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萬元户
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來,由於認真貫徹執行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市委關於“主要爲特區建設服務,同時爲出口服務”的生産方針,農村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實行了聯産承包責任制。各種類型的重點户、專業户不斷出現,商品生産的蓬勃發展,是農村經濟新局面的一個基本特徵。沙井涌現出大批能人巧匠和勤勞致富的“萬元户”。
沙井公社黄埔大隊曾富成堅持走勤勞致富道路,合理安排全家六個勞力,實行農工副相結合,連續兩年實現收入超萬元。1982年被評爲優秀共産黨員。曾富成一家在抓好糧食生産的同時,積極發展多種經營。他家承包生産隊38畝耕地,播種水稻56畝,種花生16畝,種木薯2畝。此外,還自養牛6頭,養猪5頭,養鵝200隻,養鴨300隻。爲發展養牛,他除投標了生産隊一頭耕牛外,還自購二頭,其中一頭母牛,進行自繁自養,三年時間産牛仔三隻。富成一家九口,六個勞力,自己又承包了大隊碾米廠,一個女兒在膠花廠做工。爲了做到農活做工兩不誤,他就根據農事季節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全家勞力,有統有分,各負其責。富成本人每天早上九時半前在加工廠,九時半後下田,女兒則農閒在廠,農忙幫做農活,一個十八歲的兒子則負責放牛兼管養鵝、養鴨,妻子做家務,收穫季節負責曬谷。全家幾口勤勤懇懇,早六晚七,一天兩頓飯吃在田頭。實行雙包責任制後,不少人覺得勞力有剩餘,而富成全家郤比生産隊大集體干活還要多干一小時。富成收入多了,但不忘國家。1982年共收稻穀340擔,花生51擔。除留足全家口糧、飼料糧,種子和食油外,其餘全部賣給國家,共向國家交售糧食二萬三千多斤,花生4850斤。富成收入多了,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富成全家没有外援,他堅信勤勞能致富,平時常教育孩子聽黨的話。七九年大外逃時,他的子女没有一個外逃。
沙井公社東風大隊第三生産隊陳燦林、陳可鵬,陳九根、陳晃諾和第四隊陳富林等五户社員,1982年初自願實行跨隊聯合組織蚝業生産組,一年蚝業生産産值達102000元。陳燦林等五户社員共有人口十九人,勞力十個,其中能出海的僅是五個男人。他們五户共承包了生産隊14畝水田,田間勞動主要靠在家婦女,農忙時,男人幫手,蚝業生産主要靠男人,收穫鮮蚝時,婦女幫工。五户社員自籌資金買了一條機船,印製水泥附着器30井。爲了降低成本,减少開支,他們千方百計到風浪大、水流急,暗礁多的大鏟島西面的凡石采集野生自育蚝。從六月至十月上旬的三個多月時間裏,共捕取野生蚝20井,全部放養在沙井蚝塘育肥,另外,他們還在深水舊蚝塘摸蚝10井,又重新整理前兩年投放的20井,1982年共盤上50井,育肥後收穫約60井。每井蚝售出價(連優惠價)1700元,60井蚝創值102000元,除買蚝費、工本費30000元,純收達72000元,每户平均收入14400元。
沙井公社東風大隊第三生産隊女社員五十二歲的蔡轉英,丈夫殘疾,喪失了勞動力,一個女兒已出嫁。他們夫妻二人健、殘一家就憑蔡轉英一雙手,在兩畝菜地上做文章,獲得了4518元的純收入,深得人們的讚揚。蔡轉英這兩畝菜地,原是生産隊的開蚝場,整塊土地都是鑽滿蚝殻碎片的碱性粘土,很難耕作。但蔡轉英不辭勞苦,每天早上五、六點鐘就起床到菜地,晚上到八點才收工。蚝殻碎片多就一塊一塊的揀掉,有時一天澆水、施肥上百擔。在生産安排上,精打細算,實施科學規劃。全年種植菜心,上半年兼種部分辣椒,下半年兼種部分奶白。1982年全年蔬菜總收入4000元,外匯指標3600港元,糧食指標2800斤。把外匯指標和糧食指標賣給國家,可得人民幣1020元。實際全年收入5020元,扣除成本502元,純收4518元,人平2259元。
沙井公社黄埔大隊黨支部書記曾惠根,全家七口,四個勞動力,是一個没有外援的純農户。他們所處的黄埔大隊又是沙井公社的窮隊,過去勞平收入都低於180元。落實生産責任制以後,曾惠根想:過去農民想富不敢富,如今黨中央放寬政策,號召農民勞動致富,自已是共産黨員,就要從我做起,帶頭致富。他家承包了31畝責任田。1982年早、晚造種水稻36畝,花生9.7畝,木薯1畝。在田間管理上精耕細作,實行科學種田,做到勤除草,適時施肥和防止病蟲害。全年共收稻穀30500斤,單造畝産達847斤,除留足口糧、種子外,賣給國家23000斤,連口糧折算在内,稻穀收入6416元,收得花生3100斤,折款1581元;木薯亦可收入100元。在搞好種植業的同時,曾惠根一家還大力發展養殖業和其他副業。1982年養猪5頭,養鴨70只,養鵝15只,共可收入2050元,另外,惠根兒子駕駛手扶拖拉機,農忙下田,農閒搞運輸,全年收入3800元。女兒在糖專部門做臨工,一年工資收入1000元。他本人在大隊當幹部一年可分配600元。合計全家總收入15547元,除成本3948元,純收11599元,勞平2900元。曾惠根是大隊支書,處處以身作則,公社通知召開的會議,從未缺席或遲到。1982年被評爲優秀共産黨員,受到市委的通報表揚。
沙井公社萬豐大隊社員潘木祥,發揮自身種養經驗和技術,大力發展養鵝、養魚和其他事業。全家八口,五個勞動力,一年純收入達到21150元,勞平4230元,人平2644元,等於實行責任制以前的1979年收入1500元的十四倍。潘木祥家三代都有飼養母鵝的傳統和經驗。合作化以後,他被派去副業隊,負責養鵝和養魚工作,因而對飼養母鵝和養魚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80年初,隨著農村“雙包”生産責任制的落實,潘木祥决心靠自己的勞力和技能,發展種養業,走勤勞致富之路。於是,他拿出家中僅存的一百元,加上賣掉一頭肉猪收入的一百元,買回母鵝50隻,開始自己飼養母鵝。頭一年孵化的鵝苗除部分出售外,其餘由自己飼養,到1982年發展到225隻,成爲當時沙井最大宗的母鵝重點户。1982年單鵝苗一項收入就達到15000元。同時,潘木祥還拿出3000元,投標了大隊魚塘12畝,充分發揮自己養魚的技術,把鵝糞作爲魚的飼料,大大降低了成本,1982年純收入達7000元。潘木祥除了抓好上述兩項飼養業外,還耕責任田27畝,其中22畝種水稻,5畝種花生、蕃薯。家庭副業還有猪、鷄等。三個子女在隊辦工廠做工,全年工資3000元以上。各項合計全年純收達到21150元。
沙井公社蚝業大隊蚝科組由十一户社員組成,在大隊黨支部的領導下,積極學習新法養蚝,開展深水吊蚝生産,解决了收穫時間的局限性,提高了産量,使全年都能够有鮮蚝上市,大大滿足了國内外市場的需要,有效地增加了集體和職工的收入。1982年共收入人民幣43.2萬元,純收13.9萬元。十一户人家,個個超萬元。蚝科組十一户共三十四人,男勞力十一人,女勞力四人。自1979年開始試驗以來,到1982年已發展到三十個浮排進行吊養生産。每個浮排吊500籠,共有15000個籠.每個籠一年最少吊養三批,每次可收穫鮮蚝1.5斤,即每個籠一年可收4.5斤,全年總産達67500斤,每斤鮮蚝獲款16港元。全年共收2.108萬港元。連優惠計,共收入人民幣43.2萬元。除生産費用、臨工工資及上繳大隊利潤29.29萬元,純收入可達13.91萬元,勞平9273元,人平40g1元,户平1264-0元。蚝科組的同志因生産和貿易關係,經常到海面操作和往返香港流浮山,他們堅持原則,執行黨的政策,做到“脚踏海灘不濕鞋”,從來不搞走私販私等違法活動,受到人們的好評。(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