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回眸“三來一補”

  借船出海,借鷄生蛋。聰明的長安人藉助外資經濟尤其是“三來一補”形式,走上農村工業化道路。   

  “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合稱。它的出現被視爲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標誌。

  改革開放初期,長安依靠“天時”(國内改革開放政策—政策優勢)、“地利”(區域優勢)、“人和”(港臺人與流動人口的廉價勞動—人優勢和勞動力優勢)三種優勢,加上自己擁有的較爲豐富廉價的土地資源,走出了一條以加工貿易爲切入點的參與國際分工的經濟國際化道路。自1980年,咸西村辦起了本鎮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咸西毛織廠以來,經歷20多年的發展,長安成爲以外向型經濟爲主體的現代化工業名鎮,外商投資經濟成爲全鎮國民經濟的絶對支柱。2004年底,全鎮共有1647家涉外企業,實際利用外資總額31.5億美元。1992年至2004年,外資企業户數連續12年在全市排第一。1996年至2004年,長安鄉鎮企業出口創匯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位,被稱爲“中國出口創匯第一鎮”。

  長安現有“三來一補”企業1175户,占全市正常經營9200户的1/8强,無論數量還是加工費收入歷年居全市榜首。如果説“三來一補”曾是東莞外向型經濟的代名詞,那麽長安則是東莞的典型縮影,它的走勢去向對全市具有杠杆性的引領作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