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沙井義德堂陳氏
沙井原來只是一個村的名字。
這個村子實在太大了,當地人習慣稱它爲沙井大村。建國後,這裏的窮人翻身做了主人。土改時將沙井大村分成一村、二村、三村、四村4個村,分田時按生産方式和自願的原則將村民分爲農民和蚝民,農民耕田産糧食,蚝民種蚝收水産。合作化時,先後成立了四個農業初級社和四個蚝業初級社,從而奠定了後來沙一、沙二、沙三、沙四、蚝一、蚝二、蚝三、蚝四獨立成村的基礎。
沙井大村的主要姓氏是陳姓,其始祖相傳是南宋淳熙進士陳朝舉。
據《寶安沙井陳氏族譜匯編》載,沙井義德堂陳氏,先世爲洛陽人,後因中原戰亂,遷徙到福建侯官,成爲當地的望族。陳朝舉是北宋慶曆進士陳襄的後人,名義,諱孔碩,字朝舉,號野望,爲南宋進士,特授議政大夫。生於紹興四年(1131年)正月十五日,終於嘉定六年(1213年),享壽八十歲。原配夫人晏氏,生於紹興八年(1138年)八月十六日,終於開禧三年(1207年)四月初八日,享壽七十歲。
他從學朱熹,稱爲高弟,名揚四海。據《宋史》記載理宗寶慶初,詔求直言,户部郎官張忠恕上書中就提到陳孔碩,説:“當今名流雖已褒顯,而搜羅未廣,遺才尚多。經明行修如柴中行、陳孔碩、楊簡,識高氣直如陳宓、徐僑、傅伯成,僉論所推,史筆如李心傅,何惜一官,不俾與聞。”著有《釋奠儀禮考正》一卷。
陳朝舉因思念故土,率家人回到祖居地洛陽。在洛陽還未停留多久,金人的馬蹄聲踏醒人們安居的美夢。陳朝舉只得收拾行裝,灑泪告别祖宗佳城,率族南行;他們没有回福建侯官,而是隨著南遷的移民潮,翻過大庾嶺,落籍在南雄珠璣巷。
爲了找到一塊宜子孫發展的土地,晚年的陳朝舉不顧年老體弱,毅然率族南遷,沿着珠江東岸一直走到珠江三角洲的盡頭,在歸德場一個叫涌口里(今沙井中學附近)的地方,才停住飄泊的脚步,在此開村立業。他在濱海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錦浪樓,四時八節,就率子孫登樓遥祭北方。他也許會望着滔天的海水,給子孫講述不少關於洛陽牡丹花的故事,要他們一定記住,洛陽才是自己的家,一定要回去啊!陳朝舉的子孫没有完成回家的心願,倒是一批批的移民遷來,毗鄰而居,熱了這方土地,直把异鄉當故鄉。
陳朝舉死後葬在雲霖崗(平洋崗)上,俗稱烏鴉落平洋,坐甲向庚兼卯酉,經多次修葺,現墓於1999年12月重修,爲寶安區文物保護單位。墓堂、享堂等均爲灰砂夯成,正中立墓碑一塊,爲花崗岩石,上刻“宋正議大夫野望陳公誥封夫人晏氏太母之墓”,墓堂兩側各立一塊高48厘米,寬28厘米的青石碑記《重修初遷祖野望公墓誌》。從墓碑的碑文來看,這是夫妻合葬墓。可是在香港九龍新界青衣島上還有一座陳朝舉的原配夫人晏氏的墓穴,1974年因建設需要遷葬到新界白坭,請香港著名的風水師蔡伯勵定針,沙井、燕川、荷坳及茶山各房子孫合力迎奉。也搞不清是原墓還是後人建的衣冠墓?
陳朝舉生三子,長子康道,次子康適,三子康運。
陳康道,字燕川,號雲林,宋處士。潜心篤學,灌園自適,建雲林别業,累舉孝廉不就。康道生二子:長子安,次子廉。子安生二子:長嗣宗,次榮宗。嗣宗生三子:長友直,次友敬、三友亮。友直由涌口裏遷居松崗燕川村,爲燕川村立村始祖,後裔分佈福永、戴冚、水邊圍、周山、石橋、新會、惠州。燕川陳氏主要從事農業生産,和白石下文氏合伙創建義和墟。乾隆嘉慶年間,和文氏合力發展黄松崗墟(今松崗鎮)。
次子康適,宋鹽場鹽使司,遷居惠州歸善縣荷坳上準賀村,爲荷坳村立村始祖,後裔分佈仙人嶺、車村、蒲蘆圍、拔魁圍(白灰圍)、黄閣坑、沙塘圍、麻地頭(麻地村)、積谷田、狗仔坎等地。荷坳陳氏也主要從事農業生産,和其他姓氏合伙創建横崗墟(今横崗鎮),其仙溪支派還創建了龍崗墟(今龍崗鎮)。只是到了乾隆年間,客家人大量涌入龍崗,建圍定居,創立墟市,也取名爲龍崗墟,原來的龍崗舊墟被人們稱爲上墟。
三子康運,宋舉孝廉,隱居不仕,著有《雲溪詩集》行世。康運生子良,子良生二子:長健庵,次順巷。健巷無子,以友亮爲繼子。友亮由涌口裏遷至龍津孔進坊,爲沙井立村始祖。友敬晚年也遷到沙井。順庵遷往東莞茶山。後裔分佈於沙井、積隆、茶山。
陳友亮生二子:長以熟,次以績。以勳生賜五。賜五生三子:長山長,次腹堡,三腹倫。山長生汝周。
陳汝周(1364—1455),字雋俗,明歲貢生,孺人劉氏,生三子:長昂稹、次昂稔、三昂積。是爲沙井三大房,俗稱:“十代茂開枝蕃丁興旺”。其爲人審天識地理,去涌口,就龍津,接合瀾之巨派,擁龍穴奇峰,山川鐘毓,人杰地靈。
陳氏人才輩出。明代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陳龍佑以《詩經》中舉,授官國子監助教,升湖廣歸州知州,因丁艱未任而卒。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恩科,沙井出了三個舉人,陳宗熙、陳景輝,還有陳顯榮中武舉,授鎮威將軍。
沙井的陳氏宗祠,鄉人稱祠堂或義德堂,位於沙三村三巷、四巷之間,與陳朝舉的墓遥遥相對。宗祠原貌,經卜擇定向,有一定風水氣勢,前有東來象嶺鳳岩紫氣,後有西照虎門龍穴祥光,坐西北向東南。磚木石結構,五間三進一倒座,硬山尖山式屋頂,緑琉璃瓦覆面,正、垂脊均作博古飾。面闊18.2米,進深55.5米,占地面積1010平方米。前座明間正中辟門,門上石匾“陳氏宗祠”,左右有木匾楹聯,“鳳集高岡伫看文明天下,龍蟠沙井行將霖雨蒼生”。傳説聯首爲明萬歷年間潘甲第所出,而陳龍佑時僅八歲,對成下聯,名震遐邇。傳説因對此聯而引起潘陳不睦,發生械鬥,及開雲溪井,破壞風水等,姑且存録。原來的對聯爲木刻,書體寫顔魯公行楷,參用《争座位》筆法,筆力沉重、雄勁,書寫者爲清代東莞一陳姓翰林。前座與中座兩側有回廊相貫,中座與後座兩側也有回廊相連。中座後金柱間木構屏風,上懸“義德堂”牌匾。後座前後金柱上各有楹聯一副,前聯“錦浪流通思祖澤,金魚袋賜仰宗功”;後聯“錦浪樓登思祖澤,金魚牌賜念祖功”,明間後部供奉祖宗牌位。左側有横門進出後樓。每棟之南北各有房間一個。地勢一座比一座高昂。建造寬敞,布局嚴謹,陽光空氣充沛,各房間在不同時刻裏,有陽光照射,俗謂“八卦朝陽”之稱也。山墻和後檐墻上部綵繪有山水、花鳥及書法題記。
宗祠最初建於何年何地,未有稽考。但據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族譜序謂“有南北二宗兩祠分峙中央,各據形勝”,北祠即沙井陳氏宗祠,可知當時建祠地點爲現址。現有陳氏宗祠於道光年間曾作大規模性重修或擴建。“義德堂”横匾上款題爲“道光四年甲申仲夏吉旦”,1932年曾一般性修飾,以供小學校舍之用。現存爲清代中後期風格。
沙井陳氏地處歸德鹽場,從事制鹽業,到了清代中期才改爲養蚝,使沙井成爲著名的蚝鄉。該族還在白石崗旁,創建雲林墟,該墟市後來成爲新安縣西部主要的集市。乾隆年間,增建沙井墟和新墟。另外,在香港新界元朗的水邊圍、青山子田村和麒麟圍等地也有陳朝舉的後裔。陳氏自立村沙井、燕川、荷坳三地後,經元、明、清三代,枝繁葉茂,代出名賢,成爲新安縣一大望族,爲古代深港地區的開發做出了貢獻。(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