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江——鑒江文化是茂名地域的母文化
——茂名市特色文化調研報告
2004年秋到2005年春,我與一班多學科專家一道,在雲浮市發現南江文化走廊之後,緊接着又對雲浮、陽江、湛江、茂名等市進行了考察,提出了這粤西四市同屬南江文化帶的觀點,受到四市領道和學者的重視。最近茂名市舉辦“茂名特色文化理論”研討會,我想借此機會,更進一步地以這個觀點探討茂名特色文化問題,特提交調研報告如下。
一、 南江——鑒江文化的界定
我們在研究珠江水系結構的時候,發現其分支流名稱之定名,是以其匯流中心地廣州的流向而定的,即:自東流向者爲東江,自西者爲西江,自北者爲北江,而環繞廣州的水道則稱珠江三角洲,却不稱南江。那麽,究竟是没有自南流向的河流,還是本來有而無南江之名呢?在鬱南縣有南江口啓發我們:有南江才能有其江之“口”,可能是古有而今已改名。從而查找資料證實正是如此。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教授在2002年第3期《羅定史志》上,發表《西江流域南江水系的人文地理概述》一文的附函中説:《廣東百科全書》中“缺‘南水’一條,這麽重要的河川,竟没有一字記述,可嘆也!”他在文中指出:“南江即羅定江,漢時在交州治所(封開)西江德慶附近南岸附近流入得名。……古代以其水多江灘急,稱爲瀧水……最早不名南江,稱端溪。因漢滅南越設端溪縣於南江口北,南者端也,故當時即稱端溪”。可見南江之名古已有之。清代學者將南江與西、北、東江並列爲粤地四江之一,範端昂《粤中見聞録》曰:“西江水源最長,北江次之,東江之水又次之,南江獨短”。屈大均《廣東新語·水語》中説:“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雙江總作西”,實際道明瞭:南江與北江都匯合於西江,但“雙江”仍都是並列的大江。從這些論述也可見,古人並不是以江河的長度和流量的大小,而是從水系分佈的方位上看其地位的。據此,我認爲應當從方位學上看南江在珠江水系中的地位,將其作爲自南流向廣州的江河代表,或者是作爲西江以南的沿海地帶江河的代表,同時,從文化學上也即是粤西南水域文化帶的代稱或代表。這樣,作爲珠江水系的文化結構就完整了,纔可使珠江名副其實地像來自東西南北的多龍争珠,或者像光芒四射(而不是東、西、北“三射”)的珍珠那樣的光輝形象。
從廣東的文化成分及其分佈的實際上説,每條江河大都是寓有某種文化成分爲主的文化帶,如: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以廣府文化爲主;東江流域以客家文化爲多;北江流域是廣府文化與客家文化各半;韓江流域主要是潮汕(福佬)文化;粤西南地區的文化成分蕪雜,但總體而言以尚留的百越(南越)文化較多、較重,而這種文化,正是地道的本土文化,是嶺南文化之根,而以南江文化稱之,即既有其名,又副其實。前引曾昭璇教授語:南江原名端溪,是古百越之名,“南者端也”,因漢平南越設端溪縣(今德慶縣)而易名南江,其義仍如原舊。所以,用此統稱粤西文化帶,既符實際,又可與其他江河文化帶並列,尤其是代表並突現了嶺南文化根之所在,更有特殊而重要的文化意義。
從粤西四市的江河結構和文化成分的分佈狀况上説,提出南江文化爲代表或總稱也是有道理的。總體而言,粤西四市的主要河流,在河道上是處在地域交叉、流向各别、互不貫通的狀態,但其座向和流向上,是以南北相异而大體相同或相似的,其發源地或流經地也是大致相同或相互交叉的。如:今被改名爲羅定江的南江,發源於茂名市信宜,流經雲浮市羅定、雲安、鬱南,於南江口流入西江;鑒江也是發源於茂名市信宜,流經高州、化州,於湛江市吴川黄坡入海;黄華江也是發源於茂名市信宜,向北流入廣西藤縣,與北流江匯合入西江;漠陽江則發源於雲浮市富林鎮,流經陽春至陽江入海;湛江市的遂溪河、東海河、南渡河也都於本市地域入海。這些狀况説明,粤西的主要江河大都位於西江以南,部分自南向北流入西江,部分向南流入南海;可見這些幹流雖然互不貫通,但發源地或流經地則是相同的或交叉的,因而不同水系却又是相同或相近的水域,所以,以南江爲其代表或總稱是言之成理的。
就茂名市所轄茂城、高州、信宜、化州、電白等地域的水系而言,在北部信宜縣境,主要有屬珠江水系的黄華江、羅定江(即南江);在南部主要是鑒江水系,也發源於信宜,穿流高州、化州、茂城,於湛江市吴川出海。這些江河雖不相通,但發源地相同,可謂同一水域,亦可稱其爲南江水域地帶。但考慮到鑒江在茂名市境内流域面積廣、比重大,是全市江河主幹流,所以,對這文化帶的稱謂以“南江——鑒江”之名較宜。這名稱既可標誌出茂名文化在珠江文化總體中之所屬和地位,又體現出茂名全境有這兩江主幹流的實際,還可以此爲標誌而界定清晰,更顯特色,並以此與其他南江文化帶所屬地域區别開來。例如,羅定可稱“南江——瀧江文化”,湛江可稱“南江——海港文化”,陽江可稱“南江——漠陽江文化”,與樂昌可稱“北江——武江文化”、南雄可稱“北江——湞江文化”等等,是同一道理。
二、 南江——鑒江文化内涵及其總體特徵
茂名地域的文化種類繁多、成分復雜、内涵豐富,表面上看似乎异彩紛呈、各不所屬、不成結構,實質上是有主有次、有根有枝的關係和層次的。我們提出以“南江——鑒江文化”之名而稱謂茂名地域文化,正是以水文化理論去梳理其内涵成分和種類的相互關係及其特徵的。以此而論,南江——鑒江文化,就是茂名地域的母文化、根文化。它既在珠江文化體系之中,是南江文化之一支,又是整個茂名地域各種文化或文化成分的中軸。所以,它既有珠江、南江的共性文化特徵的體現,又有自身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下列特色文化上:
(一)冼夫人文化
冼夫人本名冼英,南北朝時高凉俚族人。俚族是嶺南地區人數最多的民族之一,冼氏家族世代爲其首領。冼英自幼勤勞檏實,聰明能幹,尤其善於帶兵打仗,甚受族人敬佩,嫁漢人高凉太守馮寶爲妻,協助馮寶處理政務,秉公辦事,治法嚴明,尤其是從南朝樑末,到陳朝、隋朝,她都爲國家統一而平定了多次叛亂,團結各族,體貼百姓,甚受愛戴,被册封爲譙國夫人,被譽爲“聖母”,死後粤西多地建廟祭祀。在粤西四市都有冼夫人廟或關於冼夫人的傳説,可謂南江的共有特徵文化之一,隋代所建舊廟在高州。冼夫人文化的内涵是很豐富的:因其是南北朝俚族人,即嶺南土著百越(南越)族後裔的一支,可謂嶺南土著文化代表、也可稱其爲嶺南文化根的體現;冼夫人一生致力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又是作爲一個民族的首領,作爲一方州府的官員,更體現其業績的偉大,從而使其也成爲一種值得倡道的文化;冼夫人是南北朝時代高凉人,體現了中國上古(秦漢至隋)年代粤西多民族的生活歷史,也是高凉文化的代表;再就是冼夫人是中國女性的杰出人物,周恩來曾爲其題辭“巾幗英雄第一人”,由此,也當以其爲中國女性文化的代表之一。冼夫人文化寓有的這些文化内涵,都是源於並體現其文化之母:南江——鑒江文化。
(二)海上絲綢之路與驛道文化
茂名市所屬電白縣瀕臨南海,秦漢時高凉郡年代,在水東、博賀、蓮頭、赤水、南門等港口,有海運航綫東達廣州、寧波、泉州、漳州,西至海南,以及越南、菲律賓、緬甸、印度、歐洲與非洲諸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和通道。史料記載:俚族人被作爲“牲口”(奴隸)大批買賣運往國外,又經此大批遷徙海南。粤西四市早與海南進行米糧、牛畜交易,從海南運回檳榔、沉香、椰子。《宋史·食貨志》有“高、化商人不至,海南遂乏牛米”的記載。明永樂至宣德年間(1436-1449),鄭和下西洋,其中一支船隊從電白南海堡起航,最大的船長108米。明正德十二年(1517),葡萄牙船隊至廣州被逐,遂至電白放鷄島、蓮頭半島進行“市舶貿易”。明正德十四年(1519),廣州市舶司移至電白。明嘉靖十九年(1540),海上走私貿易集團在電白造的大船,“巨艦聯防,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木爲城爲樓櫓,四門其上,可馳馬往來”。可見在明代電白既是重要商港,又是廣東四大造船中心之一。另據史載:在唐代開通了番禺(廣州)經高州、化州、雷州的驛道。這古驛道也即是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通道,也都屬絲綢之路文化遺産。這種文化在茂名地域的産生和發展,也都是由於南江——鑒江文化是其母文化而帶來的,因爲其河道貫通山海、江海一體,正就是這種文化的温床。這在南江文化帶、以至整個珠江文化系統,都是有普遍性的。因爲江海一體、海洋性特濃,正是珠江文化的最大特色。
(三)地礦特質文化
由於南江——鑒江文化帶的自然水土有自身特質,有自身地殻搆造和地質的特殊因素和條件,使其得天獨厚,藴藏豐富的、獨特的地下資源,如油頁岩、玉石等;人們開採這些資源,又形成一種行業或工藝,也即搆成一種經濟和文化;又因地方的自然與人文條件及傳統的獨特,也使得這種行業、工藝及其經濟成爲一種獨享風騷的品牌,並相應地形成其品牌文化。如:信宜的“南玉”、茂名的“南油”,被稱譽爲“嶺南玉都”、“南國油都”就是如此,既是南方特質經濟,又是南方特質文化。這種文化也是南江——鑒江文化中的子文化,又是在南江文化帶中唯信宜、茂名獨有的品牌文化。
(四)傳統特産文化
因各地都有獨特的自然水土條件,使各地都有自身的獨特物産;即使各地的物産同類同種,也因自然條件和耕作技術或習慣的不同,而形成特産各异,也造成傳統特産文化的不同。南江——鑒江水域特産豐富,傳統特産更有特色,聲譽和經濟效益都很大,如高州荔枝、緬茄,化州橘紅、蠶桑,茂名香蕉,信宜山楂、田七,電白龍蝦、膏蟹等等。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州的荔枝和緬茄。因爲兩者都有自古的故事傳説,使其更有文化底藴和價值。因高州有自古盛産荔枝的貢園,而唐代著名太監高力士是信宜人,傳説楊貴妃吃的荔枝是他派人從家鄉取去的,所以荔枝有“妃子笑”品種。這傳説顯然可信度甚低,但也未嘗不是傳統特産文化的一種體現。由緬茄樹引出的侍女傳説,既體現了傳統的堅持清白氣節,也以其樹種來自外國和罕見而寓有豐厚的文化意藴。這些傳統特産及其文化,既是南江——鑒江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其特色體現之一。
(五)傳統風情文化
南江——鑒江一帶方言有白話、客家話、雷話、海話等等,主要是粤語白話,流行區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這也是其屬廣府文化輻射地域的一個佐证。傳統風情習俗也與廣府文化區大同小异。其中唯其具有者,有年例節,清代已十分流行,節時是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一般一個村爲同一天,少數兩天,以元宵節前後居多,個别村莊在農曆二月或三月。過節期間,家家户户張燈結綵,村街搭彩樓、畫廊、彩廊,各種民間藝術表演,舞獅舞龍,上演粤劇,主旨是敬神、祭社稷、祈豐收,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其他有自身特點的傳統體育或藝術項目也不少。如:武術活動遍及四縣,傳統工底深厚;舞獅傳統久遠,形成自己的獅型模式和獅禮規矩,有高脚師、矮脚獅,還有白須獅、黑須獅、五色須獅、牙刷須獅;有獅子舞、龍舞、春牛舞、跳花棚舞、鰲魚舞、麒麟舞、龍船舞,尤其是跳禾摟舞,更有百越文化遺存。這些傳統風情文化,無不具有南江——鑒江文化内涵,無不具有山、海、江、土文化的體現或投影。
上列五種文化,僅是茂名地域較有鮮明特色的文化,並非其文化的全部。列舉這些文化,固然是爲了清理其尤有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成分之所在,但更重要的是探究其相互關係及其主根所在,並在總體上概括出其特質與特徵。在五種文化的分列中,我們已指出每種文化的内涵成分及其與南江——鑒江文化的關係,也即是部分與整體、特色與内藴的關係,深層次則是次與主、子與母的關係。這些關係及其體現的造成,根本是在於南江——鑒江文化的總體特質與特徵。其特質是:山河相通,江海交匯,多元一體,一脈相承。這就是説,雖然茂名地域有山文化、土文化、海文化、江文化,多種多樣,各有其宗,但都是相通而交匯的,又都是搆成爲一個有機的南江——鑒江文化整體的,都是與珠江文化一脈相承的;其特徵也自然是:在珠江文化具有的海洋性、包容性、共時性等總體特徵的同時,又有其鮮明的頑强性、機智性、持久性等特點。
三、研究開發南江——鑒江文化的具體建議
(一)進一步論证茂名地域的文化定位。如果“南江——鑒江文化”的稱謂得到認同,即可作爲重要成果,按茂名市委書記周鎮宏在2005年4月27日接見廣東省南江文化專家考察團時説,在適當時候舉行“南江文化學術成果發佈會”上宣佈。這個會,省參事室(文史館)和珠江文化研究會可以協助舉辦。茂名市可考慮正式成立“廣東省茂名市南江——鑒江文化研究會”,並在這個會上舉行掛牌儀式。
(二)争取在2007年冼夫人誕辰及節日期間,舉辦以“嶺南文化之祖——百越(南越)文化”爲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争取學術界認同以南江文化帶爲百越(南越)文化的載體或根係所在的説法。這樣,既可達到找出茂名地域古文化之根的目的,又可找到嶺南文化之祖根,以填補這一學術空白。顯然,這與黑龍江找到女真文化龢寧夏找到西夏文化之根,具有同等意義。這項活動,還可以弘揚冼夫人爲民族團結、國家統一而奮鬥終生的精神爲亮點,發揚古百越族的主道民族精神及其和諧傳統,與當今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精神結合起來。
(三)必須高度重視並盡速論证海上絲綢之路及驛道文化。根據《茂名市志》提供的資料,電白縣水東鎮很可能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之一,電白縣南海堡也很可能是鄭和下西洋七次中某次的始發港。但所提供資料不具體,欠缺論证。如能組織專家考察證實,將具有增補歷史和學術空白的重大意義。我們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可以承擔這項任務。
(四)舉辦南油文化論壇。茂名是著名南國油都,半個世紀以來爲中國石油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也創造了南油文化。這種文化,既有企業文化的性質,又有地方水域文化的性質。前者已有目共睹、舉世公認,亟須總結推廣;而後者似乎未受注目、未有開拓,這一學術空白,似在全國油礦中普遍存在;所以,兩個層面都很有研究開發的價值和意義,應當在適當時候舉辦全國、以至國際性的學術論壇。
(五)舉辦多種特産或風情文化節。如:荔枝節、南玉節、南藥節、年例節等等。舉辦這些節慶活動,既可弘揚南江——鑒江文化,又可招商引資,使文化與經濟相互轉化,推動社會發展。
(2006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