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
自然地理學是中山大學地理係的一個傳統優勢學科。她所培養的一大批卓越和優秀的地理與自然地理學家,包括黄秉維、周立三、周廷儒、鄭度四位院士,以及林超、羅開富、徐俊鳴、曾昭璇等地理學巨擘及名家,蜚聲中外地理學壇,至今仍爲學界追憶和驕傲。故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教授在研究了中國地理學發展史後斷言:廣州是中國地理科學中自然地理學的起源地。此言實不爲過。在這個自然地理人才群體中,李春初教授是一位後起之秀,他在近半個世紀的自然地理研究中,其中特别是在河口與海岸的研究方面,碩果纍累。最近李教授將自己的部分研究成果和對地理人生的感悟,梳理、編纂成文集付梓,並囑我爲之作序。個人深爲李教授的學術成就和獻身地理科學事業的精神所感動,爲了表示對李教授其人其書的景仰之情,同時也是向學界推介李教授嚴謹治學態度和人格魅力,欣然命筆,在此爲文集寫一點文字。
這部文集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它反映了中山大學自然地理學的某些研究進展與特色。中山大學在1929年創辦地理學係,她是我國最早置於理科的地理學係,一向以自然地理學的教學和研究爲特色,1952年正式開辦自然地理專業,逐步形成了水熱平衡、化學地理、環境學與生態系統、綜合自然地理與景觀學、水文地理學及水資源與水環境、丹霞地貌學和河口海岸學等自然地理學科群和學科發展方向,並以自己的一系列創新學術成果飲譽全國。中山大學地處我國三大河口之一的珠江河口和華南海岸交叉的位置,於1964年在地理係成立河口研究組(現河口海岸研究所的前身),這是我國較早設立的河口海岸研究機構,從此河口海岸學及其研究就成爲中山大學地理係有生氣、有影響力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和重要的研究方向。李春初教授的這部文集體現了中山大學河口海岸研究的特色及成就,份量不輕,作用與意義明顯。我很高興看到並祝賀這部書的出版。
這部文集精選了李春初教授各時期有代表意義的基礎研究成果,凸顯他的學術造詣和理論建樹。如他大學剛畢業,就能依據對雲南南部的實地考察資料,寫出綜合性很强的關於自然景觀形成演變問題的科學論文,反映出他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對復雜自然現象因果關係的良好把握與很强的綜合概括能力,李教授自此嶄露頭角。七十年代中期他在研究珠江三角洲沉積時就提出了與衆不同的見解,即“首先發現三角洲之下存在河流層序,並用溯源堆積解釋其沉積過程”(同濟大學海洋沉積學家評語)。這一發現與見解開始時雖遭人非議,但後經海洋地質部門調查研究證實客觀存在且觀點正確,表現了一位青年學者的眼光和洞察力。中年時期精力充沛而富於創造力,這體現在八、九十年代他對粤西水東沙壩潟湖海岸體系的精湛研究及對華南港灣海岸地貌特徵與洞庭四水河口過程的論述上,這些研究成果都有新發現、新觀點甚至新概念提出來,有的見解被認爲“十分獨到”受到好評。進入花甲之年後,他的學術思想與知識積累,似更趨成熟和完整,所以2003年能同時提出“河口陸海互動論”、“河口界面論”並論述弱潮環境條件下現代河口三角洲淤積發展的過程與階段,這些篇章都頗具理論體系,自成一家之言,當是他研究我國南方河口海岸體會的結晶。
李教授還是一位實際工作者和善於在實踐中探索真理的科學家。他解决了河口海岸利用中實際碰到的諸多難題,華南許多港口的開發成功及其泥沙回淤問題的克服或改善,都有他和他的團隊的功績。他稱“足迹遍及華南沿岸帶”,這充分反映了地理學嶺南學派重視實際調查的學術風格。中山大學地理係自創辦以來,舉凡學科上的創見和發現,幾無不建立在扎實的野外考察基礎上。從地理係始辦當年在雲南點蒼山發現第四紀冰川地貌到三十年代以來吴尚時、曾昭璇等在廣州近郊、珠江三角洲、雲南、粤北等的一系列自然地理發現,乃至建國後南方橡膠等熱帶作物宜林地的選擇,都無不如此。重視實際和野外考察,已成爲中山大學地理係的一個優良學術傳統。即使在科技昌明,尤其是GIS和網絡技術發達的今天,野外考察功夫仍没有過時,也不可能被取代。地理研究能堅守這種學術風格,將受益無窮。李教授和他同事許多成果的取得,即驗证了這個學術傳統的不可動摇的地位和歷史作用。
李春初教授在長期地理教育和科研工作中,掌握了學科的理論,積累了豐富知識和經驗,且學風嚴謹,故他能得心應手,在地理科學園地裏施展拳脚,指陳學科成敗得失,評議前人、他人論著觀點,學界對此印象深刻,他的不少見解或評語,深得同行贊許。他學有根基,厚積薄發,才有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妙見源源而出也。李教授對他景仰的地理學大師,如黄秉維、曾昭璇、陳吉餘等以豐沛感情,醮滿熱情手筆,介紹他們的學術思想、科學成就、道德文章、人格魅力,讀後令人對這些前輩無比崇敬。這也緣於李教授這些評論文章本身洋溢着感人的精神力量。
還有使人感動的是,李春初教授作爲一位爲了地理科學事業而奮鬥終生的學者,懷着真摯、深厚的感情,回顧了自己的地理人生,他特别感激那些影響、指引他走上地理科學道路的中小學老師及教導他掌握地理科學理論、知識與技能的中山大學地理係的教授先生們和各級領導與行政服務人員,包括正、副係主任曹廷藩和鐘衍威先生,以及繆鴻基、黄玉昆、黄潤本、葉匯、徐俊鳴等教授。這裏既有他求學生活的寫實,也有他對逝者的追憶和對如煙歲月的感慨,字裏行間,充滿了對母校、母系和老師們的眷戀、懷念與感恩之情,相信這會打動地理界同仁和有志於地理事業的青年讀者。
李教授尚有不少真知灼見,非常值得肯定和重視。如對自然地理學就不止一次稱贊它的綜合美即强調綜合研究的作用與意義,並對當前我國人文地理“瘋長”,而自然地理呈削弱和萎縮狀態深表憂慮。他大聲疾呼“自然地理學是地理學之存在於自然科學並歸屬於理科的依據,不可隨意將之閒置或抹煞掉;當今全球變化和地球系統科學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尤應加强自然地理學的研究。”這不僅是他個人,也是一切正直的地理科學工作者的發自肺腑之言,非牟利之徒所能爲和敢爲者也。君不見,近來自然地理學的一些課程在許多院校被取消,自然地理專業被肢解、轉向,人員改行或投入其他學科懷抱,甚至有人提出“自然地理人文化”的口號。這都不利於作爲地理學最基礎、也是一個最主要組成部分的自然地理學的發展,説得嚴重一點,實質是對地理學釜底抽薪,其負面效果已經並將繼續表現出來。比如因爲取消了地圖學,一些地理係學生所繪圖件,連最基本要素都不懂得表示,更談不上使用和欣賞地圖了。又如若干自然地理學的教學和研究機構,亦面臨人員折散、資源外流或甚至幾近被取消的境地,這都不是“振興”自然地理。我希望這種情勢能够扭轉並向正確方向發展。愿中山大學的自然地理學科建設,在經歷了曲折、坎坷之後,能重振旗鼓,再鑄造新的輝煌。
在當前圖書出版市場雜草叢生、良莠難分、學術著作出版困難背景下,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以學術效益和社會效益爲重,熱忱支持李教授文集的出版,這也是值得稱道的。
是爲序
司徒尚紀
2008年11月30日於中山大學望江齋