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7以文資治 以史興邦
——在《嶺南文史》與廣東文化大省建設座談會上的講話
正當我們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届三中全會精神,掀起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加快廣東建設經濟强省和文化大省,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時候,迎來了《嶺南文史》雜誌創刊20週年。
我謹代表《嶺南文史》雜誌社,向多年來一直關心、支持本刊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今天,我們相聚在這裏,共同回顧《嶺南文史》20年來走過的歷程,請在座各位專家、學者對本雜誌辦刊以來從編輯出版的内容、版面設計到發行等各方面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特别是結合我省文化大省建設,就今後如何辦好《嶺南文史》雜誌,使之成爲我省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陣地。下面我先介紹一下情况,講兩個方面的内容。
《嶺南文史》雜誌的辦刊過程
上世紀80年代之初,隨着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工作的恢復和發展,當時館領導和廣大館員感到有必要創辦一個刊物,挖掘、整理和研究嶺南地區歷史文化遺産,爲文史館館員發揮餘熱提供一個陣地,通過它與有關方面進行學術交流,收集、整理和保存有關鄉土文史資料,並希望通過它發表專家學者的研究文章,有助於幫助廣大讀者增長文史知識,加深熱愛鄉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爲廣東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在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們辦了《嶺南文史》這個刊物。
辦刊20年來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内部刊物階段。1983年,《嶺南文史》得以創刊。在創刊號上,時任省文史館館長的胡希明親筆撰寫了發刊詞,表示一定要努力辦好這個刊物,盡量適應客觀實際的需要,“爲開展嶺南地區歷史文化研究作出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創刊號出版後,收到不少讀者的來信,紛紛對這份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史雜誌給予充分的支持,寄予很大的期望。本刊初爲半年刊,内部發行。第二階段:由省文史館主辦,作爲公開發行刊物的階段。1984年改爲公開發行,1991年第一期改爲季刊,同年取得國際標準刊號。第三階段:1996年由省政府參事室、省政府文史館共同主辦,内容、版面、格式得到不斷的改進。
《嶺南文史》問世以來,發表過不少有份量的文章。尤其在挖掘、探討嶺南地區文化歷史的各個層面,包括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民情風俗、名勝古迹、宗教社團等以及反映海外華僑華人歷史等方面内容,凸現嶺南地方特色,融學術性、知識性、資料性於一體,發揮“以文資治、以文會友”的社會功能,獲得了廣大海内外讀者的好評。
我刊比較注重挖掘嶺南特色文化,對文史資料收集較完善的潮州、惠州、封開、揭陽、鶴山、湛江等6個縣市出版了反映當地地方特色的文史專集,也爲孫中山、冼夫人、林則徐、鄭觀應等歷史文化名人研究以及一些專題研討出版專輯或專集,受到有關方面的肯定,一直以來,我們刊發了不少名家的學術專論,同時也注意挖掘和扶持人文科學方面的生力軍,對在校研究生或初出茅廬在文博部門工作的專業人士,所撰寫的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也給予采用編發;對堅持在基層一綫、掌握第一手珍貴材料的地方文獻專家也給予熱情的支持和關愛,刊登他們寫的研究心得,鼓勵他們多出好的作品。
近年來,隨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嶺南文化、珠江文化也越來越受到世人矚目。爲此,我們省政府參事室、省政府文史研究館加大了對嶺南文化、珠江文化研究開發的力度,組織省政府參事、省文史館館員及有關專家、學者進行系列的考察論证,取得了顯著成果。《嶺南文史》緊密配合這一系列研究開發活動,發表了大量探討嶺南文化、包括探討“海上絲綢之路”、古廣信文化、珠璣巷尋根文化、西江龍母文化、粤西冼夫人文化、廣州西關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引起了海内外强烈反響。與此同時,對刊物的内容和版面作了不少調整和改進,增大了粤海名人賢士的宣傳力度,豐富了刊物的文化内涵。對史方面的内容側重點關注在新的學術問題的探討和對焦點、熱點問題的集中論证。2001年以來,我們開設了“卷首語”欄目,請省内外有關名人專家題寫作爲提綱挈領式的、有獨特思想性、學術性和引導性作用的卷首語内容,爲本刊增色不少。同時,爲了增加刊物的知識性和可讀性,我們還增設了著名的史例和人物典故;成語、諺語和名句的英語爲英語角等欄目。在版面設計上,我們力求設計的版面與本刊特性和諧相近,傳統文化味濃一些,内頁文章也盡量多些采用相關的圖片,做到圖文並茂而不失文雅的風格。這些年來,在各位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嶺南文史》越辦越有起色。
《嶺南文史》今後如何發展
如何進一步辦好這個刊物,經過我們室館黨組的反復研究,有以下一些主要設想:一是準備籌辦理事會,加大辦刊力度,爲我們辦好這個刊物增加一些經濟基礎;二是考慮能不能把季刊辦成雙月刊,一年出六期,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設想,等條件、時機成熟了,我們就給省新聞出版局寫報告,改爲雙月刊;三是爲了配合文化大省的建設,對我們廣東建設經濟强省和文化大省方面,多跟地方結合做一些事情,我們考慮每年都要騰出一定的版面,與地方合作辦專刊,反映地方文化建設的情况,推介地方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的經驗,豐富我們《嶺南文史》的内容,發揮我們的作用,推動他們當地經濟建設的發展,這個設想我認爲是非常好的。以上是我們室館黨組深思熟慮的三部曲,下一步我們編輯部就要按照這個來做好它、做足它、做强它、做大它。下面我再强調以下幾個問題。
(一) 進一步確立高目標的辦刊宗旨
《嶺南文史》的辦刊宗旨是:在省政府參事室、省政府文史館黨組的直接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反映、傳播和宣傳嶺南的文史研究、學術探討、歷史事件、以及名人名事的典故,突出刊物的史實性、學術性、思想性、權威性、知識性和可讀性,努力辦成高水平、高質量、影響力較大的史學研究刊物,爲廣東和全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服務。
(二) 編輯方針
《嶺南文史》遵循上述的辦刊宗旨,要做到“三字方針”。
一是“實”:從史實出發,分析、探討、研究問題實事求是;文章内容實實在在,不造作虚夸,不任意拔高;貼近史實,貼近社會的發展,貼近史學專家、學者的業務。
二是“新”:要突出一個新字,觀點要新,内容要新,表現形式和刊物的風格也要新,要與時俱進,要使《嶺南文史》在新的時代有新發展、新創造、新形象。
三是“嚴”:要高標準、嚴要求,努力維護刊物的嚴肅性、嚴謹性;發表高質量、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文章,不發表任何損害黨、國家和人民以及社會利益的稿件,嚴格遵守黨和國家對刊物的各種管理規定和要求。
(三) 欄目設置
以編輯方針爲依據,從史學研究、學術探討的需要出發,有主有次,主次分明;有輕有重,輕重相宜;靈活檏實,不拘一格。設重點欄目,如粤海翰林、建設廣東文化大省論壇、粤海藝壇等;固定欄目如古今人物、文化論壇、文物考古等;臨時欄目如争鳴園地、新著評介等等。
總之,《嶺南文史》要推陳出新,文貴實豐,人與事要寓於史實之中,洞於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理,然後爲之。要循循善理,史誨後人,博採衆長,百家争鳴,力行求真。讀後給人以深刻的啓迪。
我們剛剛慶祝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50華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發來了熱情洋溢的賀信,高度肯定“省文史館建館50年來,吸收了一大批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嶺南文人耆宿,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促進海内外炎黄子孫的團結,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省文史館與省參事室合署辦公以來,充分發揮‘人才庫’和‘智力庫’的優勢,爲省委、省政府制定政策和科學决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張德江書記希望我們“與時俱進地做好參事、文史工作,爲廣東建設經濟强省和文化大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張德江書記對省文史館的希望,也是對《嶺南文史》的殷切期望。借本刊創刊20週年之際,請來各位專家學者、同行,希望多聽聽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使我們在新的形勢下,適應社會的發展,不斷改進辦刊思路,努力把這一屬於廣東人民的文史刊物《嶺南文史》辦得更好,爲加快廣東的經濟强省和文化大省的建設貢獻力量。
(本文原載2004年第1期《嶺南文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