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謝長廷現象會發燒嗎?
新臺灣新聞週刊日前發表的署名文章稱,「謝長廷現象」正逐漸蔚爲風潮。謝長廷已經有現象了嗎?如果有,「謝長廷現象」的實質與特徵又是什麼?有什麼因素阻擋謝長廷現象的發燒呢?
該刊專文的看法是,謝長廷現象的主要實質內容是「和解共生」。
沒錯,謝長廷「和解共生」的提法令人印象深刻,在民進黨陣營中堪稱大膽。但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和解共生」這樣的主張是如何特别,如何可以幫助臺灣迅速發展。「和解共生」充其量只不過是對民進黨長期來執行的極端政策的一種溫和批判。在民進黨內幾乎一面倒地附和極端的臺獨思維和族群對峙路線的時候,眾人皆醉我獨醒。謝長廷敢於提出完全不同的意見,在民進黨中的確是異數。
「和解共生」其實就是和諧的意思。民進黨執政近8年來,臺灣已經失去了和諧。政黨衝突激烈,社會矛盾惡化,和諧氣氛消失,民眾怨憤沸騰。謝長廷對於這樣的嚴峻局勢看得很清楚,深知這將是道致民進黨丟失政權的最大麻煩。所以,謝長廷提出「和解共生」的對策,冀望於止亂,冀望於和諧。所以,不容逥避,「和解共生」的出發點是好的,是對民進黨狂飆情緒潑出的一盆冷水。
但是,因爲提出了「和解共生」的對民進黨過往政策的批判思維,就做出謝長廷成了萬民追捧的現象的結論,恐怕過於天真。主要原因在於:一,「和解共生」能改變民進黨的極端路線嗎?十分存疑!二,馬英九的和諧建設主張,不知道比「和解共生」强多少倍。三,「和解共生」能夠突破政黨政治局限,真正落實嗎?
新臺灣新聞週刊的專文也看到了民進黨內的不利因素,提問道:黨內初選裂痕、新係大老吳乃仁婉拒加入謝輔選團隊等,會成爲謝長廷選戰的罩門嗎?中正紀念堂改名臺灣民主紀念館激化藍緑基本教義派對立情緒,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强勢推動「正常國家決議文」,究竟會衍生何連鎖性政治衝擊?「扁長牌」會如預期在2008年選戰衍生正面政治效應嗎?「正常國家決議文」和「中正紀念堂」改名,是游錫堃、蘇貞昌黨內初選的主要政見,初選敗陣後,他們仍然大力推動,不願鬆手,被外界視爲是「選舉症候群」和選後亢奮情緒尚未退燒的典型案例。蘇和新係未來動向,或恐是謝團隊整合的「麻煩製造者」。
當然,該文作者認爲這些問題最後都能夠得到解決,調子很樂觀。但是我們不認爲民進黨內的矛盾可以迅速地平息。一句「和解共生」,就能號令諸候?就能化干戈爲玉帛?謝長廷當然願意,其他人豈能願意?
謝長廷核心幕僚透露,謝長廷相信阿扁、游錫堃、蘇貞昌和緑營相關高層人士有命運共同的認知,經過一段磨合期後,預料黨內整合可望順暢上路。如果謝長廷是這樣認爲的,絶對過於樂觀。
之所謂磨合,磨什麼?合什麼?陳水扁的極端言行要被磨合一些,謝長廷的「和解共生」就不被磨合,就能完全保留嗎?幾乎是沒有可能性的。
日前。謝長廷表示,他贊成兩岸直航三通,不過前提是要對等談判,包括航線及勞工權益等問題都不能輕忽。他還意有所指地説,如果直航不對等、不尊嚴也不要「國格」,那麼隨時都可以三通。之所以引述謝長廷這句話,實乃從中可以看到「和解共生」被磨合之後的變異:一,贊成兩岸直航三通,顯然是符合「和解共生」原則的。二要受到所謂「尊嚴」與「國格」的限制,這就是被磨合的痕跡。「尊嚴」與「國格」,就是一邊一國的意思吧!如此下去,豈不又是口惠而實不至?
如是説來,「和解共生」的政治基礎,又是什麼呢?仍然是臺獨路線?仍然是一邊一國?在這樣的政治基礎上,「和解共生」又有什麼可能得到推行?正如石山上栽樹,土壤在哪?土之不存,樹將焉附?
以「和解共生」爲核心的「謝長廷現象」,要發燒起來,恐非易事!
2007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