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半個世紀創新路——黄偉宗《珠江文踪》序



  洪三泰[洪三泰,廣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學院院長,國家一級作家、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

  《珠江文踪》是著名文學評論家、文化學家黄偉宗教授千萬字著作中的一部新的很具特色和魅力的文論集。這部文論集,較集中地展現了作爲廣東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的黄偉宗先生,半個世紀以來在文學、文化學領域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生動地顯示了黄偉宗教授堅持不懈地勞作,嘔心瀝血、不辭勞苦地筆耕的身影;是作者文旅文踪的詳盡而細膩的記録;更是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勇於創新,成果纍累的見证。

  《珠江文踪》分爲“里程篇”、“建言篇”、“立境篇”和“文評篇”等四大部分,並附作者半個世紀以來的著作簡介。脈絡清晰,條理分明,含義深刻。

  里程篇,程在何處?在他的人生和文學道路的歷程,又在珠江流域的山水間。二十年來,珠江文化研究的里程,大致包含着山程和水程。

  山程:崎嶇蜿蜒、山高路遠。這,注定要黄偉宗教授年復一年,月復一月,登山梁,爬古道,尋峽谷,鑽山洞,走泥丸。從珠璣巷到“後珠璣巷”,千山萬水,他是時空中的跋涉者,從韶關南雄到蓬江良溪,到海外,尋覓了一百多個姓氏族群歷代遷徙的足迹,多方考察,反復論证。之後,準確精闢地作出“後珠璣巷”的定位。這個歷史性定位,再現了這段族群遷徙歷史的真實,實現了數十萬海内外百姓遊子的尋根問祖的願望。一句“廣”在哪裏的叩問,讓黄偉宗教授多次來往於兩廣之間,實地考察,再對照浩瀚的史料,得出準確的結論,找到了“廣”的確切地址。荆棘叢生的粤北秦漢古道上,黄偉宗教授帶着考古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們攀高山穿密林,發現沉睡了千百年的古道,認定其走向和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對接點,接着又籌辦古道文化國際論壇。正所謂“踏遍青山人未老”,敢蘸熱血寫古道。

  水程:烟波浩淼,浪翻波滾。黄偉宗教授率專家考察團數次過河渡海,到湛江徐聞考察海上絲綢之路,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推前了1300年。觀珠江出口的八大門,尋鄭和下西洋的起航點,訪江海交匯的南沙新港,上浪拍天庭的伶仃洋……五赴陽江,細研宋代沉船南海Ⅰ號,定位“海上敦煌”,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贊許和廣大民衆的肯定。南江爲何隱其名?黄偉宗教授帶領跨學科專家、學者,前往粤西調研,追根溯源,終於把南江喚醒。南江文化從此應運而生,得到雲浮、陽江、茂名、湛江等城市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尤其妙者,他還進一步將“山程”與“水程”結合,提出了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對接的理論,以大量的翔實依據,填補了一個重大學術空白。

  建言篇,言之必實。實,是實踐的産物,也是實地調查考察的結果。那些搶救文化遺産,開發古村落,打造各項文化品牌的具有真知灼見的優秀建言,那些對六祖惠能、天後聖娘、悦城龍毋、冼太夫人、雷州雷神等宗教文化中的杰出代表的富有創見的論述和生動準確的評價,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政治敏感性、學者獨特的激情和靈敏的文化觸角,更充分顯示了作者不凡的思想境界和智慧精神。黄偉宗教授和專家學者的實地考察和研究定位,喚醒了沉睡的歷史文化,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弘揚偉大的民族棈神,有利於當今的時代、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發展,功在千秋。挖掘自然、地理、歷史的存在價值,爲社會的發展進步服務,對於文化工作者來説,是神聖的歷史使命。實地的考察和認知,讓歷史文化重現光芒,映照着偉大的時代精神,其價值無可限量。從歷史文化出發的建言,利國、利民,還便於領道决策,意義極其深遠。黄偉宗參事在這方面,歷盡千辛萬苦,作出了極有成效的努力。他的數十篇建言,只是巨著中的一小部分,已經並繼續在發揮作用。這些珍貴優秀的建言,絶不是只呆在書齋裏的産物,這充分説明黄偉宗教授十分重視實踐,親歷親爲,在實地考察中付出了艱巨的勞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立境篇,立者何境?境生於心,境立身外,境在大自然中。數十年來,黄偉宗教授一直身入和心入自然之境。寄之以意,注之以情,意隨境深,情境交融。他很善於對客觀之境作形象的思維和表達,所以他對每地的文化定位,都能使每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質靈動起來,更加豐富多彩。珠江有四條江,在作者的眼裏,便是“四龍争珠”的意象,化成了《珠江文珠》之境。《金燕——美的象徵,文化的載體》、《盤龍之鄉——德慶》、《民族瑰寶之鄉——高要》、《“雙翼”文化之鄉——鶴山》等等,都是情注境中,透過形象看到了本質。在作者另一部散文著作《浮生文旅》中,已有衆多意象清晰的“立境”名篇。如:《情戀瑞雲》、《澳門之門》、《香港之風》、《深圳之窗》、《深圳之龍》、《深圳之鵬》、《珠海之珠》、《仁化丹霞》、《清遠飛霞》《高州三樹》、《河源四源》、《肇慶五氣》等等。立境,使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質凸現了出來。這是同爲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學家、教授的黄偉宗的獨特思維方式和文學方式。文化内涵、意象、理性三者相融合在一起,自然有很强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文評篇,評功何來?文學評論是黄偉宗教授的本行。他的文學評論文章,是在細讀作家作品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作家的創作實踐之後的精心之作。黄偉宗教授所總結、歸納的“五論”,體現了他深厚而扎實的文學理論功底。這“五論”是:一是以《歐陽山創作論》爲代表的對當代華南、以至全國作家的研究評論;二是以《創作方法論》爲代表的創作方法理論;三是以《當代中國文藝思潮》爲代表的當代中國文學論;四是以《文藝辨证學》爲代表的文學、美學、哲學、文化的綜合辯證論;五是以《珠江文化論》爲代表的現代水文化學理論。“五論”如五座塔,基礎深厚穩實,層層迭進,相互磨合,牢不可破。

  廣泛閲讀、詳盡分析中國作家和外國作家的作品,是一項非常重要而十分艱巨的勞動。黄偉宗教授不辭勞苦,五十年如一日地勞作耕耘。這是文學評論不斷創新的必要條件。文學理論專著和作家作品評論的結合,顯示出黄偉宗教授廣闊的文學視野和文藝理論深度。著名作家歐陽山高度肯定黄偉宗教授的成就。他早年在致黄偉宗的信中説:“你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是做得比較好的。你一方面在文藝理論領域刻苦鑽研,寫出了幾部學術專著;叧一方面,你並沒有忘記現實的文學運動和創作實際,而及時地寫出了大量有關當代文學創作(特别是廣東文學創作)的有積極意義的評論文章……”“你有一種辛勤努力,鍥而不捨,默默奉獻的精神,望今後繼續發揚之。”著名作家陳殘雲1995年元旦給黄偉宗教授的專著《文化與文學》題辭爲:“文藝教學、理論批評和硏究,要與文藝創作、社會實踐相結合。”兩位文學老前輩,都强調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這恰恰是黄偉宗教授所一貫堅守的信念和始終如一的實踐。

  在兩位前輩作家先後去世以後,黄偉宗教授的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展。他在文學研究的同時,花了很大精力研究珠江文化,以無比的勇氣和智慧創立了珠江文化系統的理論體系。近二十年來,他以實地考察珠江爲基礎,提出珠江文化始祖、珠江文化哲聖、珠江文化概念、珠江文化特質、珠江文化棈神等理論問題,並逐一加以論证;在珠江流域,他注重就其地理、歷史、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佛教道教文化、古村落文化、古道文化等等,進行跨學科的實地考察;在全省各地和當地政府一起召開多種文化的專家論壇,論证了珠江文化的内涵、特質和精神;主辦學術刊物《珠江文化》;主編、出版“珠江文化叢書”數十本,洋洋千萬字;在古稀之年,他率各路專家編著二百多萬字的首部《中國珠江文化史》。這個艱巨的文化工程即將完成,標誌着珠江文化的研究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綜上所述,我們有理由認爲: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黄偉宗教授,爲中國的文學事業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這些多元的文化,都是黄偉宗教授一項項研究並提出新的見解的,是他和各學科的專家們一起,一件件親手去做的。所有成果都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産物。惠特曼説:“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替代你走過那條路,你必須自己去走。”(《自己的歌》,《草葉集》第100頁)在半個世紀漫長的治學和做事的征程裏,黃偉宗教授就是這樣,十分執着地、一步一個脚印地往前走着。走自己的路,不管他人怎麽説。他所留的印痕,那麽深沉,那麽清晰,那麽閃光。歌德説:“光有知識是不够的,我們還必須應用知識;光有意志是不够的,我們還必須見諸行動。”(《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第58頁)這些至理名言,在黄偉宗教授半個世紀的實踐和理論創新中得以印证。這與那些只講不做,人家做了又説三道四,諸多忌妒指責的人,不可同日而語。而黄偉宗教授從來都保持着平常的心態。2001年他説:“雙文化情寫天涯,一心耕耘度浮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别人不用自己用。山重水復路何方?走得一程是一程。”八年以後的今天,他依然淡然自得地説:“做事人走做事路,步步留痕步步新。”我想,這話對我們都有一種警醒的作用: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呢,還是認真地去做事呢?做事是不是一步一個脚印,步步有創新呢?

  是爲序。

              2008年7月19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