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應特别重視“石頭和尚”文化遺産
最近我到高要市考察歷史文化,發現有一位被宗教界和文化界遺忘了的重要人物——被稱爲“石頭和尚”的陳希遷。他是唐代著名高僧,被唐穆宗賜謚天際禪師。他的生平、著作、以至圓寂後的肉身,都很有傳奇色彩,都是極其寶貴的科學財富和文化遺産,應當受到特别的重視和保護。
一、“石頭和尚”其人其事
據《高要縣誌》和方誌辦主任陳益民的介紹,石頭和尚本名陳希遷(700-790年),别號希仙。唐聖曆三年出生於廣東高要。12歲時出家到曹溪寶林寺(今南華寺),拜六祖惠能爲師。惠能圓寂後,往吉州(今江西)青原山静居寺,拜行思爲師,深受器重。不久,受行思之命到南岳般若寺觀音臺,參學於懷若禪師。23年後,他重返静居寺,得行思衣鉢真傳。天寶元年(742年)受請住持湖南衡山南寺,寺東有大石,平坦如臺,他在石上結庵而居,故被人稱爲“石頭和尚”。廣德二年(764年),應邀往長沙招提寺。四方禪學者齊集門下,影響甚廣,與懷讓禪師高徒馬祖道一合稱“並世二大士”。
他90歲時,自知不久於人世,遂重返南岳,收集草藥數百種,制成奇香湯劑,每日痛飲,一個月後飲量漸减。此時他已顔面如棗,雙目有神,鎮座如鐘。一日,口念佛經,無疾而終。逝後肉身停放月餘不腐,香氣濃郁。門下弟子及地方信士集資建廟供奉。千餘年來,香火不斷,直至明末清初,肉身一直完好。20世紀30年代,一位名爲渡邊四郎的日本牙醫探知此事,暗地將其肉身移往他處收藏。不久由於寺廟毁於戰火,世人以爲其肉身與寺廟一並俱焚,故不追究。1944年抗戰末期,日本牙醫將其肉身裝船經滬運往日本,藏於東京郊外一座地下倉庫。1947年牙醫死後,人們清理遺物時,從日記中獲知此事。日本政府派人打開倉庫,揭開罩在肉身上的黄綢,仍雙目炯炯,與活人無异。日本政府視如國寶,於1975年6月19日舉行盛大儀式,將石頭和尚肉身從日本新滸縣移往横濱鶴見區總持寺供奉,後又轉至梅秀區的大明寺。1985年,日本總持寺負責人表示願將肉身和尚歸還,同年日本友好協會事務局長專程來華與中國佛協洽談歸還事宜,日中友好協會會長平山鬱夫也致信趙樸初表示同樣意向。但日本要求中方拿出能够確定肉身和尚歸屬的確鑿證據,並委托中國社科院日裔專家滕穎教授負責對肉身祖地、身份的鑒定工作。經數年查訪,終於在漳州玄壇宫村找到遺址僅留的一塊“拜石”,於是證實這是肉身祖地。但是,1993年10月,石頭和尚生前所在地——湖南南岳衡山南臺寺也嚮日本提出歸還肉身要求,以肉身上掛有一塊木牌上書“石頭希遷”爲证,但經專家調查,該地找不出任何肉身被遷運痕迹。1997年,專門負責鑒定工作的日裔滕穎教授根據肉身手臂上有漢唐時代的苧蔴,推斷肉身比石頭和尚更古,有兩者混同的可能,所以至今尚無定論,歸還事宜擱淺。
石頭和尚有獨到的禪學理論,著有《參同契》《草庵歌》,倡道“回互”禪法,認爲萬殊諸法雖互不相犯,但又相涉相入。修禪者能悟此法,則靈照不昧。其三傳弟子曹山木寂、洞山良價將其思想發展爲曹洞一派,即“曹洞宗”,主張禪學與儒學結合,直言忠孝之道,得到廣泛認可,唐時在贛東北發展迅速,後擴展至長江北以至海外,成爲中國佛教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主流。南宋後期傳至日本。日本的曹洞宗發展到20世紀末,信徒有上千萬人,至今仍以《參同契》爲每日必讀經典。其五傳弟子創雲門宗,以韶州雲門山爲基地,在嶺南發展。其七傳弟子創法眼宗,在江浙發展,後傳入朝鮮。
二、石頭和尚的價值和意義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肉身問題。顯然,如果確實是石頭和尚的肉身,其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都是舉世無雙、無可估量的(尤其是在生命學、藥物學、防腐學上),對於石頭和尚的故鄉——廣東高要來説,更有出生地的特殊意義。由此,也可以此爲理由提出歸還肉身於故土。“落葉歸根”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古訓。
應當充分認識石頭和尚在佛教禪宗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中國的禪宗教派,從初祖達摩傳至六祖惠能之後,即分傳爲多家宗派,即所謂“花開五葉”(即五宗)。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三“葉”(宗)係石頭和尚的影響所創傳,即: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可見其在佛門禪宗中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地位。幾乎可與六祖惠能比肩,無怪乎曾有後人稱之爲禪宗八祖。
石頭和尚有自創的禪學理論“回互”禪法,著有影響國内外並千古流傳的禪學經典《參同契》《草庵歌》和《心藥方》。如此豐厚完整的理論建樹,在佛門大師中是不多的,堪稱重要的禪學理論家,可稱六祖惠能之後禪學思想的理論代表。
從珠江文化(含嶺南文化)層面上而言,石頭和尚與六祖惠能都出生於廣東,兩人思想均屬珠江文化思想體系,如果説,六祖惠能是古代珠江文化哲聖,那麽,石頭和尚陳希遷則是古代珠江文化之禪聖,即作爲思想學術上的禪學之聖。所以,六祖惠能和石頭和尚堪稱中國禪學日月雙星座,應當特别重視他們的文化遺産在學術上的地位。還應當看到,石頭和尚與六祖惠能,都是千百年來在海内外有影響的嶺南人,他們在海内外的影響實則代表並體現珠江文化(含嶺南文化)在海内外的影響。如果説,六祖惠能在海内外的影響已開始受到重視的話,那麽,石頭和尚陳希遷在海内外的影響則顯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起碼在廣東對其知者甚少,知名度不高,没有一個對其供奉的寺廟,甚至連個佛位座像也没有,實在可悲可憐!
三、保護並弘揚石頭和尚文化遺産的具體建議
1. 現在石頭和尚的肉身歸屬問題尚在争議中。從南岳與漳州提出的依據看來,要查實和落實恐怕要相當時日;而兩者的理由也只是從石頭和尚圓寂地和肉身供奉地爲據。既然如此,我省高要市也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懸而未决的時機,以石頭和尚出生地爲理據參與競争,嚮日方委托的中國社科院正式提出申請。爲此,省、市有關部門應協助高要市辦理此事,成立專門機構並指定專人,考察核實石頭和尚的出生地資料,竭盡全力做好肉身申歸工作。
2. 應當在高要市設立供奉石頭和尚的佛位和座像。爲節省財力人力,可在高要市蓮塘鎮城區北現存的寶蓮寺内設立。該寺創建於宋開禧年間(1205-1207年),1995年省宗教局批準重修。現寺廟完好,是佛教寺廟,可撥出一殿專門供奉石頭和尚,使其榮歸故里,直面福澤鄉親。此事請省市宗教部門批準,並請寶蓮寺僧友支持。
3. 應在肇慶市及高要市成立石頭和尚文化遺産研究機構,整理出版其著作;考察其在南華寺、江西、湖南、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的活動,以及在朝鮮、日本的影響;組織海内外學者研究其著作,在適當時候舉辦學術研討會;組織作家創作石頭和尚的傳記性報告文學,創作專題電視劇或電視片,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
(2006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