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7廣東省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情况
一、改革開放十四年來的成就
廣東是我國南部的最大省份,毗鄰港澳,華僑衆多。在地理位置上,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與廣西接壤,南鄰南海,西南端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陸地面積178萬平方公里。廣東海域廣闊,港灣衆多,海岸綫婉蜒,長達3368公里,有海島730個。廣東地處亞熱帶,氣候温和,雨量充沛,人力、礦産、水産、動植物資源豐富。1992年底人口爲6463萬人,轄廣州、深圳兩個計劃單列市,18個地級市。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决定在廣東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廣東根據這重大的决策,在改革開放中率先起步,“起探路的作用”,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十四年來,我們堅定不移地執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對經濟體制進行了改革,積極推進開放,全省經濟獲得了持續高速的發展,社會各項事業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1979年至1992年,全省國内生産總值年平均遞增131%,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年遞增11%,農業總産值年均增長7%,工業總産值年遞增194%,財政收入年遞增131%。主要經濟總量指標平均增速高於全國同期3—4個百分點。
——經濟結構得到合理的調整,産業結構趨向優化。在加强第一産業的同時,加快了二、三産業的發展,尤其是商業、旅遊、貿易、運輸、保險、金融等第三産業蓬勃發展。第一、二、三産業的比例從1978年的30∶ 46∶ 24發展到1992年的202∶ 45∶ 348。農村經濟實現了由農業單一結構向一、二、三産業綜合發展,農業商品率提高到70%,工業内部輕重工業比例比較協調,形成了具有廣東特色的輕型、外向的工業基本結構。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的成效,爲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八十年代以來,爲適應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我省多渠道集資搞建設,重點加强了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1979—1992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達3479億元,相當於前30年總和的158倍,平均每年增長269%。14年間,全省完成沙角A、B兩大電廠和一批電廠的改造擴建工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812萬千瓦。建成了衡廣、廣深鐵路複綫和三茂鐵路,廣梅汕鐵路正在興建,使鐵路營運里程從1005公里增加到1287公里。新建改建等級公路5158公里,建成橋樑1000多座,實現了國道無渡口通車;鄉鎮基本上通了公路。新建擴建萬噸級深水碼頭泊位41個,新增港口年吞吐能力4299萬噸。電話交换機容量增長143倍,長途電話綫路增長608倍。縣以上電話全部實現自動化。
——對外經濟貿易已成爲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1979年—1992年,進出口總額年遞增232%。1992年外貿出口總額1805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2倍,出口占工農業總産值的比重由8%上昇到近40%。1992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486億美元,比1979年增長524倍。
—— 技術進步取得重大進展。爲改變我省企業設備老化、産品單一、檔次低的落後狀况,我省利用對外開放的優勢,加强引進、消化和吸收工作,高起點、大規模地對全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1979 — 1992年間,全省累計更新改造投資58057億元,年平均遞增35 5 %。用匯50多億美元,完成技改項目18萬項;引進大批先進設備,使7成以上的企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形成了輕紡、機電、家電、食品、建材等一批支柱行業和骨幹企業。全省工業企業總體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比改革開放前縮短了近 20年;13個重點行業中,有 40%以上的骨幹企業技術裝備達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開發新産品3萬多種,適銷産品比重達八成以上。
——公有經濟得到鞏固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各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形成了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而公有制經濟始終占主導地位。到1992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中,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占近9成;全省鄉以上工業總産值中,全民和集體占7成多;流通領域中雖然合營、個體、商飲服“三業”網點分佈很廣,但零售額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不到3成。
——市場繁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流通領域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多條流通渠道并存的格局,商品供應充實。1992年,全省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0604億元,剔除物價因素比1978年增長32倍,平均年遞增108%。在物價平穩的基礎上,已取消了憑票供應商品的做法,方便了人民生活。1992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31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08元,扣除物價因素,14年年均遞增7%和9%。全省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460 2億元,平均每年遞增371%。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80年的643平方米增加到1992年的1432平方米;農民人均使用房屋面積由105平方米增加到215l平方米。
——科技、教育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科技方面,1992年全省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34萬人,比1980年增長l63倍;12年累計獲國家級科學技術成果奬240項,省級科技成果奬1974項。到1992年末,全省共有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2家,高新技術産品665種。教育方面,1980年全省培養國内畢業研究生僅1人,1992年增至961人;大專、本科畢業生由 0 76萬人增至303萬人;1985年全省普及了小學教育,到1990年全省已有30個縣(區)實現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農村改水工程和防治地方病成效顯著。體育、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電影事業均有較大發展。
二、堅持做好六項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的方計、政策,始終堅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不懈推進改革,逐步實現産品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變,努力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以及相應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10多年來,我們堅持了實質上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取向,並圍遶這個核心進行了一系列堅决而又審慎的改革。除了在農村普遍推行和完善家庭聯産承包爲主的責任制外,在計劃體制方面,大大縮小了指令性計劃,擴大了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範圍;價格改革方面,逐步放開商品價格,改革價格形成機制,使各種比價、差價趨向合理;流通體制改革方面,建立了多渠道、少環節的流通體制。這樣使企業能够根據市場需求和價格組織生産,爲産品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創造了條件。到1986年,實行指令性計劃價格的商品和主要物資分别占銷量的20%和415%。 1990年進一步下降到117%和15%。目前,全省農産品除菸草、蠶繭等以外,已全部放開價格和經營;工業的計劃産品産值只占總産值33%;商業系統計劃管理的商品僅占商品總銷售額3%;勞務市場開始發育,1990—1991年,經職業介紹所介紹就業的人員達56萬人。爲了進一步搞活流通,1992年省委、省政府深化國營、集體商業一體制改革,把省商業廳、糧食局和供銷社改爲5個集團公司,其行政職能歸省財辦,實行政企分開,放開經營。同時,我們調整了所有制結構,大力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在堅持以公有制企業爲主體的前提下,積極發展城鄉集體企業、“三來一補”企業和“三資”企業,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局面。在工業中,集體企業産值的比重從24 5%,上昇到401%,其他類型企業從幾乎空白上昇到205%。
(二)發揮廣東毗鄰港澳、華僑衆多的優勢,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自 1979年以來,我省先後創辦了深圳、珠海和汕頭三個經濟特區;廣州、湛江被列爲沿海開放城市,建立了兩個經濟技術開發區;有10個市、29個縣被列爲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逐漸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開放區三個層次共16市、42個縣的開放地帶。這個區域的社會總産值和國民收入占全省八成多,工農業總産值占七成多,財政收入占九成,在全省經濟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爲發展外向型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外貿方面,成立了172個地方工貿公司,加上大量“三來一補”和“三資”企業,改變了過去外貿專業公司單一經營的體制,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了參與世界經濟的步伐。目前,我省已與16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關係,在世界主要貿易市場建立了200多個銷售點,有1/3的工業品銷往國外。1979年至1992年,外貿出口總額年均遞增203%。外貿出口的不斷擴大,爲生産發展開闢了新的市場。同時,我們積極利用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加速工業建設和改造。全省利用外資 14年累計達 1979億美元,約占同期固定資産投資的20%;到1992年,全省共引進技術裝備 150多萬臺套,生産綫和裝配綫近3000多條。全省目前已有26萬家“三資”企業和一大批“三來一補”企業。經濟活動已日益國際化。
(三)利用信貸、集資等方式籌集資金,塑造新的投入機制,加快建設的步伐。我省原來的經濟基礎較爲薄弱,爲了迅速改變落後面貌.我們較早使用比較多的國内外信貸資金搞建設。新建的工業企業大部分是靠貸款搞起來的,1978年全省銀行貸款餘額 1035億元,1992年達到181337億元,14年平均年遞增227%。1980年以來利用國際信貸資金累計達 50多億美元。在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亦都采取了利用信貸和社會資金的辦法,實行負債建設經營,“以電養電”、“以路養路”,使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也能回收和增值,使我省能源、交通等建設步伐大大加快。從1978年到1992年,我省發電裝機容量從170萬千瓦增加到1064萬千瓦,發電量從923億千瓦時增加到459億千瓦時,年遞增121%。在鐵路、公路、航運、空運等建設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全省電話交换機總容量增加了300萬門,通信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
(四)堅持簡政放權、“放水養魚”的方針,增强了發展本地經濟和爲國家多作貢獻的活力。改革開放14年來,我省政府部門對簡政放權作了大膽的探索。財政體制方面在省對中央財政包干的基礎上,市、縣、鄉鎮逐級實行財政包干,各級地方政府能够支配一定的財力,同時,適當下放投資審批權限龢利用外資的權限,根據自己的實際安排經濟建設。這些措施增强了地方發展經濟的活力。“蛋糕”做大了,財政收入也有了很大的增長。到1992年,全省財政收入2226億元,比1979年增長46倍,同年財政净上交76億元(已扣除中央補助救),增長69倍;在這一時期,我省國民生産總值和國民收入年遞增率分别爲131%和126%,財政收入年遞增131%,而净上交中央財政收入年遞增172 %,也就是説,實行財政包干以來,我省上交中央財政的增長速度不僅超過了我省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也超過了我省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
(五)根據我省實際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好産業發展路子。我省人多地少,發展農業不能沿襲粗放式的路子。經過14年的改革開放,廣東的農業已實現了“兩個轉變”,即自給半自給農業向商品農業的轉變;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目前我省農業正向着高産、高質、高效的方向發展。到1992年,全省林牧副漁業産值占農業産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353%上昇到511%;農産品出口創匯達216億美元。農村的二、三産業也有很大發展,其産值已占農村社會總産值613%。我省能源、原材料較爲貧乏,八十年代初工業基礎相當薄弱,建設資金不足,而國内市場對輕紡消費品的需求十分殷切。根據這種情况,我省着力發展能够利用大量勞動力、投資少、見效快的輕紡工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992年全省輕工業産值達18265億元,比1979年增長139倍,年遞增213%。同時積極引進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原有工業,發展電子、家用電器等具有吸收新技術潜力的工業。通過10多年的積累和發展,許多工業産品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列入全國工業普查的産品有70%是廣東能够生産的。電子、家用電器、日用化工、紡織等成爲我省工業的支柱。如目前家用電冰箱、洗衣機、手錶、電視機、自行車和啤酒等産量分别比1980年增長幾倍到幾十倍,技術水平也有較大提高。産品不僅在國内市場上,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具有一定的競争力,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爲今後發展積累了資金和經驗,培養了技術和管理人才,並爲下一階段轉入適度發展重化工業和高新科技産業打下了基礎。
(六)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的方針,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於改革開放的始終。廣東省委、省政府針對從封閉向開放,從産品經濟和商品經濟兩個轉變中出現的新情况、新問題,明確提出“扶持有益的,允許無害的,扺制有害的,打擊犯罪的”,做到“有所引進,有所扺制”,“排污不排外”,“堅持對外開放對内搞活堅定不移,打擊經濟犯罪堅定不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持續深人地開展“除七害”的鬥争,加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决取締社會醜惡現象,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禁毒行動和反走私鬥争,對賣淫嫖娼人員實行收容教育,對吸毒人員强制戒毒,對走私分子依法懲處,對違法活動場所堅决進行清理。在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的同時,我們還采取有力的措施,努力提高全民的法紀觀念、思想道德水準和文化科學素養,培養“四有”新人,爲經濟建設提供强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保证改革開放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實踐,使我們初步摸索出高速度發展社會主義生産力的路子,再經過進一步的努力實踐和探索,將會不斷完善。同時,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如經濟發展不平衡,山區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建設差距較大;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趕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還不尚適應等,都需要我們在今後加以解决,使經濟建設更快更好地發展。
三、1992年的新成就
1992年,在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全省幹部群衆精神振奮,又一次掀起了建設的熱潮,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國民經濟實現瞭高速有效的增長。全年國内生産總值2218億元,比上年增長195%;人均國内生産總值3440元,增長169%,提前8年實現了國内生産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第二步戰略目標。
(一)農業生産朝着高産、高質、高效方向邁進,農業的整體效益有所提高。去年我省放開糧食市場,進一步改革了糧食購銷體制,加快了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進一步發揮了我省熱帶資源的優勢,農業生産出現了新的變化。農産品結構得到進一步的調整,優質糧比重提高。全年糧食總産量18104萬噸,比上年减少631萬噸,但優質糧增産1倍以上。主要經濟作物除糖蔗産量略有下降外,蠶繭、水果、花生、黄江麻、茶葉、菸葉等作物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海淡水養殖的名、特、優品種繼續增加,水産有較快的發展。全省全年農業增加值447億元,比上年增長43%,占國内生産總值的202 %。鄉鎮企業進一步發展,全年總收入1370億元,比上年增長359%。全年農村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和商業、飲食業等非農産業增長306 %,占農村經濟的比重由上年58 %上昇到64%。
(二)工業生産高速發展,經濟效益有了改善。工業在前幾年較快發展的基礎上,1992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851億元,比上年增長298 %,受投資拉動,重工業快於輕工業增長,分别增長35%和267%。從主要工業産品産量看,原油、發電量、生鐵、鋼、木材、水泥等能源、重要原材料生産保持了增長勢頭。工業産品銷售率達9516%,基本實現産銷同步增長。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有了改善。1992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9522%,比上年提高425個百分點,其中全員勞動生産率(按净産值計算)提高162%。
(三)固定資産投資大幅度增長,重點建設步伐加快。從投資總量看,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84456億元,比上年增長766 %,其中國有單位投資58878億元,增長71 7%;集體單位投資16718億元,增長l35倍;居民個人投資886億元,增長385%。投資的産業結構基本合理,基礎設施和重點建設得到加强。全省大中型、重點基本建設項目和限額以上更新改造項目完成投資15226億元,占全部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完成額的33%。廣汕公路改造工程、廣花汽車專用公路、廣州電信樞紐工程、南山熱能有限公司、雲浮水泥廠、汕頭第三水廠、廣東彩電中心等一批大、中型項目建成投産。全年新增的主要生産能力和效益有:發電裝機容量 108萬千瓦,等級和等級以上公路1104公里,鐵路8 8公里,港口年吞吐能力113萬噸,電話交换機容量 104萬門,長途電話綫路222萬條。
(四)對外經濟貿易增長較快,發展勢頭迅猛。全年外貿出口總額達1833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7%。其中一般貿易出口達9184億美元,“三資”企業出口達8159億美元,分别增長23%和532%。小平同志南巡,增强了外商投資的信心,利用外資呈現出起步高、增勢猛的好勢頭。全年實際利用外資 4861億美元,增長882%,其中外商直接投資爲3552億美元,增長948%。去年利用外資的發展新趨勢是:試辦了利用外資經營商業和房地産業;外商直接投資辦大型企業多,投資能源、交通、房地産多,投資領域遍及一、二、三産業。在沿海地區利用外資高潮迭起的同時,以勞動密集型爲主的外資項目則大量向山區轉移,山區利用外資的增幅比前幾年大。
(五)城鄉市場活躍,物價穩中略昇。1992年市場出現了“應季商品暢銷,名優新産品暢銷,大商場商品暢銷,旅遊飲食用品暢銷”的景象。全省全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06041億元,比上年增長237%的。市場物價穩中有昇。全省零售物價總水平比上年昇6%。我省放開了糧食購銷價格,從實際情况看,没有出現糧價大起大落的現象,成功地闖過了這一價格改革的難關。去年我們還適時調整部分生産資料價格和一些公用事業收費,進一步提高市場調節的比重。
(六)銀行存貸款持續增加,存差擴大。全省銀行存款達237537億元,比上年增長529%。銀行各項貸款餘額達181337億元,比上年增長242%。銀行存款餘額大於貸款餘額56167億元。總的來看,去年資金來源充裕,環境較爲寬鬆,支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
(七)財政狀况較好,收支均有較大幅度增加。全省財政收人完成2226億元,增長255%。財政支出的增長也加快。全年支出2196億元,比上年增長286%,收支基本正常。
(八)科技、教育等各項事業有新的發展,成果較爲顯著。1992年全省共獲國家級和省級科技奬201項。全省共安排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20項,“火炬”計劃項目57項,省級“星火”計劃項目175項,國家重點科技成果推廣計劃項目22項,共創産值208億元,利税28億元。教育事業在調整中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有新的提高。城鄉醫療衛生保健條件有較大改善。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5‰以内,完成國家下達的計劃指標。
1992年,我省經濟在社會總量基本保持平衡、産銷保持增長的情况下獲得較高的發展速度,基本實現了速度與效益的統一。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提高。整個經濟形勢是好的。但在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交通緊張,農業基礎較弱,建設資金緊缺等困難和問題,制約着經濟的發展,這亟需下苦功夫予以解决。今後我們要加倍努力,扎扎實實地干,使廣東的經濟建設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本文寫於199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