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對當今若干地域和領域文化的開拓與定位



  2006年下半年,珠江文化研究開發工作,主要放在對當今一些地域或領域文化,進行開拓性的研究開發,首先是發現其價值和意義,並對其文化内涵進行深入挖掘,對其文化性質作出定位,對其文化特色作出理論概括,對其文化開發提出策劃建議。其中主要是:

  一、高要民族瑰寶文化。在肇慶市所屬縣市中,唯高要無旅遊點並缺文化定位。8月間特前往考察,撰寫散文《民族瑰寶之鄉》爲其作出文化定位;提交參事建議:《應特别重視石頭和尚文化遺産》,受到省市領道和宗教部門的重視;從高要金利鎮茅崗村的先秦水上木結構建築遺址,提出這是疍家文化發源地的説法,《西江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和香港《大公報》先後作了報導,引起國内外關注。

  二、廣竹文化。廣寧縣是全國十大竹鄉之一,是廣東唯一竹鄉,有悠久種竹歷史和竹文化,但欠文化定位與開拓。8月前往考察,撰寫散文《廣竹之鄉》爲其作出文化定位,並提交參事建議:《打造南竹文化,擦亮南竹品牌》,甚受重視,在該縣首届竹文化節上,被聘任爲廣寧縣四位經濟顧問之一。

  三、龍母文化。1997年爲德慶龍母廟作出文化定位的題辭:“悦城龍母,西江神源”,被新刻於廟内石碑上,9月應邀前往揭幕式,並接受該縣龍文化研究會榮譽會長兼顧問聘書。此前不久,新撰爲該縣作文化定位的散文:《盤龍之鄉》在《南方日報》發表。

  四、監獄文化。應佛山監獄黨委書記黎趙雄邀請,5月前往考察之後,提交參事建議:《開拓監獄文化,建設文化監獄》,受到各級重視。廣東省政法委員會批示稱此建議“極具創新性、開拓性”。《佛山日報》等多家媒體作了報導。

  五、僑鄉文化。10月率專家團到江門市考察僑鄉文化。在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發現從南雄珠璣巷人南遷來此遺迹,有羅氏大宗祠,祠中有楹聯:“發迹珠璣,首領馮黄陳麥陸諸姓九十七人,歷險際間嘗獨佐;開基塱底,分居廣肇惠韶各郡萬千世,支濟百派盡同源”,並有羅貴南下首領羅貴墓。據此爲其定位“後珠璣巷”。《江門日報》《廣州日報》作了報導,反響甚大。在臺山市發現“僑圩”遺址多處並提出打造,在開平提出碉樓文化乃海洋文化遺存新視角。作出僑鄉調研報告,提交參事建議:《打造僑鄉文化,使歷史更輝煌》。又應約爲《開平碉樓文化叢書》撰寫總序:《凝現海洋文化的一串明珠》。

  六、廣信文化。自1996年在封開發現古廣信並提出“嶺南文化古都”後,該縣一直利用這文化資源發展經濟、文化和旅遊。11月18日,該縣就廣信塔落成,舉辦首届廣信節,並與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珠江文化研究會聯合舉辦“廣信文化論壇”,擔任論壇主持,並提交論文:《廣信文化是嶺南漢代的文化形態》。文中提出:從漢武帝平定嶺南(公元前111年),建交趾部首府於廣信開始,至東漢末年(即三國吴時分治廣州、交州,即公元264年),持續375年時間,嶺南地區一直是以廣信爲首府的管治。在這將近四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裏,社會發展必會形成一定文化形態的,其特徵是:以漢化爲主道的多元融合,以漢化在本土中除舊,以融合在漢化中創新。《西江日報》、香港《大公報》作了專版報導。

  七、茂名特色文化。應約爲“茂名特色文化”研討會提交論文:《南江——鑒江文化是茂名地域的母文化》,引起重視和强烈反響。12月上旬,應邀率團再赴茂名考察,有新發現,並有鄭和下西洋的記載和遺迹值得追踪,提出開拓茂油文化,共識今後合作。

  八、校園文化。12中旬,應廣州市荔灣區政府邀請,前往考察校園文化。實地考察了西關實驗小學、康有爲紀念小學、詹天佑小學、真光中學、市四中和十一中學,概括出六種自找資源打造校園文化的摸式,寫出調研報告,提交參事建議:《挖掘自身資源,打造校園文化》。年底,到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考察,對該校以嶺南務實文化辦學的做法和經驗作出調研報告,提出《高校體制應按社會人才需要作戰略調整》的省政府參事建議。

  在這一年裏,還同時進行文化論著和文藝批評方面的工作,除主持洪三泰長篇小説《女海盗》論壇外,尚發表一些專論、評論和談話。其中有:爲林雄主編的“肇慶人文叢書”之一《東學西儒》撰寫引論:《論利瑪竇及其現象》,爲周義論著《先聲廣東》寫序:《獻言獻策,參事主事》,對朱崇山“深港澳小説系列”的評論:《民族振興的文學碑記》,評論樑鳳蓮、韋名、郭福平等的新作,爲黄潔峰、陳昭慶、韓春華、周作學、李俊航等的新著寫序。12月16日在《廣州日報》發表關於鐵凝當選中國作協主席標誌中國文壇“四大突破”(“權威時代”、“男性時代”、“傳統時代”、“老人時代”)的談話,傳遍海内外媒體。

  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網站,從本年3月開始單列“珠江文化”專欄,經常地及時地報導珠江文化活動,使影響日益擴大。著名日本通訊社——《朝日新聞社》廣州支局記者鈴木昭彦特來專訪,並於2006年9月5日發表專訪報導:《再走海上絲綢之路》;9月8日《南方日報》發表記者鄭照魁專版報導:《學者走出書齋“擁抱”珠江——珠江文化研究成果轉化爲經濟動力》;以及10月9日《廣州日報》發表記者卜鬆竹專訪:《珠江文明是後工業文明代表》等大型報導,更使影響擴大。此外,在本年内分别應邀爲:省委組織部和省軍區、省檔案館和檔案學會、省參事室文史館、省輕工學院、華南師大曆史文化學院等舉辦的講座,作了六場關於《文化時代、珠江文化、嶺南文化》的學術報告,聽者達千人以上。12月3日,部分廣州學生於賀吾71壽辰時,成立“珠江文化聯誼會”志慶,並志珠江文化事業後繼有人。

  (2007年5月15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