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禮儀習俗婚嫁
沙井傳統的婚姻是同姓不婚的。
聘金和聘禮:建國前,沙井男女婚姻也是聽從“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男方父母看中女方,即請媒人到女方説合,要女方的生辰八字,合者即下聘金和聘禮。聘金由女方先開口要,要多少視男方家境,雙方商定。男方把聘金一次付齊給女方。聘禮由女方先開口要什麽,要多少,如多少擔餅、多少套衣裳、多少布疋、多少蚝豉和金猪,多少酒席等。建國後,五、六十年代,由於經濟條件關係,聘禮的質量和形式都减低和縮小。但隨著人們的經濟富裕,生活水平提高,聘禮的數量和質量及形式都在變化。現在女方是要多少餅卡,女方給親戚朋友送餅卡,女方如提出要100個餅卡,每個約20元,那就是2000元,一次過付給女方,够分與不够分都由女方自理。如果男方擺酒是在家裏或祠堂裏,女方一般不到男家飲宴,而要多少酒席,由男家送酒席給女家,或給錢女家自行辦理。布疋、衣服等已不算什麽聘禮。爲了擺派頭和好看,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這些送去送回的物品已變成高檔家私、家用電器。九十年代中、後期已出現男家買了小汽車送過女家,再由女家送回男家了。
擇日子:這包括擇定迎娶的日子、上頭的時辰、男方迎娶上門、女方出嫁離開娘家的時辰、新娘入男家門的時辰、三朝回門的時辰。
定親擇日:建國前,新郎新娘不可能見面,均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行事。後來發展到可以相睇或由媒人代雙方交换相片。據説沙井某村有一男青年,自幼父母雙亡,只有一個姐姐,姐弟二人相依爲命。姐弟都已到婚嫁年齡,姐姐决心在爲弟弟成家後才考慮自己的婚嫁事。她暗中查訪看中鄰村一位姑娘,於是請媒人説合,但姐姐想讓弟弟滿意,親口應承才定親。這位姐姐一方面令媒人約姑娘的父母圩日到某處商量有關他們女兒的親事,又探聽到女家養的大猪近日可能出賣,於是託人對姑娘的父母説要買大猪,圩日中午到他們家先看看猪有多大?才進行買賣。圩日那天,姑娘父母因與媒人約定,喫飯後匆匆忙忙去趁圩,臨出門時對姑娘説一會兒有人來買大猪,叫她帶來人看猪。姑娘父母出門不久,姐弟二人就到女家來了,説是來睇大猪的,姑娘就招呼兩姐弟並帶他們睇大猪,姐弟倆與姑娘説話,問長問短,然後就離開了。弟弟很滿意這位姑娘,於是定親迎娶。新娘入門後發覺大姑和丈夫正是那日睇大猪的人。真是睇大猪娶來了新媳婦!某村有個男青年,從小就瞎了眼睛,父母擔憂他一輩子娶不到媳婦,因此就托了個媒人前往一家女方做媒。女方父母很聰明,要男方來相睇,這可急壞了男方父母。媒人倒很有辦法,在村裏找了一個英俊的男青年去冒名頂替。開頭,那青年不願意,認爲這樣做缺德,基於盲人的父母苦苦哀求,他違心地前往與女方相睇,女方一見這英俊的男青年,就滿口答應了婚事。結婚之日,當新娘進入洞房時,發現新郎是個盲人,當場氣昏了。建國後,推行新婚姻法,婚姻自主,戀愛自由。男女雙方决定結婚後,由男方父母或長輩親自到女家去提親。男女雙方婚前戀愛相處的機會多,時間也長。甚至婚前共同坐小汽車給雙方親友派請柬,這就不能同日而語了。
勾閣:新娘在出嫁前一個月左右上閣,喫喝在閣上,學習嫁女歌。一般有兩個大妗陪伴,幫助處理有關事宜。新娘出門前要打閣,新娘的姐妹不讓男方隨便把新娘接走。男方的人用籮頂在頭上冲進閣去,拖新娘出閣。新娘上轎後,要向轎上撒米。
上頭:迎娶前的晚上,男女雙方在擇定的時辰在自己房間裏的床上做上頭儀式。男子上頭前要洗柚葉水,换新衣服。備一個篩箕放在床上。篩箕上要放一件白衫、一張小凳、一把梳、一條紅頭繩、一面圓鏡、一盒圓粉、一對拖鞋。上頭時新郎要坐在篩箕内的小凳上。房内還應備有二盞油燈(用燈芯點生油的小油燈),用一只紅色膠桶裝滿米,上面用利是封裝滿一袋紅豆、一袋緑荳(建國前用一個木鬥裝滿米,上面放用紅布包着的一袋紅豆、一袋緑荳)。女子上頭時篩箕上放的物品和男子的一樣,還加上紅緑綫、針和一把剪刀。雙方都由父母或更有福氣的長輩主持梳頭,要邊梳邊説:“一梳梳到尾,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兒孫滿地。”雙方在上頭時都劏一只白鷄和煮糯米飯給新人吃,新人吃不完就由父母吃,吃剩的鷄骨要放够三天才能丢掉。
迎親:出嫁那天,女方要派嫁妝到男家,嫁妝有盆、裝衣被的箱和桌椅板凳等。建國前,在擇定的日子和時辰,迎親隊伍午飯後由男家出發,有儀仗、吹鼓、花轎等,並帶來送給女家的茶葉、米酒、煙仔(香菸)、猪肉、猪肚(給岳母補肚之意)等禮物。迎親隊伍在路上凡是進村、離村和過橋都要放鞭砲。在五十至六十年代,迎親隊伍和形式都比較簡單,新郎找幾輛單車和幾位兄弟到女家把新娘搭車尾載回來。如女家很遠,就約定在半路上送接交班。男方要川頁利和早些接到新娘,當然就要多派出利是和多送些香菸及多些爆竹了。七十年代的迎親隊伍,陣容已壯大,接載工具由單車變成手扶拖拉機。八十年代更有用大拖拉機拖著貨卡甚至租用大貨車連人帶嫁妝一齊在車上,三、四輛或五、六輛拖拉機和貨車一路燃放鞭砲,甚爲熱鬧。九十年代迎親隊伍,只見貼滿彩花的小汽車、麵包車、的士頭、人貨車,十輛八輛,十幾二十輛的,浩浩盪盪魚貫前進。可能是路上車多人多,又或是人們的安全和環保意識增强,沿途燃放鞭砲的現象郤减少了。
男方的迎親隊伍在擇定的時間(大多是中午)到達女家。女方家人和親戚也吃過早飯和粉絲鷄蛋糖水,只留姊妹團陪伴新娘在房中,把包園門、廳門和房門全部鎖上。兄弟團和新郎先到包園門叫開門,姐妹團要利是,講不成數,兄弟們把包園門抬起拆下來,進入包園。此時廳門緊閉,守門姐妹要利是數額頗大,又講數不成,兄弟們就撬鎖,廳門撬爛打開,進入大廳,最後一道是房門。姐妹團要利是的數額更大,相持一段時間之後,女家頗能話事之人做一番姐妹們的思想工作,利是給了,房門開了,新娘也見到了,但要迎接新娘出門,新郎還得把姐妹預先藏好的新娘鞋尋出,並替新娘穿上。此時女方的姐妹要用兩個箱子,一個把篩箕上的物品全裝入内,另一個是裝幾套新娘穿的新舊衣服,以新的爲主,一齊送上汽車。新娘在大妗姐指點下,伴娘打開紅傘,伴郎同時打開黑傘,遮着新郎和新娘踏出大門。在新娘踏出娘家大門後燃放鞭砲。新娘的母親此時一手拿着紅豆、緑荳和白米混在一起的大碟,跟在新娘後邊,一手不斷把碟中的豆米撒在新郎新娘頭上和身上,一直撒到新郎新娘上車時撒完,目送迎親隊伍離去。迎親隊伍接新娘後不立即回男家,這有二個原因:一是離新娘入男家門的時辰還差很多;二是車隊到一個遠近適中的旅遊景點玩耍、照相等,車隊兜一大圈取“行大運”之意。到擇定入門之時,迎親車隊回到男家。男家燃放鞭砲以後,新娘在大妗姐的指引下進門,男家大門口燒著一個火盆,新娘要從火盆上跨過,進入男家。
拜神:沙井人的神龕一般安在正廳和側廳,牌位正中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左邊是歷代考祖,右邊是歷代妣祖,總稱家神。新郎新娘入門後拜家神,如有祠堂或在村祠堂擺酒的還要去拜祠堂。
迎茶:以往新娘在婚後第二日早上向男家長輩敬茶。後來拜完神就開始迎茶,一般在正廳神龕前固定放兩張椅,椅前鋪著新娘從娘家帶來的紅毯,新婚夫婦跪在紅毯上輪流給坐在椅上的長輩敬茶。茶是甜茶,備定很多紅棗和糖瓜條串(用一條牙籤穿一只紅棗和一根瓜條,串在一起)。新郎新娘敬茶後,敬棗糖瓜串;接受者飲茶和嘗棗條後,封利是和送禮,利是一定要給,而且是兩封,禮則不一定送。而送禮即使是金手鐲、金戒指什麽都好,還是要給利是,數額多少無定。但飲茶的親戚輩份一定要比新郎高,也就是到新郎的哥哥、姐姐爲止。飲茶結束後,新娘可進入房間休息並把利是禮品等拿回房間,立即點著新房的油燈,而且油燈一直要點到三朝回門回來後才能熄火。
宴客:以往宴請男女家的賓客多數是吃盆菜的。如今都在大酒樓擺酒。預先給賓客派發請柬,一般都是五時半恭候,六時入席。新郎新娘的親人兄弟姐妹提前到酒樓做準備迎賓。新郎新娘及父母提前到酒樓大門口迎接客人,門口設簽名簿,給客人敬煙,收利是。
三朝回門:隔一天之後,新郎新娘一起回新娘家,這叫三朝回門。男家要送猪肚、猪肉給女家,並準備好利是,由新娘派給女家未結婚的人。女家煮粉絲糖水給回門女兒和女婿吃,其他至親也多有煮粉絲糖水送兩小碗過來的,收下後,回利是即可。回門日在女家吃午飯,全家人喫飯,或請親人一齊喫飯都可,但新郎新娘一定要在太陽下山前回到男家吃晚飯。舊稱“早回家,養大猪”。
生育
婦女有身孕,就不做粗重活,在家裏忌打釘、扎掃把、修補等。建國前大多是請産婆來家裏接生,産婦坐月時一個月不得走出大門和不能洗冷水。一般要多食薑、甜醋炖猪腿或鷄、蛋等。外婆在外孫出生後即送來薑、衫仔和尿布,半月送來猪肉、鷄、酒,滿月送一壇米酒、揹帶、被仔、褸裙等見面禮。嬰兒一般由祖父或德高望重的親屬長老命名。命名前請人給嬰兒算命中缺什麽,如欠水則名字用帶三點水的字,如欠金則用金字偏旁的字等。
以前很少人家擺滿月酒的。如果是男孩,出生後第二年正月初一要在祠堂裏點燈,擺燈酒,吃盆菜,飲酒的人要給點燈小孩利是。80年代,開始流行擺滿月酒。
壽辰
俗稱做生日。男60歲,女51歲起做大生日,以後每10年爲一次大壽。誕辰那天接受兒孫的慶賀。富有人家稱“拜壽”,親友送壽包、壽屏、壽酒等。壽星接受兒孫和女兒、媳婦、孫女和親友的拜壽,一般在茶樓宴請親友,吃長壽麵等。
喬遷
俗稱“入伙”、“搬新屋”。入宅前,先選擇吉日良辰。入宅之日,屋主全家由主婦挑擔,有碌堆、壽桃、米、一桶水,家人依次列隊入宅。親友送來東西只受一半,姑舅回禮要有排骨(表示骨肉之親),如外公、外婆已不在的要加菜加米龢利是,由舅母帶回去拜外公、外婆。(馬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