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專 著 類



  從1986年至2008年,出版個人專著13部,共約500萬字。

  一、《創作方法史》——花山文藝出版社1986年9月出版,41萬字。該書開拓性地將創作方法作爲一個學術領域進行研究,開創性地將世界與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學流派及其創作方法的發展及相互之間相承相撥的關係,梳理出清晰的發展脈絡,全面地述評了每種創作方法的形成過程、理論和創作特點,以及其代表作家和理論家的體現與貢獻。該書問世時有多家報刊發表評論或消息推介,稱之爲中國第一部關於創作方法發展史研究的專著,是“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獲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奬,並被列入《廣東省社會科學志》、《廣東省文藝志》和《中山大學年鑒》中。

  二、《創作方法論》——花山文藝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25萬字。這是《創作方法史》的姐妹篇。該書開創性地將創作方法作爲有相對獨立性和自身系統性、傳承性的領域,從論证創作方法的特性及其與諸方面的對立統一關係,爲其確立理論系統,並以論述魯迅關於創作方法的理論與實踐,以及新時期文學創作的新理論與新實踐,作爲確立這理論系統的依據和分析實例。該書出版後學術界稱其爲“創作方法理論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填補學術空白”之作,被列入《二十世紀中國文藝論著》和《中國“八五”科技成果録》中,曾獲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奬。

  三、《新時期文藝論辨》——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20萬字。該書是作者從1978年至1988年發表的文章結集。這集文章,以一定的視角,從縱向體現了新時期中國文壇的飛速發展變化,也從横向反映了這十年中每年的主要文學概况,因爲其中有爲提交國際學術會議而全面評述新時期文學狀况的論文,有對代表作家或代表作品的評論,有對當時創作新現象、新潮流、新實踐而提出的新理論、新觀點,以及若干文壇大事的回憶。該書出版後,被學術界稱爲“在現實發展中迸發的理論火花”之作,獲中國新文學學會“雲岡杯”文學奬。

  四、《歐陽山創作論》——花城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25萬字。該書的《内容簡介》稱:“歐陽山是在中國現代和當代文學發展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作家。本書是第一部全面研究論述這位老作家創作的專著。作者通過對歐陽山的創作道路及其代表作《一代風流》的來龍去脈的論述,以及多年來發表的有關評論,對歐陽山的藝術道路、每個時期的創作特點、總體的藝術風格特徵作出全面系統的獨到剖析,並在典型創造、創作方法、形象結構、語言藝術等問題上提出了新觀點,對當今文藝理論批評和創作實踐都有參考意義”。該書問世後,學術界稱其爲“中國現當代作家研究的新成果”,獲廣東文藝最高奬——魯迅文學奬,被列入《廣州市志》和《廣東省文藝志》。

  五、《歐陽山評傳》——花山文藝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35萬字。該書《内容簡介》稱:“本書是著名老作家歐陽山的首部評傳。它以‘傳’引‘評’,以‘評’帶‘傳’,從中國新文學發展史的框架上去述評歐陽山的文學道路,透過對歐陽山人生每個階段的傳評管窺每個歷史時期的整體文藝態勢;從整體文藝創作看歐陽山的藝術風格、藝術經驗及其作品價值,又以此探討數十年來反復出現、迄今仍存在的帶普遍性的尖鋭的文藝創作和理論批評問題”。該書被學術界稱爲“史論結合,褒貶公允”之作,被列入《廣東省文藝志》。

  六、《文化與文學》——花城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33萬字。該書《内容簡介》稱:“文化學的研究是當今時代的熱點,對文化的文化觀照和以文化觀照文學更是新的課題。本書是作者近幾年的論文選集,包括提交國際性、全國性學術討論會的報告,對於老作家和新作家的系統研究,對於當今創作和文藝理論批評的評論,尤其是對現代珠江文化特徵的探究,都貫穿着文化觀照的學術思想,多角度、多層次地體現了作者自成一格的文學與文化觀”。書中附有著名文壇大師歐陽山、陳殘雲、秦牧、杜埃對作者熱情評價的信或題辭,以及作者在前些年引起争議的著名論文:《論社會主義的批判現實主義》及相關資料。出版後被海外報刊稱爲“神州文化學研究新突破”之作。

  七、《當代中國文藝思潮論》——廣東旅遊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36萬字。該書的副題是“對當代中國文學的文化觀照”。《内容簡介》稱:“本書是作者以自成一家的文化觀和文藝觀論析當代中國文藝思潮、創作方法與批評方法、當今文學新現象與珠江文化的系統專著”。該書出版後,被學術界稱爲“獨具創見,自成體系”,“推動文化和文學理論發展的新型論著”。該書校對不力,錯字多,遺憾。

  八、《文藝辯證學》——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36萬字。該書《内容簡介》稱:本書“是作者在中山大學開設多年的專業課程,也是全國大學首家開設的課程。本書是作者在多年教學過程中逐步探索、逐步積累、逐步撰寫而完成的。它以唯物辯證法爲指道,以對立統一規律爲核心,全面探索文學藝術的特徵和規律,以藝術辯證法重構文學藝術的理論系統,以中外古今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美學家、理論家的實踐經驗和論述,特别是以各種哲學觀、美學觀、文藝觀的學派和流派的代表理論和創作實踐,作爲其依據和基礎,具有:匯千家百派之説爲一説,化傳統與現代之論爲一論,融哲學、美學與文藝學於一體,統文學藝術諸領域之理論與創作的縱横課題爲一係的特點,是一部前沿性、交叉性、跨學科,而又有豐富知識性、資料性、實踐性、實用性的、自成體系的新型學術論著”。該書被多家大學采用爲教材或參考書,學術界稱之爲創立“文藝美學的理論架構”,並具有“體系性、綜合性、實用性”之作,海外影響特大。

  九、《當代中國文學》——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30萬字。該書《内容簡介》稱:“本書概述了當代中國文學(從1949到1999年)的基本概况和發展脈絡,論析各個時期的文藝思潮和藝術流,論析在文藝發展中有影響的、有代表性的作家的創作發展及其主要的代表作品,注重以作家的言論印证作家的創作實踐和特色,特别着意論析總體發展態勢和新的文藝現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探究發展規律,具有系統性、整體性、簡明性、知識性、理論性,並突出論析特徵和發展走向的特點。本書是大專院校文科教材,亦可作自學考試和文藝愛好者的參考讀物。另行出版有配套讀物《當代中國文學名篇選讀》,對教學者和學習者使用方便”。問世後被多家院校使用爲教材,學術界稱之爲“把握當代文學的一種方法論”之代表作。

  十、散文集《浮生文旅》——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33萬字。該書《内容簡介》稱:“本書是作者文學生涯四十餘年的散文”結集,匯編了五類作品:‘足迹文照’是作者近年到西歐五國、美國、香港、澳門、臺灣和大陸各地旅行所寫的文化散文;‘生涯情思’是作者對走過的人生道路和文學道路的回憶和文化反思;‘風華稚筆’是作者在青年時代寫的散文特寫;‘藝海記札’是作者與著名文藝家的交往回憶和信件;‘筆耕苦旅’是作者爲他先後出版的著作所寫的序跋或體會文字”。該書出版後讀者頗衆,文學界稱其爲“文化觀照的散文佳作”,是“另一種散文”。

  十一、《珠江文化論》——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43萬字。該書是作者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十多年來探索珠江文化的首部文章結集,分爲五個部分:(一)珠江文化概論,(二)珠江文化建議,(三)珠江文化散文,(四)珠江文化批評,(五)增録。選録對作者研究成果的評論,展現了作者的艱辛探索歷程和多角度、多方式、全方位爲珠江文化立論的理論實踐依據和社會效果。該書問世後,社會反響强烈,學術界稱之爲對珠江文化進行“立體研究”的“倡道、創新、求實”之作,兆示着“珠江文化學派”的興起。

  十二、《珠江文化係論》——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30萬字。該書《内容簡介》稱:“本書是對珠江文化研究的系統論著。‘總體論’是對珠江文化概念、特質、形成和發展的系統論述;‘江河論’從珠江水系剖析珠江文化成分和結構;‘人物論’以對歷代聖賢的評述梳理珠江文化發展體系;‘對接論’以海陸絲綢之路對接的理論探究珠江文化海洋性及江海一體特質;‘建設論’從現實需要提出研究開發珠江文化的系列建議;‘形象論’以藝術形象凝現珠江文化多姿多彩的風格並爲各地作出文化定位”。

  十三、 《珠江文踪》——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這是作者繼《珠江文化論》《珠江文化係論》之後的珠江文化研究鏈接著作,又是作者回憶録《浮生文旅》的續編。書中“里程篇”,記録了作者在探索珠江文化中察古論今、發現創新的歷程;“建言篇”是作者建言獻策、立説樹論之集粹;“立境篇”是作者自創一格、雙文立境的新型地域文化散文;“文評篇”是作者獨具慧眼、微言大義的新文化批評和文藝批評文選。“著作簡介”縮影了作者半個世紀學術生涯的成果和足印。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