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粤港經濟合作的環境變化與模式轉换
從改革開放初期開始,大批港商纷紛將勞動密集型工業轉移廣東,逐漸形成了優勢互補基礎上的以“前店後廠”、“產業轉移”和“企業主導”為特徵的粤港區域經濟合作模式。這不僅推動了廣東的經濟增長和工業化進程,也使香港從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中心轉變成為國際金融和商貿服務中心,使粤港經濟區發展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經濟生態帶”。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市場和政策方面的變化,經濟合作的環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以前形成的經濟合作模式已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粤港經濟合作模式需要調整和轉換。
一、粤港經濟合作的環境變化
1. 廣東资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經濟發展模式逐漸轉型
最初的粤港經濟合作,是以廣東的土地資源優勢、勞動力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和香港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為基礎的,互補性很強。然而,隨著廣東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廣東的經濟發展環境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第一,土地約束加大。據2004年土地變更調查統計,廣東省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55畝,不及全國人均水平的一半;2000年常用耕地面積為2252.62公頃,2005年減少為2102.58公頃,年均減少1.4%,大大高於同期全國耕地面積年均減少的速度(0.4%);深圳、東莞、佛山等地已基本沒有可供大規模開發的土地。①第二,勞動供應趨緊。大約從20世紀末21世纪初開始,廣東的勞動供應開始出現緊張,“民工荒”的出現就是一個信號。2004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資料表明,廣東民工缺口最為嚴重,達200萬人,缺工比率接近10%,其中深圳民工缺口約40萬人,東莞民工缺口近27萬人。第三,環境負擔加重。以2005年為例,廣東省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為231568萬噸,佔全國的9.53%;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6128.1萬元,佔全國當年環境污染直接經濟損失的58.3%。2005年,廣東省酸雨污染嚴重,PH均值為4.66,酸雨頻率達55%左右,為較重酸雨區;全省主要江河111個省控斷面中,16.2%受輕度污染,為Ⅳ類水質,6.3%受中度污染,為V類水質,19.8%劣於V類,受重度污染。②
隨著廣東資源和環境約束的加大,廣東經濟開始從以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型為特徵的工業向以資金、技術密集型為特徵的工業轉型,進入了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內源型經濟發展新階段,形成了以工業化為主導,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並舉的發展模式。在大力推進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廣東加速打造重化工業、高新技術和高級服務業這“三大增長板塊”,並以此帶動全省經濟實現產業升級。目前在珠三角腹地,以中海殼牌為首的大亞灣石化城、日本三大汽車巨頭聚集的廣州汽車城、鋼鐵造船為龍頭的南沙重化工業區等一大批資金、技術高聚集區域和項目已經成為廣東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最好體現。
2.廣東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經濟合作對象日趨多元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推動下,廣東已經成為以資金、技術密集型的電子、汽車和化工類為主的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集中地之一,以國際資本為背景,投資幾十億甚至幾百億元、帶動能力強的骨幹大項目在廣東紛紛落戶。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歐美曰韓等大資本特別是跨國公司在廣東省迅速擴張,許多知名跨國廠商把生產和研發基地遷往廣東。美國IBM在中國設立的9家工廠中有5個在廣東。台灣光寶集團在廣州科技園區的投資頗具代表性,佔地面積2.12萬平方米。包括旭麗電子、建興光電、松喬電腦、光寶電子等旗下成員,為光寶全球三大製造基地之一,全部建成後年產值可達100多億美元。廣州與日本本田成功合作,使汽車工業成為廣州第一支柱產業。一期工程擬投資40.5億美元的中國迄今最大的中外合作項目——惠州中海殼牌石化項目。又给廣東石化工業添上最濃重的一筆,使得惠州將成為繼美國休斯頓、荷蘭鹿特丹、新加坡後的世界第四大石化城。新加坡金鷹國際集團投資19.8億美元的亞太紙業(廣東)有限公司項目投產後,年產高檔文化用紙達100萬噸。年產值達60億元人民幣,將成為亞洲地區最大的文化用纸生產基地。
3.香港製造業已基本轉移,迎來服務業發展周期
在國際產業升級的過程中,生產性服務業成了成熟經濟體發展的重點,香港也不例外。香港在大量轉移製造業的同時,重點加強了對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服務業的培育和發展,促進香港成為亞太地區的服務業中心,逐漸發展成為集世界金融、運輸、信息、商貿等服務業中心地位為一體的國際大都市;大量優秀的服務業人才雲集香港,使香港成為跨國公司亞太區總部及地區辦事處的集中地和管理、協調中心。目前,服務業對香港GDP的貢獻率達到了87%,形成了典型的服務型經濟,其中,生產性服務業的產值達40%以上。特別是金融保險業、不動產業、市場研究、咨詢、規劃設計、中介、科技、法律、稅收、管理、廣告等行業專業服務、產中服務總體運作水平高,具有廣東在短期內難以趕得上的信息、人才、法制、語言環境等綜合優勢。
二、粤港經濟合作面臨的問題
隨著粤港經濟合作環境的變化,近年來粤港經濟合作也開始遇到一些新的問題。
1.經濟梯度逐漸變小,經濟競爭開始加劇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廣東經濟的發展,粤港兩地之間的經濟落差顯著縮小,香港經濟對廣東的擴散效應和牽引作用明顯下降。多年來,廣東保持了10%以上的高增長;而香港經濟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展速度一直較緩。1998年到2003年,廣東經濟增長率年均高達13.4%,而同一時期香港大約只有2.5%,遠遠低於廣東的經濟增長速度。③目前,廣東的經濟規模率先突破2萬億(2005年),已經超過香港,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更是在香港之上。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落差曾經是粤港經濟合作強勁的內在動力,而隨著落差的縮小,合作動力有所下降也就在所難免。近幾年來廣東省在道路、碼頭、機場等物流設施方面的持續投資與擴容促進了貿易與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直接分流了香港的一部分貿易與物流業務,行業互補轉向地區競爭。近年來廣東港口建設群雄並起,集装箱業務的發展直逼香港。廣州港南沙港區二期6個5萬噸級的多用途泊位已經動工,將於今年投產。預計廣州港區將會形成以南沙港為龍頭,以新沙、黃埔港為輔助的新格局。至於深圳,鹽田港三期包括4個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也已經開始運行,預計3年後,鹽田港集裝箱吞吐量將達到1.500個貨櫃,使得目前深圳的港口吞吐量猛增一倍。此外,廣州、深圳等城市日益崛起,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日益加強,且都有意建立自己的生產服務體系,都在大力推動金融業及生產服務體系的發展,這使得粤港經濟競爭開始加劇。從中長期來看,粤港之間貿易與物流產業的發展衝突最大,競爭將會不斷加劇。
2.產業鎚條逐漸斷裂,經濟合作有所減弱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廣東目前已開始從傳統的紡織業、玩具業轉向電子信息產品等高新技術產業。由於這些產業技術含量高,需要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的支持,而香港在這一方面也存在較大缺陷,不具備美國、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為廣東產業升級提供核心技術的功能。中國加入WTO後,廣東地區在這方面所需獲取的支持只能轉向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由此影響了粵港在以高新技術和重工業為代表的製造業方面的全面合作,粤港經濟合作的產業鏈條開始斷裂。近幾年來,廣州市引進了汽車、石化、裝備等產業,工業结構正朝重型化發展,這批新產業的資本構成主要來自歐美和日本大型企業,與香港資本基本上沒有直接關係。事實上,近幾年廣東製造業的引資及合作對象已轉向了歐美和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同時,廣東的出口加工業大部分已經進入了全球性的生產供應鏈,不少大型企業建立了自己的跨國經營網,在國際貿易方面經香港轉口的比重大為下降。20世紀80年代,廣東產品經香港轉口海外的價值額年均增長率達39%,而1990—1996年年均增長率降為27%,近年來,這一比率仍呈下降趨勢。廣州和深圳的海運和航運更是開始對香港的中轉地位形成了挑戰。根據珠三角港口群去年在貨櫃吞吐量的整體表現,去年净增箱量以深圳港排首位,净增量是227.19萬箱,同比增長14%,廣州港净增量是191.7萬箱,同比增長30%,增速遠遠高於香港。2006年深圳港、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超過香港2323.4萬箱。随這樣的形勢下,粤港經濟合作的熱情與積極性將有所減弱。
此外,由於香港和廣東分屬於獨立的關稅區,粤港兩地從行政體系到法律法規,從民眾的觀念到企業的經營文化,都存在著一定差異,深層次合作離不開政府的協調和主動。但是隨著廣東經濟的加速發展,部分領域出現了比較激烈的競爭,這使廣東和香港在粤港經濟合作的觀念上出現了分歧,而對進一步深化粤港經濟合作必將產生影響。
三、粤港經濟合作的模式轉换
面對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競爭的日趨加劇,粤港經濟合作的模式需要進行戰略性調整。
1.完善合作機制
粤港之間過去的經濟合作,主要是在市場的引導下,由企業和商人推功的。當經濟的合作或一體化發展到制度性層面時,政府將會在經濟合作中發揮主導性作用。同時,由於粤港兩地在“一國兩制”的制度背景下形成的迥然不同的政治、經濟體制以及分屬於獨立的關稅區,使得粤港之間的經濟合作,需要政府簽訂各種貿易和投資協議,保證物品和生產要素能在區域內自由流動,為區內的所有廠商創造公平的營商環境和國民待遇,現階段粤港政府應當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積極探討新時期兩地政府在粤港經濟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政府的作用集中在撤除區域行政壁壘,跨越制度鴻溝,進行制度創新,制定一系列粤港經貿合作重大事項的制度性框架協議,從技術層面、操作層面上營造一個要素流動通暢、企業外部成本最低的區域環境。在廣東經濟未來的發展中,政府主導的因素依然明顯,而保持自由的經濟發展環境也是香港經濟得以穩定發展的基本保證。因此,使雙方頒佈的涉及到兩地經濟發展的政策能夠相互衔接與配套,以推動粤港間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全方位流動,促進相關產業的順利發展,這對於粤港經濟的全方位合作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粤港建立了一個有高層決策、有常設機構運作、有專家學者提供咨詢的新機制。把合作協調機制從原來的“雙署長制”升格為雙方行政首腦出面主持的粤港聯席會議,下設粤港聯席會議的聯絡辦公室,聯絡辦公室成立相應的機構負責日常事務,聯席會議下面再設若千專責小組,就合作的各個專題進行研究、跟進和落實這顯示了粤港兩地政府在CEPA簽署後對加強雙方合作與交流的重視,也將使有關政策的制定更有效,決策的貫徹更順暢。
2.創新合作方式
總體上看,廣東的產業轉型及經濟實力與功能的不斷提升將推動粤港經濟合作從過去的主要由香港的投資驅動調整為兩地互動,這將使兩地的合作方式變得更加全面、更有活力。在區域合作中競爭,在經濟競爭中合作,有利於促進區域產業升級和合作方式創新。
(1)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合作
如果說過去20多年粤港兩地的經濟合作是以香港的製造業資本進入廣東投資作為結合點的話,那麽,未來的經濟合作關係需要廣東的部分企業及機構到香港來運作。直接利用香港的金融市場及營商環境來發展本地經濟,香港能夠成為亞太地區中心,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香港的制度與西方發達國家是衔接的。現在廣東企業很需要進入規範化運作,這方面香港已經是世界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在國際的各種評级中,香港的法律制度、市場制度的完善程度均名列世界前茅,是亞洲地區最完善的。與香港多往來、多交流,多參照香港的做法,無疑可以加快廣東國際化的發展進程。但上述內容是軟性的東西,屬於香港的社會與人文環境,無法直接搬到珠三角,只有珠三角的企業進入香港運作,多利用香港的環境與設施,香港的環境因素才能在兩地的經濟合作中發揮作用。加大力度促進珠三角的企業及機構在香港運作,利用香港的金融市場及營商環境推動廣東企業在香港投資上市的步伐,進一步吸收香港的資金、人才,把企業做強做大,促進企業規範化運作:藉助香港的國際貿易、金融中心和物流商務平台的優勢,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並把香港這套較規範的市場制度帶到廣東珠三角地區,以加快提升整個大珠三角的營商環境及國際化水平。並且,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廣東省一批紮根本土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已經崛起,已經逐步具備了“走出去”到境外投資發展的條件。目前,廣東省在香港設立各類企業達600多家,總投資近20億美元,涉及貿易、運輸、工程承包、科技合作等領域。TCL等一大批廣東企業,通過到香港發展得到了很大提升,企業經濟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2)從企業自主合作到構建緊密分工型城市群
在全球化浪潮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之下,加強香港與廣東的全方位合作,互惠互利,促進兩地經濟融合,形成一個融為一體的龐大經濟區域,這對雙方提升競爭力,赢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至關重要。以香港為中心,構建粤港複合型國際城市群,建設港穗深高新技術走廊和產業生態圈,把粤港城市群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國際信息中心、國際高科技製造中心和國際旅遊娛樂中心通過廣東城市群與國際大都市香港的功能叠加,形成幾個以國際化城市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粤港合作的新方式。目前,廣東省內已形成了輕、重工業合理的區域產業分工;珠江口東岸已經基本形成以深圳、惠州和東莞為基地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及通訊設備製造的產業群;珠江口西岸,以廣州、佛山、中山、江門等地為主,已形成機械和運輸設備製造、化工和金屬製品製造以及傳统工業製造為主的產業群。全省正呈現出輕、重工業“比翼齊飛”、幾大產業協調發展的態勢。推動全省製造業不斷邁向新高。另一方面,香港則繼續成為這個地區的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外包接單和國際貿易營銷服務中心,而深圳在這個方面也正在與香港共同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3)產業轉移從珠三角擴展到整個廣東
擴大粤港合作腹地是粤港兩地適應區域經濟發展趨勢、進一步加強合作的必然要求。隨著東西兩翼與粤北山區發展步伐的日益加快、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投資貿易便利化措施的不斷推進,粤港經濟合作的空間和機會將進一步擴大。粤東和粤西正處於從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發展的階段,急需吸纳大量產業資本,這為香港與廣東東西兩翼和山區的合作提供了機遇;同時,粤西通達省內各地和西南地區的綜合運輸網络已見雛形,而且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興建,將在時間和空間上拉近與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的距離;東盟10+1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和“泛珠三角”協作對發揮粤西的大西南地區出海通道的區位優勢、打造西部沿海經濟走廊,為粤港拓展經濟合作新領域提供了基礎條件。
3.拓寬合作領域
(1)發展高科技行業合作,形成新的產業鏈條
從粤港雙方產業结構的現狀看,都面臨著產業结構優化調整和產品升級問題。而高科技是當前世界發展的趨勢,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高科技合作應該成為粤港經濟合作的新方向。在香港、廣州兩地,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能為科技研發提供大量專業人才。而香港擁有健全的風險投資機構、發達的資訊網络和國外最新的技術信息,可將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市場機會。目前在香港的風險投資基金就有了3家,加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可以說資金充裕。兩地合作發展高新科技,可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大大推動粤港兩地加工業朝高科技方向升級轉型。最近成立的香港研發中心,由香港四所大學和科研機構承辦組成五個研發中心,主要針對粤港地區產業的需要,進行汽車零部件、信息及通訊技術、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纳米科技及先進材料,以及紡織及成衣等五個範疇的研發工作,致力提供一站式的應用科研、技術轉移及科研成果商品化服務,借此可以重塑粤港新型合作產業鏈條。
(2)集中於金融、會展、物流領域的合作,構建粤港兩地生產性服務產業鏈
發展金融行業合作。香港是國際上著名的金融中心,無論從規模上、對外聯繫上,還是從拓展層次上,都具有世界一流的發展水平。其金融市場體系十分發達,資金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及期貨市場、黃金市場、外匯市場都有很好發展,且金融投資活躍、經營水平高。廣東自改革開放以來,随著工業、商貿等行業的迅猛發展,對金融業的要求也在提升,最好的提升方法則是向香港金融業借鑒和學習;而香港金融服務則可以進入廣東這個廣闊市場。
發展會展產業合作。伴隨著CEPA的出台和粤港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粤港會展合作不斷升級。香港會展公司進入廣東,將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市場化的運作模式,這有利於促進廣東會展業的規範化、市場化管理,推動主要會展城市、展覽場館之間展覽的合理分工和定位,實現有序競爭。從2004年至今,廣東省貿促會與香港展覽機構合作,舉辦了許多各類展覽會,在合作過程中,香港展覽公司還將德國杜塞爾多夫、法蘭克福等國際知名展覽機構作為合作夥伴。這種作法即提升了展覽的水平,又擴大了海外影響,增強了國外著名的展覽公司對廣東的注意力,通過聯合建立中國展覽業培訓基地,並充分利用雙方的資源,在培訓、海外推廣、項目配對等方面展開合作。
發展物流業合作。經過多年的發展,廣東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製造業基地,與之相對應的廣東物流業卻因管理技術水平等原因處於落後狀態。香港作為地區性物流樞紐,不僅可以為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提供運輸、採購、配送等基本服務,還可為廣東提供國際網络運營及提供高增值服務。廣東物流企業要藉助香港物流商貿業的力量,通過香港公司技術外溢、傳授、幹中學等途徑,掌握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技術,建立起低成本、高效率的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體系,建設成為製造業和零售批發業企業生產服務的、面向全國輻射東南亞的跨國公司採購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當然,廣東物流業亦有成本低,熟悉報關、會計、稅務等內地制度規則的優勢。兩地物流合作將會使成本大幅度下降,形成現代物流綜合服務的複合優勢。
參考文獻:
〔1〕陳廣漢,2006:“論中國內地與港澳地區經貿關係的演進與轉變”,《學術研究》,第2期;
〔2〕陳廣漢、李廣眾,2000:“論廣東與香港的經濟合作”,《南方經濟》,第3期;
〔3〕鄘國良、方少帆、李曉勇,2004:“珠三角製造業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戰略轉向研究”,《國際貿易問題》,第7期;
[41毛艷華,2006:“新時期粤港在製造業領域的戰略合作”,《中山大學學報》,第5期;
〔5〕周運源,2005:“粤港澳區域經濟聯繫與合作的再思考——兼論區域發展中平衡與非平衡的若干問題”,《新經濟雜誌》第4期;
〔6〕左連村,2003:“CEPA框架下粤港澳區域經濟的整合與輻射”,《特區經濟》,第12期;
〔7〕封小雲,2004:CEPA“推動大珠三角區域經濟整合的新浪潮”,《開放導報》,第6期。
注释:
①廣東省統計局編《2006年廣東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年。特別說明,下文中廣東省數字,未注明出處者,均來自《2006年廣東省統計年鑒》或根據《2006年廣東省統計年鑒》計算。
②廣東環境保護公眾網站:http://www.gdepb.gov.cn/。
③香港統計處編(2004年港澳經濟年鑒》,港澳經濟年鑒出版社,2004年。
④香港港口發展局,http://sc.info.gov.hk/gb/www.pdc.gov.hk/chi/home/。
(作者田秋生、趙超,田秋生為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