鄂西清風藤,俗名清風藤。
(65)爬山虎葉(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 et Zuce.)Planch.)。中文名爬山虎,俗名爬墻虎。
(66)羊桃葉(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中文名中華獼猴桃,俗名獼猴桃。
(67)葉長花(Helwingia japonica (Thunb.)Dietr.)。中文名青莢葉,俗名葉上花、葉掌花。
(68)高蘭葉(Symplocos paniculata Miq.)。中文名白檀,俗名灰木、播瓜葉、斷河清。
(69)黄荆葉(Vite negundo L.)。中文名黄荆,俗名荆條、荆條葉。
(70)甜菜芽(Lycium chinensis Mill.)。中文名枸杞,俗名枸牙刺、甜甜芽、枸杞菜、地骨皮。幼芽及嫩葉。
(71)芝麻葉(Sesamum indicum L.)。中文名芝蔴,俗名胡蔴、脂麻。原産亞洲熱帶。
3.花果菜類
(72)構絮(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L’Herit. Ex Vent.)。中文名構樹,俗名楮、楮桃、谷桃。雄花序及嫩幼葉。
(73)葛花(Wisteria sinensis Sweet)。中文名紫藤,俗名葛藤。花及花序。
(74)木槿花(Hibiscus syriacus L.)。中文名木槿,俗名木棉、木棉花。花和嫩葉。通常認爲白花好吃。
(75)菱角(Trapa bispinosa Roxb.)。中文名菱,俗名家菱。果實和嫩莖葉。秋季採果,春季採嫩莖葉。
(76)柿花(Diospyros kaki L.f.)。中文名柿,俗名柿樹、柿子樹。花。
(77)霸王花(學名待查)。
(78)木棉花(英雄花,學名待查)。
4.根莖菜類
(79)綿棗兒(Scilla scilloides (Lindl.) Druce.)。中文名綿棗兒,俗名地棗。鮮莖。
(80)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中文名多花黄精,俗名多花玉竹。根莖及幼苗。
(81)野百合(L.brownii F.E.Brown ex Miellez.)。中文名野百合,俗名山百合、喇叭花。鱗莖及嫩莖葉。
(82)野山藥(Dioscorea japonica Thunb.)。中文名野山藥,俗名山藥、日本薯蕷。塊莖。
(83)馬蹄(學名待查)。嶺南分布較普遍。
(84)塘蒿(學名待查)。一種野菜,已有栽培。
(85)勒溝(土名,學名待查)。化州土名,一種野菜。
(86)竹笋。
此外還有野生的瓜、豆等。
(三)野果
1. 姑秥。粤語土名,學名待查。化州話叫秥子。兒時所見最多也是最喜愛的野果。每年7月成熟(和水稻成熟期同)。未熟時果堅、色青、味澀;熟時果軟、色紅或黑,味甜。7、8月間,廣州農貿市場偶見有售。
2. 酸針子。粤西土名,學名待查。未熟時青黄色,味酸;熟時變紅、黑,味酸甜或甜。葉微酸,也可食。嶺南分布較普遍。兒時每年都采集不少這種野果。
3. 鹽盅子。粤西土名,學名待查。客家話“鹽酸白”。樹多長於山坡坎壁,果實成串,粒細如米,成熟時其表面有一層鹽霜。農曆七月早稻收成時成熟。酸咸可口,牧童競相摘取。
4. 水榕子。客家話土名。榕樹的一種。其果實爲漿果,成熟時爲深紅色。兒時曾摘來吃。
5. 餘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大戟科。我鄉下叫“油甘子”或“楊甘子”。果實含豐富的營養成分,據分析含有大量的維生素、碳水化合物、有機酸、蛋白質、脂肪、多種氨基酸及礦質元素等。其果肉堅脆而多汁,食之初具苦酸澀味,回味甜而可口。其葉可作枕頭充填料。成熟季節嶺南墟市多有售,鮮貨或經腌制。
6.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薔薇科。原産中國,原野生種果實較小,雖然可以鮮食,因肉薄、子大,鮮食價值不大。但山楂果實中含有豐富的營養和藥用成分,可作保健食品原料。廣東信宜大成、白石和前排等鎮區盛産。
7. 野蕉。比種植的香蕉要小細,有小顆粒耔核,味美。臺山上、下川島内尚可見到,成熟時村民將之采摘售予遊人。
8. 野欖。廣西桂平市西山賓館内,建賓館時便有意保留了幾棵高大的野欖樹。2006年兩廣考古交流會期間,筆者目睹了這幾棵野欖樹。
9. 酸梅子。粤西土名。在清明節期間成熟。2006年4月間,我在茂名市茂南區金塘鎮做“粤電油頁岩發電項目”文物考古調查勘探,發現在揚美冲村西低崗上灌木叢中生長着多棵酸梅子,並拍了照。酸梅子屬灌木,樹不高,一般不會高過人頭,樹枝細硬,多主杆。對枝對葉,葉如指尖大,葉邊如鋸齒。漿果,比黄荳略小。未成熟爲青色,成熟爲深紅色或黑色。清甜。南路地區多見。
10. 刺梨(Rosa roxburgii Tratt)。薔薇科。又名繅絲花,果實含豐富的營養成分,特别是維生素C、維生素P含量較高。廣東韶關等地區有産,當地人以之泡酒,味道酸甜可口,據説有壯陽功效。
此外還有桑椹(Morus alba L.)、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山奶果(Elaeagnus conferta Roxb)、野柿子、粘牙桔(客家)、枚子(象白果,客家)、野椰子、野石榴等。
(四)野生食用菌
食用菌是一種可供人們食用的大型真菌。在山林、草原、路旁、曠野等處的立木、腐倒木、腐爛的枝葉、草叢、地上或糞土上自然生長。食用菌不但味美而且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幾乎比各種蔬菜都高,並含有糖類、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及多種氨基酸等。嶺南先民也應從實踐中學會了食用各種菌類。生長於嶺南的菌種有:
1. 多汁乳菇。乳菇屬。在夏、秋季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據報導,子實體内含七元醇 [C7H9(OH)7] ,可合成橡膠,並認爲幼小子實體含橡膠物質更多,其含量占溢出乳汁的10%。分佈於我國部分省區,兩廣、海南有分佈。
2. 緑菇。紅菇屬。在夏、秋季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味鮮美。據雲南防疫站報導,每100g含蛋白質2·48 mg,硫胺素0·043 mg,磷7·8 mg,鈣135 mg,鐵4·3 mg。嶺南之廣西有分佈。
3. 香菇。鬥菇屬。於冬、春季生於闊葉樹的倒木上,現已大量栽培。香菇不但味美,而且據實驗證明對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嶺南之兩廣及海南都有分佈。
4. 密環菌。密環菌屬。於夏、秋季在針葉或闊葉樹等多種樹種的樹干基部、根部或倒木上叢生。菌絲體或菌絲索能在暗處發熒光。在我國東北通稱棒蘑,産量大。廣西有分佈。
5. 冬菇。金錢菌屬。於早春和晚秋至初冬季節,在闊葉樹腐木樁上或根部叢生。冬菇肉質細、軟滑,味道鮮美。
6. 草菇。草菇屬。於秋季在草堆上群生。肉質脆嫩,味鮮美,是著名的栽培食用菌之一。據報導草菇含有10多種氨基酸以及磷、鈣、鐵、脂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營養價值較高。
7. 黄傘。環銹傘屬。於秋季剩於楊樹、柳樹及樺樹等的樹干上,有時也生於針葉樹干上,單生或叢生,味道較好。廣西有分佈。
8. 木耳。木耳屬。生於櫟樹、榆樹、楊樹、榕樹、洋槐樹等闊葉樹上或腐木及針葉樹冷杉上,密集成叢生長。可食用,並已人工栽培。同屬的毛木耳(A.polytricha )及皺木耳(A.delicata )均可食用。
9. 銀耳。銀耳屬。生於闊葉樹腐木上。可食用,入藥有滋陰補腎、健腦强身之功效。廣西有分佈。
10. 猴頭。猴頭屬。生於櫟樹、胡桃樹及其它闊葉樹立木或腐木上。因子實體呈頭形,表面長有很多刺,象猴子的頭而得名。廣西有分佈。
11. 竹蓀。常見的食用竹蓀有4個種。
(五)野生稻
根據全國野生稻資源考察協作小組的調查,嶺南三省是我國野生稻資源最豐富的地區〔6〕。因此,可以相信,野生稻穀也是嶺南先民采集的對象之一。開始時,很可能是以稻穀煮粥的,到後來才過渡到用稻米煮粥。據研究,稻米煮粥是最古老的食物加工方法之一。
三、農業發生前嶺南先民采集生活推測
在自然界,植物比動物更不易滅絶,我們相信,嶺南先民曾經利用過的植物資源,仍存在於自然界,其基本種類還存在或絶大部分仍存在,那麽,嶺南現存可供采食的野生植物,其實也就可視爲嶺南先民采食的野生植物。從上述情况看,嶺南地區可采集的野菜接近一百種(多於86種),澱粉類植物約10種,野果約20種,菇類約10種。此外還有野生稻以及可食樹葉的采集等。嶺南先民的可食野生植物,只有更多,不會更少。
1. 嶺南可食野生植物在一年中各月份的采集量是不同的
野生植物的生長也和農作物一樣,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最豐盛的是在3~6月,即春夏時節,1、2月和7~12月是植物資源較欠缺的月份。一年中植物資源豐富程度按月份的排序是4月—5月—6月—3月—7月—8月—9月—10月—2月—1月—12月—11月。作爲與采集相配套的謀生手段,狩獵在不同季節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植物資源欠缺的季節,狩獵的作用顯得更重要。在11月至2月即大致在冬季,可能是嶺南先民生活比較艱難的時段。
2. 野生可食植物的營養價值
正如神農嚐百草,先民首先區分出植物的可食與不可食,再在可食食物中區分可口與不可口。先民對可食食物的選擇可能首先在味道,其次在産量,即在可口的前提下能够裹腹,至於營養如何,知之甚少。現代科學檢測手段業已證明,野菜的營養成分比栽培蔬菜來得豐富,野果的維生素也比栽培水果要多。因此,采集—狩獵生活雖不如農耕生活更有保障,但野生動植物的營養價值更高,這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這種“不保障”生活的營養需要。
四、 采集在嶺南先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類社會進入生産性的農業之前,人們的生計屬於采集和狩獵(近海地區則爲漁獵)。但是,由於植物遺存難於保存下來,而動物骨頭或化石却常在考古工作者眼前出現,因此,我們毫不懷疑狩獵的重要性,而對采集的重要性缺乏認識。恩格斯説過“象書籍中描寫的純粹的打獵民族,是從來没有過的;靠打獵來維持生活是極其靠不住的” 〔7〕。該話的意思也只是將采集作爲狩獵的補充。世界範圍這麽大,在動物資源十分豐富的地方,情况或許正如此,但大多數情况下,恐怕采集的重要性要高過狩獵。以前解釋母權出現的經濟基礎時就是持此觀點:采集是婦女的工作,且采集能够得到穩定的收穫,而狩獵者時要空手而歸,因而婦女的經濟地位高過男子。現在已有充分證據證明,最早人類是以植物性食物爲主,而在取得肉食方面,食腐(即揀取已被殺死或自然死亡動物屍體)比狩獵更爲重要。在後來的發展中狩獵才逐漸變得重要起來。
嶺南地區的原始農業形態應有兩種,一種是以種植塊根、塊莖植物爲特色的園藝農業或園圃式農業,它在嶺南地區出現於距今約七千年前〔8〕,另一種農業即穀物農業,在嶺南就是稻作。廣東稻作農業的歷史目前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六千年的前石峽文化時期。農業考古的成果告訴我們,中國稻作農業不是最先出現於具有最豐富的野生稻資源的嶺南地區,而是最先出現於長江中游地區,當年丁穎先生提出的中國稻作起源華南説,已經被長江中遊説所代替。稻作農業起源越晚,先民主要依靠野生動植物爲生的時間也越長。從上面我們看到,嶺南地區可食野生植物不下於一百種,而對這些植物的采集,也是分季節進行的。大約從舊石器晚期開始,嶺南先民就開始了對動植物的“廣譜利用”,即盡量對各種環境資源進行同時利用;對各種可食用動植物的利用程度或有差异,但範圍非常廣泛。這種廣譜利用,我國古代文獻叫做“神農嚐百草”,這是人類史上對動植物特别是植物可否食用的一場持久實驗運動。實驗的結果使人類的采集有了一個資源庫,可以有選擇的進行采集,哪些植物是優先采集的,哪些植物屬於救荒植物,心中都有數。
民族志資料告訴我們,據統計,歐亞非大陸和南美的24個狩獵-采集部落中,以采集爲主的16個,占66·7 %,以狩獵爲主的3個,占 12·5 %,以漁獵爲主的5個,占 20·8 %。而在北美的34個部落中,以采集爲主的13個,占38·2%,以漁獵爲主的13個,占38·2%,以狩獵爲主的8個,占23·5%。而且,從全球的狩獵—采集部落來考察,狩獵部落大多分佈在北緯40度以上的地區。現今地球上北緯60度以北的地區,没有一個采集部落,而在北緯39度以南的地區,只存在一個以狩獵爲生的部落〔9〕。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我國西南地區的怒族、景頗族、獨龍族等社會發展階段相當於原始社會解體時期的民族仍以大量采集野生植物爲生。據雲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1957年對瑞麗縣雷弄寨的調查,當地作爲采集對象的野果、野菜(包括部分塊根)達百種之多。〔10〕
嶺南地區位於北緯25度以南,石器時代的生計當以采集爲主,狩獵爲次;只在海邊河口地帶,漁獵的重要性纔可與采集相媲美。
五、 結 論
過去我們只是籠統的知道或理所當然的推測嶺南可食野生資源十分豐富,這種“富源”甚至有可能成爲農業發生的惰性因素〔11〕,但至於究竟“富”成何樣,却未曾探究。現在我們至少獲得了如下認識:
1. 正如許多其他民族一樣,采集在嶺南先民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同樣起到過重要的作用;
2. 嶺南先民采食的野生植物資源比較豐富,可采集的野菜接近一百種(多於87種),澱粉類植物約10種,野果約20種,菇類約10種,3~6月是野生植物資源最豐盛的時期,但也會出現季節性匱乏,這就是每年的冬季,那是先民生活最艱難的時段;
3. 由於可食野生動植物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先民的營養狀况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好。
注釋:
〔1〕〔9〕孔令平:《世界現存的狩獵和采集部落及其生産活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
〔2〕高願君主編:《中國野生植物開發與加工利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5年8月版。
〔3〕王遂義等主編:《野菜采集與加工》,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4〕朱立新主編:《中國野菜開發與利用》,金盾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5〕張北、馬坤、永杰編著:《非常野菜》,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8月版。
〔6〕全國野生稻資源考察協作小組:《我國野生稻資源的普查與考察》,《中國農業科學》1984年第6期。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頁。
〔8〕〔11〕馮孟欽、邱立誠:《試論廣東地區原始農業的起源》,《廣東民族研究論叢》第七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李富强:《試論華南地區原始農業的起源》,《農業考古》199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