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有緣人論道
從無字處悟憚
古人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想搞清楚長安“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爲其量身定造出可持續發展的“航海圖”。首先取决於對自身所處的内外部環境是否有準確而深刻的理解,學會掌握潮起潮落規律。
過去20多年,長安經濟增長速度與社會管理成就,名震四海,各種贊譽鋪天蓋地。國家級的榮譽40多項,譽爲“社會主義新農村”樣板鎮,全國各地絡繹不絶參觀學習。
2004年度全市總結表彰大會上,長安共獲得43個奬項,全市最多,領奬領到手軟,奬項幾乎是爲長安而設。三個文明建設考核綜合總分連續9年穩居全市各鎮區首位。
長安經濟重鎮是東莞三個文明建設的窗口,改革開放試驗田,理論實踐基地。它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都是東莞寶貴的精神財富,每走一步都對東莞有重要的導向性。長安既是東莞“城市牌”、“外資牌”、“民營牌”三張牌的發祥地之一,又是集大成者。如今全國上下建設和諧社會,長安共建文明和睦社會已先行了幾年。每年“員工滿意企業”評比是長安的發明,重視保護外來民工權益,共建温馨之家,長安早已倡導並實施多時,已深入人心。
長安有太多太多娓娓動聽的故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長安同樣面臨“前有標兵,後有追兵”的憂慮和前進潜力的困擾。鮮花和掌聲編織的美麗外衣掩蓋着積聚已久的深層次内外矛盾正顯山露水,似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莫名的寂静。
放眼世界:國際形勢發生新的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統一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日新月异,綜合國力競争日趨激烈,各種思想變化相互激盪,各種矛盾錯綜復雜。
環顧國内:近年,國際資本加速向長三角州地區轉移,成爲國際資本空降的最佳平臺。長三角的崛起,引起臺商蠢蠢欲動,導致了“臺資北擴”和“臺資北移”的争論不休。長三角挑戰珠三角争奪“世界工廠”殊榮,蘇州光芒①正遮掩東莞輝煌。開發大西北,環渤海圈興起,振興東北三省,泛珠三角合作,中國在全方位開放中前進。
洞察周邊:松山湖高新科技開發區,啓動東莞經濟的新引擎,虎門港臨港工業大展鴻圖,東部工業園如火如荼。“一網兩區三張牌”鞭策,群雄並起,鄰鎮磨拳擦掌,蓄勢已發,咄咄逼人,似有後來者居上的兇猛之勢。隔河相望的深圳西岸寶安區,趁深圳特區調整産業政策之優勢,重點規劃高新産業帶,搶佔制高點,打造未來深圳西部中心區。
長安似乎陷於各路英雄的圍追堵截下負履前行。
反省自己:
20多年來,長安沾沾自喜,主要依靠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正遭遇空前的挑戰。勞工短缺的現象已出現,2004年長安缺口6萬人,2005年民工荒加劇,招工更難,土地奇缺,還有用電、用水等也亮起了預警信號。人才匱乏,道路擠塞,費用高企,製造成本偏重,營商環境不盡如意,也是長安發展的短板。
長安經濟增長的實質就是土地資源轉化的結果。據統計,長安每年平均以增加2平方公里建設用地的速度在消耗有限的土地資源,經濟增長不取决於企業本身的經營,而是取决於土地規模的擴張。83平方公里已開發一大半,可供開發所剩無幾。全鎮建設用地存量僅有18平方公里,按當前建設速度,僅供6至10年使用。這種依靠廉價土地出租的發展正面臨着資源存量不足,枯竭的壓力,多個居委會(如上角、霄邊、涌頭)可建設用地已經十分有限。適逢2004年起國家大力加强宏觀調控,用最嚴格審批制度控制土地使用,無疑令長安發展後勁雪上加霜。土地問題將是長安難以克服的短板,來自内部的最大憂慮。
盡管天時地利優勢消失,但筆者最擔憂的却是人和。以人爲本,事業興衰成敗關鍵在於人。
現有農村(居委)幹部管理模式、管理體制、管理水平、精神面貌與農村(社區)日新月异的發展形勢有一定差距,社會統籌能力與村民(居民)日益增長的政治經濟文化需求不適應。小部分基層黨組織威望下降;干群關係功利化,創新力不强,執政能力漸受質疑。
也許忙於經濟建設,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時間加强幹部建設,缺少高瞻遠矚的規劃培養高素質梯隊接班人。盡管農村12個支部已於2004年8月份支委换届改選完畢,整體上平穩過渡,安全着陸。主流是好的,但選舉過程“雜音”、“噪音”不少。這場改選暴露出個别支部黨員平均年齡偏大、黨性不高、組織紀律性不嚴的弱點,告誡黨的固本强基工作仍需不懈努力。
《村民自治法》實施,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保证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取得明顯成效。但在選票高於一切的競争態勢下,在當前民主基礎和選民自控能力不强的客觀社會現實下,村民直接選舉村官的選舉制度不可避免出現某些薄弱環節。一方面弱化鎮委鎮政府强而有力領導村組協調統籌,政令欠暢通;另一方面引發村組幹部種種思想憂慮和短期行爲。兩届選舉中暴露出來的競選各施各法。匿名舉報滿天飛,製造是非,混淆視聽;請吃拉票,錢財交易,變相賄選;家族房份勢力膨脹,近親繁殖,人生百態,原形畢露。令村官們防不勝防,疲於應付。3年一届不利於他們的積極性和工作連續性,工作被迫抱着急功近利心態,缺乏長遠規劃統籌。“不作爲,不負責,不上進,仍然是無所事事,仍然是經常打麻將,仍然是只做自己的事,仍然是經常外出,斤斤計較,無利不行”(鎮委書記袁德和同志語)。取悦遷就選民,擅自提高福利。
20多年來,實施自下而上的農村管理模式,村組爲編制擁有土地資産所有權、處置權和屬地範圍經濟的管理權,享有財政支配自主權的地方利益主體。長安充分調動鎮村組私人“四個輪子”一齊轉的積極性,直接極大推動經濟文化發展,成效斐然。村組經濟自收自支,經濟上的獨立,形成諸候王國的管理模式,關起門來做做皇帝過過癮的心態。農民自治的選舉制度更加劇了這種心態的膨脹。“官職不大,架子却不小”個别村組幹部不再馴從地聽話,步調不統一,分庭抗禮,我行我素的現象時有發生。這種狀况有悖於長安歷届强勢政府的運作,細究長安20多年發展經驗表明,“威勢政府,全鎮一盤棋”正是長安發展的根本保障,致勝法寶,優良傳統。
作爲市8個中心鎮之一的長安的“村改居”2004年已經完成。回首往事,村民福利、民主、自由各種訴求,集體資産處置、股份制的配股與股東分紅、社會保障等棘手問題激化干群矛盾,不定期的群衆越級上訪,挑戰幹部領導能力。2004年有10多宗,創歷史新高。群衆集體上訪或示威遊行,自我維護利益的行動,也是對個别幹部既得利益群體的不滿和渲泄。改革越深入,各種潜在社會矛盾更趨激烈。中國向來有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當人們感到分配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來自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政策與制度因素時,不滿和憤怒就會逐步積累和增强,并且在一定的條件下以比較激烈的方式爆發出來。筆者估計2005年全市性“村改居”的整體推行,信訪接待處理不妥當,將會引發更多、規模更大的群衆越級上訪,搆成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最大威脅,因此社會穩定壓倒一切,是共建和諧社會的根基。
村組兩級支部2004年順利换届選舉,首届居委會2005年4月22日選舉完畢,權力重新洗牌,班子重新組閣,另起爐竈,各股勢力大角力。鎮三套班子2007年正常换届交接。“在其位,謀其政”,“鐵打的衙門,流動的官吏”,心態不一,每個所處不同位置,尤其在位的幹部必須作出何去何從深思不熟慮的無奈痛苦選擇。
樑漱溟先生在1929年考察山西農村後,便得出一個結論:“(農村社會)幾時自治的能力養成了,政治的大路開出來,則建設自然而然,應有盡有。”
“村改居”是農村最徹底、最後一次的土地革命,脱離祖祖輩輩遺留百年的農民身份,走向城市,原有的農村管理模式轉换居委新社區模式。“村改居”後,怎樣進行社會管理没有現成的樣本,没有新增土地資源發展的後盾,發展與積累,生産與福利的矛盾。視爲衣食父母的居民股份制合作公司,受人才、體制種種制約,繼續依靠物業收租分紅的唯一渠道將越走越窄,一旦效益下滑,坐喫山空,誰來保障居民切身利益,“一代人食完幾代人”真的會發生嗎?
每次改革都是利益格局再分配,生産關係再調整。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摸着石頭過河。農民洗腦進城,新社區建設,任重道遠。
長安人自豪地説:“我們富裕得只有錢了”,手頭有錢的長安人笑不起來,新的煩惱和憂慮悄悄爬上心頭。
社會風氣陋習泛起,賭風盛行。福利主義庇護下的年輕“袋鼠一族”,不思進取,跨掉一代。“不愁吃,不愁住,最愁晤識教子女”。不知如何教育下一代,可憐天下父母心最頭痛的社會難題。選擇就業,心態不正,嚴重依賴集體,安逸地等待安排,缺乏創業熱情。高不成低不就,挑三揀四,非廠長或領導職位不就。集體補貼每月2000元做學徒堅决不做(自認無面),月2000元村門衛電腦管理員無人問津(自認無前途)。嬌貴的長安“二世祖”,能承擔未來長安發展的重任嗎?“富不過三代”的祖訓猶在耳旁響。風水輪流轉,想當年十三朝古都、萬邦朝儀的長安同樣淪爲歷史的過客,“古墓成蒼嶺,禁宫像紫臺”;九朝古都洛陽,“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咸陽古道音塵絶。音塵絶。西風殘照,漢宫陵闕”。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長安經濟的發展已從高速發展階段進入相對穩定的平緩階段,慣性的内驅經濟仍然十分繁榮。但面臨的内外壓力和挑戰問題的積累,如果繼續下去,將會對長安經濟發展産生不利的影響。畢竟盛極而衰,無論在珠三角還是其它地區不乏例子。50、60年代嚴重依賴外資膨脹的拉美一些國家在緊要處舉措失當,陷入動盪和停滯,掉進“拉美陷阱”,教訓極其深刻。90年代大量工廠遷址大陸南部後,香港經濟轉型的低迷慘狀耳聞目睹。長安過去20年以低附加值加工業爲主體工業體系的經濟發展模式與香港似曾相識,是否重蹈舊路,讓歷史告訴未來。
一俊遮百醜。連續20年以年增長率超20%趕超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高速發展掩飾的農村深層次矛盾和信心不足的困擾,露出“廬山真面目”:
國際資本流動性與長安涉外經濟絶對主體格局的矛盾;嚴密量化土地控制與長安可供開發土地存量减少的矛盾;社會資源統籌公共服務與大衆政治經濟文化日益增長需求的矛盾;本地人與外來人財富分配不公的矛盾等等……。
“人心猶狃於故見,天意已另换新局”。《深圳,誰抛棄了你》毫不留情地指出:抛棄深圳的不是别人,正是深圳自己。網文一石激起千層浪,震動深圳朝野上下,全城陷於反思尋策思維碰撞浪潮中,特區吐故納新的胸懷和氣勢,能否觸動我們習慣於掌聲的神經?
敢於暴露,敢於正視阻礙長安發展的内憂外患的因素,令我們有更多反思的能力,剖析根源的壓力,對症下猛藥的動力。把脈將來,急需尋找長安未來發展的航海圖,趁早培育新增長點,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於萌芽狀態中,探索長治久安之良策,這也許是因禍得福。
巔峰中的長安,山坳上的長安,依然面臨選擇。
長安,又一次走到了一個很緊要的十字路口。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