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7廣東省環境與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廣東省瀕臨南海,毗鄰港澳,華僑衆多,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比較優越。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實行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全省人民努力奮鬥,生産建設得到較快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强,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我們貫徹了國家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三同步”方針,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基本實現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同步發展。

  一、歷史與現狀

  解放前夕,我省社會經濟十分落後,全省工業固定資産僅3億多元,原煤年産7萬多噸,發電裝機容量5萬多千瓦。工業落後,農業衰落,民不聊生,談不上環境保護。

  解放後,環境保護工作經歷了從無到有,從遭受挫折到重視發展這樣一個階段。五十年代“大躍進”時期,由於忽視客觀經濟規律,片面追求高指標,這時期因陋就簡建起的一些工業企業,大多技術、工藝落後,污染嚴重,成爲現在的老污染源。七十年代,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受到嚴重衝擊。六、七十年代中期,面對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現狀,我省根據國家要重視環境保護的要求,開始建立環保機構,注意研究和解决環保方面的問題。

  八十年代,是廣東經濟建設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我省環保事業發展較好的時期,環保工作在改革開放中取得了較大成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工業污染防治的投資不斷增加。工業污染防治的投資,從1985年的088億元增加到1989年的535億元,它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了明顯提高。1981年到1985年,我省在工業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資,平均每年5980萬元,比1980年增加1倍;1986年到1989年平均年投資162億元,比上五年的平均數增加了17倍。

  ——“三廢”防治工作取得較大成績。1989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及其處置率分别從1985年的16%和45%;上昇到311%和645%;工業廢水處理率和達標率分别從1985年的436%和40%,上昇到538%和50%。工業廢水中汞、鎘、六價鉻、砷、鉛、酚、氰化物等七種有毒有害物質,比1985年有明顯的减少。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初見成效。到1989年止,全省城鎮已建成烟塵控制區總面積790平方公里,低噪聲安静街51條,城市緑化率和氣化率分别達211%和362%。

  ——自然保護和海洋保護工作穩步發展。我省森林復蓋率從1984年的267%增加到1989年的451%,全省宜林荒山基本種上了樹,森林生長量連續四年超過采伐量。目前全省共劃定自然保護區25個,面積717萬公頃,占全省陸地面積031%。湛江已成爲我國南方第一個省級“衛生港”。

  ——環境監測、科研和宣傳教育取得一定成果。目前,爲環境决策和環境管理服務的環保監測網絡正在形成。我省大部分市建立了環保科研機構,並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其中有77項獲得省或部級科技進步奬;環境教育做到面向社會、面向全民。潮州市政府重視在中小學校中進行環境教育,獲得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的“全球500佳”的榮譽。我們推廣了潮州市的經驗,促進了全省不同層次環境教育工作的開展。

  可見,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重視了環保工作,我省環境質量狀况與八十年代初期相比,基本保持了穩定,城市大氣質量接近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二級水平,省内主要河流的東江、西江、北江、韓江、練江、鑒江等水質接近國家地面水質三類標準,自然生態環境也有了改善,部分城市和旅遊區的環境質量有所提高。

  二、政策與措施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爲了貫徹這一基本國策,我省堅持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環境保護,並要求各級政府把環境保護納入政府的工作日程,作爲各級政府領導的任期目標責任制的一項重要内容,在安排計劃、投資、貸款項目、宣傳教育等方面注重支持環境保護工作。

  根據國家的要求,我們對環境保護主要采取以下政策:一是嚴格控制新污染源,對新建設項目實行環境質量影響評價制度和實行“三同時”制度(即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運轉);二是重視老污染源的治理,規定各級主管部門和排污單位,每年從更新改造資金中拿出7%用於污染治理,對積極治理污染的企業在資金上給予優惠貸款和補助;三是征收超標準排污費,用經濟手從段促進污染源治理;四是鼓勵企業對工業“三廢”開展綜合利用,凡綜合利用的産品可三年免税,五年不上交利潤;五是對重大環境建設項目,納入各級政府的計劃;六是因環境污染而搬遷另建的項目免征建築税等。

  爲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建立和健全環保機構,制定科學的環保規劃。目前我省已在省、市、縣和部分鎮設立了環保機構。省、市、縣均成立了環境保護委員會。由政府一位領導人擔任委員會主任。同時,把環境規劃納入了全省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之中。省政府制定的《“七五”期間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和《廣東省2000年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都提出了總的環境目標。1986年省政府還專門制訂和頒佈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銜接的“七五”環保計劃。各市、縣根據省的環保規劃,也相應製定了地方環保計劃。對於新建市,我們要求以國外現代化城市的環境水平爲目標,建成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相適應的新城市。如珠海市的城市總體規劃,從城市的結構到功能區建設,從經濟發展到城市管理體現了“三同步”方針,現已成爲大氣無污染、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海濱城市。廣州這樣的老城市,也注意加强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廣州、深圳、珠海市已建成日處理能力共30萬噸的生活污水處理,各市也建設了不同類型的垃圾處理場,使城市逐步達到環境優美、安静、整潔的要求。

  (2)制訂環保法規制度,依法治理環境。幾年來,根據國家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省、市、縣制定頒佈了環保法規、制度共271項,基本形成了依法管理環境的法規體系。與此同時,加强了對環境法規的執法檢查工作。近幾年來,省人大和省政府聯合開展了執行環境法規大檢查,促進了一些重大環境問題的解决。並已逐步形成每年檢查一次的制度。

  (3)在改革開放中嚴格環境管理。我們實行了“三管理,一公開”的環境管理方法。即根據建設項目規模和污染的性質,實行分級管理;依照污染輕重程度及治理難易,實行分類管理;立足當地的區域功能、環境容量,實行分區管理;向建設單位公開環保審批程序,簡化辦事手續,逐步做到環保辦事程序的制度化和社會化。僅據1985年到1988年統計,經過各級環保部門審批的建設項目就有5541個,在總投資174億元中,規定其用於防治污染的投資達57億元,占總投資的33%,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産生。

  (4)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治理現有企業的污染。我省一大批企業,通過引進先進技術,改造工藝,污染物的排放量明顯减少,减輕了環境污染的程度,使不少工廠環境焕然一新。

  三、問題與對策

  在環境保護取得進展的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大氣方面,煤煙型污染仍較爲嚴重,排放到大氣環境的二氧化硫增加,成爲我省酸雨加劇的因素之一;水體方面,流經城鎮河段的生活型有機污染逐日加劇;固體廢物方面,火電廠的粉煤灰及日益增長的生活廢棄物,已成爲不可忽視的污染源;噪聲方面,我省城市噪聲已成爲一個突出問題,噪聲干擾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在九十年代,隨着經濟建設的發展,能源、原材料工業的加强,向環境排放的污染物將增加,我們面臨着嚴重的環境問題的挑戰。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九十年代環境保護總的目標是:全省城鄉環保質量要逐步好轉,城市大氣環境保持八十年代初期水平,自然生態保持較好的環境。我們對防治污染,提高環境質量,改善生態環境采取以下的對策。

  第一,抓緊城市環境的綜合整治,努力改善城市環境質量。重點整治廢水、廢氣、固體廢物和噪聲,劃分好水、氣、聲環境功能區,分區進行重點整治,尤其是保護好飲用水水源,努力提高城區污染的治理率。

  第二,進一步控制工業污染,不斷提高治理污染的水平。要綜合治理、整頓、控制耗能高、污染重的行業和企業。對酚、氰、放射性物質、難降解有機物和有毒重金屬污染物,嚴格實行廠内治理;對易降解的有機污染物,創造條件集中治理;對污染嚴重、危害大的行業或企業禁止興辦,已有的企業要限期治理。

  第三,搞好自然生態的保護。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强野生動植物、地質地貌、海岸灘涂、海洋和水源保護等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强化海岸保護,有計劃、有步驟地劃定一批海洋保護區,控制污染入海量。

  第四,强化環境科技、環境監測和信息工作。做好重大污染防治及其資源化、無害化技術或成套設備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工作。積極加强水文、氣象、海洋等環保要素監測站的協調和合作,逐步建立省、市、縣完整的環保監測網,以及環境信息體系。

  第五,發展國際間環境保護的合作。積極開展國際雙邊的環境學術交流,搞好國際環境科技合作,共同研究解决雙方環保方面所關注的問題。

  第六,加强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組織各種形式的環境宣教活動,普及環保知識,在全社會形成人人自覺地保護環境的公德。

  開創國際社會環境保護的新局面,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任務,我們將一如既往,爲實現這一任務而作出自己的貢獻。

  (本文寫於1990年8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