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龍川——南越王趙佗的興王府
黄淼章(黄淼章,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史學院,嶺南考古研究專業委員會。)
【中文摘要】龍川縣是秦南海郡目前所知的四個縣之一,秦漢時期的龍川縣比今天大,它涵蓋了今天粤東的大部分地區。趙佗是龍川首任縣令,他通過做龍川縣令的實踐積累了治理郡縣的經驗,爲後來成爲南越王打下基礎。因此,龍川是趙佗的興王府,趙佗則是開發龍川和嶺南的第一人。
Abstract:Longchuan County is one of the four known counties in Nanhai Prefecture back in Qin Dynasty. In Qin Dynasty, Longchuan County was larger than what it is today, covering most regions in present East Guangdong Province. Zhao Tuo was the first county magistrate in Longchuan. Being the county magistrate of Longchuan, he practiced and gathered the experience of governing the prefecture and county, which was the basis for him to become the Nanyue King later. Therefore, Longchuan County was the rising place of Zhao Tuo, and Zhao Tuo was the first man of developing Longchuan and Linnan.
龍川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和韓江上游,東連梅州、汕頭,西靠韶關,北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全縣面積3089平方公里。
龍川歷史悠久,人文底藴深厚,素有“秦朝古縣,嶺南名邑”之美稱。據考古發現的坑子裏遺址、佛子哥遺址、歧嶺下遺址等證明,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南越先民在嶺南這塊熱土——龍川繁衍生息,揭開了龍川人文歷史的初頁。公元前214年,秦平嶺南設南海郡,下設有龍川縣,秦將趙佗爲首任龍川縣令。趙佗當時選定佗城爲龍川治所,是因爲其有優越的地理環境,趙佗在此設縣治,是廣東最早建立的縣級行政區之一。後人爲紀念趙佗,把其修築的龍川縣城,稱佗城,今年正好是趙佗任龍川令和龍川建縣2222年。
一、秦統一嶺南與龍川建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帝國版圖北至今日的長城,南到長江南岸,東至東海、黄海,西到巴蜀。但是,秦王朝的北方還有强大的匈奴存在,而南方即今浙江、福建、江西、兩廣一帶則是百越之地。對於北胡南越的存在,一心想統一中國的秦始皇是不可能漠然置之的。爲了使這個王朝的江山永固,並傳於子孫千秋萬代,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又奮統一六國的餘威,繼續南征北戰,北却匈奴,南平百越,通西南夷,使秦王朝的版圖進一步擴展。
公元前218年。〔1〕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領50萬大軍兵分五路,向嶺南進軍。漢代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人間訓》對這場戰争做瞭如下的描寫:
秦皇……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爲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禄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爲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爲秦虜。相置桀駿爲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
這是秦漢時期的古借中記載秦朝五十萬大軍攻取嶺南最爲重要的一段史實。書中所記雖然多爲傳聞,平嶺南是否動用了五十萬大軍,史學家對此有所懷疑。但這一段叙述秦平南越經過的文字,還是爲不少史家所采用。
對南越的戰争開始時,秦軍占了很大的優勢。嶺南土著越人各從於自己的“君長”,互不統屬,力量分散,在裝備精良的强大的秦軍進攻下很快就瓦解了。以屠睢爲首的秦軍采取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政策,他們佔領了南越地後,立即推行秦王朝的“暴政”,對越人采取歧視的態度和高壓政策,甚至將西甌族首領譯吁宋殺死。在先秦時期,嶺南的越族特别是西甌族是强悍的民族,越人有好相攻擊之俗。首領譯吁宋被殺死,引起了越人的震驚和憤怒,紛紛逃入山林密谷,並很快聚結起來,推舉桀駿爲抗秦的將領。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和善於爬山越嶺弄舟擊水的長處,白天躲藏在山高林密之處,夜晚一起偷襲秦軍,搶奪秦軍的糧草。秦軍疲於奔命,首尾不顧,孤立無援,損失慘重,“伏屍流血數十萬”,連不可一世的主帥屠睢也被越人殺死。
屠睢的被殺以及不少將士的傷亡,使秦平南越的戰争受到了重創,而此時的秦軍的糧草等給養又出現了問題,這使已經進入嶺南的秦軍陷入危險的境地。秦軍不得不調整作戰計劃,暫停對西甌族的進攻,由全面進攻轉爲戰略防禦。於是,秦取嶺南的戰争出現“三年不解甲弛弩”〔2〕的秦越對峙相持局面。
當時,由於秦軍的給養要從嶺北翻山越嶺從陸路運來,高高的五嶺是一座難於逾越的屏障。對越戰争的長期僵持,極不利於秦軍。爲解决糧草、裝備等供給問題,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命令史禄“以卒鑿渠,以通糧道”。史禄率領十萬秦軍龢民工等在海陽山(今廣西興安縣境)開鑿了一條溝通南北水運的60里長的水道——靈渠。靈渠引湘水入灕江,漓水又匯入珠江,從而溝通了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靈渠解决了秦軍糧草補給問題後,秦始皇即於三十三年(前214 年)增派將卒,重新部署統一嶺南的戰争。秦尉任囂代替被越人所殺的屠睢任主帥,率領趙佗等樓船之士南攻百越。秦軍吸取了上次征戰中的教訓,在戰略上采取了“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3〕跟隨秦軍南下嶺南,當秦軍佔領一地時便將部分移民留駐當地,使秦軍有較爲穩定的後方,同時,也使秦軍在戰争的消耗中得以補充。任囂、趙佗吸取了屠睢失敗的經驗,步步爲營,築營守險,避免了孤軍冒進。秦軍中有一部分留守在嶺南的各個逾嶺關隘。另外,任囂、趙佗除了懂得對越用兵政策之外,還對越人進行優撫,善於和集越人,因而很快就扭轉了戰争的被動局面,擊潰了越人的反抗,統一了整個嶺南地區。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統一嶺南的事業終於完成了,嶺南地區從此納入秦朝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版圖。秦始皇平百越後,隨即開始了對嶺南的全面經略。在嶺南地區設置了南海郡(今廣東大部分地區)、桂林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區)、象郡(今越南北部和廣西一部分)等三郡。秦始皇以郡縣制爲基礎推行中央集權制。郡設守、尉、監御史等分掌政務、軍事和監察,縣設令或長,管理各郡縣。南海郡爲秦三十三年所置,番禺爲郡治,現廣東大部分地區屬秦時南海郡,首任南海郡尉是南下的秦軍將領任囂。南海郡下轄番禺、揭陽、龍川、博羅等四縣。龍川也在公元前214年建縣,距今已有2222年了。
二、趙佗首任龍川縣令
龍川縣是秦南海郡目前所知的四個縣之一。《史記》記載秦朝統一嶺南後任命南平百越的青年將領趙佗爲首任龍川縣令,今年正好是趙佗任龍川令2222年。
趙佗,河北真定(今正定縣)人,生年不詳,死於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他是秦統一嶺南的有功之臣。當時,任囂率領趙佗和一批樓船之士南攻百越,平嶺南後,任囂被任命爲南海郡的首任郡尉,趙佗爲首任龍川縣令。秦漢時期的龍川縣疆域遠比今天的龍川縣遼闊,轄區面積範圍包括現在的龍川、興寧、五華、河源、連平、和平等縣的全部及紫金、新豐、陸豐等縣的一部分,涵蓋了今天的粤東大部分地區。趙佗當時選定佗城爲龍川治所,是因爲其有優越的地理條件,這裏江水若龍,群山似虎,進可出江西通往中原、西可至梅關、東可達閩越,南可扺南海,退則易守難攻。同時又處於古邑龍川的中心地帶,便於管理。趙佗任龍川令之初,立即設縣治,築縣城,現今廣東龍川縣佗城鎮,就是趙佗所築的佗城舊址,這是一座帶有防禦性質的小土城。今龍川佗城還有一口“越王井”,相傳就是趙佗時所鑿。越王井的周圍達二丈起,深五丈,雖然遇到天旱,水井仍然有許多水,萬人汲之不竭。
至於龍川的得名,有一個神話傳説,即古代龍川所在地有龍穿地而出,龍穴流出泉水,因此稱爲龍川;還有一種説法是龍潭自嶅山分注會於川故名龍川。
佗城是廣東省最早的縣城之一,後人爲紀念趙佗,把其修築的龍川縣城,稱之爲佗城,龍川古城已被列爲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自秦至民國,除南朝陳時縣治一度北遷外,歷代龍川縣治所都設於佗城,由於這裏長期爲縣、州治所,因此,也是文物薈萃之所。雖經千百年的歷史滄桑,但佗城至今仍保存近百處文物古迹。如越王井、越王廟、孔廟、正相塔、正相寺、馬箭崗、點將臺、古磚窑址、城隍廟、古城墻以及許多古老的祠堂。
趙佗是首任龍川令,也是迄今爲止嶺南地區所知有名有姓的最早的縣令。實際上趙佗在龍川的時間較短,僅有約六年的時間,而有關趙佗治理龍川的事迹,《史記》、《漢書》中都没有記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一個優秀的縣令。
早在先秦時期,龍川屬百越之地。古代的越族是一個强悍的民族,越人之俗好相攻擊,彼此互不統屬,各自爲政,這是原始社會末期部族戰争的殘存形式。趙佗來到嶺南任龍川令後,在龍川推行秦朝的郡縣制,引進中原的先進文化和農耕技術,隨趙佗南下的部分秦軍將士也來到龍川,鎮守縣治和邊關要塞,屯墾戍邊。據《史記》載:秦末,趙佗“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爲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4〕當時,南下的秦軍將士大都留在南越,爲使他們能安居下來,趙佗向秦始皇請求派送3萬未婚女子來嶺南從事後勤服務,使留戍士卒能就地成家,秦始皇只批準並派了的1.5萬未婚女子到嶺南。從這條史料看,當時留戍南越的士卒數目還是比較多的。另外,秦始皇還曾遷徙中原人民來嶺南,即“以謫徙民”,他們中大部分是逋亡人、贅婿、賈人或是犯有過失的獄吏等,這批人是有文獻記載最早的南下移民。趙佗及其南下的部屬等在龍川定居安身,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等等,並和當地越族人民一起開發龍川,改變了龍川當地刀耕火種落後的局面。趙佗治理龍川很有成效,爲龍川的文明發展作出了貢獻,使龍川成爲嶺南一個較著名的縣,這也是後來任囂委於趙佗治理南越大任的原因。雖然趙佗在龍川當縣令的時間不是很長,却留下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佗城和其它有關古迹,極爲難得。
龍川是趙佗從秦軍年輕的將領轉變爲行政管理人員的地方,又是開發嶺南治理郡縣的實踐地,趙佗在此積累了治理郡縣的經驗,爲將來成爲南越王奠下了政治基礎。因此,龍川是南越王趙佗的興王府,趙佗是古代開發龍川和嶺南第一人。
三、從龍川令到南越王
秦王朝在嶺南的統治是極爲短暫和不鞏固的。秦王朝推行暴政,老百姓過着水深火熱的日子,“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爆發陳勝、吴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07年,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被推翻,中原出現諸侯割據和楚漢相争的局面。中原動亂,嶺南風雲翻滚,人心浮動。
在中原動亂,楚漢相争之際,作爲“東南一尉”的任囂采取了隔岸觀火的政策。他没有參與中原諸候反暴秦的行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推出一套劃嶺南地自守保境安民的構想。可惜還未能將構想付諸行動他就病重垂危,在這危急的關頭,任囂把龍川令趙佗密召至番禺共商嶺南大計。任囂對趙佗説:“聞陳勝等作亂,豪杰叛秦相立,南海辟遠,恐盗兵侵此。吾欲興兵絶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疾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裏,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可爲國。郡中長吏亡足與謀者,故召公告之。”〔5〕這段推心置腹的臨終囑咐,核心就是要趙佗實施保境安民的措施,同時也告誡趙佗可趁中原動亂之機,將嶺南獨立於中央朝廷。任囂遂假以詔書,讓趙佗代行南海尉事。
在秦末動亂的關鍵時刻,任囂對當時中原和嶺南的形勢作了詳細的分析,並提出興兵絶新道自備,待諸侯變,即劃地自守嶺南的構想。任囂考察了和其一起南下的秦王朝任命的嶺南衆長吏,認爲其他人的才能都不能擔起劃地自守嶺南的大任,於是獨選中了龍川令趙佗當接班人,並賦予重任。從嶺南以後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任囂此舉是頗有眼光的。當時,趙佗雖然是一個縣令,但他曾領軍南征,有軍事指揮能力,又在地方擔任龍川縣令多年,有治理郡縣的才能。所以其政治才能、軍事指揮能力和管理郡縣的經驗,都比嶺南衆長吏和當地越人要豐富得多。任囂死後,龍川令趙佗接任南海尉,立即將這套計劃付諸行動:絶新道聚兵自守,派兵封鎖了幾個秦關,斷絶嶺南嶺北的交通。趙佗首先牢牢控制了南海郡,静觀中原之變,並阻止了戰火向嶺南蔓延。趙佗審時度勢,充分利用了嶺南的險要地理環境和有利時機。秦亡,趙佗更放開手脚,出兵擊桂林、象郡,將整個嶺南歸其統治之下。當時群雄逐鹿中原,無人過問嶺南邊陲的事,趙佗便進一步自立爲南越武王(公元前 204年),實現了任囂劃地自守嶺南的構想。趙佗的舉動,很大程度上是對任囂計劃的逐步實現,所以許多史籍皆稱“佗之王,囂成之”;任囂“卒教尉佗成其業”。龍川令趙佗能成爲南越王,應該説是南海尉任囂給他鋪墊了深厚的基礎。
在中原動亂楚漢相争的危難之時,龍川令趙佗接受南海尉任囂的遺命,趁機聚兵自守,絶秦關道,劃嶺而治;又經數年經營,趙佗建立南越王國,定都番禺。南越王國的疆域以秦代南海、桂林、象郡爲主,又有所擴展。
四、趙佗推行“和輯百越” 民族政策
“和輯百越”是趙佗成功治理龍川的經驗,他在龍川擔任縣令時,曾帶有一批秦軍的官兵留守龍川,他要這批來自中原的官兵和當地的越人友好相處。同時,將中原文化帶到龍川,注意教化,與越雜處,讓中原人和南越土著共同開發嶺南。趙佗繼任南海尉並統一了嶺南後,又在整個南越國實行“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並使其逐步完善。“和輯百越” 的成功推廣,促進漢越民族的融合,爲趙氏王國在嶺南統治贏得了近一個世紀時間。
(一)以越制越
趙佗是在秦末農民起義諸侯逐鹿的烽火中取得南越政權的,而當時的嶺南,有不少南下的中原漢人可作爲統治的依靠力量,即任囂臨終前對趙佗所説,有“中國人相輔”。但是,趙佗南海尉的職位是任囂私下授與的,並未得到中央王朝的承認。同時,趙佗繼任南海尉後,又利用職權誅殺了不少秦王朝任命的官吏,因此,趙佗要在嶺南立足,長治久安,首先必須取得當地越人的合作。
有鑒於此,趙佗上任後首先要争取越人上層的承認,打消其疑惑,讓越族的上層人士加入政權,使其利益與南越國統治集團一致,而不致反叛。同時又可以通過這些越人首領去影響其他的越人,達到以越制越目的。在這種情况下,許多越人被吸收入南越政權。如吕嘉,號稱 “越人之雄”,深爲廣大越人所看重,趙佗拜之爲丞相,並以其弟爲將軍,吕氏家族中70餘人都得以擔任官職。這樣,“因越人之所服”而治之,獲得了“南越以治”的效果。這對争取其他越族有着關鍵作用。
在趙佗和輯百越的政策吸引下,越人上層統治者紛紛表示對趙氏統治的支持,趙佗成功地使上層越人的利益與南越國統治集團利益相一致,消除了他們的疑慮,使他們對南越政權産生了認同感,南越國的統治基礎得以擴大,並獲得了成功的統治效果。
(二)遵從越人習俗習慣
由於嶺南瀕臨南海,北面又有五嶺的阻隔,嶺南的越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與風俗習慣,包括喜食蛇蛤,斷發紋身,干欄而居,巫祝盛行,使用鷄卜、鑿齒拔牙等。趙佗在龍川當縣令,後又成爲南越王,居越多年,瞭解南越族的風俗習慣。他對於越俗所采取的態度是:良則從之,惡則禁之。他不用中原的“冠帶之制”,而與越族“同其風俗”,采用越人的服飾。據《史記·南越傳》記載,趙佗首次接見陸賈時,他就從越俗,“魋結箕倨”,公開稱自己是蠻夷大長。在趙佗的親自帶領下,其他南下的中原漢族官吏也紛紛接受了越族的風俗習慣。
然而,對越人之俗,趙佗也不是完全遵從,他也明令禁止一些惡習。例如,越人好相攻擊之俗,既與嶺南越人各族社會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關,也是原始社會末期部族戰争的殘存形式,若聽其自然,則南越國必無寧日,所以趙佗下令禁止。經過一番努力,越人相攻擊的現象逐漸有所减少。可見,趙佗對越人的風俗習慣也是有所從有所不從的。
(三)促進融合,大力提倡漢越通婚
趙佗爲促進漢越民族的融合,在南越國中大力提倡與越人通婚。他從王室做起,帶頭與越族通婚。越人吕嘉爲南越國相,家族中“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子弟宗室”。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娶越女爲妻,並生有子趙建德。
在趙氏統治集團的帶頭及鼓勵下,中下級官吏兵卒及其他中原漢人與越族的通婚應是更爲普遍。有數十萬之衆的秦兵,只能有少部分人與中原派來的1.5萬名女子組成家庭,多數士卒恐怕要與駐地的越族女子通婚。
漢越的通婚,有利於漢越民族的相互瞭解及融合,促進嶺南經濟的發展,爲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又譜寫了新的篇章。
(四)因地制宜,讓部分越人“自治”
嶺南爲百越聚居之地,越族支係衆多,各部越人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勢力自然也參差不齊。針對這些不同情况,趙佗政權因地制宜,采取了一些比較靈活、變通的統治政策。容許部分越人“自治”。南越國采取較爲切合實際的民族政策,比較穩妥地處理民族關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趙佗不僅“和輯百越”,使嶺南“粤人相攻擊之俗益止”,還使“中縣人以故不耗减”。在他的有效治理下,南越國民族關係和睦,漢越人民友好相處。趙佗在位時,南越國實力的增强就得益於嶺南地區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一個“和”字調解了千百年來緊張的民族關係,使好相攻擊的南越强悍的民風停止,趙佗功不可没。
五、龍川的趙佗遺迹要進一步保護和開發利用
趙佗治理龍川的時間並不長,但是,龍川仍留下與趙佗有關的遺迹,主要有佗城、趙佗故宅遺址、越王井和南越王廟等。趙佗城是一座小城,平面呈方形,由夯土築成。趙佗故宅遺址在佗城中山街,宋代時曾改爲光孝寺,明代在此建觀音堂,民國期間曾爲龍川縣第一中學,故宅遺址還保留有趙佗任龍川令時建的水井。後來趙佗爲南越王,故稱“越王井”。此井歷史上曾多次維修,並留有唐代韋昌明撰寫的碑記。而南越王廟是後人爲紀念趙佗而建立的廟宇。現存的廟宇規模並不大,廟内的文物也不多,有必要進一步加强古廟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另外,龍川還有一些與南越王趙佗傳説有關的遺址,如石溪鄉有一個孤石,名叫越王闕,下有石鑊,可容數十斛,常有水懸而不溢。這本是一地理地貌現象,被當地人傳爲與南越王趙佗有關。
還有紫金(秦時屬龍川縣)有越王石,山上有一口水井,水質甘甜,稱“越王井”,相傳當年龍川令趙佗首到此山遊覽,並卧於一塊石榻上,故後稱人爲“趙王榻”。
據五華縣誌記載,趙佗被漢高祖劉邦封爲南越王后,在其發迹地龍川縣境内的五華山建了一個長樂臺,表示願意服於漢,與民常樂。近年來廣東省考古工作者在華城的山上確實發掘出一座趙佗時期的大型建築遺址,出土大量的板瓦、筒瓦、瓦當等遺物,證明趙佗當年確實在龍川建有長樂臺。
作爲南越王趙佗的興王府,龍川是除廣州之外保存趙佗遺迹及傳説最多的地方,趙佗遺迹既是龍川歷史發展的見证,又是嶺南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龍川弘揚先進文化、建設和諧龍川的基礎。在發展文化旅遊的今天,這是一個極爲珍貴的文化旅遊資源。因此,對於龍川來説,如何保護龢利用趙佗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産,爲今天的文化旅遊服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汪洋書記到廣東後,提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目前,廣東許多文化旅遊景點也在解放思想,搶抓發展機遇。所以,現在的時機對龍川來説,是非常難得的。我們一定要審時度勢,百倍珍惜現有的機遇。
從現狀來看,龍川趙佗遺址的狀况並不盡如人意。由於歷經滄桑,佗城的文物古迹現在的面積都比以前小了許多,展覽場地狹窄,内部功能不全,外部没有廣場停車。一些文物古迹旁邊的歷史風貌被破壞,文化景點建築標誌不明顯,文物古迹被掩蓋在現代建築之中,嚴重影響文物的景觀。同時,龍川開發趙佗遺址的想法有較長時間了,但還没有付諸實施。人們慕名前來龍川,想看看趙佗遺址,結果看了却有點失望。趙佗故宅遺址已失去原來的風貌,越王井原先還立有古碑刻等,有點古韵,現在却失去原有的古 風,令人感到遺憾;而南越王廟面積較小,裏面空空如也,缺乏文物;佗城更難尋踪影。因此,爲更好地做好保護和開發利用趙佗遺址工作,構建科學的趙佗遺址保護體系,繼承和弘揚龍川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全社會的保護意識,下面提幾點建議供參考:
第一,要認真做好龍川趙佗遺址保護和開發的全面規劃工作。我們要積極響應省委的號召,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要化腐朽爲神奇,把塵封兩千多年的趙佗遺址點化成鮮活的文化旅遊景點。要保護和開發利用趙佗遺址,打好趙佗這張牌,首先要邀請有關專家,制訂龍川趙佗遺址保護和開發利用的科學規劃,按照“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究實效”的工作原則,要有長遠的規劃和發展目標,在保護好趙佗遺址古貌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龢利用,並按計劃分步驟抓好實施。
第二,對佗城的古遺址進行一次全面的普查,瞭解趙佗留下的家底,編寫佗城的文化旅遊説明和叢書。讓遊人可以瞭解佗城的歷史和趙佗的故事
第三,保護和開發利用趙佗故宅遺址。有條件的話,要對趙佗故宅進行復原,“越王井”要恢復原有的古井韵味,和趙佗故宅一起開發規劃,成爲龍川的一個趙佗重要的文化遺址。
第四,重修南越王廟和增加廟内的文化氣息,延續龍川文化的血脈。要對南越王廟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重修,擴大古廟的範圍。同時,建議在南越王廟籌建一個《趙佗與龍川》的展覽或在其旁邊建一個博物館,徵集有關趙佗及其遺址的文物和資料。建議廟中還可以搞一些有關趙佗開發南越的歷史雕塑,增加古廟的文化氣息和情趣。
第五,要加强趙佗遺址包裝策劃與宣傳推介。目前到佗城參觀,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趙佗遺址“小、散、弱、不耐看”和可觀性較差,配套設施跟不上。文化和旅遊怎樣相結合,似乎還未找到一個最佳結合點。因此,我們一定要加强遺址的管理,改善服務,進一步完善趙佗遺址的各項旅遊配套設施和加强包裝策劃與宣傳推介。把趙佗遺址的開發建設列入龍川文化旅遊招商項目,大力發展龍川的文化旅遊業。
第六,堅持政府主導,鼓勵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龍川是山區縣,資金比較缺乏,趙佗遺址由於長期投入不足,制約了遺址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的順利開展。特别是目前趙佗遺址基本上僅依靠縣政府財政投入,社會資金投入的渠道不暢,如何吸引社會資金已經成爲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同時,要進一步加强文化部門與財政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趙佗遺址保護和開發資金的籌集、使用、管理和監督要形成一個健全的制度。
第七,要進一步向社會各階層宣傳龍川和趙佗遺址,擴大龍川在嶺南和全國的影響力。在宣傳龍川和趙佗遺址時要綜合運用廣告促銷,要藉助電視臺、雜誌、多媒體等。加强和報紙、電臺、電視臺等的聯繫,爲建設文化龍川出謀劃策,發展龍川的第三産業,促進山區社會經濟發展,從各方面提高龍川的知名度,把龍川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第八,正確處理趙佗遺址與旅遊的關係。龍川作爲我省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地上地下的文物都很豐富,這是極爲珍貴的旅遊資源,也是一些新建的城市無法比擬的。但是我認爲,目前龍川的文物古迹價值並没有被充分發掘出來,現在只是一些低層次的利用。而趙佗留給的文物史迹又因年代久遠保護經費缺乏而面目全非,多年未改觀的南越王廟也很難吸引遊客。在節奏加快、知識更新、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文化史迹景點,不管其特色如何,但長期給人一種老臉孔,其旅遊的價值就將會大打折扣。因此,隨着河源文化旅遊業迅速發展,龍川文化旅遊部門也要更新觀念,加强管理,不斷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更多的遊客。同時,加强龍川文化旅遊的研究和人才的培養,也是龍川面臨的一個緊迫的問題。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河源市委市政府重視開發文化旅遊之機,培養一批文化旅遊方面的“複合型”人才,這樣,才能逐步適應河源旅遊文化發展的需要。文化和旅遊相結合,才能形成雙贏的局面。
注釋:
〔1〕秦統一嶺南的戰争開始於何時,史家各説不一。主要有四種説法。筆者認爲,秦軍進取南越的戰争開始於秦始皇二十九年(參見張榮芳 黄淼章:《南越國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越南史學家陶維英即主此説(見《越南古代史》)。另外三種説法是:一、戰争開始於秦王贏政二十五年(前222年),仇池石認爲,秦統一嶺南的戰争是從公元前222年開始,於當年結束並在嶺南設立三郡的(見《羊城古鈔》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二、戰争開始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明人郭棐在《廣東通誌》,法國人顎盧梭在《秦代初平南越考》中主此説。三、戰争開始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餘天熾《秦統一百越戰争始年諸説考訂》等文章,即持此説(見餘天熾《秦統一百越戰争始的諸説考訂》,《百越民族史論叢》第二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2〕劉安:《淮南子·人間訓》。
〔3〕《史記》卷6《秦始皇本記》。
〔4〕《史記》卷118《淮南衡山列傳》。
〔5〕《漢書》卷95《西南夷兩粤朝鮮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