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文藝批評的文化風格
——評廣州文藝評論集《面對·提昇·超越》
由廣州出版社最近出版、廣州巿文聯主編的《面對·提昇·超越——廣州文藝評論集》是一部有創意、有水平、有份量的論著,其特點可概括爲四個字:全、新、專、實。
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編入書中的文章,覆蓋了文學藝術各個門類或領域,上篇收集的是論述當今文藝批評、文化研究、五個一工程、嶺南文化、文學創作、戲曲、戲劇、粤劇、繪畫、書法、印章、群衆美術、粤樂、唱腔、影視、民間文藝龢民俗文化等領域,在近些年的發展和現狀,作出了具有總體性和總結性的宏觀論述;下篇收集的是對廣州近年各領域産生的有影響的作品分别進行評論,這些雖然是微觀評論,但都較全面而確切地評價了所評作品,而這些作品又都是每個領域的代表性成果,所以,這些評論及其所評作品,也在總體上較全面地體現了近些年廣州所取得的文學藝術新成就。
新,即新課題、新視角、新觀點、新水平。文藝理論批評要着眼於新現象和新形象。文藝思潮或潮流謂之文藝現象,文藝創作主要是塑造藝術形象。這册文集的論文,都是研究論析當今文藝現象和文藝形象之作,都具有新課題的意義,而且大都以新的視角去論析,提出新的觀點,達到新的水平。例如,首篇論文《當代文藝批評寫作虚擬化迷失》(羅宏作),嚴正指出了當今時興文藝批評寫作的誤區是“虚擬化迷失”,“當下文藝批評寫作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自身與文藝的這種真實關係,大量的批評文本實際上滲透着一個相反的邏輯:批評對文藝素材(問題)的剖析不是爲了最終惠及被觀照的文藝對象,而是爲了支撑某種學理命題或學理框架的自身的建構”,成爲“六經注我”式的寫作。這個批評,真可謂一針見血,卓有見地。論文還深入指出這種現象的産生原因在於:近20年來當代中國的文藝批評寫作,一直表現出越來越强烈的新理念,文藝學應該擁有獨立的自足的價值,尤其是要警惕成爲創作的附庸,“應該謀求加入到國際性學術話語的遊戲世界而獲得自身價值的認同”。其結果必會是:交出話語責任與話語主權,獲得身份認同,造成“一種日益疏遠本土文化的傾向,或者説,一種日益將具體的本土話題泛化爲所謂國際化的一般性話題的傾向”。這些觀點是新穎的,是有新視角、新水平的。樑鳳蓮的《嶺南文學追求的文化内藴》和《論當代嶺南文學的創作特色》兩篇文章,以現代文化學眼光重新審視嶺南文學,從歐陽山、陳殘雲、黄谷柳等老作品和陳國凱、洪三泰、鄒月照等的新創作,發掘出其本土文化底藴與特質,看得出是作者試圖以現代與本土結合、文化與文學結合的途徑進行的研究,既是以新視角進行的剖析,也是新課題的開拓,是具有新觀點、新水平之作。陳曉武評論樑鳳蓮長篇小説《巷孌》的論文:《市井庸常生活的文化與審美》,代表了下篇的微觀批評論文,也是具有同樣新水平的論作。
專,即專業性。長期以來,文藝批評的通病之一是:空泛,皮毛,言不及裏,不到位,藝術門類的評論尤其如此。其原因一方面在於這些藝術門類(如:表演、唱腔、音樂、書法、印章、影視、美術等)的專業性較强,專門術語較多,較難用評論語言講清楚,另方面是評論者欠缺專業知識或瞭解不深,不是行家裏手,因而也就評不到位、語焉不詳。這部評論集的論文基本上没有這一通病,尤其可喜的是:過去很少出現過的、很專業的論文出現了,而且寫得很專業、很到位,又使人能讀懂、學到知識、解决問題。例如:楊健的《尋找快樂——從重彩畫的製作性談到其他》、樑曉莊的《媲美中原 雄起嶺南——廣東歷代書法展覽觀感》和《廣東印章述略》、孔慶炎的《一臺給現代人欣賞的藝術精品——我看粤劇交響音樂會》、周剛的《星海·黄河:知識舞蹈的成功探索》等,都是這樣的好文章;沈瑞和的《試論B腔的藝術特色》和湯凱旋的《從[賽龍奪錦]説起》兩文,更是使人讀之若進入新奇的藝術殿堂,受到莫大的專業知識享受。
實,即實際、實踐、實效。這册論文集以“面對、提昇、超越”爲書名,既道出了本書編者倡道的文藝批評使命,同時也標誌了本書的評論特色。面對,就是針對現實的實際情况;提昇,就是對實踐的經驗和問題,上昇到理論層面去總結、概括、提出;超越,就是將實踐上昇爲理論,又以新的理論指道新的實踐,以具有實效性的途徑和方法去解决困難和問題,促使文藝更大繁榮。應該説,這册書是名副其實的,所收論文是基本具有實際、實踐、實效功能的。如:陳曉武的《廣州文藝五個一工程啓示録》、曾應楓的《重塑嶺南民間藝術風情 提昇廣州文化名城品位》、吴志軍的《尋求超越——小議如何推進影視頻道的發展》和《粤港兩地電視節目的比較與前瞻》、羅銘恩的《粤劇[楚河漢界]的啓示》等,都是具有這些功能之作;黎田的長文《關於粤樂興衰問題的探討》,從理論上總結了粤樂悠久的傳統,概述了近百年的坎坷歷程,提出了搶救的問題和方案,指出了前進的目標和方向,寫得情真意切,有理有節,感人至深,堪稱此書求實特點之代表作。
廣州市文聯劉長安主席在此書的序言中説:“相信讀者,特别是本地讀者在看完這部評論集後,一定也會産生一種很特别的感受。這特别的感受來自廣州文藝評論作爲一個整體所體現出的那種濃郁的嶺南文化的精神與魅力:不願空談、力戒虚浮的務實精神,不搶風頭、反對霸氣的平民恣態,不趕時尚、遠離炒作的理性品格……總之,這是一種真正的、具有嶺南特色的建設性的文藝批評”。的確,我讀後也有同感。我以全、新、專、實爲題寫下這篇讀後感,正是將這同感具體化,也即是將廣州文藝理論批評所體現的、在珠江文化之中的嶺南文化精神具體化。
(2005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