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闖出以“三來一補”爲主體,迅速發展成爲頗具規模的現代加工工業基地,逐步融入到世界經濟的低端産業鏈中。更重要的是找到土地致富的捷徑,將土地生財經營得淋漓盡致,將《資本論》的級差地租理論運用得得心應手,形成新時期“地主經濟”。
土地是財富之母。土地是長安政府最寶貴的自然資源,最大的資金來源。長安人通過土地資源的開發和規劃,形成一片片工業開發區,然後將土地使用權及地面廠房出售或出租給外商辦實業,從中以土地管理費、租金、結匯分成及各種税費的形式取得换取資金,取得地方財政收入,然後再以財政的形式投入全鎮的公共部門及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少量對鎮辦集體企業的投資,各村組按一定比例提取收入發放村民福利及日常辦公開支,從而推動全鎮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和進一步促進投資環境的改善。
將包産到户土地家庭聯産承包制收歸還原集體土地使用制,堅持集體致富道路,集體土地利益最大化,不斷壯大集體資産總量,集體牢牢地控制土地資源支配權,這是長安農民的最大發明貢獻,賦予土地開發的新内涵。也是長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成功經驗之一,是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和20多年來長安發展的雄厚物質保障,搆築起堅實的社會保障安全網。2004年社會保險基金征收3.3億。全鎮村組兩級福利發放額2.16億元,占年利潤25.1%,月人均發放金額561元。烏沙某村一年集體人均分紅10000元。2003年咸西村民人均純收入3萬元,集體純收入3500萬元。“老有所養”,60歲以上全鎮老人每月有250元的老年慰問金。2004年農村股份制,全鎮人均7萬多元股權,最高的某村超過20多萬元。股份制後股東的福利均有增幅,全鎮各村以集體金額支付形式全面實施農民養老保險制度,辦理醫療保險。雄厚的集體資産作經濟後盾發放各種福利保障,衣食住行無憂,在長安根本没有窮人。構建典型穩定的橄欖形的社會經濟結構,闖出了市場化下“以土地换保障”新政,切實維護農民切身利益,搆築穩定富裕和諧社會。因此鎮村組三級幹部擁有令人羡慕的財政開支,體面工作,這也正是基層黨組織領導農民走共同富裕的成功道路。“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係,利爲民所謀”,全心全意帶領群衆奔小康。充分體現黨强勁的執政爲民的能力,固本强基的最重要物質保证,“三個代表”的真實實踐者。
以“三來一補”爲切入點參與國際化分工,形成以外源帶動,以勞務出口爲主,以外延擴張的發展模式,給長安帶來了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莫大的喜悦和極大的收益。
“三來一補”地方得益最多是不争的事實,但不花國家財政一分錢,却能解决70萬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這是主動爲國家分憂解難的最大貢獻。培養了一大批熟練産業工人和掌握先進的管理技術,回流故鄉發展當地經濟,開闢出一種民間有效造血功能的扶貧方式,回饋社會,工業反哺農業的真實行動,了不起的成就。長安扮演人才培訓基地,輸入的是勞工,回流輸送的却是人才、老闆,正如魯迅先生説,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據統計,湖南、江西、廣西等鄰省,不少回家當上五金、塑膠、玩具、印刷等行業的老闆曾在長安打工,節衣縮食攢够開辦費,熟悉全套運作,返回故鄉開廠自己當“老細”。逐年遞增爲國家創造數目可觀的税收、外匯收入是其明擺的功勞。
因此説,“三來一補”完成了長安原始積累,産業基礎,財富增長源泉。可以説没有“三來一補”就没有今日的長安,没有“東莞製造”的基石。長安人勇敢地承接了“三來一補”,巧妙地利用了“三來一補”,創造性地發展了“三來一補”,吸引“三資”企業扎堆長安,形成今天涉外經濟蓬勃發展,作出了歷史性巨大貢獻毋庸置疑,彪炳青史。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