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6赴上海學習、考察的情况匯報
7月3日至13日,由省府研究室、省委政研室、省人行和省計委組成的聯合考察組一行七人,對上海經濟發展情况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考察,得到上海有關部門和我省駐滬辦事處的大力支持。通過考察,我們强烈感到上海人在思想觀念上發生了深刻變化,改革開放邁出了新的步伐,經濟發展正在進入起飛的啓動階段。現將學習、考察的情况匯報如下。
一、以觀念、思路的轉變,加大投入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力度,促進了上海經濟的重新崛起
本世紀三十年代,上海作爲遠東的金融中心,雄踞中國經濟的核心地位,解放後又成爲全國最大的工業生産基地。但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經濟發展逐漸趨慢,國民生産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由1980年的70%下降到1990年的44%,工農業總産值由87%下降到48%,財政收入由159%下降到45%,外貿出口由234%下降到80%,經濟發展速度遠遠落在廣東及周邊發達省份後面。進入九十年代,他們以浦東開發開放爲契機,及時抓住經濟發展的機遇,扭轉了經濟增長低速徘徊的局面。1991-1993年主要經濟指標的平均增長速度均達到前10年平均速度的2至3倍。上海的經濟地位也出現了止跌回昇的態勢。1993年國民生産總值占全國的比重比1992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又提高07個百分點;外貿出口扭轉了連續23年增幅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局面。雖然上海的發展速度仍低於廣東與沿海發達省份,但其經濟和産業結構正在發生較大的變化,經濟素質迅速提高。其主要表現:一是第三産業加速發展。占國民生産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1%上昇到目前的391%,經濟增長已從過去由第二産業推動轉向二、三産業共同推動;二是産業結構調整進展順利。汽車、通信設備、大型電站設備、鋼鐵、石化和精細化工、家電六大技術與資本密集程度較高的新支柱産業已初具規模,産值已超過整個工業産值的1/3,第二産業重現生機;三是所有制結構加速多元化方向發展。集體工業和其他工業所占比重分别從1980年的110%、10%上昇到1993年的190%和279%,其中其他工業1993年比1990年上昇 137個百分點。
九十年代上海經濟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原因,除浦東開發帶動外,在經濟發展上還有5個方面成功的做法:
(一)觀念上的大轉變。如靈活變通浦東政策;大膽進行大規模土地批租,僅1992和1993兩年已累計批租面積7000萬平方米,土地批租的收入已成爲上海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摒棄傳統觀念和老大自居的思想,提出服務長江三角洲,服務全國的發展思路和優先發展第三産業的“三、二、一”産業發展方針,進行城市功能的轉换;簡政放權,推行市和區、縣“兩級政府、兩級管理”體制,使區、縣成爲推動上海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等等。
(二)經濟發展上的大思路。上海善於把自己放在全國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考慮,争取到中央的大力支持;善於在宣傳和建設方面樹立上海的新形象,增强吸引海内外客商參與上海建設的凝聚力;善於統籌規劃,加强經濟建設的整體和長遠意識,確保實現重點突破和保持發展後勁。
(三)城市建設方面的大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均按世界一流水平的現代化大都市設計與建造,1991-1993年共投入325億元搞基礎設施建設,爲前40年的2倍多,今年計劃再投入240億元。規劃中的機場、電廠、隧道和外環綫等項目的投入都將上百億元。
(四)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大動作。大市場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市場配置資源的中心作用初步發揮;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邁開了大步,去年開始實施新的養老保險制度已覆蓋了在職職工的50%和164萬退休人員,醫療和失業保險制度的完善和擴大範圍工作正加緊進行;産權制度改革方面成立了以吴邦國同志爲主任的國有資産管理委員會,並在紡織、儀表和建材局成立國有資産管理公司,率先進行改革試點。
(五)對内對外開放,廣集海内外力量共建上海的戰略獲得大的成功。近幾年中央部門和國内其他地區每年到上海的投資都在100億元左右,僅去年就新批準外省、市投資企業4641家,投資額達163億元;利用外資在高質量的基礎上高速發展,外商直接投資連續兩年翻番,到今年6月底止,全市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約9000個,協議外資190億美元,其中大項目590個,協議外資接近總額的七成,共有140家國際著名的跨國公司在上海建立了270個項目,外資額接近總額的二成;利用外資建内銷房,引入海外共同基金,吸引跨國公司設立控股公司,擴大B股發行等措施都有很大進展,最近正在洽談用BOT方式吸引外資參與基礎設施建設。
上海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按照十四大的要求,把浦東發展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區,使其成爲二十一世紀上海現代化的象徵。到2010年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
二、以浦東開發、開放爲契機,塑造大上海的新形象
1990年4月開發開放浦東以來,由於上海有歷史所形成的特殊經濟地位和中央政策的有力推動,實施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浦東政策浦西用,浦西基礎浦東享,東西聯動發展,從而造就了整個上海經濟全方位開放,全面開發,快速發展的大氣候。四年來浦東累計投入600億元(其中外資200多億,内聯和國内投資3 00多億),高的投入産生了較大的産出效應,去年底國民生産總值已占全市的109%,工業總産值占196%,目前全市各項産出增量的1/3由浦東提供。上海抓住浦東開發開放的機遇復興全市經濟,有兩個關鍵性因素:
(一)比經濟特區還要“特”的政策支持。1990年4月國務院同意在浦東采取10項優惠政策,1992年初又給予浦東擴大五類項目審批權和增加五個方面的籌資權,每年可通過自主發行建設債券和B種股票、低息貸款、撥款等籌得40億元資金投入浦東建設。中央先後賦予浦東的優惠政策歸納爲以下10條:(1)所得税優惠。區内生産企業和外資金融業均按15%税率計征;産品70%出口的企業和外資高新技術産品按10%征税;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享受“二免三减半”優惠;外商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可“五免五减半”。(2)實行免關税政策。區内企業進口自用物品、建材及製造外銷産品而進口原材料、零配件和元器件,免征關税和進口環節增值税;區内企業生産的出口産品免征出口關税,並實行零售税率。(3)内外商在浦東興建固定資産投資項目,免征投資方向税。(4)區内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政策,使用權限50-70年,外商可成片承包開發區内土地。(5)區内總投資在2億元以下的生産性項目由上海市審批,同時擴大其非生産性項目的審批權。(6)區内有出口創匯能力的國内企業,均具有自營産品的出口自主經營權和自用産品的進口權。(7)浦東新區新增財政收入,全部留用於新區建設。(8)允許外國企業在浦東開辦百貨商店、超級市場。(9)在中央核定的範圍内上海可自行審批發行債券、人民幣股票和B種股票。(10)上海可自行審批在外高橋保税區内設立中資、外資從事轉口貿易的外貿企業,在保税區内的主要經營管理人員,可辦理多次出入境護照。今年實行新税制後,中央對浦東的上述政策仍保持不變。
(二)東西聯動戰略的運籌與實踐。浦東開發伊始,就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浦東不是浦西的翻版,也不是浦西的對手,而是從大上海的整體觀念出發,塑造上海的總體形象,統籌東西功能開發,發揮城市綜合效益,統一布局,東西聯動。具體表現是:(1)政策共享。鼓勵浦西企業在浦東註册登記和東西兩地創辦企業集團,全面享受浦東的優惠政策,减輕上海老企業的税負,增强拓展市場的活力,同時爲浦東引進投資和貿易。(2)統籌城建。把上海浦西老區和浦東新區的城市形態統一起來進行區域功能小區的規劃和建設,平衡投資(約2/3投在浦西,1/3投在浦東),協調發展。(3)統一行政。浦東新區管委會作爲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市政府的各種授權,既避免了行政機構的膨脹,提高了辦事效率,又平衡了新老市區的經濟關係,爲東西聯動發展提供了行政保障。
三、以發展現代化大市場,作爲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突破口
上海市從城市經濟的實際出發,確定“金融先行,貿易興市,基礎鋪路,工業(高科技)聯動”的戰略方針,以建設和發展大市場爲突破口,加快新舊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换。近幾年來特别是1993年以後,上海把改革流通體制爲重點,從制定優惠政策,搞活企業流通,培育、發展一般性消費品、生産資料批發、零售市場,轉到組建全國性、區域性批發交易市場、商品期貨市場、生産要素市場、産權市場上來,實現生産要素市場化,形成大市場、大貿易、大流通的格局,發揮上海市場配置資源的中心作用。目前,上海的各商品批發交易市場共200多個,其中:全國性商品交易市場9個,區域性商品批發市場18個,地方性商品批發交易市場180個(不含小商品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已初步形成以證券交易、外匯調劑、同業拆借、票據貼現爲代表的相對完整並具有一定規模的金融市場和技術、房地産、人力資源、信息諮詢、建築等各類專業市場。1993年,僅金屬、糧油、煤炭、石油、建材、農資、化工、汽車、證券、外匯、技術等11個交易所(中心、市場),全年交易總額就達1萬億元,税收10多億元。
從實踐看,上海創辦的各類交易市場運作情况比較健康,初步顯現出體系化、現代化、規範化和國際化的特點。今年,上海將邁出更大的步伐,積極籌建包括金飾品和金塊、黄金票據及黄金期貨交易在内的黄金市場;建立推進企業存量資産貨幣化的産權交易市場;進一步擴大作爲國家公開操作中心的國債交易市場;建立計算機聯網、全國一體化的資金拆借中心,在現有貼現業務的基礎上完善貼現與再貼現市場;開拓保險市場和金融租賃市場;探索建立信息市場;建立健全統一規範、服務配套的勞動力市場。争取在九十年代率先形成國内最大的現代化市場群,率先發揮高層次市場的示範作用,率先同國際市場對接,率先優化市場環境,把上海建成繼東京、香港、新加坡之後亞太地區的市場化資源配置中心,從而輻射、帶動長江流域和全國經濟的發展。
四、以全融中心的建設爲主攻方向,推動“三個中心”的建立
(一)以同業拆借、外匯交易、證券交易和票據貼現爲基點,拓展國内區域性金融市場。同業拆借市場已建立了跨系統、跨省市的拆借融資網絡和融資中介機構,到去年底止累計拆藉資金7430億元,其中去年拆借2330億元;外匯調劑市場到去年底止已吸引了全國絶大部分省、市的機構參與交易,累計成交額達160億美元,今年4月在此基礎上成立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開始營運,目前已在全國擁有14個分中心和220個會員單位,到6月底止成交額達117億美元、54億港元;證券市場的規模已遠遠超過深圳,去年交易額爲5200億元,交易席位2600個,證券商會員481個,並引入了50多家海外證券商,證券營業部350家,半數爲外地證券商所設;票據貼現市場(我省今年才開始發展此項業務)到去年底止累計貼現90O億元,再貼現334億元。
(二)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結搆合理的金融機構體系。除中國人民銀行和四大專業行外,國内絶大部分商業銀行都在或即將在上海設立分行;最近正在争取香港中銀集團總部遷往上海;成立了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浦東發展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也較多,設有城信社99家、農信社244家、財務公司和保險公司各3家。最近正在籌建大衆和浦東兩家專業保險公司,並計劃在城信社和農信社的基礎上分别組建城市合作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此外,爲金融配套服務的機構也逐步發展起來,已成立2家資信評估機構、2家信用卡公司和I家證券中央登記結算公司。目前,上海已有各類金融機構2000多家。
(三)擴大上海金融的對内對外開放度。上海1990年底才開始引入外資金融機構(比深圳特區遲),但速度快、質量高,目前已有27家營業性機構,72家代表處,外資銀行分行基本上是排名世界前50位的大型跨國銀行。到4月底,外資銀行資産已達 32億美元,放款餘額19億美元,從發展速度看,估計會超過我省的規模。很多外資銀行將其中國區總部設在上海或將中國區的管理權授予上海分行。
近期上海金融發展的重點是積極擴大現有市場,籌建貨幣、黄金、離岸金融市場和作爲中國人民銀行調控工具的公開市場,積極開拓保險市場;充實金融和金融服務機構;推進金融電子化建設和現代化管理;完善監管制度和手段;引導金融機構和市場機構的布局相對集中。
上海金融改革和金融業的發展具有以下四個鮮明特點:一是注重規範化管理,以質的上昇,保证和促進量的發展。這種做法既獲得了中央對上海金融改革的信任和支持,又保证了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二是以建立各類金融市場爲突破口,帶動金融業的發展,使其成爲發展機構、拓展業務領域和規模的最大推動力。三是注重金融的産業化發展和綜合功能的發揮。在發展過程中逐步糾正偏重擴大資金來源和增辟融資渠道的傾向,把金融真正作爲第三産業中的重要産業來發展,並注意發揮其優化配置、信息傳遞和資金集散等功能。四是市人行具有較强的調控能力,形成了有利於金融市場化改革超前發展的局部環境。上海仍實行信貸資金切塊管理,因而能够在按市場化運作和國際慣例管理方面進行更多、更深入的探索,而且有助於市人行協助政府做好重點建設項目的資金平衡工作。
五、幾點啓示和建議
這次我們到上海學習、考察,所聞所見,深感到上海近兩年變化很大,主要特點是:思路大,起點高,定位好,後勁足,發展快。上海雖然是城市經濟,但在近幾年的改革開放中,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有些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根據最近江澤民同志到廣東視察的講話精神,結合我省的實際,下面提出幾點建議:
(一)要加快我省市場體系的建立。上海已建立了11個生産資料和生産要素的大市場,他們在市場建設、經營運作、規範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省要在加快市場體系的組建和培育方面下功夫,逐步實現全部社會經濟要素的商品化。要建立和健全市場組織,保证市場的正常運作和有效的調控,並搞好市場自律性和公律性的管理。同時,要按照國際慣例建立一批自負盈虧的市場中介機構,如審計、會計、價格、公證、律師事務所等,形成比較完善的市場服務體系。在市場建設中,要積極引進國際通用的市場交易制度,使市場的發展做到規範化、體系化和國際化,提高市場的輻射範圍和覆蓋率。
(二)努力促進港澳同我省經濟特區、珠江三角洲和省内腹地的聯動、協調發展。上海近幾年的“東西聯動,以東帶西”的浦東開發開放效應,取得比較成功的經驗。這種思路與做法,值得學習。我們要延伸港澳經濟功能,實行粤港澳聯動發展的戰略。隨着港澳“九七”、“九九”回歸期的到來,粤港澳經濟聯繫以及各方面的交往將更加密切,盡管港澳將作爲獨立的特别行政區存在,實行“一國兩制”,但粤港澳經濟聯動發展的機遇和合作心態是肯定的。我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聯手發展:(1)以金融合作爲突破口,在各個領域與層面同港澳進行更廣泛的合作,珠江三角洲地區要起到合作的中堅作用。(2)積極創造條件,延伸港澳經濟功能。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信息中心,我省可利用現有基礎和區位優勢,在廣州延伸其金融中心的功能,在深圳延伸其貿易中心的功能,在廣州、深圳、珠海、汕頭聯手延伸其航運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功能。(3)要搞好經濟特區、珠江三角洲與省内腹地的聯動發展,積極探索聯動發展戰略的聯結點和合作的層面。要充分發揮經濟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特區尤其要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學習、移植上海金融發展的成功經驗。上海金融中心的整個功能體系是由樞紐功能、服務功能和優化組合功能等三大功能要素組成。在資金拆借方面,已形成了跨系統、跨地區、多層次、縱横交叉的資金拆借網絡,并發揮着期限短、利差小、融資活和輻射廣的功能效應。票據貼現市場、外匯調劑市場、證券市場已發揮較好的輻射能力和影響力。我們要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的改革,努力進行金融機制、金融組織、金融工具的創新,改善金融宏觀管理,增强國内金融機構的風險意識和競争意識。專業銀行要盡快實行商業化和企業化的銀行運作機制,使之成爲綜合性多功能的商業銀行。要積極争取國内外的金融組織在我省設立分支機構,並使其有較大的資金調度權,促進我省金融業的發展。要進一步强化和拓展金融服務功能體系中的運作手段和服務内容,優化金融環境,健全金融法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金融市場體系。
(四)我省的經濟特區、廣州和湛江等大中城市,要做好城市發展定位工作,制訂功能各异超前的城市發展規劃,合理布局,加快發展。省要做好綜合平衡,協調指導,監督服務工作。使我省的大中城市發展有一個新的飛躍。大中城市要具有“三大功能”:即有資金流、商品流、技術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功能;推動産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的重組功能;現代企業制度設立和高新技術産業化的創新功能。同時,金融、貿易、旅遊、信息,科技等方面,要成爲對外開放度較大、與國際市場雙向交流較爲密切的行業,成爲經濟發展的支柱和國内外市場銜接的紐帶。按照國際慣例和規範辦事,促進我省經濟與國際經濟的接軌。
(五)積極探索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路子。一是廣東要繼續發揮對外開放、體制改革較早的先發效應,仍要走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前列,同時要走上市場經濟規範化發展的道路。二是在發展市場經濟中要積極争取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對我省的幫助與支持。三是大力培養和造就我省高層次、高素質的企業家和管理人員,同時搞好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拓寬産品的生産和銷售渠道,開拓華南、華東、華中、西南等地區的國内市場,形成新的市場布局和熱點,提高我省産品佔領市場的價額。三是政府要多考慮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交易規則,規範市場行爲,讓企業自主地進入市場,充分發揮企業在市場經濟的主體作用。四是像上海那樣,積極争取中央部門和部屬企業多到廣東辦實業,開拓業務。與此同時,要防止把生産資料、生産要素的市場,辦成部門所有制的企業,這些企業應當代表政府和社會的整體利益,進行公平競争,健康正常地運作。
(六)利用上海的陣地,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上海的同志反映,上海近幾年發展快,是宏觀的機遇(指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微觀的優勢(在長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科學决策的産物。我們要學上海、用上海。(1)要抓住上海發展的機遇,鼓勵省内的企業在上海投資發展,參與上海的市場競争。(2)在上海人才交流中心,選擇吸收我省經濟建設所需的各種人才。(3)利用多種渠道在上海融資、拆藉資金回廣東使用,亦可通過有聲譽、有實力的中介機構,來幫我省做籌措資金的工作。(4)在上海設立一些廣東産品的專賣店、連鎖商場,擴大“廣貨”在上海市場的銷量。(5)我省的中等城市可到上海設立辦事機構,爲本市與上海的經濟技術交往,信息交流起到橋樑和紐帶的作用,促進合作雙方經濟的發展。
(本文與他人合作,寫於199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