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美非敵非友 美國束手無策



  中美關係陷入在非敵非友的窘況中,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至今美國還無法在這樣的窘況中拔出腿來。美國對華政策要做新的有重要意義的調整,走不出不能正確面對非敵非友的怪圈,就走不上新的路子。 

  所謂的非敵非友,是精準描繪當前中美關係的形容詞。非敵:中美關係不是敵對關係,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各自的利益互相契合。非友:中美關係又不是全面友好的關係,經常有摩擦、有衝突,互相之間甚至難免虎視眈眈,磨刀霍霍,兩國離結盟還有千山萬水之遙。 

  美國曾經在友與敵兩端做選擇,道路都走不通。1997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對美國進行正式國事訪問時,克林頓政府先提出在公報中寫入「中美兩國致力於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結果遭到了美國內部的激烈反對,胎死腹中。2001年,小布什在競選中猛批克林頓的「戰略夥伴關係」論,提出了「戰略競爭對手論」,但事實表明,這樣的定位取向亦難於成立。 

  中國的學者補了一句:亦敵亦友。這就使得整個句子生動起來了:非敵非友、亦敵亦友。非亦之間,把中美關係的膠著、密切以及互制、對立等特質形容得惟妙惟肖。中美關係中,敵的特色在逐步減退,但畢竟還存在。友的特色方面不斷增長,但畢竟不是全部。 

  但是,跳出非敵非友、亦敵亦友的格局來看中美關係,應當豁然開朗。這就是擺脫了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局限後的快意。亦非之間,否定了兩個極端,肯定了一個方面,那就是:中美關係已經擺脫了完全是敵的局限,正處在向友的方面發展的時期。 

  中美關係是從極其惡劣、全面敵對的層次一步一步走上來的,能走到非敵非友的地步,十分不容易。但是,這是令人鼓舞的,因爲中美關係是向上的關係,不是沉淪的關係。如果中美關係開局是友,走到今天卻成了非友、亦敵,則大事不妙了。 

  非敵非友給中美關係帶來了什麼實質利益?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17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説,互利共贏是中美經貿關係的目標,這種內在本質使得兩國的貿易聯繫强勁而充滿活力。吳儀這個觀點其實就是答案,不僅是貿易的,更是政治的。 

  非敵非友,給中美關係帶來了互利共贏的大好結果。政治上、經濟上都達到互利共贏。 

  經濟上怎麼互利共贏? 

  吳儀的文章指出,到2006年,中美都已成爲對方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根據中國的統計,從1979年兩國建立外交關係開始到2006年,雙邊貿易額增加了106倍,相當於每年增長18.9%。美方的統計顯示,雙邊貿易額增加了144倍,相當於每年增長20.2%。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已成爲美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增速更是保持在第一位。同期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速是對其他國家出口增速的3.7倍。 

  政治上怎麼互利共贏? 

  2006年4月2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耶魯大學演講後,原墨西哥國家總統兼耶魯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埃內斯托 ·塞迪略從收到的78個問題中挑選了幾個較有代表性的問題提出,其中一條問題是,美國到底對中國是意味著什麼?塞迪略問道,「在美國,中國對美國意味著什麼我們是有廣泛的討論,但是沒有一個一致的想法,美國有些人認爲中國是一個威脅,有些人認爲中國是機遇,有些人認爲中國是美國的戰略對手,而其他人又認爲中國是美國潛在的戰略合作夥伴,所以我就想問您,在中國政府有沒有同樣的類似的討論,美國到底對中國是意味著什麼?」埃內斯托 ·塞迪略提出的就是非敵非友的問題。 

  胡錦濤回答説,他認爲中美兩國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方面中美兩國都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美兩國具有廣泛的共同戰略利益。「我們兩國既應該是利益有關方,更應該是建設性的合作者。」胡錦濤的回答明顯地是在説,友應該大於敵、勝於敵。 

  由此可知,對非敵非友的中美關係,中國方面提出瞭如此珍貴的核心思維:一,雙方都是利益有關方。二,雙方都是建設性合作者。三,雙方合作互利共贏。按照這樣的思路,中美兩國能夠較快達到化敵爲友的良境。 

  客觀地説,美國也有越來越多人看清楚了中美關係中非敵非友的大方面。小時候在印尼生活過4年的奧巴馬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工作組及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小組委員會的工作經驗,使他對禽流感、核不擴散、東盟和中國等區域問題獲得深入的見解。報導説,這位45歲的伊利諾州參議員在最近的民主黨辯論中説,北京「既不是我們的敵人,也不是我們的朋友」。「中國正在崛起,而且這種情況不會消失,」他説。「他們是競爭對手。但我們必須確保我們有足夠的軍事接觸,同時與他們形成足夠緊密的關係以便穩定這個地區。」 

  70歲的共和黨參議員約翰 ·麥凱恩參加過越戰,還當過5年半的戰俘。今年2月,他在西雅圖發表的一篇講話中表達了對中國的看法。他説,美國和世界已經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受益。但是,北京不斷增長的經濟力量也提高了人們的期望,中國應該像一個「負責任的經濟夥伴」那樣行動。他説:「中國和美國並不是注定要成爲對手。相反,我們應該采取一切措施經營雙方的關係,尋找彼此利益重合的領域。」 

  奧巴馬和約翰 ·麥凱恩對中美的敵與友關係方面,看到了可友非敵的客觀因素:一,中國是競爭對手,但不是敵人。二,中國雖然不是朋友,但是美國從中國身上獲益。三,如果不把中國當作敵手,就可以尋找到彼此利益重合的領域。 

  但是必須指出,奧巴馬和約翰 ·麥凱恩這樣的客觀認識,至今尚未成爲美國的主流思想。美國的主流社會仍然沒有科學地對待非敵非友的中美關係,仍然偏執一端:一,繼續視中國爲敵人,爲美國的重大威脅。二,美國雖然提出了遏制與接觸的政策,但是遏制的政策思考要大於接觸。三,經常采取敵視中國和破壞中美友好關係的小動作。 

  中國的主流社會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中美關係中非敵非友的內涵,美國的主流社會仍然不能擺脫中美關係是敵非友的思路,兩者的不對稱思維,影響了中美關係得到更好發展的速度和角度。説到底,問題出在美國。 

  當前,排斥中美關係中的非敵因素者,是美國的意識形態狹窄政客。他們的理論基礎構建在僵化的過去,看不到未來。他們固守在這樣的以敵爲主的冷戰思維中:一,中國是威脅亞洲安全的力量。二,中國發展下去將成爲美國最大的敵人。三,美國不遏止中國,就會面臨禍害。如此,非友是固然的,非敵是不可能的。 

  但是,中美關係實質的發展變化,並不以這些頑固派的理念爲轉移。非敵非友的關鍵轉變力量,其實還是中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理念,就能夠主道中美關係中非敵因素的展現和壯大。 

  中美關係在變化、在發展,中國應對有方,美國則束手無策。美國在對待中國的策略上,搖搖擺擺,腳步混亂。一會兒談交情,一會兒又喊打。不排除美國在施伎倆、耍手段、玩陰謀,但是,對中美關係實質的判斷猶豫不定,進退失據,也是重要的原因。 

  有位中國學者論及中美關係時説:你不能把對方當成潛在的敵人。如果你把對方當成敵人,有一天就會應驗。這是中國對美國的警告!

  

  2007年5月21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