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實情·真情·感情——讀郭福平的長篇報告文學《冷暖百姓》
2003年3月,韶關市在全市鄉鎮幹部中開展了《民情日記》活動,即:要求各地鄉鎮幹部通過記日記的方式,調查研究,體察民情,聽取群衆意見、呼聲和要求,並建立了一系列相關制度。這是該市領道率團赴浙江紹興嵊州考察而取回的“經”。原來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當年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時倡道的活動,並爲此題詞:“貴在堅持,爲民辦事”。在浙江影響甚大,取得良好效果。韶關市取“經”回來後,即在全市推廣。據統計,從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底,全市基層幹部共寫有《民情日記》495103篇,爲群衆解决生産生活問題182841件,收到了“轉變幹部作風,服務人民群衆”的明顯效果。
郭福平最近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長達27萬多字的報告文學《冷暖百姓——走進[民情日記]》,就是真實地、生動地、深刻地反映韶關市開展這場感人活動的成功藝術作品。當我越讀越感動地讀完這部文如其人的平實作品之後,慢慢思索,才層層深入地發現作品的成功奥秘,乃在於着力地抓住並充分地體現出實情、心情、感情。
寫《民情日記》,自然是要當事者寫出百姓的實情,即:實實在在的真實情况,不是過去極左年代時“吹牛皮,説大話”的虚情,也不是當今某些人製造“政績”的假情。作者采取有似在汪洋大海中選取標本的做法,將經過篩選的可靠的真實日記選取,然後又以親臨現場采訪當事人的真實紀事的寫法,將每則日記所寫的人和事及其相關的前因後果活現出來。例如《春風送雨潤萬家》,寫韶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助理調研員廖卓爲始興縣頓崗鎮高留、周所、圍下三個村委會扶貧奔康的故事。開始他瞭解到該村有400多畝農田缺水,希望能建一個電動排灌站,但年年有工作隊來都不能解决。他多次現場考察之後,提出以加長攔河壩並清除淤泥雜草的方案,解决燃眉之急。第二步,他在考察中發現,一條大水圳從農田旁經過,因水圳低過農田,却不能流進農田,用抽水機抽水,却又産生分水糾紛。必須搞一個電動排灌站才能解决。建站要1萬多元,村委會也無能爲力。他便回到原單位請領道解决。結果從局和市文聯籌得12000元,終於建成排灌站。落成那天,人們都歡欣鼓舞,對他連聲稱謝,而他却考慮的是下一步:如何幫村委會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又想出了在村委會前空地上建設奔康村的方案,得到一致贊成。設計方案訂出並經審批後,村民争先報告,很快預購一空。集體經濟增强了,全村百姓也樂融融。廖卓這則日記引出的故事,真可謂一步一個脚印,扎扎實實,步步前進,没有任何虚夸、造假或毛躁的痕迹。這種實事求是、實情實報、實話實説的作風和文風,是全書每篇日記的共通特點。
其次,也即是進一步的特點是:在着力寫實情的同時,更着力寫心情,即日記作者及相關基層幹部與百姓的心情。日記雖是當事者所寫,但在這部報告文學中,當事者是被描寫的對象,相關的基層幹部和百姓也都是被描寫對象。這部書的作者,不是停留在就事寫事的層面上,而是着力寫當事者、基層幹部和百姓之間冷暖與共之心情,是“走進”《民情日記》的心情,從實情深入心情,以心情深化實情。例如《烈村人的福氣》,寫省委統戰部幹部孫朝陽和黄瓊到乳源縣游溪鎮烈村扶貧的事迹。一開頭即寫他倆在熟睡中被“急促的手機鈴聲吵醒”的急切心情,寫他倆在半夜冒着寒風送即將分娩的孫小梅到醫院的急切心情,寫他倆親耳聽到嬰兒出生第一聲清脆哭聲的由衷欣喜!進而寫他倆進村以來,在省統戰部支持下爲烈村辦的三大實事:一是將前些年在洪灾損毁的大碑橋修復,百姓衷心地稱之爲“連心橋”;二是將村内呈Z形28公里長的爛泥路改鋪爲水泥路,百姓萬分感激地爲之取名“同心路”;三是爲該村架設了三公里長水管,使3000多農民喝上自來水。不僅如此,他倆還注意到觀念扶貧,着力改變農民的觀念,破除“等、靠、要”依賴思想。這些描寫,都是將心情的表現寫到心坎上的,尤其是關於觀念扶貧、改變觀念的提法和寫法,更將心情的内涵和體現,提到了更高的檔次,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力和文化力。達到如此水平的篇章,在書中是不勝枚舉的。
更爲深厚而動人的是:感情。既是指當事者與百姓之間的感情,又是指本書作者對所寫的人和事的感情;兩者在書中是交相輝映、水乳交溶的。從全書的整體風格上看,作者仍保持着平和、檏實的一貫文風,心平氣和,檏素真實,不作過度的激情渲發,也不作色調過濃的渲染,但都能達到情文並茂、深切感人的藝術效果。例如《賈隊長和村主任》,寫以賈建華隊長在新豐縣回龍鎮住隊時的一個雙休日,突發百年不遇的洪灾,他所住的樓下村頓成澤國,他即趕回村去,未到即遠見全村已被水包圍,農田被淹,呼救銅鑼震天響,小孩喊,老人叫,夾雜猪牛叫聲。他的“心臟似乎一下提到喉頭”。他好不容易到達村頭,與村主任盧元録共同指揮搶救百姓。大部分群衆轉移了,仍有少數上年紀老人遲遲不肯撤離。有一位老伯本已撤出,又轉回去拿東西,轉眼即被洪水圍困在屋頂上,他兩個兒子看到汹湧的洪水也不敢前去救他。在這緊急時刻,女村主任即派兩位年輕村幹部前去搶救,幾經周折,終於使老人脱險。事後有村民指責這樣做不值得,女主任盧元録動情地説:“值不值得?當時我感到十分委屈,泪水不停地在眼眶打轉。但我心想,我並没有錯,我們是村幹部,更是共産黨員,總之,村裏不能死一個人,千重要萬重要,没有比村民們的生命更重要!”書的作者緊接着寫道:“望着這位四十來歲的農村基層幹部,聽着她動情的叙述,我充滿敬意,她人檏實,語言也檏實,農村正需要這樣的帶頭人!”這段描寫,無論是寫賈隊長或是寫村主任,都極其動人地寫出他倆在洪灾危難時與村民百姓的深厚感情,寫出他倆以村民生命爲第一的崇高責任感,同時又寫出了作者對這些英雄人物的崇高敬意。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動人的場面,如此崇高的人格,作者却不費太多筆墨,却寫得栩栩如生,親切感人。真是:檏實的筆更善於寫檏實的人,檏實的文風更顯出情感的真實可貴!
欣聞此書作者郭福平同志,最近被評爲全省勞動模範。這喜訊更使我感到作者寫這部書不是偶然的,而是作爲全省文藝創作界至今尚是少見的模範人物的自然行爲。因爲獲得如此崇高榮譽的人物,是與寫《民情日記》的人物是心靈相通的,所以才能義不容辭而又極其順暢地“走進”《民情日記》,才能寫出如此深切體現實情、心情、感情的成功之作。謹以此文表示衷心的祝賀和敬意。
(2006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