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應在韶關舉辦海陸絲路國際論壇着力打造韶關三個“文化之都”品牌



  2005年12月27日至29日,我同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廣東文化研究組及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幾位多學科專家、教授,冒雨到韶關市的南雄、乳源考察古道文化,有新的發現和新的構想,特提交建議如下。

  一、 三項新的發現

  這次考察,是在我於2005年11月9日提交《關於爲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立項的建議》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説,在新華社發佈國家文物局將聯手相關國家考察絲綢之路並擬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消息後,爲尋找並查证絲綢之路的文化遺存,冀求借此機會爲我省填補世界文化遺産空白而進行的,所以是按世界文化遺産的要求去進行古道考察的。由此,我們有了三項新的發現:

  一是南雄梅嶺古道。這條著名古道,我曾三次到過,也曾以張九齡的《開鑿大庾嶺路序》爲依據,提出這條古道是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對接通道的觀點,被認爲是填補學術空白之説。但這古道現在是否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原始、原件,不能再生産的文化遺産要求呢?這是我關注的焦點。這次考察中,我發現這古道有些路段,路面石塊與路邊岩層的石質與石紋一致,由此可證實這古道是從組成這座山的岩石中用人工開鑿出來的,也因此我才理解到爲何張九齡所寫路序之題用“開鑿”二字的真諦:炸藥是宋代發明,唐代尚無,可見它是人工開鑿的;現在開鑿痕迹尚在,不正是原件之证麽?所以,這一新發現是很有利於爲其争取成爲世界文化遺産的。其次,從路面的寬度看來,大都有五六米,唐代每輛馬車寬度約兩米(在西安秦兵馬俑展館有展出),可見當時是主要交通工具馬車的兩車道或三車道。古人有詩稱其相連的珠璣巷的交通景象是“摩肩道上馬交馳”,亦可证這條古道的繁忙和重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最近到南雄視察時,稱贊梅嶺古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高速公路”,是十分確切而卓有見地的。

  二是南雄烏逕古道。這是新發現的古道。它位於南雄東北部,是北江主幹流之一湞江的源頭,與江西邊界水陸聯運的南北通道,也是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分界而又是水陸聯運的地方。在梅嶺古道開通之前,它是中原與嶺南重要通道之一,是唐代以前的一條南北交通要道,是漢至唐代的“珠璣巷”。當今世界著名的南雄珠璣巷,是梅關古道開通後的一條南北交通主幹道,是唐代至清代(尤其是在粤漢鐵路通車之前)的主要移民之路,也是中外通商和文化交流之路,經查實:自古有150多姓氏中原人經此南遷珠江三角洲以至海外各國,珠璣巷人後裔遍佈天下,是理所當然的海陸絲綢之路古道遺存。而烏逕古道,則可説是新發現的又一條“珠璣巷”。因爲它有漢至唐代許多吴楚人南遷而來的歷史,至今仍有60多姓氏宗族的後裔,仍保留有古代的祠堂、書院、牌樓、民居、語言、習俗,尤其是保持着宗親聚會的習俗,是全國以至世界罕見的保持有宗親節的地方。而烏逕之地名,本身就具有古道(逕即路)之意。由此可以説它是唐代以前的“珠璣巷”。

  三是乳源西京古道。這也可以説是一條新發現的古道。據清康熙《乳源縣誌》、《韶州府志》等史料記載,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桂陽太守衛颯開鑿了一條從英德浛洸經乳源至湖南臨武而至當時京都長安之路,以便向朝廷進貢嶺南特産龍眼、荔枝,故稱西京古道。東漢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朝廷準免進貢,作爲南北交往商道更顯突出,故於唐、明、清三代,均有重修記載。至今在乳源境内,原路保持比較完整,尚有古石凉亭、古石塊路、古石拱橋、古碑刻、古民居、古書院、古圩場,可説是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古道西風瘦馬”、“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古道風韵。陸上絲綢之路始於西漢長安,海上絲綢之路始於西漢時嶺南的徐聞、合浦,這條乳源西京古道則始於東漢,是在海陸絲路開通後開闢的,又延續於唐、明、清三代重修,可見一直起到溝通南北的作用,從道名到實在的歷史作用,都表明這是名正言順的連接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之間的、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道。

  這三條古道,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把内地的絲綢、陶瓷、茶葉源源不斷運到廣州,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往世界各國,同時,也把從海上絲綢之路運來的歐美、亞非的貨物運到内地,使中外文化(宗教、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經此匯集交流,顯然是具有重要的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對接的歷史作用和文化遺産價值的。

  二、 應在韶關舉辦海陸絲綢之路國際論壇

  以上三項新發現僅僅是初步的,還可能有更多古道末被發現,但已足以説明:韶關的古道文化遺存,是豐富的、寶貴的、重要的,是具有海陸絲路文化性質的,而且是基本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文化遺産要求的。

  從我們十多年來對絲綢之路的研究、尤其是對我省有關文化遺存的考察情况看,已有定論的海上或陸上絲綢之路遺存,如:廣州的南海神廟、光塔及光塔寺、陽江的南海Ⅰ號沉船文物等,在國家文物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考察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點的争議可能不大,但作爲對接海陸絲路的古道能否列入這項文化遺産的遺産點,則可能有較大争議,因爲在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之間的通道是否仍屬絲綢之路,是否仍屬絲綢之路性質或相關的文化遺存?這是一個學術空白。如能解决這個問題,填補這個學術空白,我們則有可能在這項世界文化遺産中列入更多的遺産點。可見這是關係重大的事。

  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2005年10月18日表示:“中國將加强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與相關國家共同努力,盡早爲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并且認爲:“除絲綢之路外,我國還有很多文化綫路類的文化遺産亟須納入保護範圍,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産,也是當今的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理念”。國家文物局的官員還指出:“在中國境内,凡是能證明與絲綢之路有着重要關係的歷史文化遺存都可以被列入到這一項目之中”。顯然海陸絲路之間的對接通道,起碼也屬國家文物局所稱的這類“文化綫路”或“有着重要關係的歷史文化遺存”。但是,如果這類古道也能被認同爲絲綢之路範疇,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點的可能性則大得多,順當得多。由此我認爲:應當而必須舉辦絲綢之路國際論壇來解决此事,請我國以至世界各國研究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的著名專家學者、國家文物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代表參加論壇,將考察與論证結合起來,發表世界性的《韶關宣言》,争取一步到位地將這種古道列入這項世界文化遺産,從實際到理論填補這個學術空白。如能辦成,必使我省、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産點增多,文化和學術地位提高。顯然這是增光國家民族的世界性、歷史性、學術性的大好事。

  這個國際論壇,我認爲在韶關市舉辦較適宜,因爲這裏的古道文化比較典型,種類和數量較多,年代較齊,從漢代到清代都有,保存較好,有一定水平的學術基礎和學術隊伍。同時,韶關處於南北交匯樞紐的位置,自古有海外與内陸交匯的文化與商貿傳統,而且市領道極其重視,副市長丘隆基與我們同行考察,市委副書記鄭振濤代表市委、市政府當即表示要承辦論壇,並要長期辦下去,是很可貴的。

  三、 韶關應當着力打造三個“文化之都”品牌

  1. 海陸文化交匯之都

  如果這個國際論壇成功,勢必使韶關的幾條古道被列入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産,而且是以對接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爲特色的海陸絲綢之路,是海洋文化與内陸文化對接和交匯之路。這樣,就完全可以冠之爲海陸文化交匯之都,以此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即使最終未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也不會改變這文化特質,仍當以此打造這種特質的品牌文化。

  2. 古道文化之都

  海陸絲綢之路都是古道,都屬古道文化。但有些古道則不屬絲綢之路,所以古道文化是比海陸絲綢之路更大、更廣泛的概念,也即是國家文物局長所説的“文化綫路”。中國以至世界的古道甚多,古代交通遍佈有人烟的地方,古道文化深廣無垠。可是,至今尚無人提出古道文化的名稱和概念,更無人以此作爲一個文化領域或學術領域去研究開發,這是很遺憾的。韶關有如此悠久和多種的古道遺存,有如此深厚的古道文化傳統和底藴,稱之爲古道文化之都是當之無愧的。這個文化品牌,可與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通道、海陸文化交匯之都的品牌,同時或分先後打造,或者舉辦國際論壇將兩者並稱,或者在舉辦第二次論壇時以古道文化研討爲題,均可達到打造這個文化品牌的效果。

  3. 禪學文化之都

  韶關南華禪寺是六祖惠能所創造的佛教禪宗和禪學的發祥地,是具有1500年曆史的佛教禪宗祖庭,在當今世界20多個國家或地區有其分庭,無論是在佛教禪宗教派的影響上,或是作爲一種思想哲學和文化體系的禪學的影響上,它都具有中心的地位,堪稱禪宗之都、禪學文化之都。可惜歷來宗教界、文化界、學術界只重其宗教中心的地位,忽視其作爲思想哲學的禪學的發祥地和中心的地位,對於惠能在《壇經》中創造“中國化”、“平民化”(毛澤東語)的中國佛教的同時,又創造了被世界公認的與孔子的儒學、老子的道學並列的禪學缺乏研究和認識,忽視惠能是與黄河文化哲聖孔子、長江文化哲聖老子並列的珠江文化哲聖,以至當今宗教、文化、學術界都未能明確肯定其應有地位和貢獻。我們應當而可以在重視南華禪寺和神宗教派影響的同時,加大研究宣傳惠能禪學哲學與文化的力度,以南華禪寺爲基地,將韶關打造爲中國乃至世界的禪學文化之都。以此爲品牌,利用南華禪寺現有的國際影響和關係,舉辦第三次國際論壇,則有可能起到促進南華禪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作用,起碼可以借此擴大韶關和我省在全國以至世界的宗教、哲學、文化界的影響力和文化力。

  四、 此項工作的具體做法之建議

  1. 論壇舉辦的時間。網上報導中國國家文物局透露:中國政府目前正通過世界遺産中心與日本和中亞各國進行磋商。絲綢之路最快有望於2007年提交世界遺産委員會討論。因此,如我省决定舉辦國際論壇,務必於2006年底、最遲於2007年初舉行,否則會錯過時機。現在已時間緊逼,必須立即着手籌備。

  2. 這個國際論壇,以國家、省、市三級共同舉辦爲好,即:中央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領衔,省由文化廳、省參事室(文史館)、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市由韶關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各派代表組成籌備委員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下設辦公室,由韶關市爲主體進行具體操作,立即行動。

  3. 可與兄弟省市聯手舉辦。鑒於絲綢之路和古道均與鄰省區或相關市密切相連,如:肇慶、雲浮、湛江、清遠、河源等巿,廣西的賀州、梧州、桂林、玉林、北海等市,湖南的郴州、永州等市,江西的贛州市等,都有相類古道,均有申報積極性,可以携手進行舉辦論壇。

  4. 我省應即組織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委員會,專門負責申報工作;並組織省絲綢之路學術委員會,專門負責國際論壇的論文組稿工作及論文集的編輯出版工作。

  5. 立即組成廣東省絲綢之路與古道文化研究開發組,組織學術界、文化界、文藝界、影視界的力量,進行關於絲綢之路與古道文化的研究專著、歷史地圖、報告文學、影視片等系列的寫作出版,力争在論壇開幕前完成,以便在論壇進行時發揮宣傳推介作用,增大論壇的力度和效果。

  6. 應在深圳每年舉辦的中國文化博覽會設立絲綢之路文化專館,以此爲平臺,同世界所有絲綢之路相關國家或地區,與我國所有相關省市建立直接的友好關係,使歷史關係與現代對接,使文化與經濟對接並相互轉化,將韶關國際論壇的成果進一步擴大、深化。

  7. 韶關市進行三“都”文化打造,可以采取分步進行、有分有合、一體多用、連鎖打造的策略。這三“都”的説法和打造,其實是密切相連、相輔相成的。因爲就具體文化遺存而言,是三“都”文化都具有的。例如南華禪寺,既是禪宗和禪學文化發祥地,又是絲綢之路和古道文化的遺存(因其是東晋時印度和尚智藥三藏經海上絲綢之路到曲江所建);梅關古道既是絲綢之路和古道文化遺存,又是禪宗和禪學文化的聖地(惠能經此北上黄梅求佛,又從黄梅接五祖衣鉢經此南下;神會南來經此求佛六祖,又經此北上滑臺大會使《壇經》弘揚天下),可見這些重要文化遺産是具有一體多性的文化底藴的,從而又是可以一體多用的,所以在打造上應當而可以就其多項性能有分有合地連鎖運用或强調。

  8. 成立有關研究團體,推進研究工作。在進行這三“都”打造的成熟時機,請省有關單位(省委宣傳部、省民政廳、省社科聯)支持在韶關先後成立省一級的海陸文化交匯學會、古道文化學會、惠能禪學文化學會,由韶關市委實際管理和運作。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可在韶關設立海陸文化交匯研究中心、古道文化研究中心和惠能禪學文化研究中心,還可協助韶關策劃打造這三“都”文化,編輯出版其著作系列。

  (2006年1月9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