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市從化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迹特徵及地質公園旅遊開發評價



  劉金山 範永久(劉金山、範永久,廣州市地質調查院。)

  【中文摘要】 本文論述了廣州市從化天堂頂地質遺迹區1092km2範圍内的地質遺迹特徵及美學價值。通過國家地質公園評審標準評價以及國内外對比及國家指標賦分,總得分91分,得分高,完全符合建立國家地質公園。研究發現,該地質公園是以地貌景觀的感性美和具中國特色的華夏型地窪成礦建造的理性美爲其雙重特色的。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uangzhou City Conghua paradise top geological relics 1092 km2 area within the scope of geoheritage features and aesthetic values. Through national geoparks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Contras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National indicators scores, Scoring 91 points, High scores, Can build national geoparks. Study found that, The geopark is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ceptual and the rational that a aesthetic feeling of the geomorphologic landscape and metallogenic formation of Cathysian-type Diwa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本文是“廣州市地質遺迹資源調查項目”成果之一:《廣州市從化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迹特徵及其評價報告》的部分内容。該《報告》已於2007年12月29日由廣東省國土資源廳組織權威專家組進行了會議評審,認爲“是一份優秀的調查評價工作報告,報告所取得的成果是一項重大的地質成果,爲今後當地政府申報國家地質公園提供了科學依據。”地質成果能够爲國家所利用,這是我們的工作目的,也是本文的目的和意義。

  一、概 述

  1.1 自然地理狀况

  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迹區是在2006年“廣州市地質遺迹資源調查項目初步設計”時的野外踏勘中發現的。它位於祖國的南疆,廣東省中部,地理坐標:東經113°35′27″~113°59′57″,北緯23°26′28″~23°49′43″。東以廣州市與惠州市界綫以及南崑山自然保護區東緣爲邊界,西以廣州市與清遠市界綫爲邊界,北緣以吕田鎮爲界,南緣緊靠北回歸綫,並根據自然地理及生態結構圈定了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迹區的邊緣界綫。總面積1092km2。這裏有1河9湖18潭,36幽谷,49瀑布,81奇峰,99奇泉,搆成了“雄偉”“神奇”“幽静”“秀麗”“新鮮”“五絶齊美”的美學意境,被稱爲“北回歸綫上的風景明珠”。

  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迹區(本文簡稱“本區”),地處蒼莽的九連山與青雲山向南伸展的餘脈結合部位,由於受地質搆造制約,山脈總體走向爲北東方向,局部走向有北西方向和近東西方向。地貌屬中、低山地及丘陵,地勢爲北東高,南西低,流溪河貫穿於中偏西部。最高峰爲本區東部之天堂頂海拔1210m,最低處爲本區南部從化城北郊流溪河面海拔36.7m,最大高差1173.3m,可謂地勢險峻雄奇,地貌變化多端。山體多爲中生代花崗岩搆成,少數爲晚古生代砂岩、頁岩或碳酸鹽岩搆成,山嶽單體多圓錐形,群體見指狀或鋸齒狀,“有壑皆垂練,無岩不生煙”,是其生動寫照。

  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迹區屬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温高濕重,雨量充沛是其主要氣候特徵。但是,由於本區内山巒起伏,溝谷縱横,森林茂密,湖泊衆多,諸多因素互相調節,因此具有極爲優越的山地氣候和森林小氣候特徵。據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多年來觀測資料,平均氣温20.3℃,極端最高氣温39.2℃(1980年7月1日),極端最低氣温-6.8℃(1960年1月12日)。1月最冷,月平均氣温11.5℃,7月最熱,月平均27.4℃。氣温垂直變化明顯,海拔每昇高100m,氣温降低0.7~2.0℃。平均年降水量2104.7mm,年降水日數155.4d。空氣相對濕度年平均79%。年平均風速0.9~2.0m/s。年日照時數1447.8h。年平均氣温比廣州城區低1.5℃。本區内的風景名山五指山比著名皇家避暑山莊承德市6、7、8月平均氣温低0.8~2.6℃,比北京同期低0.1~1.9℃,7、8月比避暑勝地廬山低0.3~0.8℃。因此氣候極適宜旅遊和避暑。

  本區内森林植被覆蓋率高達83%。北部有黄龍湖森林公園和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南部有大封門林場和大嶺山林場等林區,東部有南崑山自然保護區,西部有天湖林場及亞髻山林場,中部有石門國家森林公園,處處青山緑水,生態環境十分優美。本區内森林植被屬南亞熱帶季風常緑闊葉林,群落終年常緑,結構復雜,植被類型及其區係以熱帶性質較强,植物種群具有亞熱帶向熱帶過渡的特徵。計有種子植物166科,2500種以上。孑遺成分較多,木本常緑植物占優勢,被稱爲南亞熱帶森林物種的基因庫。在一些低海拔溝谷保留有完美的常緑闊葉溝穀雨林,搆成南國獨特而亮麗的風景。

  本區内動物種類豐富。動物在地理分布上屬於東洋界。根據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和南崑山自然保護區過去的調查資料,本區境内有陸生脊椎動物24目61科158種,其中兩栖綱2目6科18種,爬行綱2目10科33種,鳥綱13目29科69種,哺乳綱7目16科38種。其特點是珍稀動物種類多,有着重要的學術價值。在陸生脊椎動物中屬國家Ⅰ級、Ⅱ級保護的有白頸長尾雉、蟒蛇、金錢豹等20種。據林場職工講述,2005年在本區黄牛山一帶還發現過華南虎的身影和踪迹。

  1.2 經濟社會狀况

  根據本次在本區内的吕田鎮獅象岩洞穴發現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及各種葉脈紋粗陶片、墨玉環佩和古哺乳動物化石證明:早在1萬多年前這裏就有史前人類居住,他們打制各種石器,以原始狩獵爲生,創造了舊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文明;大約在7000~10000年前這裏原有的史前人類發展到磨制石器階段,他們以漁獵爲生,創造了新石器時代文明;大約到了3500~7000年前,這裏的史前居民經濟文化大發展,開始製造粗陶器,英雄母親或首領佩戴着墨玉環飾,社會開始進入到奴隸社會發展時期。

  秦、漢時期,中原文化進入嶺南,百越開始振興。當地土著山民開始耕種稻穀,建築土屋,發展了南越土著文化,土著先民進入到封建社會。此地屬南越國番禺管轄。後又經歷了三國、隋唐更替,於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置南海縣,改番禺爲番州,此地屬番州管轄。唐貞觀十年(公元627年)改番州爲廣州,從此以後此地一直屬廣州管轄。後又經歷了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興衰變化,土著山民守着“靠山吃山、依水喫水”的理念自然生存着。據當地史載,干隆廿四年(1700年)在本園内的古田開採鐵礦;至嘉慶八年(1779年)復又在古田開採鐵礦。故至今這一帶遺留許多古代採礦老窿和冶礦遺址。這是外來技術和文化影響當地土著文明進步的標誌。據史料記載,到了清光緒22年(1896年)在本區内的大嶺山受外來影響創辦了“民福股份有限公司”,在這塊古老的紅土地上開始了資本主義萌芽,這時嶺南特色文化開始形成。民福股份有限公司以種茶爲主,生産的“銀針茶”著稱一時。光緒29年(1903年)民福股份有限公司改名爲“銀山廠”。民國25年(1936年)該銀山廠倒閉,茶園荒置。1954年從化縣人民政府在大嶺山開辦“大嶺山茶場”。1956年國家在流溪河建立了中型水電站,爲了保護水庫於1959年10月19日根據前中南局書記陶鑄指示又建立了“國營流溪河林場”,屬廣東省林業廳直接管轄。1960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又在大嶺山建立了“廣東省國營大嶺山林場”,在南崑山建立了“南崑山自然保護區”,於1993年、1994年由林業部批準分别建立了“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12900公頃),和“廣州市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面積8831公頃,管理人員1121人)。1995年林業部又批準在大嶺山林場這個華南地區保存較好的原始次森林建立“廣州市石門國家森林公園”(面積2636公頃,管理人員108人)。這三個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達24367公頃,占天堂頂國家地質遺迹區總面積的22.3%。

  據《從化年鑒》(2005年卷),全市2005年實現生産總值91.8億元,人均生産總值1.71萬元,全年接待遊客347.2萬人,實現旅遊總收入10.45億元。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廣州市政府特别重視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長期不斷投資達十多億元人民幣用於修路改造旅遊環境,發展生態農業和觀光林業,提出把這一方山水建設成爲廣州市的“後花園”!

  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迹區在行政區劃上,包括從化市的温泉鎮全部、良口鎮全部、吕田鎮南部、江埔街道辦事處北東部、城郊街道辦事處東部小塊、黄龍湖森林公園大部分、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全部、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全部、南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全部、增城市派潭鎮西北大部分等10個行政區,總面積1092.05km2,總人口約12萬人。南越民族在這片古老的紅土地上隨着歷史的風波演繹着生兒育女的故事,最難能可貴的是保留了古老的南越土著文化,古檏古雅的“從化古民居”、原汁原味的土著舞獅、舞麒麟、舞貔貅、舞鳳、舞鯉魚、舞紅鷄、唱八音、唱山歌等遺風遺俗,展現了古老的南越國風土風情畫。

  由於本區區位有利,交通特别方便。不僅在本區内各個行政區和各個風景區均有水泥路連通内外,而且105國道從本區中心穿過,沿此國道向北通至全國各地,向南50km通至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再向南20km至廣州城區——祖國南大門,海陸空通向全世界!

  目前本區内建有五星級高檔别墅1棟、四星級高檔商務大酒店2座、三星級賓館6家、二星級度假村10家、高級别墅50棟、温泉療養院5座、各色酒店10多座、國際國内旅行社11家,以及郵電所、農業銀行、商店、招待所、醫院、救護中心等等,設施一應俱全。“駕車上從化温泉森林公園度週末”已成爲廣州城區當代人的時尚。每逢“五一”“十一”等節假日,地質遺迹區内各賓館酒店遊客爆滿,座無虚席。當地旅遊業越來越旺,正以“温泉之都,山水從化”的響亮品牌聞名於世。

  二、地質背景

  2.1 地層

  本區地層由老至新有:中元古界雲開岩群(PtY)、晚元古界震旦係(Z)、古生代泥盆係(D)、石炭係(C)、中生代三叠係(T)、侏羅係(J)、白堊係(K)、新生代第四係(Q)。現分述如下:

  中元古界雲開岩群(PtY)只在本區最南部增城市派潭西的拖羅至從化市江埔東的大沙塘一帶小面積出露,面積約20km2。岩性主要由變質石英砂岩及粉砂岩、石英岩、石英雲母片岩、堇青石黑雲母石英片岩、深灰色黑雲母斜長片麻岩等岩石類型搆成。該地層變質變形復雜,加上長時間以來受多期次的搆造運動和岩漿作用的影響,因此頂底界限不清。

  晚元古界震旦係(Z),出露不全,僅出露於本區最南部從化市與增城市交界之大金坳—大金嶺一帶,面積約5km2。只見下統活道組(Z1h),岩性由石英岩、變質砂岩、石灰岩、凝灰岩、鈣質砂岩夾炭質頁岩等岩石搆成。含微古植物。據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其厚度>123m。與上下地層均爲斷層接觸關係。

  寒武係、奥陶係和志留係在本區内未見出露。

  泥盆係(D)只出露下統(D3),分佈範圍較廣,在吕田東南部、天堂頂—新塘—桃源一綫,以及本園區南部的從化市江埔鎮東白石山鳳凰湖——增城市派潭鎮北西之漢湖、黄沙一帶均有分佈。出露面積約100km2。自下而上可分爲4個組:春灣組(D3c),主要由灰白色粉砂岩夾白色石英細砂岩及灰白色粉砂質頁岩組成。區域地質資料表明地層中含雙殻類和魚類化石,厚度>261m。與下伏地層呈斷層接觸關係。天子嶺組(D3t),主要由厚—中厚層塊狀石灰岩組成。區域地質資料表明地層中含腕足類化石,厚度23~400m。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關係。帽子峰組(D3m)主要由灰白色粉砂岩、細砂岩、頁岩、含鐵質砂岩及鈣質頁岩薄層搆成,出露在新塘下、何大塘、吕田南等地。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關係。長多組(D3cl),主要由石灰岩、泥質灰岩、鈣質頁岩夾粉砂岩組成。僅見吕田斜坑、耕富嶺東,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關係。

  石炭係(C),出露下統石磴子組(C1s)和測水組(C1c)兩套地層。石磴子組(C1s)分佈於本區西部,小面積零星出露,面積不足5km2。主要由含白雲質灰岩、純灰岩、粉砂質泥質灰岩夾薄層泥灰岩。含腕足類化石。厚度﹥156m。測水組(C1c)地表分佈於本區南部的石嶺、灌村西、何大塘等局部地區,以小面積零星出露,面積不足10km2。主要由粉砂質頁岩與砂岩互層或夾砂礫岩、以及含礫砂岩、鐵質砂岩、炭質頁岩及煤層組成。含植物化石及腕足類等,厚145~237m。與下伏地層及上覆地層均爲斷層接觸關係。

  二叠係(P)在本區未見出露。

  三叠係(T),只出露上統紅衛坑組(T3hw),在本區北部吕田以南之水口、温塘肚、黄茶園、三角山——良口東之溪頭一帶有大面積出露,在中部長山鋪北西、派潭鎮何大塘西北部也見小面積出露。該組下部爲砂礫岩、粉砂岩夾黑色頁岩互層、泥岩夾石煤層,中上部爲粉砂岩、黑色炭質泥岩夾石煤層組成。厚度813~961m。與下伏地層爲角度不整合接觸關係,與上覆地層爲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

  侏羅係(J),見中統吉嶺灣組(J2jl)和上統熱水洞組(J3r)兩套地層。均分佈於本區的中部和南西部地區,在地質圖上這兩個組有時被合二爲一,原因是陸相堆積其地層界限難以劃分。吉嶺灣組(J2jl)下部爲英安質凝灰岩、沉角礫集塊岩、沉角礫凝灰岩、沉凝灰岩、粉砂岩,上部爲安山岩、安山質凝灰岩及安山質集塊岩、英安質凝灰角礫岩和英安質凝灰岩,主要出露在東洞、大嶺山、石竈、鷄籠崗等地;熱水洞組(J3r)主要爲流紋岩、流紋質凝灰岩、流紋質角礫岩,出露在桃源、黄鹿嶂、鷄籠崗、大尖山、石人嶺等地。

  白堊係(K),在本區只見北東角一小點出露,地層歸爲下統傘洞組(K1s),面積不足1km2。岩性主要爲紫紅色礫岩、砂礫岩、凝灰質砂岩及凝灰岩和含凝灰質的粉砂質頁岩。含介形蟲。白堊係紅色岩層以高角度覆蓋於泥盆係灰白色砂岩地層之上。

  第三係在本區未見出露。

  第四係(Q),主要由砂礫、粉砂、砂質粘土、粘土、淤泥層組成。主要出露在吕田圩、鎮安、米埗至水口圍、新塘下、鷄籠崗、灌村、上塘、靈山等山間盆地及溝谷中。

  2.2 岩漿岩

  本區内有大面積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形成時代爲早二叠世、晚三叠世、侏羅紀和白堊紀。

  早二叠世侵入岩(P1ηγ),出露在本區最南端之增城拖羅至派潭鎮以南一帶,屬臘圃岩體,主要岩性爲中、細粒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局部含斑晶,過渡爲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具花崗結構,局部似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爲鉀長石,次爲斜長石。岩體侵入形成於中泥盆世之後,晚侏羅世之前,據區域地質資料獲得Rb-Sr等時綫年齡爲273 106a,故確定爲早二叠世海西期搆造運動之産物。

  晚三叠世侵入岩分佈於本區北西角,主要爲細粒石英閃長岩(T3δ)、角閃黑雲母花崗閃長岩(T3γδ)及黑雲二長花崗岩。

  侏羅紀侵入岩分佈最廣泛。主要是中侏羅世與晚侏羅世侵入岩。中侏羅世侵入岩(J2ηγ)主要出露在本區西南邊緣的江埔街以東地區,面積約20km2,岩性爲細粒黑雲母二長花崗岩、中細粒~中粒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侵入體與泥盆紀和石炭紀地層呈侵入接觸,並使之發生角岩化和矽卡岩化。侵入體多爲不規則長條狀的小岩株、小岩基狀,呈北東向展佈。屬燕山期搆造岩漿活動的産物。晚侏羅世侵入岩(J3ηγ)廣泛而大面積的出露於本區内的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主要岩性爲粗、中粗、粗中粒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中粒~細粒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它們屬佛岡雜岩體,規模巨大,占本區面積約70%。灰白色,斑晶分佈不均匀,局部見定向排列。鉀長石斑晶多爲微斜微紋長石,基質中鉀長石爲他形,格子雙晶明顯,斜長石半自形晶,具環帶搆造,黑雲母葉片狀,石英粒狀。據區域地質資料獲得Pb-Sr等時綫年齡、U-Pb年齡、K-Ar年齡值均在(146.28~159.44)106a之間,爲燕山運動中期即地窪激烈期之搆造岩漿劇烈活動産物。據研究發現這一時期的侵入岩具有成礦專屬性,在與晚古生代地層接觸帶附近常有銅、鉛、鋅、鎢、錫、鉬、鉍等多金屬礦床産出,遠離接觸帶則有風化殻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岩漿期後有水晶、螢石、黄玉寶石等生成。從而顯示出在世界範圍與衆不同的華夏型地窪成礦建造的獨特性。這一時期的岩漿侵入活動還具有創造奇迹的特點,人們發現在本區西部邊緣的亞髻山有全省獨一無二、國内外罕見的霞石正長岩體(J3ε),該岩體在本區出露面積爲7.29km2,近東西向展佈,可劃分爲3個礦物相帶:(1)黑雲母角閃霞石帶;(2)黑雲母角閃方沸石帶;(3)黑雲母角閃石帶。認爲是地球深部物質沿着近東西向斷裂通道上侵形成的碱性岩漿岩株,與加拿大Blue Mountain和巴西Canaan大礦床屬同一類型。該岩體其典型性和獨特性均具有極爲重要的科學價值,且在世界範圍内具有可對比性特點。

  早白堊世侵入岩(K1ηγ):分佈於本區的東部和北部邊緣,在西部和中部也有零星分佈,單個岩體出露面積大小懸殊,1~150km2面積均可見到,它們多侵入於晚侏羅世岩體中,展佈方向多爲東西向或北東向。岩性主要爲粗—中粒(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中—細粒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細粒(含斑)(黑雲母)二長花崗岩。晚白堊世侵入岩(K2ηγ)主要分佈於本區的東部和南部,星點狀出露,單個岩體出露面積不足1km2,個别2—3km2大小。主要爲細粒(黑雲母)二長花崗岩,以石英含量高、黑雲母含量低爲特徵。爲超酸性花崗岩。侵入體多呈小岩株、岩墻、岩脈狀産出,軸向近東西或北東向,多侵入於早白堊世侵入岩體中,也見侵入於晚侏羅世花崗岩中。爲燕山晚期搆造岩漿活動的産物。

  火山岩:主要爲中—晚侏羅世的火山岩,在本區中偏南部大面積分佈,總面積可達70—100km2。可見5種火山岩相:爆發相、噴溢相、噴發-沉積相、火山通道相和潜火山相。爆發相岩性爲安山質或英安質-安山質角礫集塊岩、火山角礫岩、凝灰角礫岩;噴溢相爲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及流紋質凝灰岩等;噴發-沉積相爲沉凝灰岩,凝灰質粉砂岩等;火山通道相和潜火山相均爲花崗斑岩、流紋斑岩、正長斑岩等。根據火山搆造五級分類方案,本區屬於環太平洋中新生代火山活動帶(Ⅰ級),浙閩粤中新生代火山帶(Ⅱ級),從化中生代火山噴發區(Ⅲ級),再細分黄鹿嶂和大尖山兩個火山-搆造窪地(Ⅳ級),火山機構作爲基本單元(Ⅴ級)。本區可以識别的火山機構有2種類型:層狀火山(黄鹿嶂)和穹狀火山(大尖山)。這一時期的火山岩性由中(酸)性→酸性→偏碱性都有發現,類型齊全,厚度大,分佈廣,岩相變化復雜,反映陸相火山活動强烈、持續時間長,屬中-晚侏羅世地窪激烈期火山活動的産物。

  2.3 搆造

  本區的搆造主要以褶皺搆造及斷裂搆造爲表現形式。

  ①褶皺搆造,在本區主要有吕田向斜和從化背斜。

  吕田向斜:位於吕田以南的桂峰—夏屋—水口—温塘肚一帶,在本區内長約20㎞,屬於對稱的寬展型箱狀向斜,核部爲三叠紀紅衛坑組上段黑色砂頁岩,兩翼爲紅衛坑組下段砂頁岩夾砂礫岩以及泥盆紀長多組(D3cl)地層。軸向走向80~90°,東端翹起,西端傾伏。北翼岩層傾向160~180°,傾角30~60°,南翼岩層傾向320~360°,傾角25~50°。西端爲燕山期花崗岩吞没,東端不整合於上泥盆統砂頁岩及下石炭統灰岩之上。兩翼均被花崗岩侵入而出露不全。南翼又被水口斷裂切割而破壞。

  從化背斜:軸向近東西向,位於從化城區以北的城郊—鳳院—向東至楓樹塱—鳳凰湖—增城市派潭鎮漢湖一帶,屬對稱的開闊型背斜,它發育於泥盆紀地層中,核部爲泥盆紀春灣組砂頁岩,兩翼爲天子嶺組灰岩及帽子峰組砂頁岩。北翼岩層傾向爲340~5°,局部40°,傾角20~30°;南翼岩層傾向160~180°,傾角20~30°。樞紐向東傾伏,向西翹起並撒開成弧形彎曲。

  ②斷裂搆造,主要由東西向、北東向和北西向三組方向的斷裂組成。

  東西向斷裂在本區發育中等程度,現擇其主要詳叙如下:水口正斷層,位於吕田水口,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傾角45~70°,長約20km2,在斷裂西段耕富嶺處,於三叠紀紅衛坑組地層中可見寬約10m的搆造角礫岩,根據上盤伴生褶皺,指示上盤下移,屬張性正斷層;黄竹田斷層,走向東西,傾向北,傾角75~80°,斷面垂直擦痕發育,且光滑,判斷上盤下滑,也屬張性正斷層;漢田平移斷層,在本區南部出現,走向東西,傾向北,傾角30~85°,後期轉爲逆斷層;還有位於温泉鎮一帶的獅形山斷裂,走向東西,傾向北,傾角58~70°,斷面舒緩波狀,斷裂角礫岩定向排列,並見硅化和緑泥石化,片理發育,性質爲逆斷層。還有經過流溪湖的巨大隱伏斷裂,據區域調查其重力和航磁資料表明有極爲明顯的東西向帶狀异常存在。

  北東向斷裂在本區最發育,主要表現爲雁型排列的廣從斷裂帶,在區域上屬恩平—新豐區域大斷裂帶中段的局部形迹,總體走向30~50°,傾向北西,傾角35~62°,區域延伸幾百公里,在本區内斷斷續續貫通全境,波及寬度15—20km,主斷面在温泉鎮—良口鎮—流溪河一綫,由於斷裂帶寬,又常常被東西向斷裂錯移而在平面上表現爲斷斷續續之雁列型。在良口鎮至流溪河黄竹塱一帶,斷層崖陡峻、斷層面高50—100m,使得特别引人注目而形成搆造遺迹景觀。在良口圩一帶的細粒花崗岩中見寬度大於45m的斷層破碎帶,破碎帶内由硅化蝕變壓碎岩及硅化碎裂岩組成。該斷裂在區域上,東側出露大片前震旦紀變質岩及中生代花崗岩,西側的廣花盆地分佈有石炭、二叠、侏羅係及下第三係紅層,它控制了龍歸盆地的展佈,復又切割了龍歸盆地。在輓近時期斷裂活動也較明顯,斷層陡坎、斷層夷平面均較發育,沿斷裂帶分佈有一系列熱泉,例如著名的温泉鎮温熱礦泉,最高水温達71℃,據研究地下熱水是從該斷裂通道上昇到地表的。因此認爲這組斷裂産生時代早,至少在古生代,也許在震旦紀就已産生,長期以來一直活動,早期爲逆斷層,晚期爲平移正斷層。

  北西向斷裂在本區不甚發育,主要有何大塘斷裂,走向290~315°,傾向北東,傾角60~75°,局部見水平擦痕切割垂直擦痕,垂直斷面發育。坳頭斷裂走向290~325°,傾向北東,傾角35~80°,破碎帶一般寬10m。兩斷裂其前期皆爲逆斷層,後期過渡到平移斷層。

  上述褶皺搆造和斷裂搆造其主要形迹是在中生代燕山造山運動中定形的,並遷就了早期搆造形迹,是在南北擠壓,東西拉伸的統一應力場下形成和保留下來的一種搆造格局。

  2.4 地殻演化歷史

  在大地搆造位置上,按照陳國達地窪學説劃分,本區位於東南地窪區南部之浙粤地穹係之南端中部。

  本區地殻演化歷史自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志留紀均爲地槽演化階段,地殻性質較爲活動,特别是在雲開運動的影響下,地殻産生强烈擠壓,斷裂作用十分明顯,並由搆造運動引起岩漿大量侵入,使得侵入岩漿與先形成的岩石在力的作用下混合生成混合雜岩或片麻雜岩。岩石變質程度較深,如本區南部拖羅一帶前震旦紀雲開岩群的石英岩、石英片岩、角岩、千枚岩、二長片麻岩及震旦紀的變粒岩、硅質板岩、砂質頁岩、凝灰質粉砂岩等組成的復理石建造。地殻性質在很長時間上保持着優地槽的强烈活動的性質。在本區南部邊緣可見大面積中元古代片麻狀黑雲母混合花崗岩的大量侵入是其事實,直至志留紀末的加裏東(廣西)運動才使地殻抬昇隆起,地槽全面回返。

  晚古生代早泥盆世至中生代中三叠世,本區爲地臺演化階段。早泥盆世爲地臺初定期,中泥盆世至早二叠世末爲地臺和緩期,本區搆造運動趨於寧静,地殻性質趨於穩定。地貌上表現爲河流濱海、濱海湖沼、濱海沙灘、淺海灣等。本區的泥盆紀、石炭紀、二叠紀地層岩石中的礫岩、砂岩、頁岩、石灰岩、粉砂質泥岩、煤層及泥炭質互層等陸緣臺地海陸交互相沉積物特徵便是沉積盆地穩定性標誌物。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本區轉爲地臺餘定期,保存在中三叠世地層中的淺海相泥灰岩、鈣質泥岩、粉砂質泥岩、粉砂岩便是盆地餘定期的産物。

  燕山運動及喜馬拉雅運動,對本區影響極大。自晚三叠世至今2.1億年以來,本區進入地窪發展階段。晚三叠世至早侏羅世爲地窪初動期,地貌反差較大,堆積了一套厚度、岩相變化均較大的陸源碎屑物。中—晚侏羅世本區地殻演化進入地窪激烈期,産生了大量的岩漿侵入活動。在本區北部、中部、西部及南部等地形成了各種粒度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和石英閃長岩。本區幾乎90%以上的岩漿岩都是在地窪激烈期侵入的。同時伴有强烈的火山作用,在地窪山間盆地中堆積了厚達萬米的陸相火山雜岩建造。這一時期,斷裂搆造活動和近南北向擠壓形成的褶皺作用也特别强烈,由此造成的各種搆造形迹至今仍很清晰,可以説現在所看到的本區的這幅搆造圖像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至白堊紀末,本區岩漿活動才逐漸减弱。這期間燕山造山運動各個幕次表現明顯,均無遺漏的保留在中生代的地層岩石中,或記録在地層間不整合面上。從第三紀起的喜瑪拉雅運動使本區進入地窪餘動期,地殻運動逐步走向和緩,本區處於隆昇剥蝕狀態。第四紀更新世新搆造運動表現爲區域性差异塊斷昇降運動。本區主要爲風化剥蝕作用占主導,在河谷地帶才堆積有砂礫及泥質冲積層。縱貫本區一直以來斷續活動的廣從斷裂也時有活動,由此在這一帶産生小地震和熱礦泉,在給人類帶來灾害的同時也造福人類。

  三、地質遺迹特徵

  3.1 地質遺迹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本次地質遺迹分類嚴格按照《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迹)調查技術要求》(討論稿)提出的分類方案而分類的,主要以造成遺迹的動力因素、主體物質組成及成因爲依據。該《要求》將地球上所有的地質遺迹劃分爲11類。本次工作在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迹區内共發現和鑒别了10類(表1),僅僅是地層類未被發現出來。這10類又細分爲18亞類,均各有其代表或實例可证。

  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迹區内地質遺迹的空間分佈規律是明顯的。據研究,地質遺迹的空間分佈是受地質條件控制的。例如,地貌遺迹類多分佈於中部、東部和北部。花崗岩地貌亞類均分佈於北部花崗岩分佈地區,如鷄枕山花崗岩奇峰地貌地質遺迹、五指山花崗岩奇峰地貌地質遺迹等;砂岩地貌亞類局限於中部泥盆紀砂岩分佈地區,如天堂頂砂岩奇峰地貌地質遺迹,神龜峰砂岩奇峰地貌地質遺迹。搆造遺迹類則受斷裂搆造控制,分佈的方向性强,如黄竹塱斷裂搆造地質遺迹和良口斷裂搆造地質遺迹均受廣(州)從(化)斷裂控制,二者連綫方向就是該斷裂搆造方向。地質作用類遺迹多分佈於中偏南部的火山岩分佈地區,具有大面積成團聚集特點,如大尖山、石人嶺、黄鹿嶂、鷄籠崗等地的古火山作用地質遺迹都以一定距離聚集在一起。水體類地質遺迹則受地質搆造控制,如温泉亞類受深大斷裂控制於斷裂帶上,瀑布亞類往往出現在斷層崖上,河流和湖泊亞類水體遺存的分佈以及自身的形態均受北東向斷裂和北西向斷裂或近東西向斷裂的控制。礦物遺迹類和礦床遺迹類則大多數分佈於南部和中南部,少數分佈於北部,這是因爲那裏搆造最發育,又都是岩漿岩與沉積岩的侵入接觸部位,易形成岩漿接觸交代式礦床,中低温熱液充填型脈狀礦床、搆造與地層聯合控制的層控型礦床或多因素復成礦床等等。地質灾害類遺迹則分佈於古斷裂帶上。史前人類和化石類遺迹則局限於石炭紀碳酸鹽岩形成的古洞穴内。

  3.2 地質遺迹各類自然屬性及可保護屬性特徵

  地貌類:地貌遺迹類一共18個重要地質遺迹。這類遺迹的自然性、典型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均很好,單個面積大,美學價值極高。它們往往都是天然名勝,單個遺迹就能搆成一個風景區,如五指山花崗岩地貌地質遺迹、鷄枕山花崗岩地貌地質遺迹、天堂頂石英砂岩地貌地質遺迹、三丫塘花崗岩幽谷地貌地質遺迹等,因此經濟和社會價值也很高。

  搆造類:搆造遺迹類一共2處重要地質遺迹。這類遺迹都有典型的斷層結構面,其自然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均極好,斷面平整如削,高聳入雲,規模也大,長達十餘公里,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均極高。例如黄竹塱斷層崖搆造地質遺迹。它們是教學科考和地學普及的極好的天然課堂。

  地質作用類:地質作用遺迹類一共5處重要地質遺迹。其中有4處爲古火山作用類,有1處爲古冰川作用(或許爲高密度顆粒衝擊流水作用)類。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地質作用力形成的性狀極爲典型而獨特,其自然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均極好,分佈面積大,往往成片分佈,如大尖山和石人嶺兩地的陸相穹狀古火山作用地質遺迹與黄鹿嶂和鷄籠崗兩地的陸相層狀古火山作用地質遺迹均完全能够連成一片,很有利於開展科考或科普形式的地學旅遊活動而形成地學旅遊區。因爲這類遺迹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均極好。

  水體遺存類:水體遺存類的重要地質遺迹一共有11處。這類地質遺迹的共同特點是美學價值極高。它們全部爲天然名勝,無論是湖泊和河流還是瀑布和温泉,均已全部開發爲旅遊勝地。如流溪湖水體遺存類地質遺迹,有詩評價:“神掌撫閨秀,玉容賽王妃”。再如白水寨瀑布水體遺存類地質遺迹,瀑布落差420m,人稱南亞落差最大的瀑布,有詩贊曰:“一列雄山地下排,百丈瀑布天上來”。但由於人工參與蓄水的原因,而使得自然屬性較爲一般。

  地質灾害類:這類的重要地質遺迹只1處,即高灘古滑坡地質灾害地質遺迹。其特徵是古滑坡面、滑坡體、多期滑移層次界綫均可一目了然,可見其典型性、自然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均極好。可保護屬性也很好,科學價值高,是研究古滑坡和開展生動的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因而社會價值也高。

  史前人類:只1處。即獅象岩洞穴史前人類遺迹。其特徵是典型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很高,科學價值極高。設想經過系統發掘後建立一個原生態史前人類博物館可供參觀學習和研究,因而社會價值極高。由於這處遺迹的發現把廣州市人類編年曆史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向前推進了3000~5000年!

  化石類:只1處,即獅象岩洞穴古哺乳動物化石遺迹。由於正處於發現階段,有些屬性具有不確定性,還需要進一步發掘和研究。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其科學價值很高,很有可能成爲一個新的古動物群落埋藏地。

  岩石類:只1處,即亞髻山霞石正長岩地質遺迹。岩石的典型性,礦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出露狀態的自然性以及環境的優美性,都達到高度的統一、和諧而鮮明!分佈面積大,可保護屬性極高,科學價值極高,國内外罕見,具有國際上可對比性特點。

  礦物類:礦物遺迹類只1處,即猫仔坪黄玉寶石礦物地質遺迹。其特點是寶石礦物晶體大、一般5~8cm直徑,最大者達10cm,稀有性極高,國内外罕見。科學價值極高,對礦物學及寶石學有重要研究意義。社會價值極高,可開展新奇而神秘的地質探寶科學旅遊項目。

  礦床類:這類重要地質遺迹有26處。各種内生礦床的典型性、成礦母岩的成礦專屬性、成礦系列的完整性以及地窪型成礦建造的獨特性等一切自然屬性極爲鮮明!由於都埋藏於地下深處,使得它們可保護屬性極好。它們又都是一些中小型礦床,人類目前開採還很不划算,因此作爲地質遺迹可永久性保存而留給子孫後代。

  3.3 地質遺迹組成的具有最突出的九大特點

  (1)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迹區在大地搆造區位上位於典型的華夏型地窪——東南地窪區的中部,是國内外地殻搆造運動演化階段最完美的地區之一。從中元古代前震旦紀至早古生代志留紀末的地槽演化階段→晚古生代泥盆紀初至中生代中三叠世的地臺演化階段→中生代晚三叠世初至新生代以來的地窪演化階段,並由這三個地殻演化發展階段所形成的地殻三層結構均完美無缺的記録在1092km2内的地層岩石中,特别是地窪搆造層的典型性和完美性在世界罕見,具有國際對比意義,可與北土耳其至小高加索的厄爾布地窪區對比,其地殻演化階段具有相似性特點。

  (2)地層發育齊全在國内外地質公園中堪稱罕見。在本區内,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四個時代地層都有發育,可稱“四代同堂”。這在全國各個國家級地質公園或世界級地質公園中是少有的。例如世界地質公園張家界只發育有晚古生代地層,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只發育有中生代地層。經查閲我國130多個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中的地層時代,只有嵩山和雲臺山等三五個國家級或世界級地質公園是“四代同堂”的,可見其稀有性突出。

  (3)完整而系統地記録了燕山運動的全過程。燕山運動自晚三叠世開始經歷了整個侏羅紀和白堊紀,一共分7個幕次,都記録在6次岩漿岩和1次火山噴發的岩石中。第一幕岩漿侵入活動産生了T3δ、T3γδ、T3ηγ;第二幕岩漿侵入活動産生了J1ηγ、J1γ;第三幕岩漿侵入活動産生了J2ηγ;第四幕火山活動産生了中侏羅世吉嶺灣期至熱水洞期的陸相火山岩;第五幕岩漿侵入活動産生了J3γδ、J3ηγ、J3y、J3ξοπ、J3ξ;第六幕岩漿侵入活動産生了K1ηy、K1yx;第七幕岩漿侵入活動産生了K2ηy、K2y、K2yx。這7個幕次及其岩石都可作爲全國性或全球性對比例证。燕山運動不僅是中國地史上而且也是世界地史上極爲重要意義的偉大的造山運動。

  (4)岩石類型豐富多彩在國内外地質公園中堪稱稀有。不僅出露有三大岩類:沉積岩、變質岩、岩漿岩,而且各大類岩石中的亞類均特别豐富多彩。特别是陸相磨拉石建造、火山建造等地窪型建造極爲典型和具有特色。還有廣東省獨一無二、國内外稀少的碱性霞石正長岩,可與世界上著名的加拿大Blue Mountain和巴西的Canaan大礦床具有對比意義。

  (5)地質遺迹類型豐富多彩,世所罕見。在這裏有地貌遺迹類、搆造遺迹類、水體遺存類、地質作用遺迹類、史前人類遺迹類、化石遺迹類、岩石遺迹類、礦床遺迹類、礦物遺迹類、地質灾害遺迹類等10類。在《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迹)調查技術要求》劃分的地質遺迹分類方案中除缺“地層遺迹類”1類外,其他類型都有,這在國内外國家地質公園中是極少見的。

  (6)是環太平洋成礦區中最著名成礦帶之一的南嶺成礦帶内帶的内生金屬礦床組合最完美、最典型、最豐富的區域,是以地窪型成礦建造爲其特點的。不僅内生金屬礦床密度大,數量多,而且礦種豐富多彩,計有銅、銀、金、鐵、鈷、鎢、錫、鉬、鉍、銣、鉛、鋅、銻、鈮、鉭、稀土等十多種貴金屬、有色金屬及稀有稀土金屬礦種。礦床成因類型也豐富多彩,既有岩漿熱液形成的W、Mo、Sn、Bi、Na、Nb礦床,又有區域變質作用多次熱液叠加形成的金銀貴金屬礦床;既有接觸交代式的矽卡岩型的Cu、Fe及稀有礦床,又有風化殻型稀土礦床及風化淋濾型的硫化物銅鎳礦床;更有典型的層控型鉛鋅礦床和多因復成金銀鉛鋅多金屬礦床。這是因爲地窪期後成搆造單元可繼承地槽期和地臺期先成搆造單元的礦産,形成成礦叠加;出現愈晚的搆造單元,繼承前身的礦産愈多,地窪區是出現最晚的搆造單元,故成礦叠加現象最爲普遍,礦種、礦床類型最爲豐富;地槽階段和地臺階段先成礦床可受後來地窪階段成礦作用的叠加、改造、富化、富集,形成以多成礦階段、多物質來源、多成因類型爲特色的多因復成礦體。因此,是極爲典型的地窪成礦理論模式的範例。

  (7)有國内罕見的獅象岩洞穴多時代文化并存的史前人類遺迹。洞穴内不僅有35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遺迹,如各種粗砂白陶和紅陶片、礪石、磨石、磨棒、磨槽、石錛、石核、網墜等等,還有﹥7000~10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迹,如打砸器、打砸石片等,它把廣州市人類編年曆史在原來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3000~5000年!還有新發現的更新世早期或中期的距今二百萬年前的古哺乳動物化石,顯示出很可能會是一個新的古動物群落埋藏地!很可能這個新的古動物群體骨骼埋藏與古人類(猿人)狩獵生活有關,而成爲一個重大的新發現。

  (8)有國内外稀有的黄玉寶石礦物地質遺迹。黄玉呈黄~黄褐色,個别無色透明,大部分爲不透明至微透明,玻璃光澤,晶體巨大,一般直徑5~8cm,最大直徑達10cm。黄玉硬度8,比重3.53,正方晶係,深部可能有透明晶體,是一種名貴寶石。産於高温熱液礦床中,屬偉晶岩型,與雲英岩化、矽卡岩化、鈉長石化、角岩化有關,對礦物學和寶石學之研究具重要的科學價值。還可開展新奇而神秘的地學探寶旅遊活動,因此又具有與衆不同的特别突出的社會價值。

  (9)有國内不可多見的産生時代古老,一直以來還在活動的深大斷裂,並由它導出的含氡温熱礦泉也世所稀有。廣(州)從(化)斷裂産生於古生代,在古生代以來長期活動,因此又控制着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分佈與分區,中生代劇烈活動並參與了造山活動,很大程度地影響地貌演化進程與發展,在新生代不斷活動,並從深部帶來醫療價值高的含氡温熱礦泉,還不時發生小地震,引起了人類密切關注。因此對這一地質遺迹的研究具有廣泛而突出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3.4 地質遺迹所處的生態環境及珍稀物種特徵

  在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迹區内分佈有2個國家森林公園(即流溪湖國家森林公園和石門國家森林公園)、1個自然保護區(即南崑山自然保護區)、4個林場(即黄龍湖水庫林場、大封門林場和天湖風景區林場及廣東蓄能庫區林場),它們爲珍稀物種準備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被稱爲南亞熱帶物種之基因庫。植被屬南亞熱帶季風常緑闊葉林地帶,群落終年常緑,結構復雜,種類繁多。據林業部門資料綜合,有種子植物166科,2500多種。裸子植物有蘇鐵科、銀杏科、鬆科、杉科、柏科、羅漢鬆科、三尖杉科、紅豆杉科和買麻藤科等等。被子植物有木蘭科、殻鬥科、樟科、八角科、五味子科、連香樹科、番荔枝科、肉荳蔻科、毛莨科、志遠科、千屈菜科、瑞香科、山龍眼科、海桐花科、茶科、桃金娘科、杜英科、梧桐科、木棉科、錦葵科、大戟科、薔薇科、蠟梅科、含羞草科、蘇木科、蝶形花科、金縷梅科、杜仲科、桑科、冬青科、芸香科、楝科、無患子科、山欖科、木樨科、夾竹桃科、茜草科、棕櫚科、蘭科、禾本科等等。

  孑遺植物、瀕危植物、珍稀觀賞植物有紅花荷、觀光木、紅豆、含笑、毛桃木蓮、桫欏、銀杏、蘇鐵、南洋杉、銀杉、濕地鬆、華南五針鬆、金錢鬆、水杉、水鬆、臺灣杉、羅漢鬆、白豆杉、鵝掌楸、天目木蘭、荷花玉蘭、凹葉厚樸、紅花木蓮、紅花八角……數不勝數。

  據最新報導,在大嶺山、大封門、三角山等林場又發現新的珍稀野生植物,被專家命名爲“廣州木蓮”、“廣州堇菜”、“伯樂樹”(見2007年10月31日《廣州日報·A5》)。

  這裏的森林隨海拔高度可分出幾個景觀帶,各個景觀帶的林相物種均有區别。

  在海拔500~600米及其以下的低山,林木分層次感强。上層喬木高大,樹高20米左右,常見有紅楠、白錐、紅鱗蒲桃、八角楓等;中層喬木有光葉紅豆、藜蒴、鴨脚木等;下層有九節木、大葉紫珠、山蒼子、三丫苦、黄毛榕等;地被植物以狗脊、烏毛蕨、華南毛蕨、耳草等。層間植物豐富,常見杖省藤、圓葉木通藤、鷄血藤、買麻藤、扁擔藤、廣東蛇葡萄等。林相茂密,有些樹種具板狀根,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在海拔600~950米的山地,喬木常見米錐、羅浮錐、黄樟、毛葉木蓮、荷木、小葉蒲桃、猴歡喜、羅浮柿、詹氏榕、尾葉山茶、石斑木等。林相整齊,終年常緑,樹冠渾圓,樹干通直。

  在海拔950~1000m以上的神龜峰、天堂頂、天王峰、五指山等山地,因氣候影響,林木矮小,平均高不足2米,樹冠齊平,枝條彎曲,主要有厚皮香、陳氏灰木、尾葉山茶、短序潤楠、烏飯樹、杜鵑、吊鐘等。

  在這裏還隨季節而呈現出不同色彩的林木景觀。在每年的12月下旬至次年春4月,紅花荷開放争艷。在石門國家森林公園裏有廣東乃至全國面積最大的天然紅花荷樹林,花期長,色艷麗,鮮美似紅荷,别具特色。3月至4月又是禾雀花花期,在石門國家森林公園蓮花湖森林休閒區,有一大片禾雀樹林,這時禾雀花翹首怒放,其兩花瓣會卷攏成翅狀,遠看如千萬只禾雀歸巢,聚立枝頭,爲萬物共榮而高歌,其情景十分動人。這在全省乃至全國堪稱一絶!每到秋季,在白芒潭或小灕江兩岸,紅楓醉秋,格外妖嬈。在冬天,又有“流溪香雪”和“石門香雪”之美景。即在這時大面積白梅開放,如皚皚白雪一片,對於冬季無雪的南國則是十分難得的“北國風光,萬裏雪飄”的景象了。

  本區内的動物在地理分布上屬東洋界。由於本區内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種類繁多,給野生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活動空間。因此本園内野生動物十分豐富,據林業部門調查發現有陸生脊椎動物24目61科158種,其中兩栖綱2目6科18種,爬行綱2目10科33種,鳥綱13目29科69種,哺乳綱7目16科38種。尤其珍稀動物種類多,在陸生脊椎動物中,屬國家Ⅰ級保護的有白頸長尾雉、蟒蛇、金錢豹3種,屬國家Ⅱ級保護的有虎紋蛙、大壁虎、雀鷹、赤腹鷹、燕隼、白鷳、褐翅鴉鵑、小鴉鵑、斑頭鵂、領鵂、領角鵂鹠、穿山甲、水獺、小靈猫、花面狸、斑靈猫、蘇門羚等17種。

  在流溪湖、玉溪湖、上下天池、天湖等地常栖息有成千上萬只白鷺群,它們飛翔於湖面上空,給湖光山色增添了鮮活的靈氣。水面翻跟鬥的鴛鴦、野鴨和雁群又給湖面增添了歡樂氣氛。還有那獼猴、孔雀、梅花鹿等逗人的生靈更令人流連忘返。

  3.5 地質遺迹美學特徵

  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迹區的美學特徵可以用“雄偉、幽静、神奇、秀麗、新鮮”——“五絶齊美”來概括。

  “雄偉”的美學意境主要是指本區内天堂頂、天王峰、神龜峰(新命名)、仙人桌峰(新命名)、蓮花峰(新命名)、鷄枕山、五指山、黄牛山、插旗頂、大尖山、黄鹿嶂、石人嶺、牛牯嶂等處大小81峰的雄偉挺峭、高聳巍峨。如登上天堂頂這個廣州市第一高峰,立於海拔1210米的至高絶頂,人人都得出幾身熱汗才能雄立山頂,但當登臨絶頂那種山高人爲峰的感受連同四周美景一起昇華爲一種雄壯的美學意境時,人的一切驚嘆都是不由自主的。有詩爲证:

  熱汗淋淋立峰雄,

  冷風陣陣壓耳聾。

  絶頂一覽衆山小,

  長空萬裏孤日紅。            (劉金山詩《登天堂頂》作於2007.5.16)

  當你登上五指山,感受雲潮霧海或碧湖藍天時,那種雄偉浩然之美學意境又會油然而生。有詩贊曰:

  久欲凌雲登此山,

  今日一覽果不凡。

  黄金鑲玉湖中島,

  白銀嵌寶雲上天。

  遠山含笑任霧鎖,

  近水柔情繞山轉。

  嶺南佳景三千處,

  五絶齊美在此間。       (劉金山詩《五指山東坡觀景》作於2007.4.25)

  “幽静”的美學意境主要是指林木藴翳而深幽的“V”字型或“U”字型峽谷美景。如石門幽谷、石壁幽谷、横坑幽谷、十字水幽谷、丹楓寨幽谷、三丫塘幽谷等36幽谷,處處幽静至美,具有桃源仙境般的審美意境。例如當你步入三丫塘幽谷,巧石玉泉,步步奇觀,人不覺静心遐思而動情也。有詩贊曰:

  幽徑步步見奇觀,

  巧石處處畫圖間。

  雄獅採青玉泉溝,〔1〕

  金象戲水碧水潭。

  减肥好過瘦身石,

  成仙直上通天岩。

  玉液洗心人不老,

  游罷幽谷少年還。          (劉金山詩《游三丫塘幽谷》作於2007.7.27)

  游石門幽谷給人之印象如同步入桃源仙境。但見石門中開,青鬆挺拔,溝谷翠微撩人也!林幽、石奇、泉清,均處處有林泉之趣。有詩贊曰:

  石門萬古今始開,

  滿谷翡翠引客來。

  立山奇石虎卧崗,

  纏樹怪藤龍探海。

  瑞流擊岸灑珠寶,

  清泉落潭蕩玉環。

  平生願作幽谷主,

  不學三仙飛天外。〔2〕   (劉金山詩《游石門幽谷》,作於2007.6.22)

  “神奇”的美學意境主要是指温泉飛瀑、山嵐雲烟景觀,給人“有壑皆垂練,無岩不生煙”的審美效果。例如有白水寨瀑布、天湖瀑布、南山瀑布、跌死龜瀑布、盧湯瀑布、百丈瀑布、三叠瀑布、温塘肚玉絹瀑布以及碧水灣温泉等等大小99泉49瀑,無不充滿神奇奥妙也!遠看那霧繞蓮峰絹飄百丈之玉絹瀑布,變幻莫測,若仙境般神奇也!有詩贊曰:

  霧蒸三石蓮花開,

  絹飄百丈誰手裁?

  飛流穿雲化玉巾,

  疑是織女下凡來。        (劉金山詩《題温塘肚蓮花峰及玉絹瀑布》作於2007.4.24)

  觀白水寨這個落差420餘米,號稱南亞最大落差之瀑布,給人之神奇意境真是難以言表!有詩贊曰:

  一列雄山地下排,

  百丈飛瀑天上來。

  恒古長流源何處?

  玉池築在白雲臺。         (劉金山詩《咏白水寨瀑布》作於2006.10.14)

  “秀麗”的美學意境主要是指湖泊、江河、潭池景觀給人的審美效果。

  例如那秀麗多姿的流溪湖、玉溪湖、蓮花湖、月湖、天湖、上天池、下天池、白茫潭、碧玉潭、小灕江等等大小1江9湖18潭,無不玉秀清麗,光彩照人也!

  特别是那流溪湖,碧緑如玉,千島競翠,湖光山色,令人無不流連忘返也!有詩贊曰:

  流溪好山水,游者忘返歸。

  冬寒凝香雪,春暖開紫薇。

  夏風鬆枝翠,秋光楓葉緋。

  滴泉奏弘樂,落瀑生虹輝。

  彩霞晚晴起,烟波晨雨霏。

  瘦猴攀島崖,肥鹿奔山隈。

  水面紅鯉跳,雲中白鷺飛。

  星夜聞漁歌,白晝觀網圍。

  月昇牛山静,日出鷄嶺暉。

  一湖純碧玉,千島競翠微。

  水在天上動,天在水下逶。

  神掌撫閨秀,玉容賽皇妃。      (劉金山詩《游流溪湖》作於2007.9.16)

  “新鮮”的美學意境主要是指這裏的新鮮空氣,負離子含量1000~40000個/cm3,高出廣州城區(110個/cm3)十倍百倍!而這個緊靠北回歸綫上的南亞熱帶氣温年平均20.3℃,最熱的6、7、8月氣温竟然比遠在千裏之北方的昔日皇家避暑山莊承德的同期還低0.8~2.6℃!比北京同期低0.1~1.9℃,真乃新鮮事也!還有那終年常緑而鮮艷的植被,那充滿新鮮景致的熱帶溝穀雨林,那國内稀少鮮見的天然紅花荷、禾雀花、金合歡以及南國稀罕而新鮮的梅林香雪和奇樹异木如鷄蛋果、人心果、蝴蝶樹、見血封喉、斷腸草、還魂草,那稀有而新奇的飛禽走獸如白鷳、鵂鹠、虎紋蛙、蟒蛇、金錢豹,還有那埋藏在地下深處的黄玉寶石,更有那幾千年來仍保持着土著越人的古風古俗、那依山傍水、荔枝蕉葉掩映下的典籍上著稱的“從化古民居”群落……總之這裏的一切景物無不新鮮明麗也!

  四、 國家地質公園評價

  4.1 自然屬性評價(60分)

  4.1.1典型性(15分)

  按照《國家地質公園評審標準》(以下簡稱《國標》)A.遺迹的類型、内容、規模等具有國際對比意義(15分);B.遺迹的類型、内容、規模等具有全國對比意義(10分);C.遺迹的類型、内容、規模等在國内具有重要的地學意義(5分)。本區保存的典型的華夏型地窪的“槽、臺、窪”地殻演化歷史(可與北土耳其至小高加索的厄爾布地窪區對比)、岩石類(碱性霞石正長岩可與世界上著名的加拿大Blue Mountain和巴西Canaan大礦床對比)和礦床類(有16種内生金屬礦床組合,具有極典型的地窪成礦理論模式,可與世界上許多地窪區成礦模式對比)遺迹的類型、内容、規模等均具有國際對比意義,其餘遺迹均具有全國性對比意義。再者,具國際對比意義的遺迹有多種遺迹共生組合,從而可提高評價級别,因此本區典型性評價符合A,得滿分15分。

  4.1.2稀有性(17分)

  按《國標》A.屬世界上唯一或極特殊的遺迹(17分);B.屬世界上少有或國内唯一的遺迹(12分);C.屬國内少有的遺迹(6分)。本園區保存的地層爲“四代同堂”、霞石正長岩岩石類、黄玉寶石礦物類和十多種内生金屬礦床共生組合遺迹均屬世界上少有;地質遺迹類型豐富多彩,發現和評價了10類幾乎包括了目前人類發現地球上所有地質遺迹類型的90%還多,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在目前國内世界級和國家級地質公園中是唯一的,而且爲多類地質遺迹共生組合可提高評價級别,因此本區稀有性評價符合B,得12分。

  4.1.3自然性(8分)

  按《國標》A.基本保持自然狀態,未受到或極少受到人爲破壞之遺迹(8分);B.雖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爲破壞,但影響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復原有面貌之遺迹(6分)。本區主要屬於山區,森林公園和林場的保護得力,民衆保護環境意識高,所有10類遺迹均基本保持自然狀態,未受到或極少受到人爲破壞,因此本區自然性評價應得滿分8分。

  4.1.4系統性和完整性(10分)

  按《國標》A.遺迹的形成過程和表現現象保存系統而完整,内容豐富多樣(10分);B.遺迹的形成過程和表現現象保存比較系統而完整,内容較多樣(6分)。本區遺迹有10類18亞類66處重要的地質遺迹,種類的内容十分豐富多樣,而且在形成過程中和表現現象均保存得特别系統而完整。例如在十幾億年以來地殻演化的槽、臺、窪三個階段所形成的三大搆造層現象至今保存得非常清楚而完美,由燕山造山運動造成的完整的7個幕次以及搆造格局、岩漿岩侵入順序期次、火山作用的完整機構、地窪型成礦建造的規律性和母岩成礦的專屬性以及地理、氣候、生態的相關性等均保存得特别系統而完整。因此應符合A,得滿分10分。

  4.1.5優美性(10分)

  按《國標》A.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10分);B.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7分);C.具有一般的美學價值(4分)。本區自然風景優美,如詩如畫,爲多個旅遊名勝集合地,被譽爲是廣州的後花園,具“雄偉、幽静、神奇、秀麗、新鮮”“五絶齊美”的美學意境,有詩曰“嶺南佳景三千處,五絶齊美在此間”。不僅在地貌景觀表現的外在感性美(藝術美)方面,而且還在華夏型地窪成礦理論表述的内在理性美(科學美)方面,都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因此應得滿分10分。

  4.2 可保護屬性評價(20分)

  4.2.1面積適宜性(6分)

  按《國標》A.面積足以有效保護遺迹的全部保護對象(6分);B.面積基本能够保護遺迹的全部保護對象(4分);C.面積能够保護遺迹的主要保護對象(2分)。本區總面積1092.05km2,是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面積(290km2)的3.77倍,屬於特大型,因此面積足以有效保護遺迹的全部保護對象,符合A,得滿分6分。

  4.2.2科學價值(8分)

  按《國標》A.在地學和生態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8分);B.在地學和生態學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4分);C.在地學和生態學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學價值(2分)。本區不僅所發現的10類遺迹均具有極高的岩石學、礦物學、礦床學、寶石學、人類學、搆造地質學、地貌學等地學價值,而且在生態學方面也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本區内有2個國家森林公園和1個自然保護區,動植物群落豐富多樣,被認爲是“南亞熱帶森林物種的基因庫”,孑遺物種很多,屬國家Ⅰ、Ⅱ級保護的陸生脊椎動物就有20種。因此符合A,在地學和生態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應得滿分8分。

  4.2.3經濟和社會價值(6分)

  按《國標》A.在資源利用、旅遊、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義(6分);B.在資源利用、旅遊、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較大意義(3分)。本區靠近祖國南大門廣州,國内外流動人口大,資源利用、旅遊、教育等多方面均具有重大意義,目前每到黄金周或旅遊季節遊人如潮,還是中大、廣醫大、華南農大等高校地學、生物學、藥學的教育基地。地方政府正在積極保護和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旅遊和科普教育,因此符合A,得滿分6分。

  4.3 保護管理基礎評價

  4.3.1 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4分)

  按《國標》A.具有健全的管理機構和適宜的人員配備,且專業技術人員占管理人員的比例≥20%(4分);B.管理機構健全並配備了相應的管理人員,但專業技術人員占管理人員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機構,但現有管理人員數量不能滿足資源保護與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本區各個國家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以及各個風景旅遊區,均具有健全的管理機構和適宜的人員配備,且專業技術人員占管理人員的比例≥20%,似乎符合A。但是,未配備有地學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這對保護地質遺迹或制定保護地質遺迹措施和方法上,以及今後地學普及教育方面和地學科考旅遊路綫設計與規劃等方面造成很大問題。因此降到B,得3分。

  4.3.2 邊界劃定與土地權屬(3分)

  按《國標》A.邊界清楚,無土地使用權屬糾紛,已獲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權並領取了土地權屬证(3分);B.邊界清楚,無土地權屬糾紛,已獲得核心區土地的使用權並領取了土地權屬证(2分);C. 雖未獲得土地使用權,但邊界清楚,無土地使用權屬糾紛(1分)。本區邊界清楚,無土地使用權屬糾紛,已獲得核心區土地的使用權並領取了土地權屬证,符合B,得2分。

  4.3.3 基礎工作(6分)

  按《國標》A.完成綜合科學考察,系統全面掌握資源、環境本底情况,編制完成詳細綜合考察報告和總體規劃,收集了完整的樣本材料(6分);B.完成綜合科學考察,基本掌握資源、環境本底情况,編制完成較詳細綜合考察報告和總體規劃,收集了大部分的樣本材料(4分);C.完成針對主要保護對象的科學考察,初步掌握資源、環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學考察報告和總體規劃,收集了主要保護對象的樣本材料(2分)。本區開展過1﹕25萬國家分幅地質調查等諸多科學考察,編制完成多部科學報告;在生態方面也在不同時期做過多次考察工作,編制完成多部科學報告,收集了完整的樣本材料,基本掌握資源、環境本底情况,因此符合A與B之間,得5分。

  4.3.4管理條件(7分)

  按《國標》A.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包括完備且先進的辦公、保護、科研、宣傳教育、交通、通訊、生活用房等設施(7分);B.基本具備管理所需的辦公、保護科研、宣傳教育、交通、通訊、生活用房等設施(4分)。本區國家先後投入近億元資金於基礎工程,道路等級高,房屋、賓館、科研基地、辦公設施均爲高等級,通訊及保護措施完備且先進,民衆意識好,而且還在朝着現代化先進方向發展,因此表面上符合A,但在民衆宣傳教育方面還存在一些認識問題,各風景區、各管理部門的整體觀念不强,所以扣1分,得6分。

  以上經過《國標》12項指標評分,總分得91分。得分高,完全符合建立國家地質公園,宜定名爲“天堂頂國家地質公園”,由於面積達1092km2(大於500km2),在國家規模評定中屬特大型國家地質公園。該地質公園是以地貌景觀感性美和具中國特色的華夏型地窪成礦理論的理性美爲其雙重特色的。

  五、地質遺迹保護分級區劃及地質公園旅遊開發規劃

  5.1 地質遺迹保護分級區劃

  根據國家對地質公園地質遺迹保護的基本原則結合本區具體保護對象,特别注意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並科學合理地處理地質遺迹保護與生態保護、旅遊開發利用、經營管理和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諸多方面的關係,盡可能達到相互有機的聯結和共同和諧發展的局面。因此將天堂頂國家級地質公園按重要性分爲特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三級保護區等4個級别的保護類型。

  特級保護區的劃分依據和保護規定:依自然地形地物爲分界綫,以特别重要的地質遺迹和自然生態保護核心區作爲保護對象和内容,其外圍有良好的緩衝條件。嚴禁人類進入,嚴禁建立任何工程建築設施。爲保障野生動物的足够活動空間,本報告特别提出要將良口鎮通向南崑山鎮的公路,在通過特級保護區的這一段路徑改爲地下隧道通道。黑龍江的一個自然保護區原來有一條公路從保護區内穿過,分割了野生動物活動空間,使東北虎數量急劇减少至三、四只,後來改地面公路爲地下隧道之後東北虎的數量增加到六、七只。這是一個極好的實例,如果大家明白這個道理,那麽本園中的Ⅰ級保護瀕危動物金錢豹一定能够增加數量,華南虎也可能會再次出現。

  一級保護區的劃分依據和保護規定:依自然地形地物爲分界綫,以重要的地質遺迹和自然生態保護核心區的外圍作爲保護對象和内容,以重要地質遺迹景觀的視域範圍作爲主要劃分依據。嚴禁建設與景觀無關的設施,但可以安置必需的步行遊覽道路和相關設施;機動交通工具不得進入此區,不得安排旅宿床位。

  二級保護區的劃分依據和保護規定:依自然地形地物爲分界綫,以一般的和特殊的地質遺迹以及一級保護區的外圍的自然生態作爲保護對象和内容,以地質遊覽區域作爲主要劃分依據。限制機動交通工具進入此區,可以安排少量旅宿設施,但必須限制與地質景觀遊覽無關的建設設施。

  三級保護區的劃分依據和保護規定:依自然地形地物或公路兩旁一定距離爲分界綫,一、二級保護區之外的地區爲三級保護區,它可能是休、療養區,也可能是游樂區或生産經營區、或發展控制區、或旅遊接待服務區、或行政管理區和居民生活區。在三級保護區内,應有序控制各項建設與設施,並應與風景環境相協調。

  5.2 地質公園旅遊開發規劃

  本區旅遊開發規劃在總體布局上,全面貫徹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及法規;以有利於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妥善處理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遊覽與生産和服務及生活等諸多方面之間的關係爲目的;從地質公園的全局出發,統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地域空間,因地制宜地滿足地質公園各種功能需要;在充分分析各功能特點及相互關係的基礎上,以遊覽區爲中心或作重點,科學合理地組織各功能系統,既要突出各功能區特點,又要注意總體的協調性,使之各功能區之間相互配合、協調一致,搆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也考慮到長遠發展,爲今後留有餘地。因此根據地質公園綜合發展需要,結合地域特點,因地制宜的設置如下不同功能區:

  生態保護區:本次劃分有4個區域,在級别上爲特級保護區和一級保護區。它們是以保護地質遺迹及生態環境、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持地質公園生態環境爲主要功能的地區。它們的面積之和爲207.67km2,占地質公園總面積的19.02%。

  特别景觀區:本次劃分有4個區域,在級别上均爲一級保護區。它們具有獨特的或重要的地質景觀和自然、人文景觀(從化古民居)的地區。它們爲遊覽的主要區域。它們的面積之和爲227.18km2,占地質公園總面積的20.80%。

  史迹保存區:本次劃分出2個區域,在級别上爲一級保護區或二級保護區。它們是被作爲地質遺迹與歷史遺迹需要特别突出保護的地區。面積之和爲43.98km2,占地質公園總面積的4.03%。

  地質遊覽區:本次劃分出6個區域,在級别上爲一級保護區或二級保護區。它們被作爲遊客遊覽觀光和科學考察、地學教育和科普的區域,在不降低景觀質量的前提下,爲方便遊客可根據需要適當設置一定規模的飲食、購物、照相等服務項目。面積之和爲220.10km2,占地質公園總面積的20.15%。

  野營區:本次劃分出2個區域,在級别上均屬二級保護區,位於本區的南部。作爲開展野營、露宿、野炊、地學夏令營和模擬野外地質科考活動區域。面積之和爲57.18km2,占地質公園總面積的5.24%。

  休、療養區:本次劃分出3個區域,在保護級别上均爲三級保護區。被作爲利用地質條件和自然環境的一種特殊區域,爲遊客提供較長時間的休憩療養、增進身心健康的地域空間。它們居於特殊的地質條件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又都在105國道旁,交通也特别有利。面積之和爲33.96km2,占地質公園總面積的3.11%。

  游樂區:本次劃分出2個區域,均屬三級保護區。爲了吸引遊客,在條件成熟時可建設大型或超大型游樂與體育活動項目。面積之和爲46.17km2,占地質公園總面積的4.23%。

  接待服務區:本次劃分有4個區域,分别位於流溪湖、良口鎮、温泉鎮和派潭鎮附近,在這些地方相對集中建設賓館、飯店、購物娱樂、銀行、電信、醫療救治等接待服務項目及配套設施。面積之和爲38.27km2,占地質公園總面積的3.50%。

  生産經營區:本次與現有的生産經營區相結合規劃出5個區域,主要用於果、茶、菜的種植經營,魚和禽的養殖經營等農漁副業生産龢民間竹藝、木藝、廣秀等旅遊商品經營等配合地質旅遊業的各種生産經營活動的地區。從而引導淘汰型産業如開礦拓石等産業的勞力合理轉向。面積之和爲81.80km2,占地質公園總面積的7.49%。

  行政管理區:本次劃出3個區域,均爲三級保護區。主要爲行政管理建設用地,建設項目有辦公樓、倉庫、車庫、停車場等。面積之和爲5.00km2,占地質公園總面積的0.46%。

  居民生活區:本次將原有的居民點修編整合爲6個居民區,爲本區内居民集體建設住宅及配套設施的區域。在科學合理的建立居民點的系統中,要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地質公園内的總人口數不得超過12萬人。面積之和爲56.44km2,占地質公園總面積的5.17%。

  發展餘留區:本次規劃了3個區域,主要是爲將來的發展留有餘地。在這些區域内可准許原有土地利用方式與形態,可以安排有節制的生産經營並嚴格控制其規模,爲將來的發展留有足够的餘地保障。面積之和爲74.30km2,占地質公園總面積的6.80%。

  地質公園旅遊開發利用的更具體方案還需要更進一步研究和規劃,要在旅遊地學專家的科學指導下進行科學合理規劃,特别是旅遊路綫(科考路綫)的規劃一定要力求科學合理性,不能愚昧地急於求成,要符合科學發展觀。

  六、結論

  1)論述了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迹區所處的地理地質背景,總結了自元古代至志留紀末的地槽→泥盆紀至中三叠世的地臺→晚三叠世以來的地窪這一完美的地殻演化歷史,闡述了區内地層“四代同堂”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稀有性。

  2)在本區内發現並論述了10類18亞類66處地質遺迹,探討了各類遺迹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其成因,揭示了它們的自然屬性及保護屬性特徵以及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並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3)歸納和闡明瞭本區内地質遺迹最突出的九大特點,認爲本區完整而系統地記録了燕山運動的全過程,燕山運動的7個幕次全部記録在6次岩漿侵入和1次火山噴發的岩石中,可作爲全國性或全球性對比例证。還揭示了本區内豐富的内生Cu、Ag、Au、Fe、Co、Ni、W、Sn、Mo、Bi、Pb、Zn、Rb、Nb、Ta、Th等10多種金屬礦床組合所代表的環太平洋成礦區南嶺成礦帶的典型性、普遍性、系統性和完美性。指出本區是以地窪型成礦建造爲其特點的,認爲是極好的地窪成礦理論模式的典範。闡明瞭亞髻山霞石正長岩及猫仔坪黄玉寶石礦的國内外稀有性和可對比性的科學價值等等。

  4)本次新發現獅象岩洞穴中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和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并存,從而把廣州市人類編年史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3000—5000年﹗更令人興奮的是在這個洞穴中首次發現了古哺乳動物化石,顯示出經系統發掘後很可能是一個新的古哺乳動物群落埋藏地!這很可能是一個重大的新發現!時代爲中更新世,距今約幾十萬年前。

  5)總結了本區中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完美性和獨特性。不僅有國内稀有的大片野生的紅花荷、禾雀花、梅林香雪以及熱帶溝穀雨林景觀林木,而且還有屬國家Ⅰ、Ⅱ級保護的瀕危動物20種,如白頸長尾雉、蟒蛇、金錢豹等。共有陸生脊椎動物24目61科158種;有種子植物166科,2500多種,被認爲是南亞熱帶森林物種的基因庫。

  6)揭示了本區内“雄偉”、“幽静”、“神奇”、“秀麗”、“新鮮”的“五絶齊美”的美學特徵,運用地質美學論述了地質結構體的科學美(理性美和内部結構美)以及由地質特質所凝結出的美學意境。指出本區是以地貌景觀感性美和具有中國特色的華夏型地窪成礦理論的理性美爲其雙重特色的。這對發展旅遊地學理論和地質旅遊資源美學評價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次所采取的“傳統地質學+旅遊地學+地質美學三結合的工作方法”具有創新意義。

  7)從全局出發按國家“積極保護、合理開發”的原則,結合本區具體實際情况,初步對天堂頂這個特大型國家級地質公園進行了地質遺迹保護分級區劃及地質公園旅遊開發利用規劃,對12大功能區44個功能小區的性狀、特點和用途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符合實事求是原則。

  8)本次嚴格遵照《國家地質公園評審標準》(試行)進行評價以及12項指標賦分,得分爲91分,完全符合國家級地質公園申報條件,爲廣州市下一步申報天堂頂國家地質公園提供了科學依據,爲廣州市實現“後花園”以及“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創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和區域國際化旅遊中心城市”的美好戰略目標貢獻了地質成果。

  

  注釋:

  〔1〕“雄獅採青”“玉泉溝”“金象戲水”“碧水潭”“瘦身石”“通天岩”均爲景點名。

  〔2〕三仙:相傳古有三位仙人常來此幽谷論道,現存三棵鬆遺址,稱“三仙論道”景點。

  

  主要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迹)調查技術要求》(討論稿),2003年。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國家地質公園評審標準(試行)》,2000年。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工作指南(試行)》,2000年。

  (4)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廣州市幅》(1︰25萬),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年11月。

  (5) 陳國達著:《亞洲陸海殻體大地搆造》,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6) 吴章文,陳序澤主編:《廣州市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林業出版社,1996年。

  (7) 劉金山著:《張家界探奇》,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年。

  (8) 劉金山著:《猛洞河》,湖南美術出版社,1987年。

  (9) 劉金山著:《吉首風景風情集》,中國旅遊出版社,1988年。

  (10) 劉金山著:《古城鳳凰》,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年。

  (11) 劉金山,劉千紅著:《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2) 劉金山:《湖南及鄰省早震旦世濁流沉積和錳礦成礦模式》,《大地搆造與成礦學》,1994年。

  (13) 劉金山:《武陵源自然景觀資源特徵及成因分析》,《旅遊學刊》,旅遊地學專輯,P59-63,1988年。

  (14) 劉金山:《張家界自然景觀資源分類與特徵及其成因》,《湖南地質》,第7卷,1988年第1期。

  (15) 劉金山、任凱:《廣州番禺蓮花山地質遺迹特徵及國家地質公園評價》,《廣東地質》,2007年第1期。

  (16) 劉金山、段育祥:《廣州光塔路新發現恐龍蛋化石的記述》,《廣東地質》,2007年工程地質專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