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化産業體制創新,横琴開發“謀而後動”
程惕潔(程惕潔,澳門大學社會人文學院。)
【中文摘要】本文試圖解放思想,在粤澳關係與珠澳合作領域探討聯合開放横琴島的一個嶄新思路。説它“新”是因爲它突破了原有的9+2模式設想〔1〕,也突破了“保税區”“高科技”等傳統思維模式,而把着眼點放在文化産業的規劃與創新上。一試圖組建一個國家級的文化創業園區;二目標放在提高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三探討突破澳門産業多元化的瓶頸,打造一個多方共贏的新局面。
Abstract:This article tries to create a new model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dong and Macao in general, and Zhuhai and Macao in specific. The reason for its “new” is because that it has broken up the 9+2 old model, as well as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 about “high-tech” or “bonded zone”, it rather put emphasis on a new cultural industrial zone with 3 purposes: the first is to create a national zone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second is to upgrade this zone into the higher strategic level for increasing Chinas so-called “soft power”; and the third is to break up the bottleneck for Macao’s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for bringing about a win-win situation for all related parts in the game.
本文將探討澳門如何才能突破單一博彩業比重太大的困境問題,包括突破地理局限、人力資源局限和産業結構局限,盡快培育文化産業的快速增長點等刻不容緩的問題。 更爲重要的是,這個問題由博彩産業的快速發展引申而來,不僅與打破澳門博彩産業單一化有關,而且與打破中國文化産業的發展瓶頸也有關,因此,佔用一些篇幅來探討這個問題,或許不無意義。
一、中國急需一個國家級的文化産業特區
中國人(特别是青少年)已是外來文化的巨大消費市場。如果離開政策保護,單靠市場競争,中國原創文化産品往往敵不過舶來品,打入外國市場則更加困難,這個基本情况大概没人否認。原因何在?説中國文化劣質?没有人才?没有生産和出口文化産品的能力?恐怕都説不通。體制僵化和意識形態障礙,應該是主要原因。因此,要想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把文化産業做大做强,在國内市場保持優勢和主導,在世界市場佔有相應地位與份額,就必須突破現有的體制障礙和思想束縛,尋找新的生存發展空間。
人所共知,衡量文化産品高低優劣的標準只有兩條,一是藝術性,二是道義性。其本質,在於通過官感刺激(藝術性),啓迪人的情感思想,宣揚人性與普世價值(道義性)。以此標準衡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有許多尚未開發的財富與寶藏,在中西文化交匯較早的澳門,情况更是如此。問題在於,如何能讓中國的文化産業從傳統思維和體制禁錮的雙重局限性走出來?當年人民公社的體制和思維鬧到百姓没飯吃,鄧胡趙老一輩領導人大膽决策,冲破體制和思維局限,支持農民分田單幹,從而開創了中國歷史新局。如今又面臨另一次解放思想的機遇和考驗〔2〕。我們試圖結合澳門所處的特殊地位(一國兩制的政治環境,瀕臨沿海的地理位置),搆思一個新的思維框架:即在與澳門咫尺之隔的珠海横琴島,開辦國家級的文化産業實驗特區(横琴特區、開發區、實驗區等均可討論,具體名稱另定。以下暫稱横琴特區)。
横琴島面積八十幾平方公里(占珠海市陸地面積的百分之五,廣東省面積的萬分之四),相當於兩三個澳門現有面積。新建的文化産業特區,應該在中央監督協調下,由粤珠澳三方共管。其産業規劃,既要符合國家文化産業發展戰略,也要符合珠三角産業昇級换代的實際需要,更要符合澳門産業多元化和提高生活素質的迫切要求。這個横琴特區,將成爲中國文化産品走向世界的平臺,原創文藝和知識産權的大本營〔3〕,爲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巨額税收及外匯,爲中國文化産業走向世界而培養大批高端人才,同時也爲澳門居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非博彩遊客打造舒適、美麗、環保、安樂的休閒居住區、觀光遊覽區、療養度假區,會展博覽區。雖然這個新特區面積不大,但在文化産業開發、精神文明建設、小區制度創新等中國軟實力的積累和突破上,其影響力將輻射全中國,影響全世界。
此圖是從地圖網搜索下載,雖然缺乏詳細文字説明,但基本上展現了横琴島的地理位置和其未開發狀態。圖上的澳門特區,分爲南北兩部分,北端爲現有的澳門中心城區,而南端與機場跑道相連的,是澳門的路(環)凼(仔)新城區。其中心部分,就是號稱“金光大道”的豪華賭場集中區,威尼斯人已經開業,其賭場還在施工。近在咫尺的横琴島,其前途一定是文化産業,舍此别無它途。
(http://www.17map.cn/map/267/2673710.shtml)
二、兩岸四地:目前只有澳門(+横琴)才有發展文化産業的最好機遇
内地有一時難以克服的體制和思維障礙,不再重復;臺灣有主權身份不明,國際合法生存空間狹小的局限;香港歷史短,格局小,文化産業長期停滯倒退,早年曾經出現過的金學熱,港片熱,功夫熱等,已成昨日黄花,再難争雄世界。唯有小小澳門,歷史悠久,文物衆多,人杰地靈,文化産業的金銀財寶遍地都是。只是由於沉迷賭博一業獨大,像抽鴉片煙時間太久,整體人口的文化素質和拼搏精神漸趨萎縮,學子無心向學,體制腐敗無能,紙醉金迷的環境和急功近利的風氣,難以允許學者和藝術家潜心於文藝創作。因此文化産品稀少,難以産生大師級的文化巨匠,自然也就無法帶動文化産業的形成和壯大。
然而,形勢比人强。國際資本大舉進入澳門賭業之後,砸進幾百億美元,站穩脚跟,逐漸控制大局。下一步必然要在文化産業大力投資,幾十億美元輕而易舉,數百億美元也不在話下。原因何在?倒不是因爲他們對文化情有獨鐘,更不是因爲先見之明,而是現代博彩業自身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或者説是賭場老闆要適當分散投資風險的戰略需要。商業本能要求可持續發展,要保住人氣,甚至吸引不愛賭博的人來澳門,唯一途徑就是發展文化産業。有消息説,派拉蒙制片公司,寰球影城,迪斯尼樂園等頂尖的跨國文化産業公司,都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試圖進入澳門這個名符其實的世界賭都來安營紮寨,一較高低。這勢必形成對澳門文化産業的第二波投資潮〔4〕。
在WTO框架之下,全球一體化日趨緊密,任何試圖以政治手段阻擋外來文化投資的辦法都愚不可及,也難以奏效。圍堵、封鎖、關門、扺制,對抗等,都不是聰明辦法,唯一能有效扺消文化輸入的辦法是發展壯大自己的文化産業輸出,也就是融合共存、公平競争,讓消費者自己决定取舍。這就迫使中國人必須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創作、生産並輸出自己優秀的文化産品。
另外,澳門賭博業的爆炸式擴張,已經帶來日趨明顯的副作用,特别是人力資源向賭博業的巨大傾斜,工資水平的快速上漲,迫使其它行業難以生存。因此從客觀上説,澳門也需要其它非博彩文化娱樂業的發展壯大,以平衡澳門單一産業的過度畸型。
然而,由於澳門的面積局限,舊區改建困難,城市缺乏規劃,人口擁擠,環境污染,生活質量已經明顯下降,難有發展大型文化産業的空間。而龐大的填海造地工程,對生態環境和歷史文物景觀的破壞十分嚴重,已經引起澳門居民的巨大反對聲浪。相反,近在眼前咫尺之隔的横琴島,目前仍處於待開發狀態。温家寶總理數年前曾經説過:“横琴是塊寶地,不要亂動,要謀而後動。”但幾年當中,盡管衆説紛紜,提出不少方案,但都没有落實。我們認爲,目前迫切需要在中央主持協調下,“謀一謀”横琴島的有效開發與合理利用問題。歷史時候已經成熟,機不可失,時不我待。
三、文化産業需要政策扶植
外資要大舉投資澳門和珠海(横琴)的文化産業,已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據説已經同廣東簽過數十億美元的投資意向,但目前凍結在那裏,恐怕早晚要給一個説法,是讓還是不讓,要不讓理由何在?以我們的意見,放手讓他們進來發展非賭博類文化産業,不但是必然的,也是根本擋不住的。與其被動,不如主動,順水推舟,研究規劃好一個以中華文化爲主導的産業特區,放手讓外資和内資進入,讓他們相互依託,相互競争,相互學習。外國人肯定要發展他們熟悉的文化産業,而且主要瞄準中國市場,但也會聘用大批中國員工,我們可以借力打力,利用他們的創意、思路、市場網絡、營銷策略等等,培養中國文化人才,創作中華文化産品(應該説,洋人多數反對共産文化,並不反對中華文化,只要有市場,他們當然樂於開發中國文化産品),從而把優秀的中華文化産品推向世界市場。
這個中央直屬的文化産業特區,不需要像當年開發深圳珠海那樣,動員各省市來投入資金,澳門和海外的資金十分充裕,中國内地民營企業的資金也要尋找好的投資項目。真正需要的是,中央給法律,給政策,給寬鬆環境。
1,文化特區要立法,界定地理範圍和行政地位。我們建議,横琴從珠海脱離,把目前的蓮花口岸後移到横琴大橋,横琴和澳門之間自由通行。但横琴特區並不歸澳門管轄,要單建立新的管理體制(基本由三個局組成),由中央負責監察局,廣東省負責議政局,珠海和澳門聯合組成執行局(細節另議)。
2,文化特區要規劃,什麽可以搞,什麽不能搞。我們建議,除明令禁止賭博、娼妓、毒品、污染、加工、物流業等産業外,其它任何文化産業都可以搞,任何文化産品都必須以原創爲主,加工復製部分,不得超過産品總價值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保留少量爲文化産業服務的金融和商業服務。特别鼓勵海外留學生來此創業,更鼓勵面向海外市場的文化産業,包括新聞、電視、電臺、出版、電影、動漫、軟件、遊戲、會展、醫療、養老、教育等文化産業,既出文化産品,也培養文化人才。爲此,不設立審查審批制度,不封鎖國際網絡,創作自由,版權保護,文責自負。對國際獲奬作品,還要給予税收减免等優惠。
3,由内地和澳門連手,設立幾個重要的扶植基金(所謂種子錢),盡快啓動若干有帶動效應的大型文化産業項目,例如“無公害食品觀光農業基地”“節能環保國際住宅博覽園”“儒家敬老退休樂園”“動畫游樂園和製作基地”“海洋博物館及水上運動樂園”“澳門大學藝術學院和醫學院”“東亞特色影視城及音像製作基地”等。這裏僅對其中幾個項目,略做解釋:
1)“無公害食品觀光農業基地”:横琴島上已經具備規模可觀的水面養殖(生蚝,魚類,土鷄等)和熱帶植物(水果、花卉、蔬菜)栽培等生産條件,很容易在原有基礎上加大投資,興建大棚和現代化温室,建立規模較大,品種齊全,集培育、試驗、改良、生産、觀光、旅遊、科教、休閒、采摘、品嚐、銷售等爲一體的無公害農業基地。其産品主要供應澳門和横琴本地市場,如有剩餘,也考慮返銷内地和出口外銷。
2)“節能環保國際住宅博覽園”:應該説,這個住宅博覽園區的功能主要有三項:一是集中全球最先進的節能環保建築材料和設計圖樣〔5〕,用真實的樣品房展示給觀衆,可以試住,也可以訂購,在客户滿意的全球任何地點復製建造,但原創地必須説明在横琴;二是把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格和外觀設計集中到一起,不但要照顧到豪華、舒適、節能、環保、抗震等優點,而且還要兼顧到造價合理,讓中下層民衆負擔得起。這裏除了向參觀者展現樣品之外,還出售設計專利,轉讓設計圖紙,甚至負責建築施工和質量監督;三是博覽園本身,就是一個高中檔的旅遊渡假村,可以提供短、中、長期不同需要的客户試住。根據消費能力,提供不同檔次的服務。
3)“儒家敬老退休樂園”:由於文化傳統和物價水平等方面的差别,跨國退休養老已經成爲一大産業,比如日本老人去美國養老,美國加拿大老人去墨西哥養老等等。但是,西方的養老院缺乏中國人的孝順文化,因此許多老人雖然有錢,但退休生活仍然充滿凄凉。中國人如果想在全球樹立優秀榜樣,何不用民辦公助等慈善和半慈善事業的辦法,來創辦一批國際一流水平的跨國養老中心?這方面的經驗,可以派人出國考察學習。如果這些養老院辦得成功,不僅可以吸引國外和港澳臺老年來次養老,甚至也可以吸引不少北方的中産階級老人來横琴島避寒養老。其中許多人屬於所謂戰後新生代,經濟條件尚好,已届退休年齡,指望獨生子女照顧不可能,而高質量的社會化養老制度在中國尚未建立。我們的試驗將把中外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樹立一個可供國外學習和後代傳承的儒家文化養老典範。
4)“澳門大學藝術學院和醫學院”:澳門大學以英語教學和從全球招聘教授的優勢,教學和科研水平突飛猛進發展,現在不僅澳門本地學生考入澳大越來越難,内地學生的録取門檻,已經達到一本分數綫之上,即達到了重點大學的標準。如果澳大想更上一個臺階,急需一個規模可觀的新校園。但是,以目前澳門土地存量看,已經很難找到一塊適合做校園的地皮〔6〕。因此,考慮一水之隔的横琴島,是比較合理的選擇方案。
另外,辦好澳大,不僅是澳門本地學生提高人才檔次的必然要求,也是發展横琴(澳門)文化産業的項目選擇之一。雖然我並不贊同教育的産業化方針,特别不認同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産業化,但從某種意義上説,高等教育要收費,大概在全球都没有太大争議。考慮到澳門面臨文化産業突破與發展的機遇,澳門大學所應該重點發展的,是和文化産業關係密切的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等專業。至於尖端高科技,我認爲在完善和優化基礎教育之後,可以慢慢發展高科技方面的應用學科。如果在基礎教育上不下功夫,甚至在缺乏物理、生物、化學這些基本學科的前提下,只想短平快多出研究成果和技術專利,恐怕是無水之魚和無本之木。因此,我建議在新校園的選址和經費落實之後,應該好好規劃一下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發展計劃。最好要在辦好現有院校和專業的基礎上,逐步開設藝術、影視、動漫、傳播、體育、醫學、護理等多個新建學院,以及爲教學和實習所必須的醫院、制片、創作、演播等設施。應該堅持目前以英語授課爲主,兼顧多種語文的歷史傳統,力争爲多元文化藝術的復興而作出更多貢獻。
總之,爲中國文化産業發展戰略計,爲澳門可持續發展計,爲珠海和珠三角的二次振興計,我們都認爲横琴島的開發利用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不能再拖。九加二等開發模式已經過時,把横琴租借給澳門,讓澳門獨家管理也不是上策,因爲以澳門現有治理水平和土地批租情况看,文化産業難以發展,如果讓澳門獨家控制,有人會利用一國兩制做掩護,大搞土地亂開和生態破壞的事情,無异於白白糟蹋横琴這塊寶地。
四、機不可失,時不我待
回顧我們在本文所討論的内容,似乎無一不同澳門居民的切實利益休慼相關,無一不涉及到澳門政治經濟的繁榮昌盛,社會文化的安樂祥和。因此,探索越深,越感到“博彩社會學”做爲一個新興學科,對於澳門社會的實用性和緊迫性。
當然,一門學科的建設,一項重大社會政策(例如對病態賭博的診斷和救助)的制定和推行,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它需要長時間的輿論推動,民衆認同,經驗積累,和制度建設等方方面面的工作。總之,任重道遠,來日方長。不過,事關社會群體利益的事情,往往“知難而行易”〔7〕,一旦大家認同,就會凝聚成推動的力量。但最難的階段在於開始,只要我們認識到非做不可,並有個良好的開端,就等於成功的一半。因此,“一萬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們期望“博彩社會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實踐,能有個迅速而又良好的開端。
最後再强調一遍,歷史機緣往往又很奇妙,常常來得奇怪,去得突然。誰也没把握説,今後五到十年澳門會面臨什麽樣的外部發展環境,我們希望媽祖保佑,永遠好運,但又不敢忘乎所以,缺乏警惕。在“澳人治澳”和“粤澳雙贏”理念支配下,要看到横琴開發其實不但關乎珠海和廣東利益,也涉及澳門的長治久安,關乎子孫後代的幸福安樂,其最大的保險係數,歸根結底,還在我們珠澳兩地人自己手中。我們責無旁貸,必需盡力而推動。
注釋:
〔1〕9+2模式,是廣東前領導人提出來的一個開發模式,就是泛珠三角地區的九個省區(粤、閩、贛、桂、瓊、湘、川、雲、黔)加上港、澳兩特區,合作開發珠三角(包括横琴島),但這個模式經過熱烈討論之後,並没有明顯的具體成果。筆者認爲,它試圖學習當年深珠開發的某些做法,但目前中國情况和當年鄧小平南巡時已經發生較大變化。當年的模式很難照搬到今天。
〔2〕有論者認爲,鄧胡當年的經濟改革是從容易的地方開始,因此,改革阻力不大;而如今要在政治思想文化和社會領域深化改革,會觸及太多體制上的既得利益,因此,難度很大,幾乎不可能。筆者不大贊同以上説詞。好像持此論者,已經忘記當年解散人民公社面臨多大的障礙,需要多大的膽魄。曾經有不少人,僅僅因爲説了“人民公社餓死人”這樣簡單的實話,就蒙受坐牢殺頭之冤。 當年鄧胡改革與今日最大的不同,也許不在於阻力的大小,而在於當年的强人政治,以及敢於冒更大風險。
〔3〕有朋友建議,是否也應該允許“三來一補”之類的外向型文化産品的加工。這個問題當然可以討論,但我主張,以中國幅員之大,沿海開放區域之多,甚至就連素以改革開放前沿著稱的廣東省和珠海市,尚待開發利用的腹地多不勝數,例如附近的斗門、江門、新會、臺山、陽江等縣市區,幾百幾千平方公里可開發利用的土地有的是,根本不用打(也不應該打)横琴島上這區區八十平方公里的主意。未來的思路應該非常明確,這一小塊寶地,可以完全不要什麽工業園區,也不要勞力密集型的加工出口創匯産業,哪怕是文化産業(例如動漫),如以加工爲主,没有原創,或者原創很少,最好移到内地(例如深圳)。這裏僅僅允許原創文化産業的發展,假如有少量加工,其比率不應該超過産品總價值的百分之三十。
〔4〕從廣義上説,博彩業其實也屬於文化産業範疇,但屬於文化産業中獨特的分支,因爲它利潤奇高,副作用巨大,類似於酒吧或者色情行業,因此需要政府特别許可與嚴密監管。從這個意義上,不做爲我們討論文化産業的重點。因此,如果説前一波投資潮瞄準博彩,那麽,下一波投資潮才是真正投向非博彩類的其它文化産業。詳細分析,參見程惕潔著:《博彩社會學概論》有關章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即將出版。
〔5〕横琴島的優越地理位置,很適合發展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包括風能和太陽能。據網絡新聞2005年4月14日報導,總投資約4億元人民幣、裝機容量50兆瓦的珠海風力發電廠今年上半年將在珠海市横琴腦背山上動工建設,這是繼南澳、惠來、汕尾之後,廣東又一處風力發電廠。 珠海横琴風力發電項目由珠海國華匯達豐風能開發有限公司承建和運營,首期建設規模24.6兆瓦,投資1.98億元人民幣。這個項目預計6月前開工,明年初投入使用開始並網發電。珠海横琴島擁有豐富的自然風能資源,全島可開發利用的風場面積達20平方公里以上。隨着横琴風電廠的建成,每年不僅可以爲珠海市提供超過4000萬千瓦時的電量,而且由20臺“巨型風車”搆成的風景區,將帶動珠海市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引自http://txbbs.net/index.php。
〔6〕無獨有偶,筆者的這一判斷,最近獲得某個官方渠道的側面證實。據一位特區政府智囊班子成員日前透露,在討論澳門大學新校園的時候,特首何厚鏵曾經表示,澳門現有土地存量當中,已經没有可供澳大選爲校址的地塊。澳大未來要想擴大校園,恐怕只有往横琴島那邊發展了。
〔7〕“知難行易”是孫中山先生在“孫文學説自序”中提出的一種認識論見解,認爲代表事物發展規律的正確觀點或者真理,其實最難的在於認識它,一旦認識之後,實踐起來反倒没有想象的那麽困難。因此,他反對“知易行難”的觀點,而主張“知難行易”。轉引自林桂圃:《國父思想精義》,三民書局,1984年,臺北,第7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